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核雕大师排名榜(昌乐考古发掘)
1. 昌乐考古发掘
的确是潍坊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北纬36 °05′-36°38′,东经118°44′-119°27′。北接坊子区,西连昌乐、临朐县,东与高密市、昌邑市以潍河为界,南隔河与诸城市、沂水县相望。直线距离北至潍坊32公里,西至省会济南200公里。全市总面积为2011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余人(2007年划出三个镇之后的人口)。 安丘市域南北长61.5公里,东西宽65.3公里,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安丘市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距青岛110公里,西距济南200公里,北距潍坊25公里。市境总面积1928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辖12个镇、2个街道,1388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耕地面积150万亩。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可用财力5.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2.8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1元。 安丘市是“全国园艺产品(蔬菜)出口示范区”、山东省四个省级“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基地县”之一,是蜜桃、姜蒜、芦笋、草莓、樱桃、淡水养殖等六个“中国特产之乡”;景阳春酒、涤纶帘帆布、扑热息痛、“鲁丰”牌水果罐头、造纸机械等名牌产品驰名中外。 安丘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老子庙、公冶长书院、庵上石坊、大型汉画像石墓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占地面积3000亩、具有浓郁民俗色彩的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公园、山东省十大旅游新景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1.2万亩,其中水面面积9000亩的青云湖休闲度假乐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安丘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2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650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15亿元,销售收入4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科技进步贡献率65%,社会保障覆盖面80%,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安丘历史悠久。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县,至今已2100余年。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已发掘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址41处,文物1万多件。老子庙、 东汉大型雕刻画像石墓、素有“山东无二坊”之说的庵上石坊、孔子之婿公冶长书院等人文景观均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集国内著名风景风情于一体的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占地3000亩,突出民俗特色,与名胜古迹相衬相映,使安丘更具诱人的魅力。 安丘市地处暖温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占1/3。物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现已探明和开采的有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玄武石、白云岩、花岗岩、油页岩、膨润土、石墨等20多种,分布广、品位高、易开采,开发前景广阔。 安丘市农业独具特色。安丘蜜桃、大姜、大蒜、芦笋、牛蒡、草莓、肉食鸡等名牌农产品畅销海内外。到目前,全市有28种农副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18种蔬菜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使用标志。在第二批“中国特色之乡”命名活动中,安丘市同时被命名为“中国蜜桃之乡”、“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和“中国淡水养殖之乡”。1998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量达50多万吨,出口交货值20多亿元,占整个青岛口岸瓜菜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安丘市工业实力雄厚。现有市属工业企业48处,乡镇办工业企业207处,形成了轻工、化工、纺织、电子、机械、建筑材料等十大行业,工业产品达1400多种,有61种获部优、省优称号,29种填补国内、省内空白。饮料酒、钢管铁塔、散热器、环保系列产品、仿丝绸、放射性免疫试剂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景芝美酒,已有千年历史,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名扬海内外。 安丘市流通活跃,商贸繁荣。历来是山东半岛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商埠。