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文丰山海经核雕(山海经核雕手串)

1. 山海经核雕手串

后羿射日其他含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大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后羿射日

文学记载

《楚辞章句》、《淮南子》

类型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历史误会

后羿射日

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前者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

传说蚩尤被杀之后,东方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方各部族的历史使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记载。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

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

山海经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方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大羿和她的妻子死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详见大羿射日)。

因此,尽管二人均善射,射日神话中的羿是大羿而不是后羿,嫦娥的丈夫大羿而不是后羿。读者在读下面的内容时需要注意。

琚村 崇庆寺

后羿射日的传说来自山西省长子县琚村。长子县在尧舜时代为尧王 长子丹朱封地,相传是尧王故里,县境内的发鸠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发源地。据说琚村之白,是因为这里生长有罕见的白皮松。在琚村有座崇庆寺,南面不远处有明代修建的一座“灵贶王庙”,又称“三嵕庙”,为祀奉羿神的殿堂,当地乡民也称前寺。民间传说这里原有十七美女与崇庆寺相对。庙前山坡上有白皮松百余株,树冠不大,造型奇特,树龄500余年。被林学家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树种,冠之美誉“花边树皮松”,当地人视其为“白龙”、“神松”。这里还有一段优美的神话传说,说这白皮松正是 后羿射日遗落的箭,传说 后羿射日时一口气射了九个太阳,留下最后一个太阳,把剩下的箭杆就插在紫云山,后来就繁衍生长为白皮松。 白皮松不仅树皮发白,更有趣的是每个松针呈三支状,一般松针分两支,这里一针分三支,奇松奇色奇状奇闻,匪夷所思。琚村是要与上古对话的,煮一锅长鲛与巨鲸,拉开乌号的神弓,搭一支棋卫的劲矢,仰视九日,你能说清羿射九日的场景吗?这里却留下了他高高的祭坛;你能讲明那弯弓长箭的神奇吗?这里却有遗落的箭影。

另一说法,后羿射日的故事出自江苏省射阳县,射阳县相传由精卫填海而成陆,后羿射日而得名。为纪念后羿射日,射阳建成地标性建筑——中华后羿坛和著名旅游景点——后羿公园。根据“射阳”县名的来历及“后羿射日”的传说,在公园入口处设置八面景观墙,上置八个石球,与不远处的“中华后羿坛”遥相呼应,寓意后羿射下九颗太阳,降福人间。此外,园内的每一处特色景观,都与“后羿射日”的文化相联,串起了一个古老而又美丽动人的传说。

另说,羿射十日,即羿射杀夏后“相”,盖因古书传抄之误,将夏后“相”字误写成了“十日”。羿射十日,实为后羿射死相。

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立其弟仲康,流落于洛水附近,仲康死,子相立,后相在后羿的追杀下,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以及斟灌氏。这时斟寻氏已从伊洛平原迁往豫东北,斟灌氏则在今豫鲁接界处的范县北。寒浞为防止夏后相势力复兴,命浇率师“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然后封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北,或疑在今河南太康县东南),封豷于戈(在宋、郑间,约当今豫中偏东部)以控制东方。当寒浞攻杀后相之时,其妻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仍氏(有任氏,今任城)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

江苏省射阳县中华后羿坛

又,《山海经》:“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更加令学者确信,“十日”绝不是什么是十个太阳,而是人名!“十日”即“相”。夏后仲康之子相,被后羿、寒浞射死后,相之子少康逃奔有仍氏,在有仍氏、有虞氏帮助下,一举发兵灭掉寒浞,成功复国,光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江苏省射阳县后羿公园

相关传说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形象中心都是只鸟,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当黎明需要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邻居、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人和动物也能和睦相处。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觉得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就受不了了。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人和动物,猪突狼奔,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面临干涸,所有的鱼类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和果园枯萎烧焦,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断绝了。人们不是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就是成了野兽口中食。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青铜雕塑-后羿 朱惟精创作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 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他怕极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安居乐业。

右图:青铜雕塑《后羿》。

三足乌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所以太阳也称三足乌)。 后来,十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

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照样一齐上天逞威逞强。后羿大怒,选择背荫之处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人们围着他连声喝彩。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呼喊声传到天上,帝俊见九个儿子已死大发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庭。同时也令仅存的这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楚辞章句

原文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选自《楚辞章句》卷三《天问》的注文.

