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核雕手串寓意(山海经石雕)
1. 山海经石雕
云南大关县旅游景点有:山海洞风景区、双瀑迎客、大关黄连河景区、情郎瀑、少女瀑自然风景区、青龙洞峡谷溶洞、鸳鸯瀑、团圆瀑布群 、大海子湿地、对歌瀑等。
1、山海洞风景区
山海洞景区以山海经为主题,围绕“山海秘境,寻迹溯源”的故事主线所倾心打造,洞内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女娲补天、蚩尤战场、百鸟朝凤、禹杀相柳等40多个梦幻场景,让您身临其境,品鉴视觉盛宴。
2、双瀑迎客
双瀑迎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的苗族村寨,有瀑布47个,最大瀑布落差达147米。内另有白象洞、水帘长廊、大滑板等自然奇观,还有形似飞鸽的世界珍稀植物珙桐花。
3、大关黄连河景区
黄连河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以瀑布景观为主体,集峡谷、溶洞、原始森林、竹海、山顶水库、地质历史遗迹、珍稀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和古墓、史前遗迹、民族风情等为一体。
4、情郎瀑
情郎瀑是云南省邵通市大关县的一特色景区,该景区有着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环境,繁茂的竹林,繁茂的花草,弥漫的云雾,仿佛是一处人间仙境。
5、少女瀑自然风景区
少女瀑位于大滑板上游。瀑水从一处长40余米、宽30余米的天然平台上涌流垂落,溢宽2米余,落差20余米,两侧山崖藤牵蔓曳、碧草绿树,越显出瀑水的清雅、秀美。因其山花烂漫、幽谷纵横、百川挂岩、虹影闪烁,被专家称为“奇、秀、幽、雅”,誉为“中国瀑布之乡”。
6、青龙洞峡谷溶洞
山海洞原名青龙洞,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是一个由地下暗河和钟乳石干洞相结合的溶洞。山海洞景区主要以“山海秘境,寻迹溯源”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山海经为主题来打造的。
7、鸳鸯瀑
月老鸳鸯瀑,瀑布分为两级。一级瀑称为月老瀑,落差约30米,溢宽6米;二级瀑落差约10米,分为两段,顺梯状陡坎层层跌落,左瀑宽3米,右瀑宽近5米。
8、团圆瀑布群
团圆瀑布群,滚滚奔腾的关河(大关河)岸边,有一条布满马蹄印的五尺古道,从远古至今传承着关河人民厚重的历史和先祖的文明。
9、大海子湿地
大海子湿地是黑颈鹤集中最多的地方,近几年,每年都在1000只以上,数量相当可观。每年冬季,黑颈鹤就会飞到这里栖息舞蹈、求偶繁殖,度过漫漫寒冬。
10、对歌瀑
对歌瀑,瀑水顺陡壁分五级沿泥灰岩组成的悬崖上跌落。对歌瀑前三级瀑水近于直泻,四级瀑水顺绿草丛茵的山坡滚滚而下,后从陡坎翻下,直泻山脚,流入河谷。每逢五月初五,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欢聚瀑边,对唱山歌,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2. 山海经石碑
寺庙里的老龟驮石碑是很常见的。龟驮石碑在民间常被叫做‘王八驮石碑’。一般是用石头或者汉白玉雕刻而成。传说有辟邪镇宅、永世不倒、挡水挡灾等作用。百姓通常认为它有吉祥的寓意,不仅能看护寺院还能稳固一方水土。所以常被放到寺庙里当做神兽或者其它一些需要被庇佑的地方,比如有的桥梁旁边、交通要道的入口旁边、墓地等等。
华夏文明起源于黄帝(轩辕族),灵龟是轩辕族图腾。在先秦以及之前的时期,龟的地位是远远高于龙的,可以说龟是帝位和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龟被广泛用在墓葬之中,特别是汉代初期的墓葬,基本都是使用石龟、铜龟支撑棺床的,而龟碑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那时的驮碑龟也称为“龟趺”,它的超强负重来源于山海经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传说。
龟驮石碑只是外形像龟而已,其实是一种神兽。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它和龟不完全一样呢。这种神兽的传说也有好几种,但毕竟是传说,个人觉得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说的最多的是老龟是龙的儿子之一叫‘赑屃’,它力气最大,总有使不完的劲。传说它帮大禹治水立了功。大禹看到它的力气这么大害怕它会生事,所以为了对它施加一定的束缚就以表彰为由,将一块刻有记载它的功绩的巨大石碑让它驮着。石碑很重,它的行动就受到限制了,时间久了便再也不能动了。启示人们它力大无穷,驮着石碑永远不倒,名传千古。由于它外貌像龟,后来人们就在建庙或其他建筑的一定位置摆上一座龟驮石碑(石碑上刻有经文或者历史功绩)的神兽,寓意永世不倒、世世传承。就这样经过历史传承,龟驮石碑成了不少古建筑中的一道景观,保留至今。
关于龟驮石碑的传说还有好几种呢,以上是传的最多的一种,传说毕竟无从考证,了解一下就好。
3. 山海经雕塑作品
这个源于《山海经 》中的羿射巴蛇的故事。传说洞庭湖上有巴蛇,腹可吞象。巴蛇在洞庭湖上兴风作浪,严重危害过往船只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是,大羿出面持箭射杀巴蛇。巴蛇死后骨架可堆成一座小山陵,这也是岳阳号称巴陵的由来。巴,指巴蛇,陵,即巴蛇的骨架堆积成小山样。
4. 山海经浮雕
1铜人头像
通宽17.2、通高34.8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这件人像为二号坑B型中唯一一件平头顶戴冠头像,其顶盖与头像分铸。人像所戴头冠为回字纹平顶冠,脑后发际线较高。其面容消瘦,双眉似皱,表情凝重肃然,威严直透而出。
其头冠究有何具体含义,今已不详,估计其所代表的身份等级可能高于其他无冠者头像,执掌着较大的政治宗教权力。
2、人首鸟身像
通高12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这件人首鸟身像原铸于小型铜神树树枝端部。该像为平头顶,头戴頍,面带面罩,脸形方正,大耳高鼻,其双眼呈外凸状,与纵目面具眼球造型相类似。其鸟身较短,参考与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同树另一枝枝端人首鸟身像,可知该像现残断的双翼原当呈宽展状,尾羽构型亦当为分叉相上下卷曲状。这种人首鸟身像除见于小型铜神树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最上层的“盝顶建筑”上额正中也铸饰有此像。
古人有“以上为尊”、“居中为尊”的说法。人首鸟身像出现在铜神树树枝端部与铜神坛顶部正中,显然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人首鸟身像所代表的当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宙斯一样。
