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作品核雕特点简介及赏析(敦煌木刻)
1. 敦煌木刻
西夏绘画 ,中国西夏是以党项羌人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从11世纪到13世纪,,遗留下许多壁画、彩绘木板画、木刻画、纸和布帛画等绘画作品。
西夏壁画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的80多个西夏妆銮洞窟中,在武威下西沟岘2号窟、永昌千佛阁遗址以及银川西夏帝陵 8号陵墓室和居延黑城子遗址等地也发现了少量的壁画。西夏石窟寺壁画以佛教内容为主,除了描绘各种净土变、说法图、千佛和供养菩萨外,还出现了十六罗汉、儒童本生、炽盛光佛、水月观音、曼荼罗五方佛等新的壁画题材。在榆林窟西夏壁画中还有3幅《唐僧取经图》,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绘画。西夏早、中期的佛教壁画继承晚唐、五代和北宋的画风,晚期佛教壁画则具有自己的特点,多以大面积的石绿作底色,呈现着清丽的色调,使土红色线条勾出的轮廓更加明显。
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中,有以山水为主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西北地区山岭树疏高旷的风貌,反映出西夏山水画的一些特点。
西夏石窟寺壁画中,还有大量的供养人像,刻画了国王、官吏、命妇、武士、平民、侍从和不同的少数民族的各类形象。壁画中以党项人为主体的供养人像,为上窄下宽的长圆脸型,直鼻,体型较高,较鲜明地描绘了党项人的特征。
[榆林窟3窟西夏壁画]
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的彩绘木板画,共发现30幅,均为小幅画面。最大一幅为墓主人肖像,长28厘米,宽10.5厘米。木板画主要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墓主人、男女侍从、武士、牵马童等,还有龙、金鸡、狗、猪、日、星等图象。画法较精细,设色淡雅,基本上用平涂法,人脸等重要部位则施用晕染法。然后用墨线勾勒,外廓线较粗,衣纹线条用折芦描,起笔重,转折陡直,给人以劲挺的感觉。2号墓出土的木板画中的墓主人像,生动地描绘了称作“蒿里老人”的墓主人的老态特征。《童子驭马图》以奔动的气势再现了童子执鞭驭马飞奔的情景,是西夏绘画中的杰作。出土木板画的2座墓有天庆元年(1194)至八年的年号题记,应为西夏晚期作品。
在西夏有的佛经中,印有精美的木刻画。莫高窟附近的元代塔墓中出土了3部西夏文佛经,上有刻印的佛教故事画。其中有一部完整的佛经,经文在下,与经文相应的画面在上,共有60多幅情节前后连贯的佛教故事画,是中国早期连环画中的珍品。西夏木刻画中有的作品构图复杂繁丽,应是壁画的缩本。如西夏文《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中的《西夏译经图》等木刻画,人物众多,场面浩大,刻法流畅,显示出精湛的木刻技艺。
2. 敦煌木刻画价格
里面点质询,再点藏经阁,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可以看的了。小米游戏在需要保证强大营收能力的情况下,如何面对优质的内容商,成为了小米游戏一个左右手互博的尴尬问题,保证强大的营收需要优质的内容,但优质的内容分成肯定不便宜。
拓展:
1、藏经阁,(Zàng Jīng Gé)又称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时,原藏经阁藏经移贮法堂,故法堂又称"藏经阁"。原建筑毁于1928年,1993年按旧制重修。
2、据塔铭资料载:少林寺法堂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约公元1345年)。之后历明永乐朝,清顺治朝,每有修葺。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为五楹大殿,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计5480卷;达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
3、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全毁于“火厄”。现殿内供汉白玉卧佛,长7米,重16.5吨,法相庄严、祥和。东西两壁经柜,贮《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3. 敦煌木刻制作过程
武强年画传承民间文化
久负盛名的武强木版年画,是武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十大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邮政局为武强年画发行特种邮票4枚,使之成为国家名片。
相传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至清末民初,全县60多个村庄设有年画作坊,县城内有字号可查的画店达140多家。此外,全国各地还有180多处印刷点和批发店铺,武强年画行销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神祃、戏出、年俗、农事、人物、动物、山水、花卉、娱乐百戏、历史典故,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且多数具有故事性。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舞台上演出的《白蛇传》,评书艺人讲述的《杨家将》,甚至《老鼠娶亲》《蛤蟆嫁女》等都被刻成一幅幅充满浓厚生活情趣的年画。图书中有连环画,武强年画也有连续式的画片。比如由《桃园结义》《华容道》等8幅画组成的《三国演义》,《草桥结拜》《化蝶》等6幅画组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长达100回的《西游记》也在一张大纸上被分为若干幅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来,看了一幅画犹如看了连台本戏,趣味盎然。农闲时节,一家老小坐在炕头上,年画中的故事便成了永恒的话题。