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核雕寓意(山海经雕刻图片)
1. 山海经雕刻图片
8、鯈鱼
彭水出焉,中多鯈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山海经》
“鯈鱼”读作“tiao yu”,它是一种在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记载的神鱼。鯈鱼的外形堪称鱼中的一朵“奇葩”,它是鱼和鸡的混合体。鯈鱼长得像一只红毛大公鸡,
它有三条尾巴,六条腿,四个脑袋,叫声跟喜鹊差不多。吃了鯈鱼,人就可以忘记自己的忧愁,所以鯈鱼也叫“忘忧鱼”。读到此处,笔者不得不佩服《山海经》作者的想象力,一个鱼、鸡混合体不仅能吃,还能解除忧愁。
7、何罗鱼
谯明之山,谯水出焉,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山海经》
在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叫“何罗鱼”的神鱼,它只有一个脑袋,却有十个身体。上古神话中,何罗鱼的叫声跟狗一样,吃了何罗鱼之后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疼痛感。
此外,关于何罗鱼还有一个传说,吴任臣在注释《山海经》时写道:““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夜飞曳音,闻雷疾走。”也就是说,何罗鱼可以变成十首一身的神鸟“休旧”。这么看来,何罗鱼算不算低配版的鲲鹏呢?
6、鳛鳛鱼
又三百五十里,梠水出焉,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山海经》
跟鯈鱼、何罗鱼不同,从第六名的鳛鳛鱼开始,前六名的神鱼已经有了基本的法术,超出了凡兽的境界。在神话典籍《山海经》中,鳛鳛鱼生活在梠水中,它可以游泳也可以飞。鳛鳛鱼的外型像喜鹊,长着十只翅膀,鱼鳞都在翅膀的羽毛前端。
鳛鳛鱼对水系法术已经有了初步掌握,它虽然没有呼风唤雨的境界,但可以吸水喷水,是河流中的一霸。所以,鳛鳛鱼不惧烈火,它是火焰的克星。
5、灵感大王(让孙悟空有劲使不出)
灵感大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条神鱼,它原本是观音菩萨莲花池中的一条金鱼。因为它天天在池子里面听观音讲经,时间长了之后自学成才。
灵感大王最终悟道成功,还练成了一身好手段。灵感大王有了灵识和法术后,它就不甘心天天总趴在池子里面无所事事,于是它偷偷跑到凡间,还抓了路过的唐僧。
灵感大王是金鱼成精,它的水下功夫非常厉害。灵感大王的这个特点正好克制了孙悟空,孙悟空虽然一身钢筋铁骨,精通七十二变,但他水下功夫确实不行。在取经路上,孙悟空很少跟水下的妖怪动手,一般都是去请东海龙太子。
面对灵感大王,孙悟空是有劲使不出,只能站在岸上干着急。孙悟空无法出手,猪八戒和沙和尚两人联手也打不过灵感大王。如果在地面上,灵感大王肯定不是猴哥的对手。
4、文鳐鱼
文鳐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见则天下大穰——《山海经》
在《山海经》的神话体系中,有很多神鱼都可以飞,文鳐鱼便是如此。文鳐鱼是鱼和鸟的结合体,它长着鱼的躯干,还长着鸟类的翅膀。文鳐鱼体型比一般的鱼都要大,长达十几丈,跟现在的鲸鱼体型差不多。
文鳐鱼白天自由自在的西海、东海中四处遨游,夜晚就会飞上天空。在上古神话中,文鳐鱼是一种祥瑞之兽,它一旦出现就预示着五谷丰登,天下粮食就会大丰收。
3、赢鱼
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
在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能够控制洪水的神兽有很多,比如说长右、胜遇、夫诸、化蛇等等。赢鱼,就是上古神话中能够控制洪水的一种神鱼。
赢鱼跟一般的鱼类不同,赢鱼会叫,而且叫声跟鸳鸯一样悦耳动听。但是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赢鱼虽然看上去很适合当宠物,可它一旦发火,就会召唤滔天巨浪,让凡间陷入一片汪洋沼泽。
2、螭吻
熟悉上古神话的读者可能听过这种名叫“螭吻”的神鱼,严格来说,螭吻是半龙半鱼之身,它是龙生九子之一。龙生九子,可惜这九位龙子中没有一个是全龙之身,全是半龙之身。
老大囚牛,半龙半牛;老二睚眦,半龙半豺;老三,半龙半鸟;老四蒲牢,半龙半蟾;老五狻猊,半龙半狮;老六霸下,半龙半龟;老七狴犴,半龙半虎;老八赑屃,半龙半鳌之;老九螭吻,半龙半鱼。
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老末,他最小,是龙跟鱼的后代。上古神话中,螭吻喜欢吞食火焰,因此凡间一般把它雕刻在屋檐上用来避火。
1、鲲(实力堪比鸿钧)
在古代的典籍中,最早记载鲲这种神鱼的并不是庄子的《逍遥游》,而是《列子》。鲲是上古神话中体型最大的鱼,他代表了海洋的力量。
在《逍遥游》中,鲲的形象演变为“鲲鹏”,他不仅可以遨游四海,还可以翱翔九天。在上古神话的万千异兽中,鲲鹏无疑站在了最巅峰的位置,他的实力堪比鸿钧老祖。鲲是万妖之祖,鸿钧是万仙之祖。
