瓷器底部麻布纹(瓷器底部麻布纹是什么)
一、麻纹和布纹区别?
除白水纹纸质较软之外,其余都是250g纸,挺度高纹理清晰细腻。
白水纹比较适合中国古典风格的名片设计方案,清新淡雅。当然,还有珠水纹,泛淡黄色的水纹纸,更加能够体现古典的感觉。
细布纹,麻布纹,细条纹的纸质感较为相似,只是纹路不同。布纹纸尽量印刷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不适合大色块与复杂图片印刷。
二、瓷器底部支钉?
有“支钉”是为了烧造瓷器时底足不会与“窑具”粘连!典型的民国粉彩瓷罐,图章款是制作瓷器工匠的“名字”!
三、寒窑瓷器底部特征?
特征一:整体非常粗糙
明、清两代民窑的成品率是非常低的,烧造环境不好,很多窑口顶多就算个小作坊。
因此,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底足问题绝对不少。
1、胎釉脱离
瓷胎过渡位置出现断釉,底部釉面滚包,这是制胎不精细造成的。
瓷器本体与底足连接处没有修,才出现这种情况。
2、塌底
仔细观察,明代民窑器多数是很薄的斜圈足,大量使用的原因是省材料、制作方便快捷。
但缺点也很明显,圈足支撑面小,如器心再厚一些,弄不好就塌底,器内底部则出现一个坑。
3、粘砂
多数民窑采用垫砂烧制,粘砂情况几乎不可避免。
四、建文瓷器底部特征?
建文款官瓷,其中有青花瓷,色秞瓷等,彩瓷,其特征:器型规整,胎质细腻,秞色温润如玉,工艺精致,器身上刻有气势磅礴的五爪官龙,落款有《大明建文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也有无圈单列六字楷书款,器型前承洪武,后传永宣,从收集到的建文官瓷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瓷对比,它一改洪武质朴宏大的器型,变的隽秀典雅,胎质比洪武更为细腻,器型与绘画纹饰与后来永宣生产的官瓷有惊人的相似,青花料的使用更与永宣青花一样,呈现的是“苏麻尼青”料固有的特征,发色深沉浓艳,颗粒浑散自然,锡斑凹凸明显,器型纹饰不但与后来的永乐宣德瓷类同,也明显看出有洪武遗风的存在!
这说明在建文年间,瓷业生产力已得到稳定发展,且当时的景德镇是战争的后方,可见“靖难之役”的战争并没有对景德镇瓷业生产造成太大的破坏和影响,建文瓷中“苏青”料的使用,景德镇瓷业历史记述中从来没有阐述过,但从这些建文官瓷上的彩料、纹饰特征推断,可以断定“苏麻尼青”的原料在大明建文朝已得到大量进口和使用,而且景德镇窑工已熟练的掌握这种青料的使用技术。
其中笔者藏有一件《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高30.6Cm,口径7.5CM,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缠枝莲纹,壶身菱形开光圈内画折枝花果纹,壶身旁绘牡丹花纹,壶身下近足部绘变形莲瓣纹,壶底足圈内满秞,壶流与颈间有一云板相连,壶柄上绘四朵灵芝,柄下有三颗乳钉,壶流两侧绘卷草纹,在其造型与绘画工艺中,洪武遗风十分明显,壶流正面书写《大明建文年制》青花楷书六字款,这与洪武和后来的永宣青花大壶落款有明显区别,使用的青花呈“苏料”典型的特征,青入胎骨,发色深沉浓重,整器工艺精致,气势宏礴,这只建文款《青花花果纹大壶》与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中出土的“永乐花果纹青花大壶”如出一澈,其造型,画工,胎釉、青花发色都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青花原料的使用,无论其发色、浑散、颗粒、锡斑,微观等特征都有惊人的雷同。
正说明景德镇瓷业的制造工艺是历代传承有续的。
永乐官瓷在制造工艺上很大程度继承了洪武和建文时期的技术,建文色釉瓷中以红秞器最为特别,建文红釉的特征却与永宣及后朝的红釉有很大区别,我们知道,红秞工艺是瓷器烧制中最为复杂的技术,其秞料配方与烧制温度必需极为严谨,由于明早期景德镇高温红秞烧制技术还不太完善,这时期的高温红秞发色并不稳定,洪武朝烧造的红釉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
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
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和喜庆吉事,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
“祭红”红而不俗,鲜艳而温润,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
“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釉光莹润如玉,颜色鲜艳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
有人把“祭红”称为瓷中人造宝石。
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这顶“瓷品王冠”上璀璨的明珠。
建文红秞采用独特的含金秞料发色,应属金红类红釉工艺,其深红的秞色表现的极为独特,器物在光线下,红秞内敛出温润的五彩蛤砺光,红的鲜艳,令人爱不释手,建文红釉既不是高温铜红秞工艺,也不是低温铁离子发色的矾红釉工艺,其工艺至今无法解释,在后朝还无发现类似红秞器,这说明后人难以造仿,笔者收藏的一只《红地绿釉缠枝莲碂式盖瓶》,造型极为独特,
五、瓷器底部有个?