一大批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联结城乡、辐射国内外。安丘市姜蒜批发市场, 年成交额10亿多元,是全国最大的姜蒜批发市场。 安丘市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目前,全市累计审批利用外资项目241个,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建成投产的三资企业74家。全市有16大类300多种商品,出口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出口创汇完成5993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1005万美元。 安丘市基础设施完善。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胶济铁路横贯市境北部,济青高速公路邻境而行,国道206线、省道下小、央赣路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境内。市区离青岛国际机场10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150公里,距潍坊机场2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2. 昌乐古遗址墓葬
1、北关
得名原因:据传,由王胡城迁来一族在城北侧立村,故名北关。据寿光县志载;隋开皇造像在北关宁仪寺。据此推断,隋初立村。
2、北郭家庄
得名原因:据传,该村原名陈家庄子,何时立村无稽,据郭氏墓碑考,郭氏兄弟三人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陈家庄子,后郭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村名为郭家庄,因村位县城北亦称北郭家庄。
3、北后三里
得名时间:明代。得名原因:明代孙氏立村。因位于城北,距县大堂三里,故名北后三里村。
4、北前三里
得名时间:明朝初。得名原因:明朝初,崔、李二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吉祥取村名“兴旺庄”后因距县大堂三华里,又位北三里村前,遂更名北前三里庄。
5、赵家仕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初年。得名原因:明洪武初年,赵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居山西省平阳府蒲县老官赵庄。至三世赵能复迁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卜居赵家庄。至清康熙年间,后世一族迁此立村,以姓故名。
6、北坦
得名时间:清康熙年间。得名原因:清康熙年间,李氏一族居此地,繁衍生息,人口兴旺,遂成村庄,以吉祥命村名“兴李村”。后因在县城北,该村西头建一祭台,形似坛,遂更名北坛。后“坛”字演变为“坦”字,故名北坦。
7、北魏家庄
得名原因:据考证,城里魏家在此有四百亩地,为便于种地,在此立了一个庄子。清朝乾隆年间,魏长立由城里迁来,遂称城北魏家庄子。后简称北魏家庄子。
8、仓圣
得名原因:因仓圣公园位于该辖区内。
9、曹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据传,明朝曹氏在此立村,时名曹家庄子,后简称曹家庄。
10、兆祥
得名原因:因辖区系政府兴建的新居民小区,以吉祥用语“兆祥”为小区名称。
11、城里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隋开皇六年,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即在此建县城,因村圈在城内,故名城里。
12、崔家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崔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徙居该处,与原地崔氏合立村庄,取名崔家老庄,至建国初期简称崔家庄。
13、大仓
得名时间:元朝末年。得名原因:据张氏家乘考释,元朝末年,张廷建由今侯镇的四岐仓徙居此地立村,因廷建兄弟四人他为老大,故名大仓。
14、东付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奉诏迁居山东省东昌府博平县野鹊窝庄。迨燕王起兵南侵,经过东昌府,掠尽州县,因兵荒之乱,又徙到寿光城东立村,取名东付家庄。
备注:据傅氏簇谱考释,始祖傅颂,原籍京师真定府枣强县人,因避战乱,移居山西。
15、东公孙
得名原因:据传,战国时期,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基”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建国后,析为东西二个行政村,该村位东侧,故名东公孙。
16、东关
得名原因:据传,村名因位于县城东门外而名,据马氏家乘考释:始祖马礼在籍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桐县首迁至寿光县九曲巷,后移居东关,由此断言,明朝初已有该村。
17、东郭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明朝郭氏从尧沟郭疃徙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东,以姓氏及地位置故称东郭家庄。
18、东七村
得名时间:西汉时期。得名原因:相传西汉时期,因此处弥水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派了七股兵来根治弥河,两崖筑起河堤,并有人在此居住。
备注: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移民,后逐渐形成村庄,时名东七村。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期,七个村组成一联营,东七村时为联营的指挥驻地,遂更称七村营。至同治年间,复称东七村。
19、东石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据沈氏家乘考释:明朝始祖由山西洪桐县迁此立村,时名“拾家庄”。后因谐音称石家庄。为与西石村有别即称东石。