鲲,也就是“混鲲祖师”。混鲲祖师是跟鸿钧老祖同时代的古神,他门下弟子无数,什么蟒牛虎豹、蛟鹏狮猴,各种生灵都来者不拒。混鲲祖师最得意处是有两大弟子。
大弟子名唤接引道人,二弟子名唤准提道人。接引、准提跟三清的水平差不多,由此可见,混鲲祖师的实力跟鸿钧老祖是一个水平的,因为接引、准提的实力都是天道圣人级别。
2. 山海经浮雕
赞美太阳最早源自日照一带
根据《山海经》记载,中国完美太阳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的 日照一带。(附另一资料:从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条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阳崇拜文化,特别是古骆越地为最,民间有祭天习俗,以及最近在大明山发现的古祭坛。还有花山岩画中的太阳轮和出土的铜鼓太阳浮雕为实物代表。)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3. 山海经神兽雕刻
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该神兽属于雷属性,不但不惧怕天地间的雷,而且能够将自身储存的雷电之力外放,来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
夔牛
别名: 雷兽
玉兔雷属性
夔: 出生于东海流破山,其形式如牛,无角,体态重大,昏玄色,但只要一只脚支持
雷麒麟周⾝为紫⾊,雷麒麟的记载就更加少了。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雷麒麟既然会使⽤雷,就⼀定会腾云驾雾这个技能的。雷麒麟怎么放雷电的?要想放电,就必须得有正负极吧!
北方玄武(一种龟形之神),属木,掌管雷。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
夔龙
笔者在开头已经提到过,在先秦时期的神话中,龙的形象并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模样,那时候龙的外形是非常粗糙的,近似于蛇。而“夔龙”就是最早出现的一位洪荒龙神,受到凡间的祭拜。在西周、东周出土的青铜器上,雕刻有大量的“夔龙纹”。夔龙的形象在古代神话典籍中均有记载,《淮南子》中说:“夔,如龙一足。”
雷龙
上文中咱们讲到黄帝用夔龙做成了一面战鼓,还却少个鼓槌。这鼓槌是哪里来的呢?从雷泽中的雷龙那里得来的。《山海经》中记载:“黄帝得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这里面的“雷兽”,就是雷泽之神雷龙。雷龙是上古神话中出现很早的一位洪荒龙神,传说他是伏羲、女娲的父亲。
烛龙。在古代神话典籍中记载盘古:“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盘古可以掌控时间,他这种神力被烛龙继承了,而盘古那硕大的身躯也被烛龙继承了。
独角兕,此乃太上老君的座下神兽,在《西游记》当中,独角兕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当年偷偷下凡为妖之时,独角兕偷取太上老君的金刚圈,曾一度打败孙悟空,托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天兵天将。身为太上老君的座下神兽,独角兕乃是天界中最强的神兽坐骑之一。
4. 山海经玉雕
象征爱情、重拾信心、带来好运。佩戴狐狸吊坠代表的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象征着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可以增加异性缘,提升个人魅力,让你早日遇到真命天子。
对于失恋的人来说,佩戴狐狸吊坠可以帮助你早日从阴霾中走出来,让你重新相信爱情。
另外,九尾狐挂件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的魅力,让佩戴者获得更多的桃花运,让佩戴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好运。
5. 山海经雕刻图片简单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
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管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
6. 山海经雕刻图片大全
三足金乌,又叫踆乌,太阳鸟。 三足蟾,代表月亮。 三足鳖,又称为“熊”,是大禹之爹鲧死后化做的形态。姜子牙道号飞熊,不是长翅膀的狗熊,而是三足鳖。 三足蛇,又叫虺,恶龙的一种。 瞿如,《山海经》记载的异兽,三只脚,人一样的脸,生活在祷过山。
7. 山海经雕刻图片高清
