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贯休十六罗汉核雕(贯休《十六罗汉图》)

1. 贯休《十六罗汉图》

关于短憩长坐的诗句有:

1.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东郊》

2.只知长坐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

3.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

出自唐代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4.他日南朝天监寺,与君长坐对枫林。

出自明代释今无《乙卯小雪梦也与赵铁源典闱从敝院还遂抱恙欲不果花田之游予适亦感风寒梦也成二诗因以索和》

2. 贯休的罗汉图

       相传十六罗汉之第五尊者诺矩罗为雁荡山开山之祖。诺矩罗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修成罗汉。

据佛典《法住记》记载,早在晋永和年间,阿罗汉诺矩罗率三百弟子居雁荡山。 唐朝名僧贯休作《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诺矩罗在雁荡山修行之说。

3. 十六罗汉图 十八罗汉图

18罗汉手中分持经卷、麈扇、念珠、莲花、香炉等,形貌各异,或老或少;又或作天竺罗汉,深目大鼻,肤色深褐,或为汉族比丘,修眉细目,肤色白晰。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罗汉的叫法,似乎更多是世俗的含义;文雅、艺术和专业上的称呼,更多人愿意使用——应真。

在台北故宫,珍藏着两幅画轴,生动的描绘出十八位尊者的形象。

4. 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

铸造十八罗汉是铜佛像制作工艺中的一种群雕佛像铸造,它的意义在于申张正义,讲的是“正”的力量,十八罗汉代表着依靠佛的力量对抗邪恶,有着很好的正能量引导作用。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已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

5. 贯休十八罗汉图

据史料记载,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至乾宁初年才完成16帧,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创作。五代十国时期,贯休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西蜀,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四川。此后,辗转全国各地,历经磨难。

清初,《十六应真像》为浙江钱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杭州西湖。一日,亲往圣因寺观赏此画,惊叹之余,感慨不已。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了赞文。《清乾隆御题像赞》曰:“唐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自广明至今垂千年,流传浙中,供藏于钱塘圣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驻西湖行宫,诣寺瞻礼,因一展观,信奇笔也。第尊者名号,沿译经之旧,未合梵夹本音,其名次前后,亦与章嘉国师据梵经所定互异。爰以今定《同文韵统》合音字位次注于原署标识之下,各题以赞,重为书签,仍归寺中传世永宝。夫四大本无,画于何有,仍斤斤于名相文字之别,得毋为诸善者诃耶?御识。”据传,乾隆皇帝回京后,仍对《十六应真像》念念不忘。他下诏专门建妙相塔,用以珍藏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及他的另两轴作品《七佛像》和《灵鹫就法像》。乾隆帝指定如意馆的玉作,把“十六罗汉图”临绘后,镌刻在塔形石幢上。后又下诏盖了妙相亭,以保护佛塔。

6. 贯休16罗汉图拓本拍卖价

1、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2、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3、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4、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

5、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6、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7、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

8、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笑狮罗汉

9、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10、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11、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

12、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13、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14、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15、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16、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17、降龙罗汉:迦叶尊者——降龙罗汉

18、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伏虎罗汉

扩展资料:

十八罗汉名称由来: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7. 十六罗汉图卷

西游记中,十八罗汉以降龙伏虎为尊,降龙伏虎的的境界相当于大罗金仙境界。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 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8. 贯休 十六罗汉

贯休罗汉图真迹价格,看年限和知名度了,一般都是不卖把

9. 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多少钱

这个问题提的不严谨,是要问历代的国画名家?

这些全是名家:从南北朝到近代。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划”。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道子称为“画家四祖”。

陆探微南朝宋著名画家。吴县人。据《历代名画记》载,他的绘画作品有五、六十种。他作画笔迹周密,号称“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和唐代吴道子的“疏体”。他在绘画中运用的锐利挺拔、刚劲有力的线条,被后人誉为:笔迹劲利,如锥刀焉,所“画人物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陆探微在绘画上的另一成就是独创了“一笔划”法,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

五代四大家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南宋四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元四家

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明四家

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派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两并非一个画派之称。浙派三大家

浙派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戴进、吴伟、蓝瑛三位明代画家。是明初绘画派制之一。其代表人物戴进,上承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娃等画风,善画山水,迹工人物、花卉。因戴进是浙江人,故称这一画派为“浙派”。吴伟亦工山水,为“浙派”的盟主,用笔雄健豪放,纵横自如。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卉,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

四大名僧

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格。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10. 中国唯一一幅贯休罗汉图

苏轼没有关于十八罗汉的诗,其他诗句有:

1.十八罗汉漂海,第一胖汉利害。

出自明代李贽《十八罗汉漂海偈》

2.贯休手写一十六罗汉,其二乃在南海诃子林。

出自清代朱彝尊《光孝寺观贯休画罗汉同陈恭尹赋》

3.巍巍释能儒,十八大果士。

出自宋代米芾《十八罗汉赞》

4.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11. 贯休和尚十八罗汉画像

顾恺之

[公元348年-409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六朝三丹青]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道子

[唐][公元680年-759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古代十圣]

  吴道子(约公元680年~公元759年),唐朝著名画家,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李唐

[宋][公元1066年-1150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南宋四家]

   李唐(1066—1150年)宇欷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未,为翰林待诏。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有一位叫萧照的人,在中原纷乱时朗“流入大行山为盗”,一天,李唐被掠,检其行囊,尽是粉彩画笔。萧照早闻李唐大名,便离开群盗,随李唐南渡,经传授,萧照届然也成了画家。李唐到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年已八十,没有去朝廷报到,在街市上隐名埋姓卖画,境况相当困苦,曾作诗慨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不久,李唐隐名卖画的情况,被太尉邵宏渊发现,惊呼:“这是李待诏的画,李唐来临安了。”即向高宗赵构禀告,又进入画院。 李唐山水初学李思训,能作青绿山水,但更多取法荆浩、范宽,所作山水多用斧劈皴,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先河。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又喜作长图大嶂,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势。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画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倪瓒

[元][公元1301年-1374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元四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等,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倪瓒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有魏晋人风致。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亦着色。山水画初宗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山石树木兼师李成。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董其昌

明1555年-1636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明朝画家]

  从白衣寒士到礼部尚书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石涛

[清][公元1641年-1718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清代画坛四僧]

  石涛(1641一约1718)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当和尚后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朱若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石涛幼年时虽曾有过二段王孙生活的经历,但随着国破家亡,这种好景就很快破灭了。他成了孤儿,悲苦的行脚僧生活随之而来。这种变化,怎能不在他心灵上蒙上很深的阴影!石涛后来的好多绘画创作也是自己身世的写照和对故国家园的眷恋。 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但他的心并不静寂,他的脚也并不停滞;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