注释

(1)并:一起。

(2)命:命令。

(3)中:射中。

(4)皆:都。

(5)堕:掉下。

(6)故:故意。

翻译

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花草树木枯死。

(于是)尧派羿射十日,射掉九个太阳,太阳里的九只鸟都死了,它的羽翼都掉了,故意留下它一个太阳。

淮南子

原文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注释

(1)逮:等到。

(2)杀:晒死。

(3)猰貐(yàyǔ):神话中的的怪兽,牛身而赤,人面马足,或说是蛇身人面或龙首。

(4)凿齿:神话中的怪兽,齿长三尺,如凿形,露在下巴外面,能持戈盾等武器。

(5)九婴:神话中的九个头的怪物,能喷水吐火。

(6)大风:神话中的风神,即风伯。一说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即大凤。

(7)封豨(xī):大野猪。

(8)修蛇:长大的蟒蛇。

(9)使:派。

(10)诛:杀。

(11)畴华之野:南方的泽地荒野。

(12)凶水:北方的地名。

(13)缴:系着丝绳的箭,这里意谓用箭射。

(14) 青丘之泽:叫青邱的大湖。

(15)断:斩断。

(16)洞庭:即洞庭湖。

(17)禽:通”擒“。擒获。

(18)桑林:地名。

(19)置:推举。

译文

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大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 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大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欢喜,并推举尧为天子。

赏析

这则神话塑造了一位英雄——大羿的形象。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想象天上有十个太阳。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上时的景象:草木庄稼枯死,百姓无食可吃,猛兽祸害人间……百姓们遭受着天灾人祸,凄惨之状难以尽述。就在这时,救星大羿出现了!作者把他想象得神勇非凡:他下杀猛兽,上射太阳,救万民于水火。大羿射日的壮举,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后羿之死

战国时思想家孟子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前2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

相关记载

原文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①,径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④。”

羿容无定色⑤,气战于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⑧:“斯羿也⑨,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⑩,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选自《苻子》)

译文

夏王让后羿把箭射在一平方尺的兽皮、直径为一寸的靶心上,于是告诉后羿说:“你射这个,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

后羿听后脸色不定,呼吸紧张局促。于是后羿拉开弓射靶,没中;再次射靶,又不中。

夏王对大臣傅弥仁说:“这是后羿,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但对他赏罚,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弥仁说:“就像后羿,高兴和恐惧成为了他的灾难,万两黄金成为了他的祸患。人们若能抛弃他们的高兴和恐惧,舍去他们的万两黄金,那么普天之下的人们都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了。”

欣赏

后羿是古代传说中射箭技艺精湛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夏王给他加了万金的筹码,让他射箭,他就射不中了,原因是他有了患得患失的心,乱了方寸,因而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

科学解释

NASA华裔科学家赵丰教授认为:后羿射日事件其实是一次彗星撞击地球事件,类似于1994年levy-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的缩小版。因为彗星质地松散,当彗星被行星捕捉,在潮汐力作用下会发生解体成为一串天体,所谓九日,正是彗星解体为9块。9块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因摩擦灼热成为似“太阳”的发光发热体,这便是山海经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接着这些看似“太阳”的物体便会很快一一撞击地球,因为彗星质地松散,撞击行星后并不会留下明显的陨石坑,所以陨落之处一片焦黑泥烂,这便是山海经中“羿射九日,落为沃焦”的原因。

彗星撞击行星事件在漫长的太阳系历史里是经常发生的,后羿射日很可能是远古先民亲眼目睹了一次彗星撞击地球的盛况,惊恐万分而又无能为力的他们只好向其射箭,从而留下了这相传千年的传奇神话故事-后羿射日。

桃雕艺术

核雕工艺师杨洪武的核雕作品——嫦娥奔月。

材质:为秦皇岛地区盛产的桃核 雕刻技法:纹理浮雕。即利用桃核的天然纹理,随形雕刻,状物刻形。

图案内容:前面的是后羿肩扛一只麋鹿满载猎物归来;后面是后羿正在张弓搭箭。

杨洪武核雕《后羿》

制作者:杨洪武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核雕创作20余年,作品多次被国家、省报刊发表,精品被 海内外爱好者收藏,1999年9月参加首届河北省民间艺术节获一等奖。他的核舟作品“南湖红船”,橄榄核材质,2009年3月12日捐赠中国航海博物馆。

2. 山海经玉雕

“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典出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创作的一篇散文《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

典故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壁命名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将其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

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时逢王莽篡权,王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令人可惜的是,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

3. 橄榄核雕刻山海经

寓意机智,聪明

山魈属(学名:Mandrillus):猴科的一属,包括山魈和鬼狒两种动物。它们的口鼻部有深深的皱纹,山魈是蓝色,鬼狒是黑色。体毛为橄榄色,雄性面部的色彩较丰富,且随着性成熟的程度增加。雄性体重可达30千克,雌性大约只有一半,体长可达1米。圈养条件下寿命最多为25年。雄性性情凶猛,偶尔能吓跑豹。两者都生活在地面上,产于中非雨林地区

