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核雕历史起源与发展史(核雕的历史渊源)

1. 核雕的历史渊源

剪纸的历史与起源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剪纸的发展

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剪纸的现状

针对山东剪纸艺术,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各个年龄段的山东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将近80%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莒县过门笺、胶州剪纸以及五莲剪纸等山东代表性较强的剪纸,这说明剪纸的受众可以说是非常小,对于其他代表性较小的剪纸可能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人们对剪纸的了解更多是通过电视杂志网络等新媒介传播手段,更有11%的人没有听说过剪纸,和参加过剪纸体验活动的人数大致相近。所以剪纸在扩大受众方面的方式上应该有所选择,更好地利用网络时代的传播手段和新型电视综艺节目等来进行更有效的宣传。

在剪纸用途方面,剪纸在当代生活中的用途和古代大致相同,仍然广泛用于节日民俗活动和装饰或者礼品馈赠的选择。大多数人购买剪纸的欲望更多的来源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精湛的工艺,说明在现代也是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购买渠道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实体店展览会和网上购买,所以剪纸的商业化程度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体店和展览会的发展可以提升剪纸艺术的知名度。

2. 核雕的起源

是历史。

资料扩展:

核雕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我们知道在近代几十年中国富强发展的大势下,民俗手工艺也得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开创文玩界的百变创新的时代。

核雕属于微雕技艺,雕刻取材于生活、民俗历史或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景,富有灵感的构思,加上精心的设计和浑厚的刀工,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核雕作品。同时这些核雕作品本身,又何尝不是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卷轴,换位思考,站在民俗工艺的角度,诉说那些珍贵的“华夏历史文化”。

3. 核雕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记载的,中国传统手工雕刻最早是夏朝。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自禹(姒文命,前2094年—前2047年)始。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二里头文化遗存”(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中,有夏代的甲骨文,即是雕刻的文字。[夏篆帖]是我国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象牙文则是我发现的夏朝的出土文字,是夏朝的官方文字,是夏篆,是篆字之祖。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饰瑶台”等等就离不开雕刻。

4. 核雕起源哪个朝代

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即有栽培,现今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可见其历史之悠久。而台湾地区则是在100年前才由日本引进,目前莲花

在台南白河镇、嘉义一带,培植面积已近350公顷,规模之广大,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观光地区之一。亚洲一些偏僻的地方至今还有野莲,但大多数的莲都是人工种植,以作为风景点缀和食用,例如在中国莲花被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莲花

。许多人曾误以为莲花产于埃及和地中海一带。公元前约500年,莲花传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带去的。古埃及人装饰庙宇柱顶的“莲苞”,仿自睡莲,而荷马史诗“奥莲赛”(Odyssey)其实是喝了用落柘枣(与莲没有关系)酿制的饮料而进入逸然忘却烦恼的境地。希腊作家希罗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时候写道:“河中生长着一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实生长在像黄蜂窝的荚里。有很多像橄榄核大小的果实可以食用,可以吃鲜的,也可以吃干的。”他所说的显然是莲花

5. 核雕的历史渊源有哪些

在我国,水果雕刻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汴京人将瓜雕成各种花样,叫花瓜。南宋宫廷还制作各式雕刻果品以供御用。现在的水果雕刻技艺是在传统果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雕刻已人中廷走向民间。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水果拼盘就是利用水果本身的色彩和品质特点,运用一定的切配工艺进行合理搭配,将各种时令水果组合成型。

水果拼盘不是随意的切配组合,而是通过构思和合理搭配将各种时令水果拼摆出不同的艺术造型。

它能使就餐人既饱尝口福,又有美的享受。

6. 核雕发源地是哪里

苏州吴中是核雕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橄榄核上雕刻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罗汉、菩萨等,然后把雕好的橄榄核制作成单件,串成手链、佛珠,寓意吉祥如意

7. 核雕的历史渊源简介

答案公式1:雕是来自于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原因:雕刻是通过刻划,雕凿等手法将一种材质(如木头、金属)制成具有立体形态的艺术品,雕就是由此衍生而来。延伸:雕刻技艺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如南朝梁武帝墓前的“吴道子群仙图”、“洛阳白马寺石窟”、“毛公鼎”等。在欧洲文化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琪罗所雕刻的“达芬奇的大卫像”、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维纳斯雕像”、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林肯纪念堂内的“林肯坐像”等作品,都被誉为世界雕塑艺术的珍品。

8. 核雕出自哪

1、殷根福(生卒年不详) 清末核雕工艺家。住吴县舟山。擅长橄榄核雕,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核雕技艺深谙,闻名于海上,被古玩业誉为“殷派”。子小男,女小妹,继承父业,仍擅核雕。

2、周春毅,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对核雕充满了兴趣,其入门导师是父亲周泉兴,在周春毅年幼时为其培养了对核雕技艺的艺术灵感及浓厚兴趣,后因其技艺的增长与成熟,先后去苏州各个门派大师进修雕刻艺术。经过各界诸位名师的指点结合家族传承技法,使得周春毅在核雕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吸取各派别之优点。在风格上集各派所长,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独树一帜,苏州舟山核雕新一代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

3、周义清,1968年生于舟山核雕老街,1985年离校后就进入村办企业舟山核雕厂从事核雕,工厂解体后,于1997年到无锡灵山大佛面佛修心;至2005年重返舟山核雕老街。在这九年中,他潜心于核雕刻的研究和创作,构思出了各种适应不同层次的玩家喜爱的佛教类题材作品,曾被多家核雕刻专业类书籍收录。

9. 核雕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广锈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广州彩瓷的生产流程分为新样品设计、描线、填色、封边、斗彩、炉房等工序。构图设计讲究完整、统一、和谐,这是广彩最大的特点。随着新颜料的使用,彩绘颜色更加丰富,更加鲜艳。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此技法称为“织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自从采用乳金作地色后,色彩更加灿烂艳丽,织金满地.金碧辉煌,逐渐形成了广彩“堆金积玉”的独特风格。岭南画派大师们与广彩的渊源殊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岭南画家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等积极参与了广彩的技术研究和实践。高陈二人还开设彩瓷艺术室和瓷画厂,进一步提高了广彩的技艺。高剑父的学生刘群兴创作了150件“十二王击球”瓷箭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博会奖项。

-------------------------------------

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之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