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铜器主要包括什么(青铜器主要包括什么和什么)

一、主要研究青铜器的什么?

今天我们应当从五个方面来作青铜器的研究工作,即: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

青铜器的形制决定其名称和分类。例如筒形上顶封闭的打击乐器,下缘呈直线的名为“镈”,呈弧线的名为“钟”;钟顶上有环形用以悬挂的称作“钮钟”,有柱形附环的则称作“甬钟”。杯形底下有细长足的酒器,口缘前方有窄长的“流”,后方有与之平衡而宽扁的“尾”的是“爵”,“流”与“尾”形状同较宽扁的便是“角”。

钮钟 春秋

通高24厘米宽1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钮钟铭文拓片

著录青铜器时,对其形制应作详细的描写,说明整体及必要的局部尺寸(单位一般用厘米)。每一种青铜器,如钟或者爵,需要着重记录哪些形制因素,测量哪些部分的尺寸,都有习惯的要求。对于器物形制特殊之处,还须专门作出说明。

纹饰包括花纹和装饰。前者例如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纹、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等等,大多约定俗成,沿用容庚先生《商周彝器通考》的定名。当然也有一部分纹饰,学者间命名有不同意见,如一般说的“涡纹”,有论著称之为“火纹”或“囧纹”。这一类情形,初学者似仍以从众为好。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纹饰的素面也可以视为一种纹饰。

青铜器的形制、纹饰,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的,也由于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所有考古遗物一样,青铜器的分期、分区是研究中必要的基础工作,而形制、纹饰是判别器物时期、地区的主要依据。纹饰的特点是有“时尚性”,非常敏感地随时变迁,所以我曾说“纹饰是青铜器的语言”。

小臣缶方鼎商

通高29.6厘米

口径22.5×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小臣缶方鼎铭文拓片

铭文的重要性不需要仔细介绍。一件青铜器上的文字,每每能够使我们知道该器物制作的时世,隶属的器主,以及有关的种种历史事迹,许多还能与传世典籍互相勘照。相当数量的铭文是当时的书法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近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等书,都为金文设有专卷,现代书法家学习金文也蔚为风气。

功能是指青铜器的用途。外国古代青铜器多为工具、兵器、用器之类,而中国青铜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作为文化核心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由于礼乐制度异常繁复,器物究竟如何使用就成为不易探究的疑难。比如最多见的鼎,人人知道是一种烹煮用的器具,然而同时并存的种种形状各异的鼎:方鼎、圆鼎、有盖的鼎、附盘的鼎,诸如此类,各有什么礼制用途,只能说是尚待详考。

功能还与器物的组合相关。鼎内有匕,是用以取肉的;尊中有勺,是用来盛酒的。归根结底,礼乐器的形成组合,仍是由礼乐行为的要求规定的。

蟠虺纹镈春秋

通高108厘米宽93.5厘米

体呈椭圆形,平口,腔体宽大。蟠螭纹钮。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青铜器的工艺,属于科技史的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有独特的技术传统,在范模铸造上自树一帜。至于青铜器的装饰工艺,更是多种多样,利用了十分丰富的技艺手段。有关青铜器的科技史问题很多,一些仍处于探索讨论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许多奥秘得到揭示。

以上五个方面的综合,将使青铜器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局面。实际上,即使对一件青铜器进行考察,也应当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这里就涉及青铜器鉴定的问题。必须承认,研究和鉴定是密相关联的,但不完全是一回事。鉴定的首先要求是判断真伪,这便需要在考古学之外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伪器如何制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造伪有什么特点,这并不属于考古学本身。但是青铜器的考古学知识,对青铜器前述五个方面的研究,一定会提高我们判别真伪的眼力,因为造伪者想在这五个方面都不露马脚,是不可能的。

饕餮纹圆鼎西周

通高41.4厘米宽33.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夔涡纹鼎商

故宫博物院藏

鼎上的夔纹和涡纹商

故宫博物院藏

史树青先生说过鉴定离不开“眼学”,这是指通过长期观察接触实际积累的经验,确实不可缺少,也绝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增长经验,鉴定青铜器便不是难事了。

经验和知识不同,难于笔写口传,只能揣摩体会。从这一点上来说,鉴定青铜器经验的取得,必须对真器伪器多摸多看,尤其要学习前辈鉴定家工作的实际。当然,即使是最好的鉴定家,也有所谓“走眼”的时候,其何以造成失误,正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关键。

青铜器出土时,大多数已经破碎变形,完全保持原状的很少,因此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修复。修复和造伪是截然不同的,绝不可以混为一谈。青铜器修复的知识与经验,对于研究和鉴定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

二、青铜器一般包括什么?