漫画家方成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后题词:“民间艺术敦煌”。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富有节庆气氛、装饰性的武强木版年画,就是人们过年时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腊月的集市上,到处都是色彩绚丽的年画,还伴随着卖画小贩的唱卖声:“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门神灶王样样有,屋里墙上搭戏台。”寓意“连年有余”的《莲花鲤鱼》,寓意“富贵平安”的《牡丹花瓶》,昭示家庭和睦的《和合二仙》……人们在精心挑选之后,终于买上中意的年画回家过年了。在简陋的农舍里,在被时光改变了颜色的土墙上,一张武强年画不仅带来一片色彩,而且映照出一片光明。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及北京、天津的进步画家江丰、古元、彦涵、罗工柳等人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革命老区武强,与当地的年画艺人一起,将新木刻与民间传统艺术相结合,使武强年画焕发出新的活力。
4. 敦煌木刻本
敦煌工艺类特产有:敦煌木刻、蜡染、风凌石、沙漠玫瑰,夜光杯、工艺骆驼、食品类特产有:李广杏脯、水晶葡萄、鸣山大枣、胭脂桃、葡萄干。要说烟那就是敦煌烟了,不过不好买到
5. 敦煌木刻画图片
流失海外的十大国宝级文物
自近代中国被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进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以来,大批中国文物流向海外,具不完全统计,总数超过一百万件,称得上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殇。今天盘点一下在海外已经现世的十大国宝级文物。
一、唐木刻佛经版画。1900年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为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版画。该画布局饱满严谨,线纹细密流畅,墨色均匀,刀法熟练,显示出雕版印刷的技法已相当成熟。此卷被英国人斯坦因连同一批同时发现的珍贵古代佛经、文书、佛像等掠往国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唐木刻佛经版画
二、唐《女史箴图》摹本。原作是顾恺之根据张华《女史篇》画的一卷插图。现存为唐代摹本,原为清内务府所藏,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所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全卷长348.2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
唐《女史箴图》摹本
三、商双羊尊。铸造于商朝晚期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省,通高45.1厘米,重10.6公斤,展现出写实又浪漫的艺术风格。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都可以称为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商双羊尊
四、东周黄金剑柄。一把透雕纯金铸造剑柄,这件黄金剑柄的双面都有明显的线条,顶部与剑柄和剑刃相接处都向外凸出。剑柄是镂空的,其双面都装修着闻名的“蟠龙纹”。黄金剑柄易碎,不能使用在真实的剑上,所以剑柄是礼器或祭器的可能性极高。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东周黄金剑柄
五、唐模本《丧乱帖》。这是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模本,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带到了日本。是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齐头并进,价值无可估量。现藏于日本皇宫内厅。
唐模本《丧乱帖》
六、商虎食人卣。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共有两件,都流落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其中以日本泉屋博物馆所藏较著名,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卣,作为一件礼器,它是贵族阶层的标志,商代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图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
商虎食人卣
七、唐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两幅石刻1914年被美国文物贩子打碎装箱盗运出境,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昭陵六骏
八、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纸本墨笔,高30.2厘米,横399.4厘米,卷首有乾隆皇帝御题'气吞云梦'四字。乾隆帝又于卷中两处分别题有一跋一诗,并在卷尾画了一丛竹子并有款识,被誉为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是圆明园被劫掠珍宝之一。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
九、唐韩干《照夜白图》。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的代表作。这幅画是用水墨线描完成的,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照夜白'的形象,充满了丰富的情节和感受,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审美观念。图上有南唐后主李煜,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等人的题名,是流传有序的名迹。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唐韩干《照夜白图》
