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专业论文(玉雕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 玉雕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红山玉雕所谓“太阳(人)神”,应为“神农氏先祖神”摘要:红山文化玉雕的典型器中,被玉器鉴藏界惯称之“太阳神”的玉神人雕像,实为误称。根据玉雕形象特征,参考古文献记载和描述,考证其“牛首人身”的造型,实为远古神农氏部落先祖图腾,应正确命名为“神农氏先祖神像”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太阳神”一般是指“日乌”或“太阳鸟”。如马王堆帛画中太阳光环里的“日乌”,以及金沙滩遗址出土的金箔——围绕象征太阳光芒放射状圆环飞翔的四只神鸟,称之为“太阳鸟”或“太阳神”,完全可以理解。
2. 玉雕欣赏论文3000字
是辰东所著长篇仙侠小说《遮天》中的主角,在《完美世界》与《圣墟》中作为客串登场。
初为地球上的普通人,机缘巧合被九龙拉棺带到北斗星域,从此走上证道之路。成越辗转四方得到许多际遇和挑战,功力激增,眼界也渐渐开阔,在北斗得知自己是荒古圣体,历险禁地,习得源术,斗圣地世家,战太古生物,闯星空古路,阻黑暗动乱,重立天庭。最终以力证道,打破圣体不可成帝的诅咒,成就天帝果位,平定六大禁区,取得万族认可,宇宙共尊。
3. 玉雕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您好!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如广东广州南越王墓(见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北京市大葆台广阳王夫妇墓、江苏省徐州楚王墓、河南省商丘梁王墓等。此外,还有一些汉代窖藏也出过精美的玉器。
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
日用器传世的有奁、洗、卮、灯、耳杯等,但真伪难以鉴定。出土的器类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角形杯、带托高足玉杯和玉盒为西汉南越王墓所出。带托高足玉杯由高足玉杯、杯托和承盘 3部分组成,杯身饰谷纹、花瓣纹等,杯托中的玉垫为透雕 6瓣形,这是已发现的构造最为精致、复杂的玉杯。玉盒为圆形,饰浅浮雕和线刻花纹,盒盖上有桥纽活环。汉代玉枕有用长方形玉版镶拼而成的,也有用整块玉料雕成的。东汉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玉枕,用整块青玉雕成,枕面及两侧浅刻阴线变形云纹,重达13.8千克。玉带钩出土不少,工艺水平较高的有南越王墓出土的龙虎并体带钩和龙虎合体带钩。前者透雕,钩首为虎头,钩末为龙首,龙虎双体并列,龙首、虎爪共托一环;后者作龙虎合体形,通体由 7截玉料雕琢而成,以铁条贯穿成形。
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还有商周以来用于解结的觿和射箭时钩弦用的,到汉代也演变为装饰用的佩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越王墓和西汉曹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玉环,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玉舞人多数为玉片刻成,以阴线刻划细部,也有个别是圆雕的。此外,束发用的玉笄,有的透雕凤鸟卷云纹,也属随身的装饰品。装饰在器物上的玉饰,以玉剑饰最为重要。汉代的“玉具剑”,剑首、剑格以及剑鞘上的剑璏和剑珌皆用玉料制成。配套的“玉具剑”,四种玉饰的雕刻技法和纹饰题材往往是一致的。高浮雕的螭虎纹,是玉剑饰中常见的纹饰之一。此外,铜枕、铜杯、铜卮、铜铺首以及铜瑟枘等,也有镶嵌线刻或浮雕玉饰的。
艺术品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奔马,是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中玉奔马用白玉雕成,作奔腾前进状,马上的羽人双手扶着马颈,全器雕琢精巧,造型生动逼真。还有一些小型的动物玉雕,有的有小孔,可能作为佩玉用。徐州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小玉饰,雕琢成大鸽喂小鸽的形象,十分生动可爱。另外,河北省定县东汉墓所在的一件小玉屏,由 4块玉片组成,透雕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等纹饰,也应是陈设用的工艺品。
辟邪用玉汉代用于辟邪的玉制品有刚卯,除见于着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安徽省亳县凤凰台东汉墓出土两件玉刚卯,所刻文辞和文献记载基本相同。另在上海浦东明墓中曾出土玉刚卯 3件,其中 1件铭文笔划字形和亳县刚卯相似,有人认为是汉代遗物,另两件则是后世仿制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1件玉人,作王公凭几而坐状,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个字。从铭文内容考察,这件玉雕像也应是厌胜辟邪之物。还有上述圆雕的玉辟邪和一些用于佩带的动物形玉雕,可能也属这类玉器。
礼仪用玉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用于“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璋、琥、璜(所谓“六器”),都属礼仪用玉。但到汉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仪上使用的玉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玉璧的花纹,除了传统的蒲纹和谷纹外,还流行着在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加饰一周兽纹或鸟纹。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在谷纹的内外各有一周线刻兽纹带,直径达33.4厘米,在汉代玉璧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一些玉璧,在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如满城汉墓出土的 1件谷纹璧,外缘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纹样优美生动,是汉代玉璧中的珍品。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附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透雕字样。这种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除作为礼仪用玉外,还能起着装饰的作用,其中镂刻吉祥语的小型玉璧,还可能用作佩玉。这说明汉代玉璧,在造型、纹饰和功用等方面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墓中偶然出土的玉琮,也已是利用旧玉改制成具有其他用途的玉器了,如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已被改作九窍塞之一的生殖器罩盒。江苏省涟水汉墓所出的玉琮,上有鎏金的银盖,下有由 4只展翅银鹰托着的鎏金银底座,也已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了。