20、东夏家庄
得名原因:据夏氏族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于寿城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后更名正东关。至十世祖,于清嘉庆二年,买李氏祖地30亩,位于正东关东北一里另立家园,取名夏氏东庄。
备注:至咸丰二年夏氏续家谱时定名为夏家东庄。
21、东营
得名原因:相传东营原名掐臼村,何时立村,因保而名无稽,据传,金兵曾在此按营扎寨,遂更称东营。
22、东玉兔埠
得名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得名原因: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此村。名之由来,因村西北隅有一土埠岭,岭中有一白色“神兔”时常出没,因事奇闻及地理实体,故名玉兔埠。后为与西玉兔埠村有别,遂改称东玉兔埠。
23、范家庄
得名时间 元朝末年。得名原因 据古墓考证:元朝末年范氏首居此地立村,故名范家庄。
24、父子侯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 明洪武二年,侯氏父子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故名父子侯。
24、高家
得名原因 据传,高氏首居此地,以姓故名高家庄。
25、古槐
得名原因 因寿光风景名胜-古槐位于该辖区。
26、韩家仕庄
得名时间 清乾隆年间 。得名原因 据传,清乾隆年间,韩氏由西景明徙居此地立村,因东临张家仕庄,故以姓命名韩家仕庄。
27、郝家庄
得名时间 清朝同治年间。得名原因 清朝同治年间,城北郝家宅科村郝士林,家境贫寒,流落在范家一带,以干短工为生,积年薄有家产,遂于范家东侧,结庐室居。繁衍生息,形成聚落,继后王、杨、常、于等姓迁入成为村庄。遂取名郝家庄。
28、后朴里
得名时间 明朝末年。得名原因 明朝末年,坡里大财主李资源在村后立一庄园,取名后坡里,因坡,朴二字谐音,后演称后朴里。
29、汇文
备注 此辖区因有文庙街东西穿过,是寿光教育的重区,市教育局,市一中,职业技术学院西校,聋校等多处学校位于此区域。
30、建新
得名原因 因建新新街横贯该辖区。
31、椒园
得名原因 椒园村建于清康熙年末,因此地原是大户李资源亦名“金塔”家的花椒园故名。
32、金家庄子
得名时间 清雍正年间。备注 据李氏碑文考释:清雍正年间,李炯在京任刑部侍郎。传说李炯在世时,已对自己的后世做了安排,择此地一土埠为墓地,时土埠北侧已有范家沟,和岳家庄,只缺一“金”字,李便托人寻来一姓金的在土埠北侧立村,氏命名金家庄子。
33、金马寨
得名原因 相传村名由来是:南宋时,金入侵宋,金马队扎营于此地,宋军驻扎今呙宋台,两军交锋于寨洼,金一将亡,葬于寨后,军士兜筑一冢,冢后修一“士龙”挡风水,由此取名金马寨。
34、九巷
得名原因:因沿弥河东岸而居,街道弯曲,而得名“九曲巷”,后简称为九巷。至少元代以前立村。赵氏谱载:清初名曰九曲巷后称九巷。 据东关村马氏家乘考,始祖原籍枣强县,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青州地寿光县九巷村,后移居东关。
35、梨园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 据庙碑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张伯顺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时因住处以西一条沟,形似耕地用的木犁,故取名犁眼,后演称犁园。
36、李二
得名时间 元代。得名原因 据古墓遗文考证:元代立村(公元1271-1368年)。据传,李氏仲祖首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及兄弟排行序数,故名李二庄。
37、李家仕庄
得名时间 明洪武四年。得名原因 据李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四年,李氏由京师枣强县迁居山东省,各地支派甚繁,有居临朐,益都,昌乐者。有居安丘、潍县、昌邑者。先祖李清溪占籍寿光卜居此地立村,以姓氏故名李家仕庄。
38、刘旺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 该村原名兰家庄,何时立村无稽。据刘氏家乘及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刘氏携二子八孙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兰家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刘氏成为户主,以姓氏盼吉祥,遂改名刘旺庄。
39、龙泉
得名原因 因该辖区有龙泉街横贯东西。
40、南关
得名原因 据传,此处原为弥河古河道,由此取名东堤,后随河床改道亦称西堤,几经沧桑之后,因村毗邻旧县城南门,故名南关。
41、南后三里
得名时间 清朝雍正三年。得名原因 据碑文考释,清朝雍正三年,王氏一族由昌乐迁此立村,因居南三里庄后,故名南后三里庄。
42、南胡家庄
得名时间 宋代宣和年间。得名原因 据古碑考释:村始建于宋代宣和年间,因“胡人”首居此,故名胡家庄。为与城北胡家庄有别,遂称南胡家庄。
43、南马范
得名时间 元朝末年。得名原因 元朝末年,马、范二氏徙居此处立村。相传,该村址处曾是唐王征东时因弥水阻隔,兵马在此处驻扎,设过南马房,取村名南马范。
44、南前三里
得名时间 明朝宣德年间。得名原因 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朝宣德年间,张氏一族由侯镇四岐仓迁此立村,时因北距县衙门三里,故名前三里庄,因北有后前里庄,遂更名为南前三里庄。
45、南魏家庄子
得名原因 据魏氏家乘考释:魏氏祖六代系明朝崇祯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官居兵部侍郎。魏宅在此处有田数亩,为种田方便特设庄子。故名南魏家庄子。
46、南辛庄
得名原因 据李氏族谱考释,始祖李华亭,字都南,于清康熙年间由三官庙迁此立村,后相继迁来者皆靠以农辛勤劳动为生,故取名为辛庄子。后简称辛庄。
47、前朴里
得名时间 清乾隆年间。得名原因 据传,斟灌(大留吕)大财主李资源,因后人不旺,便信奉阴阳先生指教,避村居坡,明朝末年由斟灌卜居此地,以吉祥取名坡里,后在以北立一庄园,谓后坡,原坡里遂称前里。后因朴,坡二字谐间演称前朴里。
48、前张家庄