中国是世界上文献和史料最丰富的国家,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举世闻名以外,还有许多的奇书同样在世界上广受关注。例如先秦时期的3大奇书《山海经》、《黄帝内经》和《易经》,其中《山海经》是上古神话传说和地理风物的辑录,一直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山海经》全书共22篇,现存18篇,其余早已亡佚。其中包括《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和《大荒经》4篇。经统计,书中描述了500多座山脉、300余条河流和100多个部族,涉及地理、文化、医药、巫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一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为《山海经》独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文明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密码,书中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开天之作,神话起源
中国史料记载,《山海经》成书于先秦时期,最早是经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校勘而成,由《五藏山经》、《海内经》、《海外经》以及《大荒经》18篇组合而成,原始作者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学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至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校注时,首次将《山海经》的成书作者归功于夏朝的大禹和伯益,并在《上<山海经>表》中指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到了北齐,颜之推作《颜氏家训》时提到,《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才出现的地名,认为作者并不是是大禹和伯益。
中国近代学者研究则称,《山海经》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王子朝、老子以及追随王子朝奔楚的周王室图书馆的史官们。原因是,《海内经》是《山海经》中最后完成的部分,记述了上古时代部族世系的关系,以及诸多周朝始祖后稷的事迹。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图书档案馆保留着相对丰富的前朝古籍,为供职这里的官员和学者提供了丰赡的史料,以便他们对历代文献进行汇编,服务于统治者。《山海经》作为前朝重要的地理文献,藏于档案馆中。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庶长子王子朝在夺位失败后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与此同时,周王室图书馆的史官恪守职所,跟随王子朝同行。此事件记录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所携典籍中包括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珍贵的文献档案和图书典籍。鉴于《山海经》在当时是一部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的地理专著,它的抄本便随王子朝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楚王,并被楚国作为国家文献档案收藏起来。而《山海经》的原始版本或是跟随王子朝被秘藏起来,在2500年前与周王室典籍一同神秘的失踪,已不见存世了。
而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山海经》的作者是夏朝先祖大禹、伯益和夷坚。《列子·汤问》中记载,舜帝时期,大禹、伯益和夷坚为拟定治水策略曾经遍访华夏大地。他们将沿途的山川地理和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了《山海图》。大禹治水成功后,铸成了象征九州大地的九鼎,将《山海图》分别雕刻在九鼎之上。后来,在夏朝或商朝时期,有人根据《山海图》整理出了文字版的《山海经》。
另有学者认为,从《山海经》的写作风格和记述内容来看,其作者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或巴蜀人。他们还推测,《山海经》的资料依据应该是夏朝和商朝的官方史书。在西周时期,这些前朝的古文献曾被西周王室妥善保管。后来天下大乱,各国诸侯间战争频繁,一些古文献被人从中原携带逃亡到楚国,后被楚国士子辑录整理为《山海经》。
鲁迅先生曾主张,《山海经》其实是一部巫书。在上古时期,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巫师从事祭祀和占卜职能,具有独特的神怪崇拜和地理认知,《山海经》就是巫师思想和世界观的直接体现。
山海经是本什么书?
