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吗?是什么根源让中国文明依旧存在的?
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文明的定义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如果让一个先秦的人来到今天,他绝不会认同这是他所熟悉的中华文明,因为改变的地方太多了,从语言,到生活习惯,从礼法,到艺术,从制度,到教育……总之,他会觉得到了一个外国。
很多人说中国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其实是一个语言游戏,因为文化的定义太宽泛了,甚至可以说不可定义。如果文化就等于一切的话,你说它中断了好,说它没中断也可以,这是永远无法说清的话题。
如果真有所谓的中国文明的话,那么它多次中断,元朝、明朝就不说了,此前的五胡乱华,中原遍被胡尘,导致多民族大混血,中国人血型就能看出来,A型、B型、O型各占30%左右,此外10%左右是AB型,这必然是大混血后的产物,所以,不论从政统的传承上看,还是从血缘的传承看,中国文明都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混合体,它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当然,任何变化都不可能是重起炉灶,都会带有一定的传统基因,但中国文化历经几变,事实上已经和原来很少有共同点了。
比如现代人谈到诗歌,基本就是唐诗宋词,历史都不超过2千年,谈到信仰,必然提到儒家,而孔子出生到今天,也不过2500年,提到语言,必然穷追到甲骨文,可甲骨文到今天也只有3000多年,何况今天大家能认识多少甲骨文呢?
如果我们认为中国有5千年文明史,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接受人殉、奴隶制,不同族群残酷战争的事实,今天最能给我们以认同感的建筑物、文化、习惯等,历史都不太长,很少能超越百代。至于中国菜、中国武术等,其历史就更短暂一些。
所以,中国说中国文明的价值就在于传承的话,那可能就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它不仅忽视了历史上中国文明一直在改变,一直在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几乎所有辉煌时代都是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激荡而成的产物,而且忽视了近代之变,在这次“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只继承传统很可能会让我们亡国灭种,在当时,几乎所有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求法于世界,这才使我们得以延续。这说明,失去了外向性眼光,一味沉浸在传统中,那么我们就是在为子孙邀请一场集体灾难。
文明必须是鲜活的、发展的、充满生机的,否则只是展览品,不是文明。在现代社会,文明的根本在与时俱进,是与世界紧密联系,这是其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自我分别、自造堑壕,等同于自杀。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文明,而不是乱抒情、乱夸张,既惹人提防,又不能增加自己分毫,这种蠢事没必要做。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三大古文明已经中断。当今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请注意,是中华文明而不是中华古文明。前面三大古代文明都已经中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中华文明仍绵延不息,至今活力充沛。为何说三大古代文明已经中断在历史长河,而中华文明却绵延流长?
古印度文明由当时古印度人创造,却被来自阿姆河和锡尔河草原的雅利安人中断,雅利安人创造力了吠陀文化与种姓制度,并把雅利安-旁遮普族语带到印度。古巴比伦文明,最早由阿摩利人创造,先后受到赫梯人、亚述人与波斯人占领并统治,古巴比伦文明逐渐消逝。古埃及文明最早由北非土著居民与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而成后逐渐建立国家并创造的文明。随着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与阿拉伯人轮番占领并建立王朝,古埃及人创造的文明逐渐中断在历史背影中,只剩下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及其他遗迹矗立在空旷的沙漠中。这三大文明之所以称之为中断的古文明,是因为创造文明的民族已经不存在或者融合到其他异族统治时期的民族中,文明的形式以遗迹方式供人凭吊瞻仰,其文字已经无人使用,只以古文字方式存在;少量文献书籍犹在但需要专家破译才能读懂。中华文明不同于上述文明,它是一种从未中断的文明。文字虽经不断变形简化,但一致流传使用至今;历史典籍汗牛充栋,绝大多数流传并保存完整;建立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主体民族没有被历史上入侵或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融化,而是少数民族被主体民族汉化,因此不能说中华古文明延续至今,而应该直接表述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植根的优越地理环境,是文明延续的有力保障。简单说,中国地形从东西南北四面拱卫着中原,中原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中国北面是广袤而寒冷,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东南面是浩瀚的太平洋与印度洋;西南面是高耸入云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与纵向排列的具有茂密丛林的横断山脉;西面是绵延2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与浩瀚沙漠。如此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华夏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个东面、南面与西面三面封闭,北部平原唯一敞开的地理单元里。整个地理环境,导致了中华文明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空间内发展,唯一需要对抗的敌人,就是北部强大的游牧民族。其他外部民族很难从东西南三面侵入中原从而改变中华文明的进程。天佑我中华,历史上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骚扰侵袭中华外,西方强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掠夺财富的时候,资本主义殖民时代已经进入强弩之末的晚期,原来殖民地开始纷纷独立,英法资本主义强国已经由早期通过殖民掠夺财富变为通过不公平贸易获得财富。不然,我大中华绵延不绝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真不知道会有何结果。
中华文明由主体民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推动力量。中华文明发轫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汾河流域、伊洛河平原、太行山东南卫河平原。华夏族是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部落后裔,两大部落爆发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东边的东夷部落及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从周朝开始,华夏族活动范围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为现代汉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族群。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8年,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和主体形成了汉族。汉族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黄河、淮河流域。从永嘉之乱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宋、元、明、清时,华南汉族人口便大大超过了华北,清末满人对东北解禁开疆后,汉族人口进入满洲,汉族作为主体民族遍及中华大地,人口始终占据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中华文明历史上受到过元蒙与满清少数民族统治,但汉族巨大的人口与语言优势,迫使统治者不得不从语言、制度与习俗等方面服从汉文明的改造。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自觉的将自己视为中原正统王朝,遵循前例实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从朝堂公文到民间生活都自觉适用汉民族语言文字。汉语在使用中也逐渐因融进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习惯用语而变得丰富多彩,汉族也因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既加强了民族团结,也形成了新的汉族群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护卫着文明的传承延续。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主要依靠文字记载而保存,文字中断则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明中断,其它文明形式如服饰、建筑、绘画、雕塑等等都只是文字的补充和丰满。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华夏民族始终使用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一大特点是,文字的读音可以与书写相分离。汉字表意的优势在于虽听不懂意思,但能看懂意思,文字的读音即使各地不尽一致也不要紧,只要人们懂得文字的意思就行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六国文字,只取秦小篆,从此,统一的语言文字在中原畅通无阻。秦始皇“统一之功”,既在政制,更在文化。行政指令写在文书上,全国通行,读书人都能领会文字的意图。汉字自身具有的内在凝聚力,是其他文明的表音文字没有的优势。
汉字在使用历史上遇到两次巨大挑战。一次是清末民初。被西方坚船利炮打蒙了的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自信满满到自卑戚戚,认为是汉字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汉字成为中华文明落后西方文明的批判对象。当时留日留洋的鲁迅、胡适与刘半农等知识分子,就主张废除表意汉字,改汉字为拼音文字,汉字全面拉丁化,但是因汉字悠久的历史以及广泛而雄厚的群众基础未能实行。另一次危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欧美国家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输出处理,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汉字数量众多,在当时硬件条件下,很难解决汉字在计算机键盘上输入与汉字在信息处理和电子照排技术中字模的存储问题。当时,国内国际对汉字在电子计算机新技术迅猛发展面前的前途感到担忧。最终,汉字打字输入问题由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人王永民解决,后陆续出现拼音输入法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汉字照排系统问题最终由北京大学王选院士解决。
今天,面对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再造辉煌,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汉字的发明创造者让汉字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活力与自组织适应能力。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遗传符号一定会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