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华福禄寿核雕(陶瓷福禄寿)
1. 陶瓷福禄寿
不值得收藏
80年瓷器不算古董,因为清朝代以后都算近代,更何况是80年代,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了,就更算不上故代了,应该说清朝以前的东西才能算得上古董,近代的东西根本算不上古董,80年代属现代社会了,所以80年代的瓷器不能算作古董是完全正确的。
2. 陶瓷福禄寿三星的摆放
那是2021年1月28日就地过年不回家,留琼市民三亚鹿回头国际新春节打卡!金牛奋蹄迎新春,国潮欢乐度新年,延续景区品牌“鹿回头国际新春欢乐节”而设计摆放,意为:开年大吉,三星送祝福,国潮版福禄寿三星现身鹿回头,随机派发新春好礼。
3. 陶瓷福禄寿摆件价格
卧室其实并不建议摆放鲜花的,尤其你还对香味有要求。
因为卧室空间相对较小,花粉等细微颗粒容易散发在空气中,长时间吸入容易对呼吸道造成不良影响。建议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购买一个檀香木摆件,放在床头柜或者是卧室的任何位置。一般房间面积在30平方左右购买一个手掌大小的摆件就可以了。檀香的气味有宁神静气的作用,有助于帮助改善睡眠情况,也不需要更换什么东西,在卧室中摆放一个檀香摆件可以长期保持卧室中的清香气味。4. 陶瓷福禄寿底款福建会馆
(一)花戏楼 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坐落于亳城北关西北隅,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为山西药商王璧、朱孔领等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筹资兴建。1961年、1979年,省县两级政府拨款维修。196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高约10米,前为明轩、暗轩。明轩3间为5架结构。后为正殿,是敬奉主神关羽的地方。大殿对面是戏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坐南朝北,舞台前突,呈“凸”字形。舞台正中书“演古风今”4个金字,前明柱上悬挂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为仿木结构3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花戏楼以其砖雕、木雕、彩绘及豪华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代表了清初建筑雕刻艺术风格,为清盛世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对研究清代建筑和戏剧具有重要价值。 木雕 花戏楼木雕分大木透雕和普通木雕两大类,其中以大木透雕艺术价值最高。 大木透雕:镶于戏台大柱外面,共雕三国戏文18出:《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上方谷》、《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夜战马超》、《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曹操濮阳战吕布》、《许褚裸体战马超》、《蒋干盗书》、《诸葛用计破羌兵》、《吕布刺丁原》、《诸葛亮智取三城》、《张松反难杨修》、《阚泽密献诈降书》等。人物造型生动逼真,表现了高超的绘画、雕刻技巧。如《长坂坡》,境深3层,镂刻人物23个,战马13匹。赵子龙左手持红缨长枪,右手握金虹宝剑,怀抱阿斗,精神抖擞,血染战袍,观之,如闻万人呐喊、战马嘶鸣。《上方谷》静中有动,一幅画面之中,不但描绘出各种人物的神情动态,还表现了风、雷、雨、电、烈火交汇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木雕:戏楼还有其他木雕三国戏文和人物故事、动物、植物、花卉等。三国戏文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阳平关》、《华容道》、《连环计》、《凤仪亭》。等。人物故事有:《八仙图》、《朱洪武牧牛》、《葛仙炼丹》、《铁拐李焚身》、《东方朔偷桃》等12出。动物有:鹤、鹿、龙、凤、天马、虎、犀牛、辟邪、开禄、天象、麒麟、狮子、鳌鱼、黄莺、杜鹃等。植物花卉有:菊花、牡丹、莲花等。均雕得形象准确、比例得当。 彩绘 内容有戏文,亦有掌故。如《三盗芭蕉扇》、《走马荐诸葛》、《草船借前》、《苦肉计》、《诸葛祭风》、《大闹长坂坡》、《火烧战船》、《马跃檀溪》、《张僧繇画龙》、《吴道子画虎》、《诸葛亮大破魏兵》、《赵子龙力斩五将》、《刘备拜乔》、《秦琼表功》、《夜观春秋》、《文王拉纤》、《伯牙摔琴谢知音》等,色彩斑谰,形象栩栩如生。戏台顶藻井9幅彩绘,更是雍容大方、富丽堂皇。分别为《龙凤呈祥》、《万象更新》、《麟吐玉书》、《喜上眉梢》、《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福寿千秋》、《鹤舞朝阳》、《鹿芝献寿》等。 砖雕 集中分布在前门水磨砖墙上,均为立体透雕。共雕刻人物115个,鸟禽33只,狼、虎、狮、鹿、猿等兽67只,楼、台、殿、阁、亭多处。刀法细腻,维纱维肖,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尤其对画面处理,更是构图新颖,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徽派艺术风格。