在中国周朝以来的神话中,众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黄帝。三星堆时代早于周朝,那么,人首鸟身像指的是谁呢?我们曾指出,人首鸟身像造像当与古蜀远祖有关,可与古史神话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鸟王”帝颛顼发生联系,就其神职内涵象征而言,该像很可能是“中央之神”并兼有太阳神神职的最高权威象征物。
当然,这仅是我们的初步看法,尚待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尊造像当是古蜀先民诸神崇拜中的主神。
3、铜纵目面具
宽138、高66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均出自二号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两型。其中A型2件较小,B型的1件则较大。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之处。
一是A型面具额部铸有数十厘米高的精美额饰,而B型面具额部正中则为一方孔。
二是两型面具的耳部大小与取势不同,A型面具的耳朵构型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没有那么夸张,双耳取势基本平直。B型面具就是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
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像都有关。同坑出土的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或许与“烛龙”神话有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对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认为它表现的是蜀族始祖蚕丛外,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或认为它应是兽面具,或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鹃鸟的翅膀,其形象应是古史传说中死后魂化为杜鹃鸟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等等。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件面具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也不是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体量、极为夸张的眼与耳都是为强化其神性,它应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4、Ⅰ号大型铜神树
树干残高359、通高396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关于这株铜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有的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际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被古蜀国神权政治所独占的情况。
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的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有的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也有的认为,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观。还有的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藉此降世,巫师藉此登天,树间攀援之龙,或即巫师之驾乘。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三星堆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的实物标本。
5、铜大立人像
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像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它们的“领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铜人像与之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6、青铜戈
宽:2.5~4.3、通长20.4~21厘米
一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十字形青铜戈的援呈细长等腰三角形,两侧有锯齿或连弧状刃口。一般认为,这种铜戈可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巴蜀三角援无胡式铜戈的祖型。就器物分类而言,铜戈属“青铜兵器”,但从三星堆铜戈呈薄片状、不大具有杀伤性这点看,其应属仿实战兵器制成的礼仪用品。
推测三星堆十字形铜戈是在宗教仪式表演活动中用作仪仗,以壮其隆仪。此外,在古蜀人的祭祖请神仪式中,也可能使用这种铜戈作驱邪之法器。
7、铜人身形牌饰
牌饰背部上宽17、下宽17.6、高34、通高46.4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人身形器整体造型颇似一无头无手之人体,古怪莫名,用途难测。此器上部如穿衣袍之人身,下有双腿,腿前内凹,下端饰凸弦纹。器身满饰图案,主题纹饰为两组倒置的变形鹳鸟纹。上组为两鹳鸟,下组为三鹳鸟,布列紧密,鸟喙长及等身,风格缜密奇古。
该器所饰鸟纹应非一般装饰,应与古蜀的鸟崇拜有关,器身所饰鸟图像或系神鸟之象征?此器是三星堆文物中最神奇的器物之一,如依鸟纹的正看面,安放时似应腿部向上,腿部顶端的凸弦纹可系绳而用于悬挂,当是三星堆神庙中的祭祀物品之一。
5. 山海经神兽雕塑
山海经的那段话是“巨人之国在海中,渔夫之国在水上。巨人垂钓为海震,渔夫钓得为获鱼。”。这段话描绘了海上与水上的两个国家,分别是巨人之国和渔夫之国。其中,巨人之国的巨人垂钓引发海震,表现出他们的力量和不同寻常的能力;而渔夫之国的渔夫则钓得大量鱼类,意味着他们的技艺高超。这段话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想象力,也体现了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地位。
6. 山海经玉雕
青龙纹,又称“苍龙纹”,青,代表东方方位,也代表春天,更代表五行之木。
青龙纹,是四神兽之一,流行于中国汉代瓦当及画像砖上的纹饰。它是随着道教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
四兽纹,指青龙纹、朱雀纹、白虎纹、玄武纹。
据《道门通教必用集》记载,青龙“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级,周游四冥,来立吾左”。
