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沈万福核雕(福泉沈万三故居)

1. 福泉沈万三故居

没有找到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沈万三墓的位置。虽然有很多传说和猜测,但都缺乏实际的证据。关于沈万三的墓的寻找,目前正在进行各种考古和调查工作,但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希望未来能够找到他的墓,这对于研究和了解历史也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2. 沈万三故居开放时间

有。

沈万三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周庄欢乐世界,是国家AAAA级景区。

沈万三故居介绍: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欢乐世界内,参照沈万三经商致富的各种传说和坎坷历史、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艺术手法予以展示,是个全面了解这个传奇人物的博物馆。

在这里,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和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有机结合,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悠久独特的人文趣事。

故居简介:

洪武三年(1370年),输粮京师,明太祖亲自召见,故其名声一时。为明太祖修建南京城,他捐了大量资财。《明史·马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详。不详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沈万三介绍:

沈万三(有说生于128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苏州市昆山周庄东垞)。元末明初商人、巨富。

3. 福泉市沈万三故居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富商,被誉为“中华商圣”、“中国国际贸易之父”、“十四世纪最杰出的理财大师”,是率先利用“一带一路”向世界传播商业文明的中国企业家。

据安顺天龙屯堡《沈氏族谱》记载:“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元代随父由浙江南浔迁江苏周庄东菜村,后迁南京,同会馆是其故宅。从农耕植,从工办作场和内外贸易而致富江南。明洪武初,因富获罪奉旨戍滇,八十八卒,葬贵州平越福泉山。”当天的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介绍,沈万三在福泉留下了众多传说,都得到了印证。

4. 福泉沈万三府邸

沈万三是自然死亡的。

沈万三(有说生于128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94年),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昆山周庄人。元朝末年随父沈佑由湖州南浔镇徙居周庄东(土宅),以躬耕起家。后又迁至周庄银子滨,到吴江分湖陆道源家理财,并得其巨资。

回周庄后凭借北蚬江(古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浏河出海的有利条件,开始他"竟以求富为务"(光绪《周在镇志》)的对外贸易活动,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逾吴下"(董够《碧里杂存》)的江南第一豪富。

发迹后,他曾先后流寓南京、苏州、吴江等地,富名遍天下。明初,助筑南京城1/3,继而又犒劳明太祖军队,军百万,一军一两银,如数输之,竟毫无困苦的样子,明太祖深恐"民富敌国"(《明史·高皇后马氏传》),怒欲杀之,后被发配云南充军。

沈万三在云南边陲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沈万三于1392年追随张三丰到福泉山修道,后逝于平越,1393年,沈万三仙逝后安葬于福泉山(贵州省福泉市福泉山下,现如今福泉山下仍有沈万三墓)。明弘治11年(1498年)由其五世孙沈延礼(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琼莲将沈万三遗骨从福泉山迁葬江苏周庄银子浜,名水底墓。

5. 沈万三故居风水点评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古镇,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其故居展示的是沈万三一生的传奇经历,沈万三故居在太平天国期间是赞王府。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边疆,但沈万三资助南京城墙建设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南京是沈万三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方,沈万三在城内外建有多处宏丽的住宅和花园。据传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后院。

6. 福泉沈万三故居可以参观吗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汉族,辽宁人。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

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与福泉文化 鱼梁江流过黄丝镇和马场坪镇,到达福泉南边的三江口大桥,过桥就进入市区了。这里,人文古迹甚多,“张仙祠”(又称“张三丰仙人祠”)就是著名的一处。 张三丰的神话在贵州各地均有流传,就我所知多为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修桥补路的事。

当年下乡当知青路过离福泉100多公里的乌当区水田乡“三间桥”,当地人就说这座三孔石拱古桥在修建时,因缺银两陷于停工,是张三丰漫游至此往空中抓来一坨银子,才修好了桥。

完工后还剩一小坨银子,张三丰将其随手一丢,就挂在了两里多远的崖壁上,任谁也无法摘取。

据我分析其实那是一坨白色岩浆。福泉市国家级文物“葛镜桥”,传说也是张三丰感于葛镜为民捐资修桥两次不成,第三次,张三丰托梦叫福泉城内的百姓每家做一墩豆腐,亲手点化豆腐为方石,才修成的。

