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李氏艺术核雕视频大全(李氏宫廷木雕)

1. 李氏宫廷木雕

李氏永锡堂是中国山东省的一处古建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属于一种东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这座建筑是为了纪念明代宰相李时中而建造的,其主要建筑风格为明清古典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李氏永锡堂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上注重细节和格调,比如在庭院处精心摆放着各种石雕、泥塑等艺术品;而堂内的木雕、彩画等装饰则更为精美。此外,李氏永锡堂的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而且采用榫卯结构,既牢固又美观,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建筑的优雅与华美。因此,李氏永锡堂是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中的一座精华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李氏家具

李庭,小字劳山,本金人,姓蒲察氏,金末来到中原,改姓李氏,家居洛阳,后迁至寿光。至元六年(1269),因有武才而入军,暂代理管军千户。随元军伐宋,围攻襄阳,宋将夏贵率战船三千艘援救襄阳,泊于虎门山西岸。元水军进攻,相持七日。

李庭率步骑军,请求与水军万户解汝楫共同出击,斩宋军副将王王巳、元胜。河南行省授庭为益都新军千户。

宋襄阳守将吕文焕以一万五千兵来攻万山堡,万户张弘范正与宋军交战,庭单骑杀入敌阵,虽身受创,亦奋力战斗,打败宋军。

3. 李氏皇宫

2.5万平方米

李氏龙宫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始建于唐朝中叶,传为李氏聚居地。经几番毁坏与修缮,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内外李氏祭祖的条件。

龙宫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1993年以来,陇西县多梁道筹措资金,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门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并修建了龙宫围墙,完成了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陈列了“陇西李氏文化展览”,基本具备了海内外李氏祭祖的条件。

4. 李氏玉雕艺术文化工作室

我们南阳景区购物店的商品,可谓是相当丰富,吃的、喝的、用的,应有尽有。不过数来数去,最常被南阳人提起的特产,有以下这10种:

独山玉

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产于南阳独山。南阳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雕刻、经营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独玉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又被国内外收藏家誉为"南阳翡翠"。

烙画

烙画也叫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烙画、玉雕、出师表为南阳三宝。

黄石砚

黄石砚产于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北宋书画家米芾和黄庭坚曾高度评价黄石砚。黄石砚石质坚润,纹路精密,贮水不涸,拥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发墨如脂的特征。

方城丹参

方城丹参具有参条粗、色紫红、品质好、疗效优等特点,被医圣张仲景称为丹参之首。明清时流传"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谣。

赊店老酒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这是南阳人都知道的。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从"仪狄造酒杯康润色"到"刘秀赊旗",可谓源远流长。赊店老酒的酒体丰满,清澈透明,浓郁芳香,醇和协调,纯正爽净。南阳君酒精过敏,喝过的朋友可以聊聊赊店老酒的口感。

郭滩烧鸡

郭滩烧鸡始于唐宋鼎盛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开始做烧鸡的是郭滩镇的一户李姓人家,用自制的秘方做出的烧鸡风味独特、口感极佳。不过,郭滩烧鸡没有走出南阳,只是南阳人心中的有名烧鸡。哦,对了,镇平侯氏烧鸡也很出名。

仲景香菇酱

仲景香菇酱选用西峡香菇,利用独创菇类酱制技术采用食品非热杀菌工艺,完整保留了其原始营养成分,酱香浓厚,菇香宜人。2014年7月,西峡仲景香菇酱产品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准予其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

西峡猕猴桃

西峡猕猴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峡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区,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也是可利用野生猕猴桃资源最多的地区。

张林麻油

张林麻油产于河南镇平张林村,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张林麻油兴于明,盛于清。张林麻油色泽澄黄、微红、透明、入口纯爽,香味悠久,南阳君家里就没断过。

淅川酸菜

丹江水造就了淅川酸菜的美味可口,淅川酸菜是一种蔬菜发酵的食品,原料多以腊菜、红薯叶、萝卜秧和莴苣为主要食材,口感nice,搭配面条,或是鱼,或是牛肉,味道绝了。但是感觉淅川酸菜受众较少,名气远不如乌江涪陵榨菜。

除了这些,南阳还有很多特产。比如,南阳米酒、界中米醋、诸葛亮酥饼、赵记油茶、李记麻糖,桐柏豆筋,新野臊子,社旗绿豆面、三粉,方城木瓜茶、木瓜酒,内乡山珍营养粉,淅川桑叶茶、葛花茶、五毒酒、五香全蝎、辣椒酱,西峡野蜂蜜、野蜂蜜酒、猕猴桃干、六味地黄酒等特产