雕刻者巧妙地利用观察者仰视的角度,在仅几厘米的厚度上,把场景处理得层次丰富,景境深幽,大有咫尺千里、身临其境之感。砖雕内容有戏文6出:《吴越之战》、《郭子仪上寿》、《范睢逃秦》、《白蛇传》、《三顾茅庐》、《李娘娘往寒窑》。人物故事16幅:《鲁隐公爱鱼》、《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燕山教子》、《王质烂柯》、《老君炼丹》、《达摩渡江》、《魁星点元》、《文昌帝君》、《蟠桃孝母》、《争梨体妻》、《福禄寿三星》、《甘露寺》、《三酸图》、《衔环之报》等。动物典故24幅,有《九狮图》、《三阳开泰》、《虎入平原》、《犀牛望月》、《万象更新》、《风凰戏牡丹》、《二龙戏珠》、《鹿孩狼顾》、《麟吐玉书》、《怒蟾斗狮》、《心猿意马》、《龙腾致雨》、《鱼龙漫衍》、《一品当朝》、《传胪赐宴》、《鸳鸯戏莲》、《鸡鸣戒旦》、《梅花当魁》、《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九世同居》、《五世其昌》、《寿比南山》、《夔龙一足》等。另外,还有装饰图案如葵花、二方连续、织锦图案、万字图、缠织花卉、福寿子等。 其他装饰 戏楼前门外镇门石狮1对,高2.4米,一雄一雌。狮符外侧竖铁旗杆1对,高16米多,顶端铸丹凤1对,似引颈长鸣,展翘欲翔。凤上高悬日月,光芒四射。旗杆分5节,分铸八卦图、蟠龙、对联等,重2.4万余斤,为山陕众药材商敬献。 大殿前放铁鼎1座,通高245厘米,重3000斤,铸于道光二年(1833)。鼎侧立铁鹤1对,足踏龟座,高3米,重1000余斤,神态超然,铸工精细,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二)华祖庵 原名华祖庙,位于城里水安街西头,依市背水,是敬奉神医华忙的庙字。因庙内往持世代为厄,乃更“庙”为“庵”。 华祖庵约建于明代。据清道光《亳州志》载:乾隆辛巳(1761)年,亳州同知顾登加以修缮;嘉庆二年(1797)安徽巡抚朱珪命知州李廷仪重修,并亲题联额。额曰:“燮理通微”;联曰:“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动参帝释佛菩提”。同治年间又重修。1962年,亳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华祖庵进行维修,并设华化纪念馆。郭沫若亲题馆名,州人颜天明为华忙撰写了传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华祖庵大部分为当地居民所占。1980年,亳县人民政府又拨款进行了维修,住庙居民陆续迁出。 华祖庵前门为瓦房结构,门前1对狮符,一雄一雌。进门正殿,供奉中忙立像。像高2.8米,腰悬药葫芦,神采奕奕,目光深邃。上殿东为偏殿(经常),有两门可通,南门曰“回春”,北门曰“济世”。两门上中照壁上镶郭沫若手将“华佗纪念馆”刻石。院内有自怡亭,传为华佗休憩之所。亭柱对联云:“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大殿西为一圆门,上额“得神者昌”,入门即为西偏殿。大殿之后为华佗故居,有元化草堂、益寿轩、存珍斋等。元化草堂面南,供华佗像:左手执刀,双目凝视,似正在进行外科手术。有曲廊连东西厢房,东厢曰“益寿轩”、据说是华佗诊病之所;西厢为“存珍斋”,据说是华佗存药之处。再后为一池塘,名洗芝池,相传是华佗淘洗药物的地方。 1981年9月,华祖庵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在此召开。 (三)道德中宫 位于城里老祖殿街东头路北,前是问礼巷,据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地方。道德中宫当地又称“老祖殿”。 道德中宫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光绪《亳州志》云:“明万历中,知州马呈鼎创建著经堂,石刻《道德经》,并建春登台。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后殿、山门。道光十六年(1836),改龙厅为拜殿。”堂内原石刻《道德经》全文并序64块,石刻老子像,高一丈二尺,惜今已无存。道德中宫有山门3间,前殿把人祖,后殿把老子。大殿之东、西又各有1院,东院门题曰:“紫气东来”,入门有殿3间,敬鲁班;西院门题曰:“青牛西渡”,有殿,敬财神。 民国时期,道德中宫曾作学校,80年代以前曾长期占用。1986年7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拟修复开放。 (四)古地下道 相传为曹操之运兵道。发现于民国27年。1969年,先后在城内人民路东、西、南、北4条大街两侧挖出近2000米,后又在老衙门院、曹巷口等处,发现一些支道。地下道以城内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三种形式,其中支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联,工程巨大。 地下道部分为砖结构,券顶有的地方召有方洞,直通地面,在墙壁1米处距离不等留有小龛,似为放灯之用。部分为砖土结构,修造简单,上为横木,木上铺板,板上封土,可能是为临时应急而抢修。高低、宽窄不等,一般高1.45~2.10米,宽60~120厘米,底面高低起伏。 三国时期,地道战作为攻打城池、防护阵地的战术手段,时有应用、《三国志》云:“绍复进官渡,起土山、地道。公(曹操)亦于内作之,以相应”。但从地下道发现文物看,似非曹操所修,为宋元时期的遗存,地下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希夷故里 位于城南宋塘河西岸陈庄,系其后人敬把陈抟的家庙,故又名“陈氏家庙”、“陈抟庙”、“希夷祠”。