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殷派核雕图片大全(殷派名家)

1. 殷派名家

1、殷根福(生卒年不详) 清末核雕工艺家。住吴县 舟山。擅长橄榄核雕,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核雕技艺深谙,闻名于海上,被古玩业誉为“殷派”。子小男,女小妹,继承父业,仍擅核雕。

2、周春毅,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对核雕充满了兴趣,其入门导师是父亲周泉兴,在周春毅年幼时为其培养了对核雕技艺的艺术灵感及浓厚兴趣,后因其技艺的增长与成熟,先后去苏州各个门派大师进修雕刻艺术。经过各界诸位名师的指点结合家族传承技法,使得周春毅在核雕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吸取各派别之优点。在风格上集各派所长,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独树一帜,苏州舟山核雕新一代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

3、周义清,1968年生于舟山核雕老街,1985年离校后就进入村办企业舟山核雕厂从事核雕,工厂解体后,于1997年到无锡灵山大佛 面佛修心;至2005年重返舟山核雕老街。在这九年中,他潜心于核雕刻的研究和创作,构思出了各种适应不同层次的玩家喜爱的佛教类题材作品,曾被多家核雕刻专业类书籍收录。

2. 殷姓作家

1、怀瑾。

《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2、淑离。

《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BUT谐音疏离。3、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4、贤俊。

《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5、余馨 留存的香味。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芙蓉城》诗:“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6、若光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南朝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属我嵫景半,赏尔若光初。”7、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8、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9、周晟 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10、雅胜 美好。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11、朝辉 朝辉,晨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三国志·魏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12、娴雅 文雅大方。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 马援传》“辞言娴雅”。13、悦欣 欢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嘉禾重颖,蓂荚载芬,率土咸序,人胥悦欣。”14、诚贞。《七谏·自悲》:“哀居者之诚贞”。诚贞:忠诚正直。15、菀青。《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此处菀读作yù。当然,读成wǎn也很好听。16、婉柔 温顺柔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宣鼎《夜雨秋灯录?龙梭三娘》:“主见其婉柔,不忍诛。”17、绎心(怿心)。《九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绎:通“怿”,喜悦。18、恬雅 沉静文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吏部郎江智渊素恬雅,渐不会旨。”19、曼吟 长吟。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应修人《温静的绿情》诗:“鸟儿树里曼吟,鸭儿水塘边徘徊。”20、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21、舒志。《七谏·怨世》:“遭周文而舒志”。舒志:舒展志向,发挥才能。22、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23、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4、文彬 形容既文雅又朴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文质彬彬”。25、飞扬。《九歌·河伯》:“心飞扬兮浩荡”。飞扬:心情舒展,思绪飘飞。26、熠然 光闪烁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光熠然”。27、望舒纤阿——屈原《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兴祖补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ē)。’”望舒又名“纤阿”。“纤阿”,御月者。28、婉妙 美好;美妙。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新妇小名阿美,颇婉妙。”29、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30、高翔。《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31、语心 谈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32、雅厚 纯正宽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33、雅亮 正直诚信。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言辞雅亮,学艺优深。”34、颖逸 秀丽超逸。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云《南衡》诗:“景秀蒙泛,颖逸扶桑。”35、志致 志向,志趣。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齐武王演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36、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37、志鹏 形容志向远大。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8、承宇。《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39、婉慧 柔美聪慧。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列女传?慕容垂妻段氏》:“少而婉慧,有志操。”40、文轩 用彩画雕饰栏杆和门窗的走廊。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李善注:“文,画饰也;轩,殿槛也。”41、扬波。《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动乱。楚辞起名,诗经楚辞取名42、志行 志向和操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易·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43、文澜 文章的波澜。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44、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5、诚勇。《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勇必有难慑之色”。46、清越 形容声音清脆激越;清脆悠扬。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47、星阑 指夜将尽。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南宋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48、婉仪 美好的仪态。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张居正《来雁说》:“矧其耿特之禽,婉仪敛翮。”49、扬灵(扬舲)。《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扬灵: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50、乔木——《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欲求超脱高雅,可取乔木。51、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52、妙仪。《九叹·远逝》:“承皇考之妙仪”。妙仪:美好的法则,高妙的法度。53、嘉月。《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陶:喜乐;嘉:美好;嘉月:吉日良辰。54、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55、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56、清和。《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清和:清美和谐。57、腾起 升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初去之日,唯见白云腾起,从暮至旦,如是数十处。”58、腾逸 指才气奔放超逸。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顾璘《国宝新编?陕西按察副使何景明》:“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乎!”59、嘉树。《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譬如宋氏三姊妹的老爸宋嘉树。60、广志。《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61、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62、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63、雅胜 美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64、静姝——《诗经·静女》:“静女其姝”65、恬简 恬淡简易。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陈书?萧干传》:“滂弟干,字思惕,容止雅正,性恬简,善隶书,得叔父子云之法。”66、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67、曼衍 连绵不绝。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书?晁错传》:“土山丘陵,曼衍相属。”68、昂驹。《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昂昂:器宇轩昂。楚辞起名,诗经楚辞取名69、弈鸣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70、信芳 情志高洁。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芳”。71、韫玉 包含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72、文丽 华丽。适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亡征》:“喜淫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73、文心 为文之用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74、昕昕 明亮。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吚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75、俊彦。《九思·伤时》:“览往昔兮俊彦”。俊彦:杰出之士,贤才。76、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77、硕明。《九思·悼乱》:“驻俟兮硕明”。硕明:天大亮。78、显荣。《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79、晴飔 晴日的凉风。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文征明《人日王氏东园小集》诗:“晴飔泛丛条,浮阳散修莽。”80、依斐。《哀时命》:“云依斐而承宇”。依斐:形容云层堆垛的样子。81、素洁。《九叹·怨思》:“情素洁于纽帛”。素洁:高洁。82、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83、晏晏。《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84、淑尤。《远游》:“绝氛埃而淑尤兮”。淑尤:到达奇异的境界。85、耀灵。《远游》:“耀灵晔而西征”。耀灵:太阳的别称,亦喻指帝王。86、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87、颖逸 秀丽超逸。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云《南衡》诗:“景秀蒙泛,颖逸扶桑。”88、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89、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90、杜若。《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杜若:香草名,又名山姜,古人谓服之“令人不忘”。上下文中还有“杜衡”,亦香草名。91、凯风。《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92、振理。《七谏·初放》:“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振理:拯救,辨别。93、清芷 清美的香草,比喻高洁美好的人。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南朝江淹《灯夜和殷长史》:“此心冀可缓,清芷在沅湘。”94、婉然 美好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95、青云。《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作诗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96、雅醇 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范。”97、悦心 愉悦心情;心里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98、琦玮 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鬼谷子?飞箝》:“财货琦玮,珠玉白璧。”99、悠永 久远。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逻耶伽国》:“受天福乐,悠永无穷。”100、羽丰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羽翼丰满”。101、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102、悦畅 和畅,欢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适闷,悦畅心神。”103、曼语 曼辞。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朝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此例数篇,非雕饰曼语。”