在瓷器的底部有一些编号属于正常现象。瓷器底部的数字种种说法不一,现代瓷器的数字是一种标号,表明生产厂家等情况,但是目前没有证明这种说法。也有说当年进贡的瓷器为防有人作弊用数字表明。
从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就是说:将胎泥制成带,接到瓷器底上。
六、苏麻瓷器真品?
苏麻瓷器是真品
苏麻瓷器离青着色沉稳,发色浓丽,品质极高。其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与同类永乐青花梅瓶相比较,其釉色更为滋润洁净,苏麻离青的晕染效果恰到好处,体现了瓷作的最高水准。
七、磁州窑瓷器真品底部特征?
磁州窑底部有粘沙现象还有火石红
八、瓷器底部"陶玉园"?
这类款识多见于晚清民国,统称“斋堂款”瓷器,有定烧人的堂名款 也有制瓷艺人的落款 不管那种 都成为“斋堂款”瓷器。
九、空白期瓷器底部特征?
特点一:构图简单,留白较多。
专家们对民窑青花瓷进行了研究,发现很多碗、碟在构图上,十分简单,往往只画几大朵云彩,将图案分成几个装饰区间,构图区往往只用青花料画几个圆圈,以及一些很小、很简单的图形,比如“月华纹”;留白区普遍较多,留下大片无彩的表面,就如同白瓷,另外修胎很薄,洁白细腻,这就是“空白期”青花瓷的最大特点。
特点二:画法介于宣德、成化之间。
根据一些专家的分类,宣德以前青花瓷符合明早期风格,画法多是“一笔点画”,成化以后青花瓷符合明中期风格,画法多是“勾勒点染”,而偏有一批瓷器,两种共用,但以“一笔点画”为主,这样分析下来,这些瓷器只能是明中期以前、略靠近明初的产品,因此界定为“空白期”青花瓷。
特点三:胎体精细程度介于宣德、成化之间
通过对一些碗、盘等日用器的观察,发现部分明代青花瓷胎体比宣德青花瓷精细,杂质很少,但又不像成化青花瓷那样薄、那样白,综合这两点,这样的瓷器只能出自中间的“空白期”。
特点四:釉色青度适中
其实明朝中期以前的青花瓷白色部分都不是纯白,都多多少少都有些白中泛青,如果仅以此鉴定哪些瓷器属于哪朝,那是远远不够的,但总体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早期越青,大家可以看看永乐朝的民窑青花瓷,如果不看青花料还以为是青瓷,有一种青花瓷釉面青度略逊于永宣,但绝对没有成化青花瓷白,专家称之为“豆青”或“卵青”,这种颜色就是“空白期”青花瓷的特点。
天顺碗
特点五:修足宽窄
一些青花瓷的圈足直径较大,这符合明中期瓷器的特点,很宽,但厚度又不像后期的成化、弘治青花瓷那样薄,另外胎底的火石红也比成化更严重,因此综合分析,它们的烧成年代只能往前推,极大可能来自那段“空白期”。
十、瓷器底部印什么字?
瓷器底部印了一个古字,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