庙分前殿、后楼。前殿雕5龙环绕的陈抟睡像。相传陈抟成仙后于颜店里讲经,讲得非常精彩,5个龙王变作5个白衣秀才前来听讲。后楼奉陈抟坐像,两童侍立。庙废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道光年间所立碑记存于陈庄陈抟后裔家中,另一古碑1958年被毁。 相传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陈抟诞辰,民间有“十里荷花出陈抟”之说,故每年这天逢庙会,为当地一重大节日。后随着庙废会也废了。希夷故 里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薛阁塔 位于南郊。直锥式,八角形,共7层,高34.15米。底层周围23.36米,座为8块大青石奠基。从第2到第6层内,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龛,似为供神之处。现神无存。塔顶八角飞檐,挑角垂脊,铺有筒瓦滴水,形如八角古亭。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用螺旋铁柱支撑一铁葫芦。 该塔建于清乾隆中叶。当时知州郑交泰见亳州文风不盛,乃筑此塔以振文风,故名文峰塔。初为5层,后州绅何天衢捐资续建两层。因塔处明代亳州名士薛蕙家庙薛家阁附近,故后人多称此塔为“薛阁塔”。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薛阁塔古会。届时众商云集,州人争至,为一方之盛事。近年来,薛阁古会成为本地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其盛况又非当年可比。薛阁塔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白衣律院 在城东南郊1里处,内供奉白衣大士南海观世音菩萨,故又名“白衣庵”。清顺治初僧尽休始建。顺治六年(16的),九华山高僧妙湛与盲僧德升续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山西富商董继先从亳州路过,捐资修建环殿经阁、藏经楼及厢房等。寺内广植花木,尤以牡丹著名。松篁交翠、晨钟暮鼓,令人有出世之感。律院的主持僧多系著名大和尚。山门上“白衣律院”4字,隶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手笔。乾隆年间,由缅甸运入金塔、玉佛。另有精刻大佛像。庙中藏有《瑜咖焰口经》、《金刚经》、《观音普门品经》等精刻木制经版,共1100余块。还藏有一本《频伽大疯经》,计40秩,共414册1916部8416卷,为佛门珍宝。还藏有《贝叶经》1部,是亳一医者入缅所得。此经用贝叶及多罗树时书印度文,长约尺余,宽近2对,90余叶,状如草叶。贝叶写经不朽不蛀,为佛宝。乾隆五十年(1786),僧人灵光请梁写《贝叶经跋》,镌碑。 此庙为附近各地僧侣受戒之所。建国前夕,有庙田17顷,沙弥20余人。解放后,被粮食部门占用。现经省宗教事务处批准作重点开放寺院,已拨款重建诵经堂1处,有僧人1名。白衣律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金蟾琉璃井 位于涡北交通街北端路西,是亳州名井。琉璃井构造奇特:井口为青石所砌,呈方形;水面上端一人高左右分界,界上为砖砌,界下逐渐为琉璃。整个井壁浑然一体,若窑中烧制的瓷器,光滑异常。井中水质甜润,张力很大。并不知何代修。民间传说,古时涡北打井不易,居民白日凿井,夜里即为沙陷,数年打井不成。上仙知道后,午夜派金蟾下凡,命它口吐神火将井壁烧成琉璃。谁知金赡下凡太迟,井刚烧好一半天已黎明,一拾粪老者见井中火光冲天,大呼“井中失火!”凉跑了金蟾。所以,井壁下半截为琉璃,上半截仍是砖。此井为当地名胜,今居民犹喜饮此井之水。
5. 陶瓷福禄寿三星
“福星”手抱婴儿,象征子女昌盛一团和气、福泽绵绵;“禄星”身穿华贵朝服、腰围玉带,手抱玉如意,一脸富贵容相,为人间信男信女加官进爵,添财进禄有求皆遂意;“寿星”手捧寿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面上皱纹可以看出他寿与天齐,象征长寿无病无灾,象征安康长寿。福禄寿三星中,本来只有“禄星”才是财神,但因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体,故此福、寿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视为财神供奉了。财神是三星之一。
6. 陶瓷福禄寿人物
佛山是著名的“艺术之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技术精致的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历史上最著名的有纺织、陶瓷、铸造、 医药、民间工艺美术五大行业;陶塑(石湾公仔) 、雕刻(木、砖、玉、牙、骨雕等)、塑扎(纸 扎、纸塑、腊塑等)、绣花(即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和剪纸可以合称为佛山历史上光彩夺目的 “五朵金花”;与武术结合在一起、独具特色的南方舞狮艺术体现出南国“武杰之乡”的独特魅力;佛山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称;从南汉时起,佛山即为岭南铁器铸造中心,是著名的“南国铁都”;粤剧被喻为“南国红豆”,佛山乃是著名的“粤剧之乡”;佛山还是“秋色艺术”的故乡。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外。