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玉是什么风格?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至今有8000多年历史了。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的时代。在学术与文艺方面上承先秦,不同地方的文化兼收并蓄,并开时代之风,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汉代文明。所以说,汉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汉代古玉种类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
用料方面主要是新疆和田的黄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等。
汉代玉器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因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而产生的特点。汉代玉器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完全与铁质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切割、镶嵌工艺十分成熟与发达!
活环套接、钻孔、镂空、圆雕工艺都在继承前代玉雕技术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抛光工艺更是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
汉代古玉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镂空雕的艺术品,这类作品玉质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玉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代作为玉器史上第一顶峰,它的雕琢技术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双钩碾法),反映的都是汉代雕饰简洁明快,刀法犀利、遒劲、有力。
纹饰方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卷云纹、谷纹、蒲纹等外,还出现了比较成功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外边有添加螭龙、螭虎、卧蝉、云雷纹等装饰。
汉代古玉是帝王、皇家贵族达人用玉,质美、工精、形奇、色巧,具有较高文史科研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受到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度追捧!
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一路走俏,价格也一路攀升!一件小小的汉代古玉,动辄上百万元。2011年汉代青黄玉四方编钟(一组)竟然拍出了2500万元。
现在很多老外和港澳台老板争相来大陆抢购高古玉,他们看到的就是高古玉的文化内涵,是国际认可的高端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2019年新文物法正在修改当中,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国内高古玉市场一定会开放,高古玉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文藏来答】说到汉玉,主要是继承先秦玉器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新。下面以满城汉墓为例,快来看看吧~
满城汉墓共两座,一号墓的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二号墓的墓主是王后窦绾。两墓是同陵而不同墓穴的异穴合葬墓,或称“同坟异藏”的夫妇合葬墓。中山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共出土玉器160余件(套),其数量之多,在已发掘的汉墓中仅次于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玉圭
汉玉继承了先秦玉器的优良传统,但又有所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新的艺术风格。西汉早期的玉器,继承战国玉器的风格,到了西汉中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给官营玉器手工业的繁荣发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玉器制作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和器形,逐渐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一、作为礼仪用玉的玉圭和玉璧
中山王刘胜墓出土3件玉圭,其中两件器形较大,近底部有一小圆孔,1件器形较小,皆为素面。玉璧的数量较多,两墓共出土69件(包括镶嵌在窦绾漆棺外壁的26件)。玉璧的纹饰,除了传统的蒲纹、谷纹或涡纹外,流行着分为内、外两区的纹饰,一般内区为蒲纹或涡纹,外区为合首双躯的龙纹或凤鸟纹。玉璧在当时属于珍贵礼品,而且往往是成双赠送。
玉璧
二、作为殓服的“金缕玉衣”
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形制完备、保存完好的玉衣。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编缀玉片的金丝估计共重1100克左右。窦绾的玉衣比较短小。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700克。窦绾的玉衣没有做出腹部、胸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由于做出女性人体形象不符合封建传统观念的缘故。
刘胜的金缕玉衣
窦绾的金缕玉衣