3. 殷派特点

须派”雕刻写实为主,脸部肌肉感很强,还原人脸真实特征丰富,之所以叫须派是以须吟笙为创始人。就个人看来所谓殷派和须派,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不分好与坏。由于审美取向不同,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殷派十八罗汉头刻画较细腻,属于“横平竖直”类型,出来的作品很工整,并且是比较传统的是刀刻和打磨相结合一般刻的是长核的罗汉 之所以称之为殷派讲是殷根福为鼻祖。

4. 当代殷氏名人

河北衡水戴姓的起源?

答案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二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三

  戴姓在迁徙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七处郡望:济北、谯国(郡)、吴兴、魏郡、河东、清河、广陵。

  谯国是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灵璧、蒙城、太和与河南省鹿邑、永城等县市之间的地方。西晋时改为谯郡。谯郡的戴姓,乃是晋代戴逵之后,位居谯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称“谯国(郡)”。

  广陵郡是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以广陵国改置,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晋代戴邈为广陵人。扬州广陵郡三姓之首为戴姓。

  清河郡是汉武帝以清河国改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东汉戴涉为清河人。

  魏郡始置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戴德的后人居于魏郡斥丘县(今河北成安东南)。

  河东郡始设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后人居河东郡桑泉县(今临猗)。

  吴兴郡始设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晋代有戴洋,为著名的方术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号有“二礼堂”、“注礼堂”、“独步堂”、“避贵堂”、“谯国”、“广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礼堂”、“注礼堂”都是指西汉今文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而言的。“独步堂”和“避贵堂”,典故源出于后汉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异行,曾经说过:“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地方官吏推举他为孝廉,他坚决不接受。后来,朝廷又征辟他到司空府任职,他仍然坚辞不受,州官郡官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便跑到山里躲起来。

  各地的戴姓还有许多楹联,这里仅举数例:

  业擅礼经 席传易学

  上联是指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下联是指明代鄞县人戴圭。戴圭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他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对待独处之时,诚心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自然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上联是指南朝宋县人戴。他曾与兄长戴勃一起隐居桐庐,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来,戴游历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为他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专心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应。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下联是指东晋戴逵,戴的父亲。他善于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铸佛像,还善于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当着使者的面把琴弄坏,说:“戴安道不做王门的伶人!”