技术精致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相传源于明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现有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狮子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秋色、十番、龙狮、灯彩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通济、无闭翳”,始于清初,盛于乾隆年间的正月十六“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完好地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现日趋旺盛,每年都有数十万群众参加。
佛山文化艺术概览
佛山南狮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 比赛一直占据前列。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狮子 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所谓 “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通常用几 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 喻称事业有成。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 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这 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 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石湾艺术陶瓷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百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
佛山粤剧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广府戏等,它继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 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
早在汉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统年间,佛山人以演戏助威,阻止了 黄箫养对佛山的进攻。据明代《霍氏族谱》记载,当时戏剧在佛山已相当流行。
明万历年间,佛山出现了粤剧第一个行业组织琼花会馆。本地班常乘专用船只赴 乡村演出,称为红船班。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在佛山率领粤剧艺人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起义失败后粤剧一度被禁,经邝新华等人努力,粤剧 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同仁的新组织八和会馆。
辛亥革命前,黄鲁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对粤剧进行了种种改革,培养粤剧人 才,粤剧艺人李文甫等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二十年代,省港班的崛起及“薛(觉先)马(师曾)争雄”,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得 到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只益重要的作用。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壁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壁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佛山木版年画
始创于明永乐年间,有五百多年历史,《辞海》记:“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之一,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
佛山木版年画有原画、木印、工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神、年画、神像画,以门神为主,内容多是“神茶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福禄寿全”、“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天姬送子”、“和合二仙”、“金钱童子”以及各种神像和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题材广泛,表现人民的希望和理想。
扎狮头