得名原因 据元朝墓及明朝的碑文考证:张氏首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以南,取名城南张家庄。
49、仁和
得名原因 中华民国元年,唐,李,傅姓在此立村,众姓和睦相处,以吉祥取名“人和”后亦称仁和迄今。
50、三官庙
得名原因 据寿光县宋志云,三官庙村即七村营城故址,明代以前立村,初名古营城,至清嘉庆年间修一庙,内天官,水官,地官,由此更名三官庙。
51、桑家仕庄
得名时间 清朝乾隆年间。得名原因 清朝乾隆年间,桑氏一族由寿光城西北桑家营子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52、沙阿
得名原因 据金石志考:刘、胡二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北徐家庄东侧有一沙阿庙,故取村名为沙阿。
53、十里铺
得名原因 据传,官府曾在此设驿站,因村距原县大堂十华里,故名十里堡,后演义为十里铺。
54、石马
得名原因 因石马路纵贯该辖区南北。
55、田家庄
得名原因 据传,田氏留居此处立村,故名。据北魏时期贾思伯墓志铭载:东有庞田北有公孙......南北朝北魏时期就有该村。
56、王家口子
得名时间:西汉时期。得名原因:相传,西汉时期因此处弥水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派兵来根汉弥河,两崖筑成河堤,并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八年,王氏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城东南弥河西立村,取名王家口子。 (说明:得名西汉明显不对,时弥河不从此处经过。应是王氏移民后得名。编者注)
57、温泉
得名原因:因原温泉位于该辖区。
58、西公孙
得名原因:相传,战国时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墓”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新中国成立后,析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该村位西侧,故名西公孙。
59、西关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据传,居民多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桐县,河北枣强县迁来,时因居城西,故名西关。
60、西石
得名原因:据碑文考释,元代徐氏立村,时名西石家庄子,后与潘家庄子合并,曾称潘石村,建国后复称西石家庄子,简称西石。
3. 昌乐遗址
门票免费。
孤山,又名首阳山,横亘于昌乐城东五公里处,主峰海拔266.2米,方圆数十公里,青峦环翠,风貌秀丽。古昌乐有八景,其中“孤峰夕照”、“龙洞云开”都出于孤山。山顶有“夷齐祠”、“神龙庙”等历史遗迹,有伯夷、叔齐采薇不食周粟、孤山爷李坡义孝等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传说,也有历代文人骚客感怀先贤、描述孤峰的诗文佳句。她既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本土景观的精华,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营丘文明的历史见证。
4. 昌乐古遗址
隶属山东省潍坊市。
昌乐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存有200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周初,姜子牙封于齐,建都昌乐营丘,齐文化从这里发源。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昌乐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涌现出众多的名人,历史上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前秦丞相王猛、清朝尚书闫循琦等名人,当代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党政军机关和教科文等领域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
5. 昌乐古墓
1、北关
得名原因:据传,由王胡城迁来一族在城北侧立村,故名北关。据寿光县志载;隋开皇造像在北关宁仪寺。据此推断,隋初立村。
2、北郭家庄
得名原因:据传,该村原名陈家庄子,何时立村无稽,据郭氏墓碑考,郭氏兄弟三人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陈家庄子,后郭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村名为郭家庄,因村位县城北亦称北郭家庄。
3、北后三里
得名时间:明代。得名原因:明代孙氏立村。因位于城北,距县大堂三里,故名北后三里村。
4、北前三里
得名时间:明朝初。得名原因:明朝初,崔、李二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吉祥取村名“兴旺庄”后因距县大堂三华里,又位北三里村前,遂更名北前三里庄。
5、赵家仕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初年。得名原因:明洪武初年,赵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居山西省平阳府蒲县老官赵庄。至三世赵能复迁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卜居赵家庄。至清康熙年间,后世一族迁此立村,以姓故名。
6、北坦
得名时间:清康熙年间。得名原因:清康熙年间,李氏一族居此地,繁衍生息,人口兴旺,遂成村庄,以吉祥命村名“兴李村”。后因在县城北,该村西头建一祭台,形似坛,遂更名北坛。后“坛”字演变为“坦”字,故名北坦。
7、北魏家庄
得名原因:据考证,城里魏家在此有四百亩地,为便于种地,在此立了一个庄子。清朝乾隆年间,魏长立由城里迁来,遂称城北魏家庄子。后简称北魏家庄子。
8、仓圣
得名原因:因仓圣公园位于该辖区内。
9、曹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据传,明朝曹氏在此立村,时名曹家庄子,后简称曹家庄。