5. 李氏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1、肇庆包公祠

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与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包公祠是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

2、贞仙祠

3、水斗村伍氏大宗祠

4、履恕莫公祠

5、炳辉李烈士祠

6、蚬西李氏大宗祠

7、大岗村李氏宗祠

8、金林村祠堂群

9、法志董公祠

10、安定郡祠碑

6. 李氏古建

1985年,李鸿章故居被公布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李府半条街”的荣光又尘封多年的老宅,再度吸引到世人的目光。

2019年9月27日,位于淮河路步行街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迎来开馆20周年纪念。这座藏身于淮河路繁华闹市的古建筑,今已是4A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来合肥不可错过的景点。即日起,江淮晨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为您揭秘李府背后的故事。

1998年,正在泾县张氏宗祠忙着修缮的汪晓彬,接到了一通来自合肥的电话。“李鸿章故居开始修复了,希望你来。”

彼时28岁的汪晓彬,从未在省城施展过自己的木雕手艺,他期待着大展拳脚。

这一年,李鸿章故居正式晋级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待修复布展;而一度引发全城关注的李府“拆与留”的话题,已过去很多年……对于“尘封”近百年的李氏老宅来说,这也是重新焕发生机的起点。

从“李府半条街”到老城“大杂院”

李鸿章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典型的江淮民居。初建成之时,淮河路是合肥最繁华的东大街,而李府的规模要比今日恢弘十倍有余,甚至有“李府半条街”的说法。

1901年,李鸿章病逝,李府家宅几经波折。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李鸿章家族故居临街的部分分别被改建成淮河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后面的房屋被划归当作银行宿舍。

1985年,一片民房中的李府被公布为合肥市重点保护单位。“那时的步行街就是一片老居民区。李府就像是个大杂院,住了几个单位的居民。开馆前搬迁,一个院子就迁走了40多户。”现任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吴胜说。

李府“拆东保西” 按“修旧如初”还原

彼时,合肥老城改造正轰轰烈烈进行中,淮河路改造也被列入议事日程。李鸿章故居所在的位置已算“寸土寸金”,考虑到李府是文物保护单位,在最初的工程计划中,是拆除之后异地重建。

实际上,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原地保护,修复如初”是最好的选择。一时间,李府“拆与留”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最终,在市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多方努力下,形成了一个“拆东保西”的方案——拆除李氏旧宅东边占地2500平方米、文物价值较低的李国衡故居异地重建,保存西侧李鸿章故居原地修复。

“故居是木质结构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按照结构安全和文物保护原则,对建筑工程木构架全部落架大修,建筑基础重新砌筑,建筑构件尽量使用原有材料;对其中缺少的构件或不能继续使用的构件,专家要求按原建筑特征及参考江淮地区的明清建筑和清《工部工程则例》进行维修。”吴胜说。“现在的故居,尤其是三进还有小姐楼,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和风貌。”

7. 李氏古宅

广西,钦州,古称安州。

秦时期属象郡辖地。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是岭南广府文化重要的兴盛地、传承地之一。

一起来看看这片美好土地上的最美7处古村落。

1 平马古村

位于钦州市浦北县小江镇。2015年4月,平马村入选“第一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在村里,要数大朗书院最有看头。

据专家考证和县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浦北县境内已有先祖繁衍生息。随着越州政权在此建立,浦北的传统村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千百年来,传统村落的演变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越州文化、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根深蒂固的书院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也给浦北传统农耕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证据和财富。

浦北县小江镇平马村(行政村)下辖25个自然村,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6380人,姓氏有李、吴、黄、张四大姓,系小江镇人口最多的大村庄。据村中八旬老者说,大概形成于1780年代,距今约230多年,在明清时期从闽粤赣迁徙而来。

大朗书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是浦北县清代兴建的16所书院中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客家文化浓郁,书香古风犹存,是一座古老的中原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相交融的建筑群。大朗书院正门两旁嵌挂阳刻“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的对联,清晰如新。院内共有方石柱10条,圆型南木柱4条,全部阴刻有“大朗”字头的对联。

大朗书院园林结合,景色宜人,坐北向南,属于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设计高雅、别致、美观。抬梁式屋架,梁架不设斗拱,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

2 马肚塘古村

灵山县马肚塘村,是佛子镇佛子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规模庞大的清朝客家古宅群。

马肚塘村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永广定居于此,创建住宅两全堂(即祖屋),主体建用地1330平方米、高广的屋舍,前后出檐,内为走廊,外作屋阶,经內廊两端的界门可进出大、小边的副院,讲求通风采光,规整实用坚固,朴素不失奢华。