佛山扎作狮头源于明代,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在明代,佛山一带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发出“连连”的怪叫声,百姓称为“连兽”。这怪兽时常夜出糟蹋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百姓相议要消灭怪兽,就根据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形象特点,用竹篾、彩纸制成形状凶猛的狮子,再用彩布做成狮身,挑选精壮汉子戴着狮头,带着锣鼓,埋伏在怪兽出没的地点。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猛向怪兽冲去,那怪兽吓得拔腿就逃。此后,怪兽再没有出现过了。因此,舞狮驱邪便相沿成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至清代乾隆年间,佛山已设有“狮头”制作行,不少地方、团体定做佛山狮头。现在,舞狮已人微言轻民间传统娱乐,比武竞技活动遍及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及至欧美的华人地区也常见这一民间传统活动。
瑞狮采青
这是舞狮的一种固定环节。舞狮子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当彩礼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另一类是"采水青":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盆内放有"青",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而成的五六层"人山"底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这是舞狮的高潮。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一种享受。
广东醒狮
醒狮是融舞蹈、武术、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舞蹈。
广东醒狮,是从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也传入岭南地区。为了避开皇权禁忌,民间艺人另辟蹊径,创造出另一种狮子的外形和舞狮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出现于明代,起源于佛山。
佛山武术
佛山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家和武术组织,并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跟都在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龙舟说唱
也称“龙洲歌”,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旧时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及沿街穿巷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以掌握节拍。词基本为七字句,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
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
祖庙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政权、族权于一体,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信仰中心和祭祀圣地。农历三月三是北帝的诞辰,佛山民众要举行隆重的贺诞活动,内容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
北帝诞庙会都是佛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佛山人的生活。2006年佛山“祖庙北帝诞”入选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佛山“北帝诞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不是单纯的北帝诞庙会,而是在整合佛山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浓缩了佛山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佛山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佛山人祈盼和谐富裕、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佛山秋色
"秋色",是丰收的景色之意。“佛山秋色”是佛山古代民间艺术活动的称谓,也作佛山传统民间艺术的总称。早在明朝时期,为庆贺丰收,每于秋收之余,佛山人利用手工业的边角料:如纸、碎布、丝绸、香胶、蜡、陶泥、竹木以及农副产品:如蚕茧、谷豆、鱼鳞、瓜果、萝卜等,以扎作、粘砌、纸扑、雕刻、剪贴、雕塑、灌注等技法,制作成各种仿铜铁器物、仿陶瓷古玩、仿花鸟虫鱼、瓜果等,达到以假乱真、奇巧斗胜的艺术效果,流传下来,成为“佛山秋色”艺术品的独特制作风格。秋色还包括有彩灯扎作、头牌花车、化妆造型及各种表演艺术、民间音乐等。