《山海经》之所以被称为“天书”,是因为它隐藏着数不尽的谜团。这本上古百科全书里,凝聚了历史、文化、民俗和地理等华夏先民的智慧,但许多人读不懂《山海经》。其中,广为人知的有4个谜团,分别是《山海经》描述的区域、异兽和神人的来源、神山和金玉的本质,以及神话故事的历史价值。
《山海经》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如同北魏的《水经注》一样,是上古时期的地理书籍,书中描述了华夏大地的地理特征和动植物资源。但东汉时期就有人发现,《山海经》中描述的华夏大地,与现实的世界并不一致。例如中国只有东海、黄海和南海,而《山海经》中描述的华夏大地位于海洋中央,四周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近年来,《山海经》也引起了一些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可以覆盖大半个地球。比如,其中描写的大耳、三足、独目等怪兽,以及巨人族、小人国等族群,都曾在希腊神话中出现过。《海外东经》中“扶桑之国”的描述很像墨西哥,“光华之谷”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几乎一模一样。
应该有点感想
《山海经》还影响了很多影视作品,比如《大鱼海棠》《大圣归来》《捉妖记》《花千骨》……,可以说奇幻主题和魔幻主题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大都把《山海经》当作自己的智库。华为新系统叫“鸿蒙”,鸿蒙即混沌,世界之初,已有鸿蒙,即将盘古开天地。华为还注册了一堆商标,有朱雀、玄机、海蓝兽、紫薇星、獬豸等,它们都是来自于《山海经》里的神兽。
以《山海经》为源头的妖怪文化,从此便成为日本传统文化典型的代表之一。日本人透过妖怪传说对妖怪文化有了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研究,出现了妖怪影视、漫画、电影、文学等一些作品,对本国妖怪文化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
8. 山海经里的雕
第一、蜚
蜚,太古时期的灾难之神,它出现的地方都会发生大灾难,根据《山海经》卷四·东山经·东次四经记载:“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第二个,朱厌
朱厌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之兆。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第二个,狰
狰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奇兽,以老虎豹子为食物。章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脸部中央长出一只角,有五条尾巴,所以五尾一角,全身赤红,身形似豹,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第三个,天狗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古代天狗被视为很有能量的一种生物,古籍里老有,流传最广的当属“天狗吃日”,可见它的能量之大。
第四个,蛟龙
“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而最初的虺,大多是由蟒蛇、蜥蜴、蝾螈、壁虎等爬行类动物幻化而成的。蛟龙异名是“夔”。“夔”在中国历史上是和“龙”、“蛟”同时出现的一个最早的龙的别名。它最初记载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之中。文献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个人认为,还是蜥蜴、蝾螈等比蟒蛇要靠谱些。《诗·小雅·正月》:"胡为虺蜴",这里的“虺蜴”即为蜥蜴,而且无论是蛟、龙、应龙还是角龙,它们是有爪子、有腿的。万山之祖昆仑山某古洞穴就曾出现龙形生物,通体泛黄,长有两对红色的小角,但有资料显示,这种生物叫〝洞螈〞,是一种两栖动物,长得很像龙的幼仔。
第五个饕餮
饕餮,龙的五子,根据《山海经》记载:有着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一个大大的脑袋和一个大大的嘴巴,传闻能够吃尽天下万物,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
第六个,蛊雕
看到这种形象,相信没人认为这种动物是善良的。似鸟非鸟,似豹非豹,独角。叫起来像婴儿的啼哭,又一个吃人的骗子。好像这些骗人吃的动物,都会婴儿啼哭。《山海经·南山经》记:“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第七个狻猊(suān ní)
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
《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两书成书时间孰早孰晚说法不一,但都没有对”狻猊“形象的详细描述。
据说狻猊,形似狮子,龙的第四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第八个,应龙
《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应龙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应龙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
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山海经》和《史记》就有记载。大意是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
闲居南方,应龙整日无所事事。物华变幻,斗转星移,一转眼就到了大禹时代,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大禹肩负起拯救苍生的重任,应龙前来帮忙,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第九个,蠪侄(lóng zhì)