现在古宅群包括两全堂(祖屋)、三多堂、三才堂、四宝堂、五福堂、六彩堂6个群落,主体建筑占地总面积10423平方米。

斑驳的屋墙,长满青苔的天井,刻画了200多年岁月的老屋里你一定想不到竟然还有人住着。每个堂的建筑都是客家围屋样式,格局方正,如今还能清晰看到雕刻精美纹饰的屋梁,不过露天的围墙纹饰在风雨和岁月的侵袭下只能依稀可辨。多数房屋因年久或失修已呈现出垂暮感。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古色古香。

3 大芦古村

拥有“广西楹联第一村”、“全国农业示范点”和“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的大芦村,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名列广西三个古村镇之首。

大芦古村以“三古”(古宅、古树、古楹联)而出名,并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名列广西三个古村镇之首。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共有九个古建筑群,是广西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明清岭南建筑文化研究的瑰宝。

4 屯苏古村

位于板城镇那香,距钦州市55公里,原有苏氏、仇氏、杨氏、陆氏、谢氏居住,现有李氏、陆氏和谢氏居住。

屯苏村李姓自清朝初期从福建杭官田村迁至此,传十七代,繁衍三千六百多人。

村中央有一座二百多年的古代建筑:李氏宗祠,古樟木结构,雕刻龙凤人物等,神楼设李氏祖先神座,全黄金涂泊。

5 竹山古村

那蒙镇竹山古村,以竹山古建筑群闻名,为陈氏家庭所建,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封闭式庭院建筑。

竹山村外表朴实,内部装饰却非常讲究,内墙、封檐、雀替、门扇等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点。

6 华屏岭古村

灵山县太平镇那马村委华屏岭村,距离灵山县太平镇8.6公里,其内的黄氏古宅始建于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周用大石头垒成包围村子的围墙,石头墙高约4米,宽近1米,非常厚实坚固,使得华屏岭村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小石城。

石城呈方形布局,十分规整,核心建筑以头座、二座、三座、三益堂(南客厅)、三多堂(北客厅)、廊屋等六大部分组成,具三座九廊七十二井,每逢春节或者村里有新人办喜事,贴对联要贴足72副,非常壮观。

华屏岭村座落在山脉龙头处,两旁小溪顺势而流,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坐东北朝西南,屋背山连山,这样靠山靠得稳、坐得定。据村中老人说,华屏岭村因村座落位置的特别,又称“猛龙地”,对面长岭岐环绕而围,加上前左侧会众岭与右侧狮子头山锁住水口,只见水来不见水去,成其为所谓的“双狮锁水”。

7 石鼓古村

石鼓村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距钦州市区约 45 公里。

村内老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 30000 平方米,目前全村总人口约 1200 多人,全是杨氏家族,村民有舞狮习武的习惯。

石鼓村建于 250 年前,属于明清风格民居建筑,在钦州地区实属罕见的民居古建筑群。当你刚到村口时,就会看到四座两廊的古建筑,青砖绿瓦,犹如长城般的走廊墙横挡在建筑的前面,被村民称为 " 石鼓村的长城 "。

村内随处可见那些石柱子、石门头、石门坎、石挑手,还有石台阶,都是石头做的,是名符其实的石鼓村。

8. 李氏文化博物馆

八鱼石墓博物馆开放中。在大荔县八鱼村的八鱼石墓博物馆里,原配董恭人没能和丈夫合葬,尽管丈夫的墓中有三个墓室。她本人的墓穴就在丈夫的近旁,却又是个双洞墓室。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双洞墓室的一半,居然是空的……

以清代李氏望族石墓群为核心建设的八鱼石墓博物馆,坐落于大荔县八鱼村。该石墓群于2001年被考古人员发现,总面积300多亩,大型石墓多达22座。目前已清理挖掘了11座,供游客参观的有5座,是迄今为止在陕西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等级较高的大型清代石墓葬群。

9. 李氏宫廷木雕图片

1 李氏祖坟是指李氏宗亲世居之地,用于祭祀祖先及承传家族文化的墓地。2 李氏祖坟通常建在山间、丘陵或水源旁,景观优美,布局精巧,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重要代表。3 李氏祖坟研究不仅可以探究祖先崇拜及家族文化,还可以从建筑、雕刻、色彩等方面研究古代中国墓葬文化和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