10、兆祥
得名原因:因辖区系政府兴建的新居民小区,以吉祥用语“兆祥”为小区名称。
11、城里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隋开皇六年,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即在此建县城,因村圈在城内,故名城里。
12、崔家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崔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徙居该处,与原地崔氏合立村庄,取名崔家老庄,至建国初期简称崔家庄。
13、大仓
得名时间:元朝末年。得名原因:据张氏家乘考释,元朝末年,张廷建由今侯镇的四岐仓徙居此地立村,因廷建兄弟四人他为老大,故名大仓。
14、东付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奉诏迁居山东省东昌府博平县野鹊窝庄。迨燕王起兵南侵,经过东昌府,掠尽州县,因兵荒之乱,又徙到寿光城东立村,取名东付家庄。
15、东公孙
得名原因:据传,战国时期,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基”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建国后,析为东西二个行政村,该村位东侧,故名东公孙。
16、东关
得名原因:据传,村名因位于县城东门外而名,据马氏家乘考释:始祖马礼在籍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桐县首迁至寿光县九曲巷,后移居东关,由此断言,明朝初已有该村。
17、东郭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明朝郭氏从尧沟郭疃徙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东,以姓氏及地位置故称东郭家庄。
18、东七村
得名时间:西汉时期。得名原因:相传西汉时期,因此处弥水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派了七股兵来根治弥河,两崖筑起河堤,并有人在此居住。
备注: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移民,后逐渐形成村庄,时名东七村。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期,七个村组成一联营,东七村时为联营的指挥驻地,遂更称七村营。至同治年间,复称东七村。
19、东石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据沈氏家乘考释:明朝始祖由山西洪桐县迁此立村,时名“拾家庄”。后因谐音称石家庄。为与西石村有别即称东石。
20、东夏家庄
得名原因:据夏氏族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于寿城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后更名正东关。至十世祖,于清嘉庆二年,买李氏祖地30亩,位于正东关东北一里另立家园,取名夏氏东庄。
备注:至咸丰二年夏氏续家谱时定名为夏家东庄。
21、东营
得名原因:相传东营原名掐臼村,何时立村,因保而名无稽,据传,金兵曾在此按营扎寨,遂更称东营。
22、东玉兔埠
得名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得名原因: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此村。名之由来,因村西北隅有一土埠岭,岭中有一白色“神兔”时常出没,因事奇闻及地理实体,故名玉兔埠。后为与西玉兔埠村有别,遂改称东玉兔埠。
23、范家庄
得名时间 元朝末年。得名原因 据古墓考证:元朝末年范氏首居此地立村,故名范家庄。
24、父子侯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 明洪武二年,侯氏父子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故名父子侯。
24、高家
得名原因 据传,高氏首居此地,以姓故名高家庄。
25、古槐
得名原因 因寿光风景名胜-古槐位于该辖区。
26、韩家仕庄
得名时间 清乾隆年间 。得名原因 据传,清乾隆年间,韩氏由西景明徙居此地立村,因东临张家仕庄,故以姓命名韩家仕庄。
27、郝家庄
得名时间 清朝同治年间。得名原因 清朝同治年间,城北郝家宅科村郝士林,家境贫寒,流落在范家一带,以干短工为生,积年薄有家产,遂于范家东侧,结庐室居。繁衍生息,形成聚落,继后王、杨、常、于等姓迁入成为村庄。遂取名郝家庄。
28、后朴里
得名时间 明朝末年。得名原因 明朝末年,坡里大财主李资源在村后立一庄园,取名后坡里,因坡,朴二字谐音,后演称后朴里。
29、汇文
备注 此辖区因有文庙街东西穿过,是寿光教育的重区,市教育局,市一中,职业技术学院西校,聋校等多处学校位于此区域。
30、建新
得名原因 因建新新街横贯该辖区。
31、椒园
得名原因 椒园村建于清康熙年末,因此地原是大户李资源亦名“金塔”家的花椒园故名。
32、金家庄子
得名时间 清雍正年间。备注 据李氏碑文考释:清雍正年间,李炯在京任刑部侍郎。传说李炯在世时,已对自己的后世做了安排,择此地一土埠为墓地,时土埠北侧已有范家沟,和岳家庄,只缺一“金”字,李便托人寻来一姓金的在土埠北侧立村,氏命名金家庄子。
33、金马寨
得名原因 相传村名由来是:南宋时,金入侵宋,金马队扎营于此地,宋军驻扎今呙宋台,两军交锋于寨洼,金一将亡,葬于寨后,军士兜筑一冢,冢后修一“士龙”挡风水,由此取名金马寨。
34、九巷
得名原因:因沿弥河东岸而居,街道弯曲,而得名“九曲巷”,后简称为九巷。至少元代以前立村。赵氏谱载:清初名曰九曲巷后称九巷。 据东关村马氏家乘考,始祖原籍枣强县,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青州地寿光县九巷村,后移居东关。
35、梨园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 据庙碑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张伯顺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时因住处以西一条沟,形似耕地用的木犁,故取名犁眼,后演称犁园。
36、李二