小孩子看到这个形象,连哭都不敢哭了。九头九尾,长得像狗像狐又像狮。长得这么磕碜,但声音却像婴儿。这就可怕了,把人吸引过去,然后吃掉,太凶残太坏了。《山海经·卷四·东山经·东次二经》:“又南五百里,曰 凫丽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第十个,刑天
刑天炎帝大将之一,蚩尤战死之后,炎帝被黄帝推翻,刑天继续抗击入侵的黄帝。《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 刑天抗击黄帝,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可见勇猛程度绝对无人能及。
9. 山海经石雕
有 16 笔
笔画顺序: 撇、横折钩、横、竖、横、竖、横折、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雕
鵰
diāo
【名】
(形声。从隹(zhuī),周声。从“隹”,表示与鸟类有关。本义: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
同本义〖eagle〗
流之为雕。——《书·太古誓》
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状如雕而有角。——《山海经·南山经》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王维《观猎》
又如:雕悍(凶悍如雕);雕鸷(凶猛如雕);雕鹗(雕和鶚。均为善飞的鸷鸟。比喻人雄放劲健的才力);金雕;海雕;坐山雕
同“碉”。碉堡〖blockhouse〗
依山居止,累石为室。——《后汉书》。唐·李贤注:“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
雕刻的作品;雕刻的图案或人物〖carving〗。如:石雕
姓
10. 山海经雕塑展
在美景如画的丝绸之路上,坐落着一座雄伟壮观的贺兰山。贺兰山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位于宁夏银川平原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间,是我国东南季风区与内陆非季风区的天然分界线,并成为我国六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贺兰山不仅拥有苏峪口这样的自然名胜,也孕育了西夏国这样的历史文明;此外,贺兰山还有着一种美丽而神秘的史前文明——贺兰山岩画。
一、中外岩画的发现
要说贺兰山岩画,我们先了解一下岩画是什么。
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岩壁上或洞窟中,尤其是不少名山大川,可能都会留下一些崖壁画或岩刻的痕迹。但是,这些石刻不代表都是岩画。所谓岩画,一般还是指在远古时代,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用凿刻的岩刻或涂绘的崖画来表达某些语言信息。它是来自原始社会的艺术,与文明时代之后出现的诗文石刻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个别地区和民族可能还会长期保留这种传统,但绝大多数岩画都只能归为史前文明。
原始社会的绘画形式可能有很多,包括人体纹身、树皮画、陶器画等,但因为书写载体的缘故,历经岁月沧桑,这些形式能够保存至今已是非常稀缺;不过,世界上最早的岩画却顽强地传承了四五万年,中国最早的岩画至今大概也有上万年。于是,在那个没有文字的时代,先民的经济社会活动、文化思想行为被这种岩画定格下来,更加显得这种大型艺术形式的弥足可贵。可以说,岩画是探索原始社会生活的一把重要钥匙。
目前公认的世界岩画最早发现于1879年。据说早在四年前的1875年,西班牙的索图拉伯爵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后壁发现了黑色绘画,并认为这就是旧石器时代时的作品;但直到四年后,伯爵与5岁的女儿再次来到了这里,他决定开始挖掘,他的小女儿拿着蜡烛在洞窟看,当她走到一处很低的窟顶时,惊奇地发现上面画有野牛。于是1880年,索图拉发表了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的发现,此时这种艺术形式才进入世人的眼帘。
时至今日,全世界五大洲、一百二十多个国家都发现了这种先民岩画。岩画艺术的基本主题,主要有土地、粮食与性三方面,这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实际上也是古往今来艺术的共同主题。至于岩画艺术的主要题材,根据陈兆复先生的总结,主要有拟人形、动物形、建筑和地形、工具和物体、几何图形和图形字母五种。在人类早期狩猎社会里,以动物形最多;而到农业经济发展后,动物形岩画也就渐渐式微了。
中国岩画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也有零碎模糊的体现。在唐代张读撰写的《宣室志》,提到泉州南面有一处高崖深潭,传说有潭中有蛟龙会食人,后来有次打雷导致山崖断裂,石头坠落填满了水潭,可以看到蛟龙的血。大家在石壁上发现了十九个字,于是拓下来给韩愈看,韩愈说这是上天谴责蛟龙作恶并将其处死。直到1915年,学者黄仲琴对此处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石刻调查,才正式揭开了我国岩画学研究的序幕。
岩画的大量发现和研究则要在建国以后。到今天,岩画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学者将中国岩画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大系统。其中北方系统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它是北方草原狩猎、游牧民族作品,分布范围最大,数量最多,题材以动物为主,技法以凿刻为主;西南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它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作品,题材以人物为主,技法以涂画为主;东南系统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港澳台等地,它是东南沿海民族的作品,技法凿刻兼具涂画。