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等。

1.青铜器诞生于青铜时代,青铜器从我国夏、商、周、秦汉时期发展而来,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青铜文物。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古巴巴比伦的两河流域,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是世界文明的象征。

2.中国的青铜器最初是用紫铜或黄铜锻造的,后来出现了青铜制成的铜镜。夏朝青铜器种类少,形状小而细,纹饰少于为。尚的青铜器已经非常发达了。东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皇族的衰落和王公的崛起,青铜器的铸造不再是皇族的“专利”,各诸侯国竞相铸造、铸造、焊接、烫金、镶嵌金银等。青铜器技术相继出现。

3.青铜器的手感和声音应该用手测量。青铜器,如果太轻或太重,要注意。当然,这都是基于经验。另外,如果轻微清脆,可以用手轻敲青铜器,听它的声音;如果声音浑浊,“嗡”的一声,需要警惕。

三、青铜器的生产包括什么过程?

青铜器的制作,大体经过炼矿、制范、熔铸及装饰等几个过程。炼矿是将天然矿石经过高温炼为纯铜,然后与锡混合熔化,熔化时,锡的一部分气化并形成黄白之气,铜熔化时出现青的焰色,当有青白之气时,铜、锡已达到完全溶合的状态。制范是根据制作器形的要求,先用泥土等材料塑出“模”。

有装饰纹样的,应先在模壁上雕刻出来。待模干后,再用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制成外范。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在内外范之间一般要用钉或子母榫相扣以免错位,外范之外用绳或厚泥等物固定后即可浇铸铜液。熔铸是将炼好的青铜液浇铸在制好的模范中,待青铜冷却后取下模范即成青铜器。

古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基本上在制模过程中即已完成,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有些纹样是通过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技术而完成的,这些装饰方法的使用,使青铜器更加华丽绚美。

四、青铜器主要用于什么方面?

食器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青铜器  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酒器  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青铜器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与彝一样,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连称,既表示它们是礼器中特别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应的礼制。《周礼·寿宫》记载了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用彝、朝践用尊的事宜。尊流行于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仅汉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间仍制作有“宣和三年尊”。   青铜器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水器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乐器  编铙 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青铜器(16张)  编镈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兵器  钺 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青铜器  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青铜器  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 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青铜器  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五、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包括?

铭文内容涉及到祭典、占卜、训诰、征战、赏罚、诉讼、契约等许多方面,如西周重器大盂鼎有周康王一次赏赐给贵族盂众多奴隶的记载,周孝王时的鼎铸有贵族之间用奴隶交换马和丝以至发生诉讼的记载,西周中期重器虢季子白盘记述了奴隶主子白与西北少数民族俨狁的征战情况,很多铭文还记载了祭祀规模,残杀奴隶以及交换田地,开垦荒地等情况。

铭文字体早期为象形文字近似于甲骨文,至西周逐渐规整,字体线条挺拔雄健,春秋后向多样化发展,出现鸟篆等夸张字体。

六、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什么?

商周时期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商时已蝉纹为主,西周以花纹为主; 青铜器铭文拓片: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青铜器主要功能?

青铜器具有两种作用,一是盛装物件,二是陈设布列。古代青铜器类别繁多,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代,以商周的器物最精美。青铜器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八、青铜器的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是铜和锡,古代工匠们还掌握了不同的铜锡配比以使性能更适合于各种器物的功能,如锡的比例在15%左右则很坚韧,当锡的比例增加到25%左右,虽硬度增强但韧度会降低而显得刚脆。

九、hfnc主要包括什么?

HFNC 主要包括空氧混合模块、加温加湿模块、连接管道及鼻塞接头四个部分,空氧混合装置按照预设的氧浓度将空气和氧气在涡轮/风机前进行混合,混合后涡轮加速产生高速气流;加温加湿模块对高速气流进行加温湿化后通过连接管道及鼻塞接头将气体以恒温恒湿恒流速的方式输送给患者,起到呼吸支持的作用

十、雷达主要包括什么?

雷达主要包括有,按用途可分为预警雷达、机载雷达、导航雷达、测高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气象雷达等。

按信号形式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部压缩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

按角跟踪方式可分为单脉冲雷达、圆锥扫描雷达、隐蔽圆锥扫描雷达等。

按目标测量参数可分为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多站雷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