应龙纹
应龙纹,最有代表性的记忆点,是它的一对翅膀。它是上古黄帝所养的一条神龙,曾奉黄帝之命讨伐过蚩尤。
《山海经》中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应龙也是龙纹的一种,多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玉雕和汉代的石雕、画像砖、帛画、漆器上。
蟠龙纹
蟠龙纹,又称“盘龙纹”,蟠龙,指蛰伏在地上,没有升天的龙,龙呈盘曲环绕状,周围多饰有云纹。
最早,盘龙纹出现在彩陶纹饰上,青铜器上也非常盛行,尤其商代的“盘龙纹”,因为战乱的原因,给人一种粗犷凌厉之美,是一种武力征伐的历史痕迹。
7. 山海经雕塑展览
这样做:
预处理
先将山海经立体书纸模板打印出来,并用剪刀将其按照划线剪裁出来。如果你希望纸板的表面更加平整有质感,建议使用压纹工具在纸张表面压结构纹理。
折叠
根据模板上的指示,将纸张折叠,拼凑成立体形状。在这个过程中,确保每一步都折叠得整齐准确,每一个零部件的位置都正确对齐。
切割
将每个零件切出来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纸张的顺序以及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割到额外的地方。尽量保证割的线条整齐,不要有破损。
粘贴
稍微撓弯一下折叠好的每个零部件,找到它们的黏结点,将相邻的零部件黏在一起。粘贴的时候注意涂胶时一定要均匀,避免胶水渗透到纸面后搞脏其他部分。
8. 山海经雕塑
1、东方青龙
龙是我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自皇帝受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型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和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像鹿,长有五爪,看起来十分的威武霸气,其实力更是不凡。
2、西方白虎
西方白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灵兽,西方的保护神,主杀伐。《山海经·西次四经》指明了白虎的存在,“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白虎具有辟邪、禳灾、祈丰以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3、南方朱雀
朱雀是四方神兽之一,也是出自星宿,它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从殷商时代就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神兽,在先秦墓葬文化,意思就是能够指引死者的灵魂上升天庭。而据屈原在《楚辞》的描述:朱雀神化为太一天帝的护卫,战力非凡。
4、北方玄武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它是一种由蛇和龟相组成的灵物。由于龟生活在水里,英雌玄冥就成了水神,而龟主长寿,玄冥就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又因北方属水,说以玄冥就是北方之神。
9. 山海经雕塑展
1968年,破城子遗址原为汉广至县。现位于 瓜州 县锁 阳城 镇常乐村西,地理坐标为东经95度54分,北纬40度18分,海拔1292米。1968年,当地群众在城东墙外挖防空洞发现砖室墓,出土若干历史文物。大地之子是一座长15米、高4.3米、宽9米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婴儿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创作并无偿捐赠给 瓜州 县政府。破城子遗址原为汉广至县。现位于 瓜州 县锁 阳城 镇常乐村西,地理坐标为东经95度54分,北纬40度18分,海拔1292米。1968年,当地群众在城东墙外挖防空洞发现砖室墓,出土若干历史文物。
大地之子是一座长15米、高4.3米、宽9米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婴儿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创作并无偿捐赠给 瓜州 县政府。
10. 山海经的石头
西山的石头。
精卫填海原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记述的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北方有一座山叫发鸠山。树上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精卫。原来精卫是炎帝宠爱的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
女娃死了以后,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也叫“冤禽”)。精卫鸟嘴白脚红,头上有花纹,经常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喊着自己的名字。她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有人认为这里反映了古代人民同自然进行抗争的思想。
11. 山海经里的奇石
有不少散见于史料中的诗文称:雨花石为女娲补天的遗石。如“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孔尚任咏《六合石子》)
“天也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女娲氏炼五色之石,以补其阙”。(战国《列子》)
雨花石也五色之石也,人们把它看成补天的遗石,其实,这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不足为据。很显然,雨花石的成因是科学的,雨花石的历史比云光说法更加久远。云光说法与雨花石的结合源自所处年代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
如今时过境迁,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情景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湮灭,而云光说法这一神话传说伴随雨花石赏玩活动的延续,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实际上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一带,是南京、仪征著名的特产。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
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和仪征月塘。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