贺兰山岩画属于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一支,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就提到贺兰山及邻近阴山地区,存在一些“虎马之状”及“鹿马之迹”的岩画内容,但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公众视野。1969年,学者李祥石在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口首次正式发现贺兰山岩画,并于80年代公布。而贺兰口岩画既是最早发现的贺兰山岩画,又是图案分布最密集、画面最具特色的,至今共发现2000余组5000余幅,并于1996年12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国家又在贺兰山东麓的石嘴山——银川——青铜峡一线相继发现大量凿刻岩画;90年代中期,又在平罗贺兰山腹地发现一处天然洞窟的彩绘岩画。
那么,贺兰山岩画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二、人面像岩画之谜
根据许成、卫忠《贺兰山岩画》的分类,贺兰山岩画的图像内容主要有动物岩画、人物岩画、人面像岩画、工具和武器岩画、车轮和车辆岩画、天体岩画、手印和脚印岩画、蹄印岩画、建筑物岩画、植物岩画、符号岩画和文字题刻等十二种。而在贺兰山以上类型的岩画里,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是人面像岩画。据学者调查统计,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共883幅,其中在贺兰口附近的就有708幅,位居世界人面像岩画区域数量第一,最值得我们关注。
贺兰山大量的人面像岩画,其含义和功能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学者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些人面像可能反映的不止是一种思想信仰。
在贺兰山岩画里,存在不少反映自然崇拜的图像与符号,比如日月星辰、高山流水等;但同时也有一种人面像岩画,明显是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处理,比如一些人面像放着光芒。在先民的原始思维里崇尚“万物有灵论”,他们不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存在什么差别,所以就有种种将太阳、月亮拟人化的传说。比如在汉民族的神话经典《山海经》里,就有羲和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的传说。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中,至少存在一种是这种自然崇拜类的人面像。
除了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以外,还有对动植物的崇拜,这在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中也有体现,即将动植物符号置于人面的轮廓中,并且添加头饰、发饰等。国内不少学者也称之为“图腾崇拜”,不过,“图腾”这个概念在上世纪就逐渐为西方人类学界所抛弃,至少对于一些动植物符号不能一律以“图腾”名之。动植物崇拜在早期历史中也很常见,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商朝的祖先是玄鸟所生,这当然反映的就是动植物崇拜。
自然崇拜可能起源较早,往后则出现了生殖崇拜。在贺兰山人面岩画中,有种人面岩画则是将女阴、男根或男女交合进行人格化改造。这里的生殖器官可能是写实,也可能是用一种抽象的表现手法。比如可能用一些类似海贝、瓜瓠的图案,甚至更为符号化的倒三角形、椭圆形、菱形来象征女阴。在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也出土了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有观点认为这也代表着生殖崇拜,而鱼实际上也是一种女阴的象征。
生殖崇拜又引申出祖先崇拜。在贺兰山一部分人面像岩画中,人面像头顶上插着鹿角、羽毛一类的饰物,这可能是原始部落酋长的写照。这些酋长可能是已经去世的领袖,也可能是尚在世上的首领。原始部落的酋长,往往被神化为天神,比如商朝去世的先王被称为“帝”,也即是商王朝的神,能够降临福祉与灾祸。这样来看,其实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鬼神崇拜都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
对于反映鬼神崇拜的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值得一提的是一种面具人面像。在贺兰口沟内南山壁就发现了一幅人面像,双眼是两个黑洞,头顶是一条线槽,更有趣的是面具两侧还有类似面具的绳索。面具的发明最早也是模拟鬼神来驱逐灾害,比如在《周礼》中就记载周朝一种职官“方相氏”,穿着熊皮戴着黄金面具,一手持戈一手拿盾来驱赶恶鬼。除了面具人面像外,还有骷髅头人面像、没有五官的人面像等比较特殊的人面像。
总之,贺兰山人面像岩画造型怪异、装饰复杂,却又很少有雷同图案出现,这表现贺兰山先民非凡的想象力,对于今天的美术创作也有一定启发,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从整体来看,对于人类学里原始信仰的种种类型,在这里也都能找到对应的图像,其历史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人面像岩画,与整个贺兰山岩画一样,也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整个贺兰山岩画实际上是三千年贺兰山先民的共同作品。