十、宋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黑釉建盏。众所周知,南宋文人的闲情雅趣中有一样活动就是斗茶。而曜变天目茶碗刚烧制出来时就是用来斗茶的。此件茶碗为南宋的传世孤品,后流传到了日本。现在被保存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
宋曜变天目茶碗
6. 敦煌木刻画制作过程
中国传统印染技艺主要有四缬:蜡缬,绞缬,夹缬和灰缬。
古代有关印染工艺的记载很多。《诗经·豳风》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周礼·考工记》记载设色的工匠有 5种,其中画工、缋工约是在织物上描绘图画和图案,而钟工是专管纺织印染。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图案均为多单位的连续纹样。其中泥金银印花纱采用木刻凸版捺印工艺,三色套印,约捺印1290次,工艺精细;而印花敷彩纱则采用镂版漏印工艺,线条宛转流畅。
由此可见,汉代印染手工艺已臻成熟。唐代,以染缬(即丝绸印染)为服饰成为社会时尚。唐代,染缬品种很多,在制作方法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夹缬、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工艺。
其中夹缬工艺已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漏空花版,然后将织物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
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棕色地斜方格小花印花绢、绞缬绢幡等文物。宋代,贵族服饰争奇斗艳,染缬工艺更加精巧。为此,在天圣二年(1024)、政和二年(1112),宫廷曾诏令禁止民间穿着华丽的印花丝绸服装。
元代,《碎金》记载染缬有檀缬(浅赭色,有晕色效果)、蜀缬(产于四川成都)、撮缬(扎染的一种)、三套缬(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红地上印有白花,纹样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因而得名)、锦缬(如同织锦)的方胜格子纹样)等 9种工艺,名目繁多。
明清两代,印染手工艺更加发达。据<天工开物>、《扬州画舫录》、《木棉谱》等记载,印染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红、紫、白、黄、青、绿、蓝、黑、杂色等类,其中红又分大红、桃红、银红、粉红等,杂色类有古铜、驼绒、虾青等。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宣德(1426~1435)、崇祯(1628~1644)年间的五彩夹缬丝绸,上有牡丹、石榴、鱼戏荷花等图案,色彩有金黄、淡紫、深蓝、浅蓝、大红、草绿等,有的运用套色叠印工艺,取得丰富的色彩效果。明清两代的浇花布(即蓝印花布),是由宋代的药斑布发展而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并以苏州为最著名。
7. 敦煌木刻艺术客栈
【明确结论】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释原因】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区境内,始建于东晋时期,历时近千年,共有洞窟735个,保存着我们珍贵的佛教艺术遗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延伸】敦煌莫高窟中保存着丰富的艺术珍品,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丝绸之路地图、唐代佛教壁画、唐代写本和雕刻的佛经、汉代木刻版画、五代时期彩绘佛像等,其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壁画和彩塑,数量及规模居中国之首。这些艺术珍品所描绘的佛教故事、历史和人物形象,对于我们了解佛教文化和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步骤】要了解敦煌莫高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
1.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造的年代、主要内容等。
2.学习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艺术,包括佛像、壁画、彩塑等的种类、形态、表现手法和意义。
3.参观敦煌莫高窟,了解不同洞窟的构造和特点,可以聆听向导的介绍和解释。
4.学习更多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5.带着文化的视角去欣赏敦煌莫高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8. 敦煌木刻画怎么上色
食材:
羊肉500克 土豆200克 胡萝卜1根 大葱1段 蒜4瓣 姜1块 八角1个 小葱2根 红干椒5-6个 桂皮1小块 香叶1片 花椒粒1小撮 黄豆酱1勺 冰糖6粒 老抽1勺 生抽2勺 料酒2勺 热水适量 食用油适量 香菜1根
步骤:
1:羊肉切大块,准备大葱段和姜片。羊肉冷水下锅,加葱段姜片花椒粒1勺料酒,大火煮沸捞出备用。
2:土豆、胡萝卜去皮切滚刀块,切小葱段、姜片和蒜片,准备红干椒、桂皮、八角、香叶和冰糖。
3:起油锅烧热,下葱段、姜片和蒜片炒香,放入羊肉翻炒变色。放红干椒、桂皮、香叶、八角和冰糖翻炒两分钟。
4:调入1勺料酒、黄豆酱、生抽和老抽翻炒至羊肉上色。添入热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炖一个小时左右。
5:放土豆和胡萝卜继续炖15分钟左右,改大火翻炒收汁,撒香菜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