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河北青铜器代表(河北青铜器代表图片)

一、青铜器的代表?

第一:司母戊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的铸造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第二: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第三:三星堆铜像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青铜纵目人像,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二、青铜器育成期代表?

育成期的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的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巧已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三、夏朝青铜器代表作品?

网格纹鼎、乳钉纹爵、二里头鼎、二里头爵等。

四、秦朝青铜器代表的是?

青铜器象征奴隶主的权威。

青铜礼器是用来体现“礼治”的,即体现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制度特别是等级制度,因此青铜礼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且各级奴隶主都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当的青铜礼器,不能超越应有的范围,否则就是非礼,所以青铜礼器使用的多寡和规模的大小代表着奴隶主的等级和地位。

五、东周青铜器代表作品?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六、湖北青铜器出土代表什么?

代表了湖北最重要的出土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顶峰。

七、春秋时期青铜器酒器代表?

尊,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爵是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

八、蜀地特色青铜器代表是什么?

1980年3月,四川省博物馆和原新都县文管所在新都马家乡清理发掘了一座战国早中期木椁大墓。墓中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列鼎尤其引人瞩目,它的横空出世意义非凡:这组列鼎既是古蜀青铜器吸收外来礼制的一个典型,也是蜀和楚、和中原有文化渊源与物质交流的一个铁证。

被孔夫子赞为“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制内有过这样一条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稍有变通,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所谓“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乃是贵族的专属奢侈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简陋得很。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了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随葬九鼎八簋;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于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诸如此类,称之为“列鼎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铜尊等大型礼器基本消失,铜罍形制发生较大改变,出现了鍪、釜、甑等为代表的典型容器和组合完整的各式兵器。铜鼎、铜壶开始出现。具有文字符号意义的巴蜀图语印章大量涌现。埋藏形式从商周时期的坑埋、窖藏演变为以墓葬为主。

1980年3月,四川省博物馆和原新都县文管所在新都区马家乡清理发掘了一座战国早中期木椁大墓。椁长8.3米,宽6.76米,叹为观止。不啻如此,又用木枋把椁内隔成棺室和8个边箱,棺室内有船形独木棺1架。船形独木棺说明了它是古蜀族的墓葬,详情可以参看《成都晚报》2017年5月15日《蜀都船棺:载着灵魂“回家”》一文。学者根据墓葬地望及葬制规模,推论其可能是开明王九世的陵墓。关于开明九世,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传说,说他有一天突然梦见城廓自己在移动,醒后就干脆顺应这个兆头,把国都从广都樊乡(在今双流区境内)迁到了成都。

该墓虽早遭盗掘,但椁室中部下的木构腰坑中的器物尚保存完好,计出土青铜器共20多类188件,有鼎、敦、壶、豆、釜、甑等饮食器,戈、矛、钺、短剑等兵器,削、凿、印、锯、雕刀等工具,其组合相当特别,每种多以2件或5件成组,后者反映蜀地可能真有可对应文献里“五丁力士”“石牛五头”“五妇冢山”等的尚五习俗。在中国古代,“五”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五”为中心的五行思想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而古蜀人的尚五习俗,尤其另类而特别。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中国古代神秘数字》一书第五章《五行昭日月》对此却只字未提,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更为惊人的是,大小188件铜器浸于齐腰的坑水中,曝光时俨然如新,色泽夺目。有些铜器如短剑、锯、雕刀等物上面所附加的木板,甚至连绑椁的绳索,也保存完好,使人们能看到2000多年前器物的原貌。这是迄今为止在四川境内出土层次最高、品种最多、组合最齐的战国铜器群,足以代表开明王朝时期乃至整个古蜀的铜器文化的最高水平。

墓中五件一组的列鼎尤其引人瞩目,它的横空出世意义非凡,一言以蔽之:在远处西南的古蜀墓葬之内,似乎另有一套在中原“列鼎制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列罍制度”。列罍与列鼎性质雷同,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够拥有高规格列罍的墓主,应该是蜀人君王无疑。这组列鼎既是古蜀青铜器吸收外来礼制的一个典型,也是蜀和楚、和中原有文化渊源与物质交流的一个铁证。列鼎之一的盖内有铭文“邵之食鼎”四字,乃春秋战国楚地流行的字体,“邵”极可能就是楚国贵族三大姓之一的“昭”。该鼎的器物形态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铜鼎器物特征也基本相同,说明它是楚器。其余四个鼎则是仿铸,无论纹饰,还是铸造工艺,都大为逊色。