这当然是神话。张三丰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多行善事的实实在在的人。 “张仙祠”在福泉山上,山门上,“福泉山”三字为大书法家启功所题。过山门百余步是金碧辉煌的大殿。两侧石壁上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的题词:“武当山得道,福泉山成仙”。福泉山与武当山齐名。 史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今辽宁彰武西南地方人。他是明代道士,武当道派创始人,太极内家功夫开山鼻祖。有介绍说三丰生于宋,仕于元,显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避朱元璋诏求,漫游云、贵、川,曾在云南会晤被朱元璋流放至此的弟子沈万三。在回襄汉途中见福泉山山奇气灵,清江如练,遂留下结庐修道八年。

他在福泉留有诗赋300多首(篇)和众多书画楹联,并留有多处遗迹。

有观点说他对福泉元明文化起承先启后的作用,并影响600年间福泉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有学者认为福泉文化为“三丰文化”。

正如有观点认为修文文化为“阳明文化”一样。 修行成仙的事我不相信,对“三丰文化”也知之不多。但三丰的为人行事,我认为有积极的地方。

他曾仕于元朝,并不因朱元璋的“光复大汉”而盲目认同封建统治者的合法合理性,不依附朝廷,而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体现了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和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

从这点上说,三丰早已成仙了。他在修行中苦读经典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为贵州文化的开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犹如当年王阳明在龙场和贵阳开展文教活动一样,促进了贵州的文教发展。

王阳明是被供奉于庙堂的人物,张三丰则是雅俗共赏,在民间名气很大。但王阳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建树,又是张三丰不可追及的。

古今凡有大意志者,必有大成,三丰不管是静坐修炼还是思索人生社会问题,都表现出坚强的毅力,终于取得正果,这也是立志做事业的人可以借鉴的。

再者,撇开灵异传说中的荒诞成分,三丰多行善事解除一方危难这种事,应该是很多的,这也是中华传统道德观的体现,值得发扬。

7. 福泉 沈万三

沈万三(1330年~1376年),男,本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出生于平江府(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祖籍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为明初苏州富商,富可敌国。曾出资修拓观前街,助朱元璋修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等,后被发配云南边陲。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聚宝盆”,说沈氏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明史》里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一处在大脚马皇后的传记里写得明白:吴兴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马皇后进谏说:“你老婆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沈万三在云南边陲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终老异乡。身边的亲人将他的遗骨运回发迹地古镇周庄,葬于银子浜下。民间传说,银子浜的尽头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岁不枯。水下有一个古墓,非常坚固,里面埋葬着沈万三的灵柩。

8. 福泉沈万三故居介绍

《聚宝盆》宋典结局是在第31集跳河自尽了,宋典不堪忍受苏家兄妹的日日凌辱,便离开苏家,去祭拜雪娥的时候遇到沈万三,沈万三请宋典吃饭,在酒桌上一席话让宋典追悔莫及,之后心灰意冷的宋典选择投河自尽。

 

雪娥父亲指腹为婚给宋典,不过雪娥和沈万三青梅竹马,最后也嫁给了沈万三,但是不幸早逝,宋典成为宋大人,苏半城一直借他的手想除掉沈万三,因为沈万三的店铺让他眼红,后来沈万三的生意越做越大,苏半城更加气愤。

 

宋典投靠张士诚,成为参军,苏半城向宋典许愿只要扳倒沈万三,丽娘就嫁给宋典,之后苏丽娘嫁给宋典,成为苏半城的帮凶,经常要置沈万三于死地,宋典被大明皇帝朱元璋处死,是沈万三再三求情,最后只保留了一条腿回到苏家。

 

宋典被罢官没有了权力,还折了一条腿,回到苏家遭到苏家兄妹的嫌弃,之后宋典明白了苏家没有一个好人,每天受到苏家兄妹的凌辱,决定离开苏家,但是此时的宋典已经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最后竟然只有沈万三不计前嫌请他吃饭,在酒桌上听君一席话后,宋典想开了,也心灰意冷投河自尽。

 

宋典其实也想做一名正义的清官,但是走歪了路子,最后把自己逼死,实在可惜。

9. 沈万三古宅

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不在市辖区,属于苏州昆山市管辖,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古镇区也是国家五A级景区!

周庄古镇有着千年历史,四面环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明初大商人沈万三就是周庄镇人,被喻为大明第一豪商,富可敌国。古镇上仍然完整保存着沈氏古宅,曰沈厅,是文物保护单位。

周庄古镇古色古香,明清建筑和民居多为依水而建,一座座小桥架河而过,使人流连忘返,是旅游度假,观光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