每年秋夜,人们在商定的晚上,各自将自制的工艺品及各项节目参加游行表演,逐渐形成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佛山秋色赛会,佛山人称为“出秋色”,每到赛会举办之日,佛山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行通济,无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关帝诞
佛山有关帝庙11座。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关帝神诞日。此日要举行关帝出游,并有会景随行。会景节目多是“飘色”、“锣鼓框”等。在十多座关帝庙的活动中,最隆重的要算东头、弼头、福德、仙涌、福庙五间。
关帝出游时,五间庙联称为“五虎下西川”。先在弼头关帝庙内共住,弼头、福德脯的螺涌社、同义联等数家武馆舞师列队欢迎,并在弼头一处叫冬瓜窿的地方表演舞狮入洞节目,叫“三狮入窿”。次日,各庙关帝神像回庙,“五虎下西川”的关帝出游至此结束。
佛山祭祀关帝尤以工商界最为恭谨,武馆人士和民间也有供奉者。其意是崇拜关云长的英勇大义、正气干关,用关帝的正气压邪。后因关帝的脸是红的,民间以红为“红利”,当代商家和民间又将关帝奉为财神虔诚地膜拜。
华光诞
华光是南方火神,佛山祀华光十分隆重。佛山人忌水患,故祀奉华光火神以消灾。家历九月廿三华光诞期,镇内各坊都建“火星醮”,由所属街巷店户捐款,选出代表(称为值理)搭醮棚,悬挂五色铜枝彩灯,“建醮景色”。
建醮前,值事们前往低街(今莲花路)华光庙,迎华光塑像供奉在醮前,开坛诵经祭拜,街内各店户到坛参神;次日午,由一人敲响高边锣开道,道士们各持法器,为首的平持法剑,沿途诵经、舞剑,并用剑尖施酒净水,俗称“送火星”,随后是十队“八音”,飘色童数队。历时三、四日,华光神像回庙,火星醮才告结束。
开醮时,居民跟随道士行“转运”仪式,道士手持法器边诵经边绕坛走三大圈,俗称“转运”,据说经过如此“转运”后,来年晦气就能尽消,即使因事不能参加“转运”的人,只要有人把他衣服捧在手中随行,也可“转好运”。今佛山市郊澜石镇深村华光庙每年仍举行华光诞期“火星醮”,随行“转运”的人者也还不少。
《佛山忠义乡志》载:“二十八日华光神诞,神为南方赤帝,火之司命,乡人事赤帝以消火灾,是月,各坊建火清澜以答神贶,务极奢侈,互相夸尚,用绸绫结成享殿,缀以玻璃之镜、衬以翡翠之毛,曲槛雕栏、锦天绣地、瑰奇错列、龙凤交飞。召巫作法事凡三、四昼夜。醮将毕,赴各庙烧夜,日行香,购古器、罗珍果荤,备水陆之精素,擅雕镂之巧,集伶人百余,分作十队,与抬香捧物者相间而行,璀璨夺目、弦管纷喧,后饰彩童数架以随其。 金鼓震动、艳丽照人,所费盖不资矣,而以汾流大街之肆为首。”
佛山七姐诞
七月初六晚,佛山妇女进行“摆七夕”(又叫“摆慕仙”)的活动,为把“摆慕仙”搞得热闹,在前一年就广招未婚姐妹集资入会,称为“七姐会”,头年埋会(准备),次年以七姐会名义“摆七夕”。
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工艺品,有用布绣成的“牛郎会织女”、“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人物,也有用芝麻砌成花瓶,台椅,也有用通草制作的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初六晚集中陈列,在大庭院或天井的八仙桌上(一般有三、四张桌并排着)。
桌上摆上“慕仙秧”两钵,用红纸环套秧的四周,钵中央点燃小油壶灯并罩上玻璃罩;用盘子砌“五洞棋”(红、白、黄及有豆沙馅的小饼,状如棋子)最通常是砌至七层或九层的塔形;生果盘:有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均尽心砌成各种形状);摆上时花,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佛山人称“千日娇”),还摆上斋菜一盘。
当晚12时,姐妹们穿戴整齐,向天跪拜;请道人(喃无先生)诵经开坛,请大戏班演剧或女令唱曲助兴,通宵达旦,一连三晚,本地姐妹及群众多于初六晚前往“看七夕”,品评谁家姑娘手巧;四乡群众多在初七、初八白天赶来观赏。初八晚散集,晚饭后,姐妹们跪拜毕,将陈列品收起,入会姐妹分派果饼。
赛龙舟("扒龙船")
赛龙舟俗称“扒龙船”,是佛山各县民间盛行的传统群众活动。每年端午节或其它盛大节口,都会举办龙舟竞赛。龙舟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长约20-30米。船头装有木雕彩色龙头,船后有木雕龙尾。船上插彩旗、彩牌、罗伞。
每船一般坐30至40人,穿同色衣服,鼓手以鼓声指挥进退,船前后各站一人,高举长桨,大力踩足扑动,使船身扑腾,掀起浪花;船前后舵手,控制航向;众选手含着鼓点,奋力划,使龙舟似离弦之箭冲浪前进。
龙舟赛往往吸引无数游人,河两岸红男绿女,人山人海,欢泣声、笑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宵。竞赛活动,村、镇、县、等都可举办,有的地方还以举办“龙舟节”进行联谊、招商活动。
7. 陶瓷福禄寿送朋友合适吗
1、砌铜墙粉铁壁华居添彩;上金梁竖玉柱庭宇生辉。迁入新宅吉祥如意,搬进高楼福寿安康。乔迁喜天地人共喜,新居荣福禄寿全荣。
2、迁宅吉祥日,安居大有年。吉日迁居,万事如意。莺迁乔木,燕入高楼。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3、新家好生活,真心老朋友--祝贺你乔迁之喜:华夏当阳春风满座,新居焕彩喜气盈庭。
4、为你祝福,为你欢笑,在你乔迁的今天,只要你笑脸与明天的阳光一样灿烂!我也跟你一样的欢腾、快乐!