说到蜀中青铜器,不能不提古蜀兵器,说到古蜀兵器,又不得不提一件青铜矛,即成博先秦馆展览的“成都矛”。

切入正题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矛”。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又分为“身”和“骹”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下文的“刺叶”即是),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骹”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骹两边铸有环状钮(下文的“弓形双耳”即是),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

成博这把“成都矛”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上有“成都”二字铭文,极有可能就是成都制造的。1985年,它出土于雅安荥经县同心村一处战国船棺墓中。如果不是有“成都”二字,完全可以仿照“蚕纹铜戈”将其命名为“虎纹铜戈”。为什么?因为显而易见,其弓形双耳间的骹面上铸饰有一只浅浮雕虎像,一面铸虎的头顶和前驱,另一面铸虎头的下颚。从矛的侧面,参观者可以清楚看到虎像的全貌,面露凶相,威猛无比。虎头硕大,身躯长如蛇,蜿蜒至骹的另一面,老虎的长舌则由骹的前部和刺叶取代,虎口大张,露出獠牙,瞪目竖耳,让人不寒而栗。

无独有偶,2017年,在清理成都市蒲江县出土的战国船棺墓文物时,一把沾满淤泥与杂物的青铜矛跃入了考古人员的视野,细细洗刷后,发现矛身的中间也刻有“成都”二字。

这两个“成都”,显然都是城市名称。在《庄子》《尸子》《吕览》等传世的战国文献之中,“成都”二字就已一再露面,但都是“成为都市”的意思,并不特指成都这个地方。“成都”作为地名,则较早见于二十世纪考古发掘的战国文献之中或战国文物之上。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内出土的竹简本《南郡守腾文书》中提及了两次“成都”,该文书作于公元前227年,说明在此之前,成都作为地名就已为民众或知识分子所知。1985年荥经出土的“成都矛”和2017年蒲江出土的成都矛,其上虽均有“成都”二字铭文,但都无法确定其具体的铭刻年份。1987年在广元市青川县白水区出土了一件战国铜戈,上有“九年相邦吕不韦造……成都”等铭文,因此被称为“吕不韦戈”。其准确年代为公元前238年,是目前“成都”作为地名最早的文字记录。本土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先生《话说四川》一书之《四川、成都和重庆得名的由来》一文称:成都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显然太过晚出,不足为凭。

九、周朝主要青铜器的代表是?

一 体量最大的盘,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年代: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 毛公鼎; 此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圆形,半球状深腹,圆底,三足呈兽蹄形,双耳竖立。整个造型中规中矩,凝重素朴。鼎器除颈部饰环形纹外,别无其他纹饰,显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着清新而庄重的气息,似乎挣脱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阴影。这一方面体现了青铜器由鼎盛开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变革。 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9字,是目前所见铜器上最长的铭文。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周天子对毛公盾的册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文辞典雅,可与《尚书》媲美。铭文书体匀称规整,严谨精到,线条质感饱满,丰腴圆厚,是全文书法的典范,历来为书法罕所重,认为“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三 散氏盘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盘上的铭文共357个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散氏盘于康熙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1933年随故宫文物南迁,后辗转赴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武王时代有利簋、天亡簋,成王时代有何尊、保卣、保尊、?方鼎、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等,康王时代有盂鼎、宜侯夨簋、旅鼎、史?簋、小臣速簋等,昭王时代有旗尊,旗觥、旗方彝、厚趠方鼎、夨令簋、令方彝、召尊、召卣、?卣、?鼎、小臣宅簋、?尊、?卣等。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方鼎、鬲、甗、簋、簠;酒器有觚、爵、觯、角、觥、斝、盉、尊(包括兽禽形尊)、卣方彝、罍、盉、壶;水器有盘、匜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

十、青铜器乌龟代表什么意思?

龟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瑞兽,是以长寿、永固的含义被当作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