4. 山海经神兽雕刻

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该神兽属于雷属性,不但不惧怕天地间的雷,而且能够将自身储存的雷电之力外放,来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

夔牛

别名: 雷兽

玉兔雷属性

夔: 出生于东海流破山,其形式如牛,无角,体态重大,昏玄色,但只要一只脚支持

雷麒麟周⾝为紫⾊,雷麒麟的记载就更加少了。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雷麒麟既然会使⽤雷,就⼀定会腾云驾雾这个技能的。雷麒麟怎么放雷电的?要想放电,就必须得有正负极吧!

北方玄武(一种龟形之神),属木,掌管雷。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

夔龙

笔者在开头已经提到过,在先秦时期的神话中,龙的形象并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模样,那时候龙的外形是非常粗糙的,近似于蛇。而“夔龙”就是最早出现的一位洪荒龙神,受到凡间的祭拜。在西周、东周出土的青铜器上,雕刻有大量的“夔龙纹”。夔龙的形象在古代神话典籍中均有记载,《淮南子》中说:“夔,如龙一足。”

雷龙

上文中咱们讲到黄帝用夔龙做成了一面战鼓,还却少个鼓槌。这鼓槌是哪里来的呢?从雷泽中的雷龙那里得来的。《山海经》中记载:“黄帝得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这里面的“雷兽”,就是雷泽之神雷龙。雷龙是上古神话中出现很早的一位洪荒龙神,传说他是伏羲、女娲的父亲。

烛龙。在古代神话典籍中记载盘古:“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盘古可以掌控时间,他这种神力被烛龙继承了,而盘古那硕大的身躯也被烛龙继承了。

独角兕,此乃太上老君的座下神兽,在《西游记》当中,独角兕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当年偷偷下凡为妖之时,独角兕偷取太上老君的金刚圈,曾一度打败孙悟空,托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天兵天将。身为太上老君的座下神兽,独角兕乃是天界中最强的神兽坐骑之一。

5. 山海经首饰

中国舞龙的龙没有龙爪,是因为传统舞龙起源于汉族文化区域,具有浓厚的汉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在汉族文化中,龙是神秘的神兽,通常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者、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利、壮丽和神秘的力量,因此,舞龙在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而传统上舞龙常用金色或彩色的龙头仿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形象,以及汉族民间艺术中的龙图案设计,根据传统的设计,木质或金属骨架来搭配亚麻或棉绸纱则构成龙身。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爪的神秘生物,在许多苍老的文艺作品及宗教传统中,比如 《山海经》、《左传》、《史记》、《白蛇传》、《西游记》等都含有涉及龙的故事。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将龙描述为一种爪子极少的怪物。可能这正是舞龙没有龙爪的原因之一,因为传统上的龙并没有爪子,而是被描绘成拥有鱼鳞、长虬伸目,浑身充满了光芒和力量的形象。在舞龙中,人们模仿古代宗教仪式中的龙来展示帝王、民众的崇敬及祈福,这个传统文化迄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因此,舞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6. 雕刻山海经

是犀牛。《山海经》的犀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犀牛并不一样。按照郭璞的注解,犀牛样子像水牛,长着猪的头、象的脚,头上有三只角:一只在头顶,一只在额头,还有一只在鼻子上。传说犀牛可以将河流的水分开。当年秦国占领了巴蜀地区以后,派李冰担任蜀郡郡守。李冰在任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

而在修筑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还为另一件事所苦恼,那就是成都城附近,还有一条河经常泛滥。由于靠近城邑,无法修筑像都江堰那样的水利工程来治理,为此李冰烦恼不已。

后来有一天,李冰突然想到,传说犀牛可以分水,如果有它来镇守河边,岂不是可以将河水分流,让其远离成都城。然而,这种传说中的神兽要到哪里去找呢?

这并没有难倒李冰,他命人用石头雕刻了五个巨大的犀牛像,两个沉到河里,两个放到郡守的府衙里,还有一个安放在城内一座大桥之下。

没想到这石刻的犀牛同样管用,从此以后这条河再也没有为害成都百姓了

7. 山海经吊坠

《山海经》上说,有幸看到九尾白狐的人变可以为王,传说大禹三十岁时路过涂山,曾看到一直九尾白狐,后来他果然做了天子。

九尾狐的形象在西周的铜器上便曾出现,后来有和蟾蜍、三足乌等一起出现在西王母的身边,从怪兽到祥瑞,也许它最终真的修炼成仙,留在了虚无缥缈的昆仑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