在《贺兰山岩画》一书中,将人面像岩画以至整个贺兰山岩画分成三期,其中商周及更早的时代为一期,是岩画的形成期,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鹿、虎形象的岩画;秦汉至南北朝为二期,是岩画的发展期,也是人面像最集中的时期;隋唐至西夏、元为三期,是岩画的衰落期,其中出现一些汉文、西夏文、梵文等题刻,内容多与宗教有关。虽然中原地区早就进入了王朝时代,但在贺兰山一带,西夏政权建立以前,这里长期处于原始游牧社会。
那么,这些镌刻贺兰山岩画的先民们,他们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三、岩画中的贺兰山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宁夏北部就有人居住,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游牧社会,而是农业定居社会。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随着全球气候干冷化,中国北部草原先民才采用更适宜居住的游牧生活,不过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实际上也长期处于农牧过渡地带。因为贺兰山以南的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就已经是黄河滋润的农业活动区。这些先民在先秦时期被统称为“西戎”“西羌”或“戎狄”。
灭亡商朝的周朝,有种说法起源地就在甘肃东部,而周人很可能本身就与“戎狄”血缘较近。有趣的是,《诗经·大雅·生民》《史记·周本纪》都记载了周人祖母姜嫄踩踏巨人的脚印生下始祖后稷的传说。这里所谓的巨人脚印,有学者就认为是一种石刻,即类似贺兰山岩画中那种常见的脚印岩画。这种脚印也被先民作为神灵崇拜,女子将自己的脚踏入脚印里,可能就是一种祈子的仪式。贺兰山先民的脚印岩画可能也是这种功能。
在战国、秦代,宁夏平原一带有个“白羊国”,被匈奴冒顿单于吞并,这一片遂归匈奴所有。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攻打楼烦、白羊,将宁夏北部控制在汉朝手上,之后设置灵武县(今宁夏永宁)、廉县(今宁夏平罗)对这一带进行管辖。汉武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这里的羌民又反叛汉朝,名将段颎在灵武谷大败羌人。不过,不管是匈奴人还是汉人,或者是后来的鲜卑人,都不能彻底征服这里的土著羌人。
随着东汉帝国的衰落,鲜卑族开始崛起。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3年),鲜卑首领和连进攻北地郡,为廉县善射的勇士射杀。这些勇士可能也是羌人土著,在贺兰山岩画里就有争战、械斗的题材,双方武士在首领带领下,骑着战马弯弓搭箭,互相进行对射。游牧民族资源相对匮乏,为了争夺资源常常以武力解决,也正是如此产生了无数神箭手。吞并白羊部落的冒顿单于本人,就有鸣镝射马的典故。
魏晋时期,鲜卑乞伏部进入宁夏石嘴山一带生活。据《晋书·北狄传》,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4—297年),“北狄”部落有屠格、黑狼、贺赖等十九种,这里的“贺赖种”即贺兰部落,也即是贺兰山名称的由来。对于贺赖种的族属,有匈奴、鲜卑等说法,其实更可能是还是土著羌人,虽然他们被不同的外族先后征服;但从贺兰山岩画的延续性看,至少他们的文化还是一直传承的,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外来的部族效仿。
隋朝初年,这里又被突厥达头可汗统治。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朝将领杨泓在贺兰山大败突厥。唐朝初年,回纥吐迷度部又游牧于贺兰山,并攻破附属突厥的薛延陀部落。武则天天授初年(公元690年),突厥默啜可汗又占领贺兰山地区。唐代宗、唐德宗时,吐蕃挺进了贺兰山以西地区。到晚唐五代时,贺兰山已经成为吐蕃、回纥、党项等多部落杂居之地,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将领唐福打败党项入侵灵武,直追至贺兰山下。
党项部落本姓拓跋,其族属来源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争论,可能也是长期附属鲜卑的羌人。早在唐僖宗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赐姓李,并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之后党项李氏一直世袭这一职位,渐渐成为贺兰山的部落盟主。公元1083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帝,建立西夏国,这是贺兰山地区第一个独立国家。之后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西夏歼灭宋军精锐数万,政权终于稳定了下来。
西夏视贺兰山为“神山”“圣山”,李元昊就曾在贺兰山建造离宫和佛祖院。之后蒙古于公元1227年灭西夏、公元1246年招降吐蕃,贺兰山遂又完全归于蒙元所有。元朝与西夏一样信仰佛教。前文提到在贺兰山岩画上有用汉文、西夏文、蒙古文书写的宗教题刻,就是西夏、蒙元时的产物,这同时也是贺兰山岩画的式微期。因为随着西夏、蒙元国家的发展,文字得到普及,所以贺兰山岩画这种原始的艺术形式,自然也就沉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值得重视的是,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处的贺兰山,本身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而正是在这个连接点上,人类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贺兰山岩画得以诞生,本身就是不同部族与文化交融的结果。银川先后举办了贺兰山国际岩画峰会、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进一步探索贺兰山岩画与丝绸之路岩画以及世界岩画的联系,这是有利于与“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