得名时间 元代。得名原因 据古墓遗文考证:元代立村(公元1271-1368年)。据传,李氏仲祖首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及兄弟排行序数,故名李二庄。
37、李家仕庄
得名时间 明洪武四年。得名原因 据李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四年,李氏由京师枣强县迁居山东省,各地支派甚繁,有居临朐,益都,昌乐者。有居安丘、潍县、昌邑者。先祖李清溪占籍寿光卜居此地立村,以姓氏故名李家仕庄。
38、刘旺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 该村原名兰家庄,何时立村无稽。据刘氏家乘及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刘氏携二子八孙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兰家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刘氏成为户主,以姓氏盼吉祥,遂改名刘旺庄。
39、龙泉
得名原因 因该辖区有龙泉街横贯东西。
40、南关
得名原因 据传,此处原为弥河古河道,由此取名东堤,后随河床改道亦称西堤,几经沧桑之后,因村毗邻旧县城南门,故名南关。
41、南后三里
得名时间 清朝雍正三年。得名原因 据碑文考释,清朝雍正三年,王氏一族由昌乐迁此立村,因居南三里庄后,故名南后三里庄。
42、南胡家庄
得名时间 宋代宣和年间。得名原因 据古碑考释:村始建于宋代宣和年间,因“胡人”首居此,故名胡家庄。为与城北胡家庄有别,遂称南胡家庄。
43、南马范
得名时间 元朝末年。得名原因 元朝末年,马、范二氏徙居此处立村。相传,该村址处曾是唐王征东时因弥水阻隔,兵马在此处驻扎,设过南马房,取村名南马范。
44、南前三里
得名时间 明朝宣德年间。得名原因 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朝宣德年间,张氏一族由侯镇四岐仓迁此立村,时因北距县衙门三里,故名前三里庄,因北有后前里庄,遂更名为南前三里庄。
45、南魏家庄子
得名原因 据魏氏家乘考释:魏氏祖六代系明朝崇祯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官居兵部侍郎。魏宅在此处有田数亩,为种田方便特设庄子。故名南魏家庄子。
46、南辛庄
得名原因 据李氏族谱考释,始祖李华亭,字都南,于清康熙年间由三官庙迁此立村,后相继迁来者皆靠以农辛勤劳动为生,故取名为辛庄子。后简称辛庄。
47、前朴里
得名时间 清乾隆年间。得名原因 据传,斟灌(大留吕)大财主李资源,因后人不旺,便信奉阴阳先生指教,避村居坡,明朝末年由斟灌卜居此地,以吉祥取名坡里,后在以北立一庄园,谓后坡,原坡里遂称前里。后因朴,坡二字谐间演称前朴里。
48、前张家庄
得名原因 据元朝墓及明朝的碑文考证:张氏首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以南,取名城南张家庄。
49、仁和
得名原因 中华民国元年,唐,李,傅姓在此立村,众姓和睦相处,以吉祥取名“人和”后亦称仁和迄今。
50、三官庙
得名原因 据寿光县宋志云,三官庙村即七村营城故址,明代以前立村,初名古营城,至清嘉庆年间修一庙,内天官,水官,地官,由此更名三官庙。
51、桑家仕庄
得名时间 清朝乾隆年间。得名原因 清朝乾隆年间,桑氏一族由寿光城西北桑家营子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52、沙阿
得名原因 据金石志考:刘、胡二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北徐家庄东侧有一沙阿庙,故取村名为沙阿。
53、十里铺
得名原因 据传,官府曾在此设驿站,因村距原县大堂十华里,故名十里堡,后演义为十里铺。
54、石马
得名原因 因石马路纵贯该辖区南北。
55、田家庄
得名原因 据传,田氏留居此处立村,故名。据北魏时期贾思伯墓志铭载:东有庞田北有公孙......南北朝北魏时期就有该村
56、王家口子
得名时间:西汉时期。得名原因:相传,西汉时期因此处弥水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派兵来根汉弥河,两崖筑成河堤,并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八年,王氏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城东南弥河西立村,取名王家口子。 (说明:得名西汉明显不对,时弥河不从此处经过。应是王氏移民后得名。编者注)
57、温泉
得名原因:因原温泉位于该辖区。
58、西公孙
得名原因:相传,战国时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墓”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新中国成立后,析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该村位西侧,故名西公孙。
59、西关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据传,居民多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桐县,河北枣强县迁来,时因居城西,故名西关。
60、西石
得名原因:据碑文考释,元代徐氏立村,时名西石家庄子,后与潘家庄子合并,曾称潘石村,建国后复称西石家庄子,简称西石。
61、西玉兔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据碑碣考释:明洪武二年,许氏首居此地立村,以姓先后命名村名为“许家庄子”“十里许”后因村东修一张仙庙。传说一玉兔经常出没,且村西北隅有一埠岭,遂更村名为玉兔埠。为与东侧玉兔埠村有别以方位称西玉埠
62、夏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洪武年间。得名原因:明朝洪武年间,夏氏由山西省徙居此地立村,以姓故名夏家庄。
63、现代
得名原因:因辖区内建有现代居民小区、现代中学。
64、向阳
得名原因:因辖区内有向阳路,2001年8月31日,命名为向阳路社区居委会。
65、小东关
