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中西方雕塑的区别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再次,中西雕塑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 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中西雕塑都十分强调其社会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个方面。中西雕塑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社会目的和作用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古代雕塑与巫史文化、宗法制度、礼乐丧葬、宗教文化等社会功能都紧密地联系着,它从文化形态上就已经限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发展形式。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1.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2.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

中西方雕塑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地理环境较为封闭,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还有动物、风景等。在宗教雕塑兴起后,中国的人像雕塑才得以充分发展。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使得雕塑作为陪葬品或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雕塑成为宗法制度的一种附属,失去其独立的美学品格。欧洲地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 与中国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不同,西方的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显示了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特质。而西方更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的统一。 三、哲学品质的迥然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在雕塑中,就是一个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在西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形似的地位是关系着雕塑的成败的。而在中国古代,形似的地位就微妙了一些。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的是神采的神似,而忽视形状的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