5、搬新家,好运到,入金窝,福星照,事事顺,心情好,人平安,成天笑,日子美,少烦恼,体健康,乐,朋友情,忘不了,祝福你,幸福绕。
6、春去夏又来,朋友喜事一摞摞。乔迁新居笑声响,烦恼忧愁全扔掉。房间处处温馨多,家和兴旺喜我。
7、家是幸福的港湾,房是家庭的据点。翘首期盼,盼来你乔迁的喜柬;拱手祝愿,祝愿你美好的明天。大厦乔迁,短信祝愿,期盼来年,喜讯再添!
8、知道你搬新家了,祝福可不能少。新家新气象,新家更兴旺。新家新希望,新家胜天堂。祝你迁入富贵地,平安顺利,一生一世享福气。
8. 陶瓷福禄寿禧碗底天字
恭贺新禧、步步高升、万事胜意、得心应手、财源广进、恭喜发财、三羊开泰万事大吉、弄瓦之喜、喜得贵子、弄璋之喜、如虎添翼、 大吉大利,祝贺、道贺、 庆贺、 祝愿、 庆祝、 道喜、贺喜、喜鼎、致贺,祝福的词语 导读:关于祝福的词语大全的文章祝福的词语大全能对您有所帮助!岁岁平安、多福多寿、福寿双全、福禄寿禧、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官运亨通、平步青云、青云直上、生龙活虎、龙腾虎跃。1、吉祥如意,万事顺利,荣华富贵,一帆风顺,金玉满堂2、大吉大利,招财进宝,一帆风顺,福寿双全,三羊开泰、健康长寿,鲤鱼跃龙门,开春喜临门,开春福临门,4、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美满,
9. 陶瓷福禄寿草本图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艺作品包括:唐宋时期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元粉彩蝠桃福寿纹懒揽瓶, 清汝窑天青釉水仙盘冰裂文瓷器,宋代唐三彩等。
1、唐宋时期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六方形瓶体,造型周正,釉质肥厚润泽,青花色泽青翠。纹饰以肩为界,上部绘折枝花卉纹,下部绘折枝佛手、石榴、寿桃及花开纹,寓以"福禄寿"三多之意。绘画工艺精湛,图案雍容华贵。是乾降时期官窑青花的典型器物,瓶底有纹。
2、元粉彩蝠桃福寿纹懒揽瓶
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形似撒揽,故此又称"橄揽瓶"。通体以粉彩为饰,瓶身绘桃枝一枝,枝上绘有寿桃及盛开的桃花和花蕾,枝工施以黑褐彩,寿桃施粉红彩,桃花施白彩。主题纹样选用寿桃,寓意多福多寿。
3、清汝窑天青釉水仙盘冰裂文瓷器
汝瓷胎质细腻,像燃烧过的香灰的颜色,俗称“香灰胎”。汝瓷独特之处在于其釉色呈“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妙色彩,并且釉面莹润如玉,有玉石般的质感。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由于汝瓷贡器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将器物迎着阳光看,隐约可见肉红色。器表开片密布细小,形成鱼鳞状,更加独特别致。釉内气泡周边之玛瑙结晶体,形成星光闪现,寥若晨星,具有宝光内润而又高雅素净的风采。
4、宋代唐三彩
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10. 陶瓷福禄寿招商
您的问题,这样的瓷器品种,彩瓷福禄寿曾龙升造,真品值钱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