得名原因:据夏氏簇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今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寿光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明隆庆初,知县温纯于东北关用举人李芊地创建街市,名曰“欢化街”
66、小李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得名原因:明朝,郭姓一族由东郭家庄迁此立村,因位于县城南,故以姓命名城南郭家庄。后李、于、张等姓相继迁入,李姓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改名李家庄,因村落较小,亦称小李家庄。
67、肖家楼
得名时间:明朝洪武年间。得名原因:明朝洪武年间,肖氏在此立村,繁衍生息,家道殷实,并建楼一座,故名肖家楼。
68、徐家庄
得名原因:据徐氏家乘及墓碑考释:始祖徐继系河北省枣强县桑梓帮人。为避战乱,于元末迁居寿光城南立村,田氏踵至,故村名为“徐田二户”庄,后张、刘、赵、杨等迁入,因徐为建村之首,遂称徐家庄。
69、赵旺铺
备注 据赵氏族谱考释,始祖赵敬圣在明末清初年间,由赵家庄,徙居此处为张氏守地,时为地桩子,后因距县大堂王华里,据知县到民间私访途中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之说,改称为五里铺,传至三世赵占奎,因几代单传而感不乐,为吉祥盼后人兴旺,即更名为赵旺铺。
70、延庆寺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相传,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时因在汉置延庆寺院东侧,故取村名延庆寺。
71、燕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末年
得名原因:明朝末年,燕氏首居此地,以姓氏故名燕家庄。
72、杨家
得名原因:据孙氏家乘考释:明洪武二年,太始祖由山西省徙居此处立基。因卜居土埠之上遂以姓氏命名孙家埠。
73、杨家仕庄
得名时间:清初。得名原因 相传,清初訾氏先在此立基,以姓氏命名訾家仕庄,至康熙年间,许氏由许家南邵,杨氏由杨家庄子迁来分居于村东、村西。至乾隆年间,许杨两氏人丁兴旺,遂许自称为许家仕庄,杨氏谓杨家仕庄。至民国末年合称杨家仕庄。
74、益城
得名原因:据民国二十四年寿光县志载:益城在今县城南七里,汉益县也,前汉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水经注》云:益县是其所言之,益县即今寿光城南之益城也。由此断言,此处为汉代益县故城,故名益城。
75、于家庄子
得名时间:清乾隆二年。得名原因:清乾隆二年,于氏一族由寇家坞迁此立村,以姓故名于家庄子。
76、岳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洪武二年。得名原因:据宋氏家乘考释:明朝洪武二年,岳氏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岳家庄。
77、站前
得名原因:因火车站于该辖区东南部。
78、张家仕庄
得名原因:据传,张氏始祖张辙,原居寿光县城衙东。清乾隆年间,王县令其嫂跟官守印,张辙因掀轿偷视被县令治罪,并驱逐城里,遂移居后朴里村,至之孙张纯,复迁訾家仕庄村北立基,以姓氏命名张家仕庄。
79、张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得名原因:据王氏家谱考释:始祖王广文于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枣强县首先迁至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城西辛店庄。后移居王家庙,复移居此地立村,名之由来,因距县大堂五华里及村有一烟墩。故名五里墩,亦名五里王。
80、张建桥
得名原因:据传,有一善人,姓张名健,品行端正,与人为善,每年雨季,总是在弥河之上修一便桥方便过河行人,日久年深,众人恩称张健桥。明洪武二年,姚傅姓代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此立村,遂以桥为村名。
6. 昌乐县古文化遗址
关于淄川国的都城,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淄川王贤??都剧。”
经考证,剧县城在寿光县南三十一里的故纪国遗址,现在的寿光县纪台。在考古发掘中,曾在与寿光相邻的昌乐县境内发现过淄川王陵,并发现有“川丞相”印章和同样字样的封泥。
当历史上淄川国存在的时候,现今的淄川地域为般阳县,隶济南国管辖。
7. 昌乐历史遗迹
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北至荆山北侧,南至猪山,西至苍山东,东至团山子,面积约32.6平方千米,属中型地质公园。该公园是以火山地貌特征为主题,涵盖火山柱状节理景观、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新构造运动遗迹,融入地方传统文化,集观光、科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开放时间:全天
8. 山东潍坊昌乐古墓
昌乐县开发区前于刘村之东南,八里庄之西北,昔有村曰崔家庄。
崔家庄有崔姓家,生子九胎,均双胞,共十八子。十八子皆聪明伶俐,活泼颖异。一日随父母锄草于垄亩,歇息间嬉戏追逐,或以锄裤作喇叭吹,或以锄柄为枪棒舞。头角初露,各显其能。时有朝廷大员出行过崔家庄,视之,问曰:“此谁家雇工耶?”对之以十八子事。吏大异,曰:“如此能文能武之十八兄弟岂可留之,留之必作反于朝廷也。”遂令尽杀十八子及其父。崔家庄其余崔姓,皆四散逃避。亦有留居于今之开发区八里庄、于家庄、前于留村等地者。后崔姓妻又远嫁河南,竟再生九胎皆双胞,又十八子也。“三十六郎庄”因此得名。
余少时,崔家庄旧村落尚在,满目残垣断壁,荒凉破败。仅有一户崔姓人家留守于斯。上世纪六十年代,八里庄西北隅尚有一关帝庙,关帝庙不远处有十八小坟和一大坟,即十八子与其父之墓葬。今六、七十岁年纪之当地人均能记忆也。
余邻人刘会川,年八十,尚记幼时其老姑夫名唤崔狗子者,不知何时投居其家,每于午后工余,则不顾往返十二里路之遥,步至其崔氏关帝庙中歇晌,盖思恋故土使然。故以为果有此事,年代亦无大久远,应在晚清至民国初年之间。
细思十八子为官家诛杀,亦为千古一大奇冤也。此事如于今,则必会登报纸,上电视,为新闻媒体凉拌热炒,从而引起社会关注,甚而荣登吉尼斯世界记录。而彼时社会动荡,吏治腐败,官畏民反,岂容怪异现世?故有草菅人命事不为奇也。而今观崔姓后代,生育亦多有双胞者,遗传基因致其然耶?