玉衣是两汉皇帝和皇室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是汉代特有的葬玉。西汉时期的玉衣,除了用金缕编缀的以外,还有用银缕、铜缕或丝缕编缀的,皇帝和王侯皆可使用金缕玉衣。当然,这并不排除王侯也有使用银缕或铜缕玉衣的,可见在西汉时期尚未形成严格的分级使用不同缕线的玉衣的规定。到了东汉时期,对玉衣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
三、翘袖折腰的玉舞人
玉串饰
玉舞人出土于窦绾玉衣内胸部,舞人上穿长袖衣、下着长裙,透雕作翘袖折腰的起舞姿态。上下各有一圆形小孔。与玉舞人一起出土的有玉蝉和瓶形、花蕊形、联珠形等玉饰,以及水晶、玛瑙和石质珠子。推测这些饰物原当为编联在一起的一组串饰,玉舞人在串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葆台二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拓片
汉墓中出土的玉舞人都有一个或两个用于穿系佩挂的小孔,说明玉舞人是随身系挂的佩玉,而具多数应是组玉佩的构成部分。例如北京大葆台二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也有两个小圆孔,应该也是组玉佩的构件。从考古资料考察,玉舞人主要出在诸侯王亲属等贵族阶层的墓中,墓主人多为女性,由此可见玉舞人应是汉代贵族妇女喜爱的一种佩玉。
玉舞人在汉代贵族妇女佩饰中的流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长袖”和“细腰”是汉代舞蹈的两个重要特点,玉舞人的造型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特点,因而是汉代妇女翩翩起舞的真实写照。汉代玉舞人不仅是优美的玉雕艺术品,而且也是研究汉代舞蹈的珍贵实物资料。
四、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
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1件谷纹璧,其上方有透雕的双龙卷云纹附饰,造型生动优美,纹样玲珑剔透。这件玉璧的透雕附饰只有一组,位于璧的上方。与战国时期同类玉璧的造型风格迥然不同,代表了汉代新的艺术风格。
双龙卷云纹谷纹璧
战国时期的这类玉璧,外缘的附饰往往是两组或四组透雕的龙纹或凤鸟纹,多数作对称形式。西汉前期的这类玉璧,基本上承袭战国时期的风格。年代稍早于满城汉墓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这类玉璧,其透雕附饰还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仍然保留战国的遗风。
五、两侧有附饰的韘形玉佩
韘形玉佩是汉代流行的佩玉,也称鸡心佩或心形玉佩。它是从古代的玉韘演变而来的。韘又称射决或扳指,是古代射箭时佩戴在右手拇指上钩弦时用的。玉韘从实用器演变为装饰用的韘形玉佩,可能开始于东周时期。
刘胜墓出土的韘形玉佩
西汉中期的韘形玉佩,基本上已经定型,在心形主体的两侧都有透雕的附饰,附饰比前期更为繁缛,虽然不是完全对称,但大小差不多,风格也基本相同。纹样主要是变形卷云纹,个别也有雕成鸟兽纹的。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1件韘形玉佩,心形主体较瘦长,两面均阴刻卷云纹,两侧有不对称的透雕流云纹附饰,纹饰优美,流畅。王后窦绾墓也出土1件韘形玉佩,心形主体较短,当中的圆孔较大,两侧的透雕附饰基本对称,而纹饰稍有不同,一侧为变形卷云纹,另一侧似鸟兽相搏状。
窦绾墓出土的韘形玉佩
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两件韘形玉佩,代表了西汉中期韘形佩的风格;前者应稍早于后者,后者属于典型的西汉中期韘形佩的造型。东汉时期的韘形玉佩,器形有较大的变化,韘的主体部分虽然尚有痕迹可寻,但已由竖置改为横置,当中的圆孔演变为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两侧的附饰发展成为环绕全器的透雕纹饰,形象更为优美。韘形玉佩是汉代较常见的一种佩饰,男女皆可佩戴,与组玉佩似无组合关系,是可以单独佩戴的一种玉饰。
六、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
以玉饰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严格意义上的玉剑饰,出现于东周时期。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到西汉时期才流行。
玉剑首
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1把铁剑,是我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玉具剑”,四种玉饰齐备。玉剑首为圆形,正面中央作一圆形突起,饰阴刻卷云纹,周围浮雕两只身躯修长的螭虎。玉剑格的断面为扁菱形,一面饰浅浮雕的卷云纹,另一面为浮雕的螭虎、流云纹。玉剑璏为长方形,背面有长条形扁銎,表面饰浮雕螭虎纹。
玉剑璏
玉剑珌
玉剑珌作不规则梯形,两面浮雕5只活泼的螭虎嬉戏于云海之中。可见当时典型的玉具剑,四种玉剑饰的纹饰题材和雕琢技法往往是一致的。东汉继承西汉的习俗,也使用玉具剑,但发掘出土的玉剑饰数量不多,说明在东汉时期玉具剑可能已不像西汉时期那样流行了。
玉人
此外,中山王刘胜墓还出土1件圆雕的玉人。玉人作古时王公凭几而坐的形象,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个字。从铭文的内容考察,这件雕成王公形象的玉人,既是少见的汉代玉雕艺术品,又是厌胜辟邪之物。
总之,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到西汉中期形成了汉玉特有的、新的艺术风格。东汉的玉器基本上承袭西汉的传统,没有什么新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个过渡时期。隋唐以后的玉器,在造型、纹饰题材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光辉灿烂的中国玉文化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原文作者:卢兆荫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8年3月刊《满城汉墓玉器与汉玉新风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