5. 近现代画家殷

康有为、于右任、鲁迅、郭沫若、潘伯鹰、沈尹默、舒 同、赵朴初、沙孟海、启 功、周而复、朱 丹、陈叔亮、于太昌、于省吾、马国权、马世晓、方介堪、方去疾、方绍武、王个簃、王十川、王冬龄、王 澄、王朝瑞、王遐举、王蘧常、尹承志、王 镛、尹廋石、冯建吴、刘 江、蓝玉崧、廖静文、刘云泉、朱关田、朱乃正、孙其峰、刘自犊、刘炳森、仲贞子、孙茂才、萧 劳、江友樵、孙墨佛、萧 娴、沈延毅、沈 鹏、吴三立、吴玉如、吴自然、李一氓、李 铎、陈无垢、李力生、李半黎、陈荣琚、李百忍、李长路、李骆公、李敦甫、沙曼翁、劳 伟、宋日昌、陈天然、陈大羽、何应辉、陈君藻、邱振中、麦华三、林散之、林剑丹、张 海、罗 丹、周慧珺、金意庵、武中奇、胡介文、赵承楷、胡公石、段成桂、夏湘平、胡问遂、徐无闻、徐 炽、祝遂之、秦咢生、商向前、商承祚、黄苗子、黄松涛、黄 绮、骆墨樵、聂成文、高式熊、姚奠中、舒 炯、董寿平、诸乐三、高二适、钱君陶、郭伯英、郭仲选、曽右石、傅周海、楚图南、鲍贤伦、盛季萱、溥 杰、程维道、谢瑞阶、费新我、康 庄、康 殷、欧阳中石、蒋维崧、赖少其、黎伏生、熊伯齐、魏启后、魏之桢、魏传统等

6. 殷氏出名的人物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所以人生八岁以前的熏陶、教育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因此说“自古英雄出少年”。

每个书法爱好者应该都对颜真卿耳熟能详,知道他是一位忠臣良将,是能文能武的书法家,但对于他年少时的成长背景知道的相对较少。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颜真卿年少成长史的背景,对幼儿培养教育应该起到启发作用:

在颜真卿启蒙时期中,一个不可不谈的关键人物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祖籍山东临沂,是《颜氏家训》的作者,也是颜真卿的五世祖,到颜真卿时期已是盛唐时期。

颜之推,在颜真卿世系家族发展壮大乃至满门宗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所著的《颜氏家训》一开家训之先河,他为人正直务实,非常重视家族传承,从《家训》内容中可见颜之推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进行了一生的实践和总结,不仅对颜氏家族,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也十分巨大。而颜真卿幼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熏陶和影响,可以说全是与《颜氏家训》相关联。

母系殷氏家族是书法和儒学世家

颜真卿三岁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依靠母亲殷氏和舅父抚养。殷家史上名人辈出,到了这一代,殷践猷(颜真卿的舅舅)通经史、工诗文、善书法,对幼年的颜真卿悉心教导。颜母殷氏则更侧重于品德方面教育。

这个时期,姑母颜真定、伯父颜元孙、二兄颜允南(比颜真卿长15岁)均给予颜真卿悉心教导。颜真卿晚年为他们撰写碑文时,追忆往昔,热泪盈眶,满怀感激之情!

身教言传

姑母颜真定还有一件壮举,就是不顾当时刑法残酷,为了被冤屈的叔父伸冤,带领两个妹妹割耳诉冤,最终使叔父得以免死。她的孝心烈性,震撼了幼年颜真卿的小小心灵。

二兄颜允南比颜真卿长十五岁,也常教导颜真卿。当时颜真卿家中曾养有一只断腿鹤,小真卿顽皮好玩用毛笔在鹤背上写字。允南看到后,严肃地指责这样很不仁爱,使小真卿惭愧不已终生难忘。自省之人必良善,日积月累,慢慢养成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小贯穿书法训练,并篆籀为基

关于书法,颜真卿的《草篆帖》中说:“真卿自南朝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 也就是说,他的叔叔、姑母也是传承家学篆籀书法为基,自然在鲁公年幼时所学的,也是以篆籀为主。所来颜真卿在楷书领域开山立派,包括他的天下第二行书,与家学渊源不无关系呀!

不囿于儒家经典

颜真卿从小所学不囿于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这些从颜真卿晚年的楷书作品风格中也可以看出。这也与颜之推倾心佛教有关,在《颜氏家训》中有《归心》一篇足以证明。

纯净的交游圈

父辈友人中人才济济,对颜真卿的成长也有或大或小的影响。据颜真卿后来所记,父亲与贺知章、陆象先、崔璩等人友好,父亲去世后友人们仍然时常眷顾颜允南兄弟等。

而舅父殷践猷也与贺知章、陆象先、韦述等当时的大诗人名士友善。可见整个交游圈中,大都有德行,有才华,他们时常相聚交流学问、吟诗作对,可以想象小真卿耳闻目染受教益于各方面。

从以上各方面看到,一个英才、英雄的产生必有来由。一个人的人生教育在童蒙时期是黄金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今天我们也可理解为“人才要从年少时培养”。当然亦有“英雄迟暮”,还有“大器晚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一个概率,用现代科学去证明也能证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此文归纳和总结希望可以在家庭幼教方面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7. 殷氏名人

殷氏作为历史悠久的姓氏,历代人材辈出,英贤荟萃。

汉代有北地太守殷续,会稽太守殷丹。晋代有豫章太守殷羡,荥阳令殷裒,杨、豫、徐、兖、青五州都督殷浩,荆州刺史殷仲堪,文学家殷仲文。唐代有兵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成都诸曹参军殷盈孙,画家殷仲容。宋代有殷澄。元代有殷仲温。明代有殷奎、殷近仁、殷谦等名人、学者。清代有书画家殷云楼。近现代则有殷良弼、殷希彭、殷士奇等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