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普贤二位尊者核雕(文殊普贤神像)
1. 文殊普贤神像
骑着狮子,手高举斩断烦恼的智慧之剑。不过杭州净慈寺的文殊菩萨像手持的是如意。一般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在一起的,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
2. 文殊普贤神像摆放位置
最好分开放,因为每个神的神位是不一样的(即摆放方位不一样),朝哪个方向都是有讲究的,而且分开放置之后,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文殊普贤画像
因为打不过大鹏,而且大鹏是如来的舅舅。
大鹏是狮驼岭三妖中的老三,和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都是凤凰所生。大鹏扇一翅有九万里之远,抓到人时,可以随着被抓者的身形变化而变化。
4. 文殊普贤铜像
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是五台山,中国佛教称其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文殊菩萨道场位于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山。大家都知道,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却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由佛祖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所以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因此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欲瞻仰文殊菩萨显灵。
文殊菩萨道场简介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
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
“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而所有寺院里几乎都供奉有文殊菩萨的塑像,且多数寺院还设有文殊殿,也有的寺院里既有文殊殿又有观音殿,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观音殿中的三大士才以观世音居中,如显通寺。
其实,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是梵文的音泽,意为“妙德”、“妙吉祥”。关于文殊的来历,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殊师利涅磐经》中所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同(今印度西北)一个婆罗门贵族家中的公子,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后修成菩萨身,并被尊为菩萨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萨中称“大智”,常与右肋侍普贤菩萨并列于佛祖两侧.这一佛二菩萨又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侍于佛左,专司智慧,普贤侍于佛右,司理。
文殊菩萨的本体是五髻菩萨,即顶上有五髻,为童子形。五髻表示五智五佛,童子取天真之意,因而文殊亦称文殊师利童子,俗称孺童文殊。文殊的坐骑是一头青狮,表示智慧之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锐利,因此,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五台山上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殊像,造型竟有五十余种:有老文殊(显通寺)、金刚文殊(观海寺)、大伟德文殊(菩萨顶)、甘露文殊(显通寺)、带箭文殊(菩萨顶)、千钵文殊(显通寺)、红文殊(广仁寺)、黄文殊(广仁寺)、白文殊(罗喉寺)、聪明文殊(东台顶)、智慧文殊(南台顶)、狮子吼文殊(西台顶)、无垢文殊(北台顶)、孺童文殊(中台顶)等等。
5. 文殊普贤菩萨像
普贤菩萨不是弥勒佛,菩萨和佛不是一个等级。
弥勒佛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普贤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
6. 文殊普贤神像图片大全
普贤菩萨更厉害。普贤菩萨地位更高。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 他们在佛教的地位极高,仅次于“佛”。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 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是最低的一个,不过这也不影响他在佛教中的地位。
7. 文殊普贤供奉位置
在北京西郊,有一座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的古老寺院,这就是潭柘寺。潭柘寺初称嘉福寺,金代改称大万寿寺,明代又改称龙泉寺,但民间因其寺后有潭水,寺中有柘树,一直称其为潭柘寺。
潭柘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沿中、东、西三条轴线布局。中轴线路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轴线主要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西轴线主要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
潭柘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该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绿剪边琉璃瓦。
殿内主尊为释迦摩尼佛,左右为迦叶、阿傩两弟子和文殊、普贤两菩萨。
8. 文殊普贤神像图片
1.坐骑不同: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大狮子, 贤菩萨的坐骑是大象,
2.所拿法器:文殊拿的是莲台,普贤拿的 是如意。
3.头顶的佛像有区别:文殊头上所顶的是 释迦牟尼佛像,普贤头顶的 是文殊像
9. 文殊普贤佛像
骑着狮子,手高举斩断烦恼的智慧之剑。不过杭州净慈寺的文殊菩萨像手持的是如意。一般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在一起的,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
10. 文殊普贤雕塑图片
象鼻山上有一座元代宝塔,它就是普贤塔。
相传,桂林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化成的。据说,这只象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有一年,天帝出来巡猎,带着浩浩荡荡的仪仗,一百只大象、几百匹天马、几十辆神车,从山青水秀的桂林经过。天帝的大队人马践踏了大片的田园,花草庄稼被蹂躏,猪马牛羊被屠杀,美丽的桂林赤地千里,一片悲惨景像。
其中有一只大象由于过度疲劳,病倒在路边。天帝看它奄奄一息,便撇下它而去。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老人搭救了它。在向公向婆的照料下,大象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这头神象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大象特地赶到田地为向公和农民们耕地下种,并且发誓不归天。农民们都跑来感谢大象对他们的帮助。
由于天帝的仪仗中缺少了一只大象,队形很不雅观,于是天帝还是想将生病的神象找回来。当天帝派来的象奴来到桂林,看到之前生病的神象正在为农民耕田,且不愿意再回归队伍,就斥责它丢失了天神的身份和脸面。 天帝听说神象不肯归天,就带着天兵天将前来捉象。大象举起长鼻英勇自卫,与天兵天将激战了三天三夜,遍体鳞伤,累得精疲力尽,但是大象仍然不屈不挠,没有停止战斗。
天帝看到大象如此勇猛,硬捉会损失过多的天兵天将,就想了一个狠毒的计策。他对大象说:“你是一员猛将,我很喜欢你,就放你投生去吧。”说完,就带着天兵天将撤回天上去了。 大象听信了天帝的话,完全丧失了戒备。于是,它走到漓江边饮水解渴。正当它垂下长长的鼻子吸水时,天帝悄悄走到它的身后,把手中的长剑狠狠地刺进了大象的身体,由于用力过猛,象背上只留下了短短的剑柄。 大象虽然死了,但是它并没有倒下。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伟的象鼻山。
当然,传说归传说,自然当不得真,这其实是一座建于元代初期的是一座喇嘛或实心砖塔。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远看此塔, 像插在象背一支剑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宝瓶,故亦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
塔的前面有关于这个塔的文字介绍,显示这个塔高为13.6米,全塔共有三层,底层为八角形,中层为圆柱形,顶部为圆形伞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1. 文殊普贤的寓意
狮驼岭三怪的寓意为贪嗔痴三毒。
狮驼岭三怪是青狮、白象和大鹏。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的坐骑,如来的舅舅。
取经团队到达狮驼岭的五百年之前,他们吃光了狮驼城的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百姓也被吃干净。孙悟空打败青狮,白象后,被大鹏的阴谋算计,取经团队在狮驼城外不敌三个魔头,同时孙悟空也被金翅大鹏雕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