9. 昌乐古文物遗址
这个问题涉及尧舜时期,东夷,龙山,试一一列举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而夏商周朝时的东夷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到距今5300-4600年前,龙山黑陶文化兴起并进入鼎盛时期,黑陶文化的兴盛,在长江以北找不到渊源,是得益于良渚黑陶文化向北传播,到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文化几乎覆盖了海岱地区。
尧的祖先来自良渚平民,随着良渚文化北上,经江苏高邮到达冀豫鲁交界之地,最后在古冀州一带生活下。尧最后成长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政治领袖。舜为东夷人,来自有虞氏集团。这个集团存在了一千六百余年,舜在这个集团中担任过首领。尧的晚年,部落联盟的权力转移到了来自山东有虞氏集团舜的手里。这就是倍受先秦诸子称道的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第一次“禅让”。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创始者。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大禹的出生地在西方羌人之地(即今天的甘青川交界处)的,孟子。子夏与荀子也表示过大致相同的观点。到汉晋时期,禹兴于西羌差不多成为共识。舜老了以后,又让位于禹。这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第二次“禅让”。
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综上所述:
尧舜时期的东夷龙山 城子崖遗址,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
10. 昌乐出土文物
公元纪年,原称西历。由西方国家创立。由于他们大多信奉基督耶稣,故把耶稣诞辰一一出生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而中国一直采用编年纪史,是以朝代及帝王的年号叠加延续计算的。明清两期倒还简单,基本一个帝王一个年号。但之前就很复杂,尤其是武则天年号换了十七个,计算起来就很麻烦。
公元纪年是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
而中国历史上的编年史,则是以主干王朝去计算。其基本规律是年号更换时,新的年号从第二年计,所以不会乱。
史学家经过多年努力,把公元纪年和中国的编年史进行了精准的对接和统一。如《三国演义》电视大片中那旁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至于问到公元前什么意思。原始点一一公元元年己知其来历,就不难解释。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一一温度计,以零为基点,往上是零上多少度,往下为零下多少度。而公元元年对应的是王莽篡汉时期。
有了这个参照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将变得十分明晰。
现在是公元2019年。而历史上的两汉则是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共426年。
夏朝则为公元前2070~前1600年。
这样中国可考的历史,公元前后相加己达4100年。三十多年断代工程的研究及实物考证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与五千年之说还有九百年之差。在零碎的史料记载中,之前应有一个叫"虞"的朝代存在,传说延续了八九百年。这有待人们进一步发现。
11. 昌乐考古发掘地点
①又名潧水、鄫水。即今河南新密市东溱河。《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说文》: “溱水在郑国,南入于洧。”
②即今河南确山县西南溱头河。《水经·汝水注》: “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径朗陵县故县西。溱水又南屈径其县南,又东北径北宜春县故城北。溱水又东北径马香城北,又东北入汝。” 南朝梁中大通二年 (530),陈庆之 “破魏颍州刺史娄起等于此”。
③古秦水。一名肆水。在今湖南临武县南。源出临武县西南华阴山,东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东流经宜章县,入广东昌乐县,至韶关市合浈水,南流为北江。《汉书· 地理志》 桂阳郡临武县: “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洭。” 《水经》: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东至曲江县……过浈阳县,……南入于海。” 郦注: “溱水……北与武溪合,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按 《汉志》、《水经》 俱以溱水为经流,郦注谓溱水入武溪水,以武溪水为正流。故溱水下游亦有武水之名。今通称出湖南临武至韶关市会浈水者为武水。
(溱zhēn) 古水名。(1)在今河南省新密市西。为双洎河上源支流。《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2)即今河南省确山、汝南两县境内汝河支流臻头河。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陈庆之败北魏将娄起于此。(3)即今广东省武水、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