参考和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4. 玉雕研究论文
赵惠民,艺名为赵壁,浙江绍兴人,生于1922年,卒寸年。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曾任景召镇市政协常委,景德镇市美协理事。
赵惠民从艺近60年,创作成果丰硕。他的瓷画作品,多次选送国外展览,屡获国家和地方奖励,有些还被中外工艺品馆藏单位收藏。
1990年,他曾往北京专门为各友好国家领袖人物绘制肖像瓷画,享誉京华。1975年,他为景德镇市宇宙瓷厂装饰设计《十二金钗》彩盘,由美国布莱德福特公司彩盘交换中心包销,并由该公司包销,批量进入欧美市场,所创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990年;赵惠民应"彩盘中心"之潋,前往美国考察陶瓷艺术和观光。
赵惠民的作品先后发表于《景德镇陶瓷》、《陶瓷美术》、《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人民中国》美国出版的"艺术名人 名作"画册先后撰文和刊发图片评介他的作品特色和艺术成就。
2、杨刚
杨刚,男,苗族,画名:杨寅,人有“墨虎”之称。1963年元月出生于湖南湘西,中共党员,政协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湘西州杨刚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省文本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筑工程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
多年以来,他凭借自己执著的性格、真诚的品质和绝佳的技艺,在绘画与创新的领域中频奏凯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誉满神州大地,深深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在我国绘画的事业上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作品深入浅出,曾多次入选于中国和国际书画艺术精品展。并在世界华商艺术博览会中荣获金奖。
同时颁发了精致的奖牌、奖杯与铜质证书。且分别被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西兰等地的名人专家进行收集与珍藏。
且有众多作品分别被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西兰、意大利、土耳其等地的名人专家收集与珍藏。
3、李进
男,艺名李峻男,汉族。1940年3月出生于景德镇。1960年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从师名家王大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工艺精著称。他擅长动物。
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世人称道他的人物瓷画"件件是精品"。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颂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李进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师从“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苦研技艺锲而不舍。
他擅长陶瓷装饰人物,兼工花鸟、动物。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奖励。作品多为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多件作品发表在《中国陶瓷》、《收藏天地》等杂志书册。传略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 录》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书典 。
4、常宗林
常宗林,山东淄博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淄博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专委会副秘书长、淄博常宗林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砚铭文化非遗项目传承人。工书法、篆刻,精瓷刻和砚铭雕刻技艺。
代表作品有瓷刻《孙子兵法》,《道德经》,《人民币系列瓷刻》等。
5、庞建新
庞建新,字念森,1958年生于上海,山东临沂人。他自幼喜欢书画雕刻,有极强的美术功底,中学时就用核桃雕刻出获奖作品“核舟记”获得全国性奖项。
在近四十年的玉雕生涯中,庞建新先生对中国玉雕事业兢兢业业,曾协助刘忠荣和张迎尧两位大师撰写学术论文,并且指导和培养了很多现今青年一代的玉雕新秀,在业界受到一致的认可以及倍受尊重,其作品更是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历年来作品曾获:百花奖、神功奖、天工奖、玉龙奖等。在《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上海美化生活(工美)杂志,《国家艺术》杂志,发表过多篇玉雕论文。
5. 玉雕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汉、魏时期,成形于南北朝。
全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
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但后来的骈文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美,影响了表情达意,形成不良的浮艳文风。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骈体文的几个主要特点 骈体文,究竟具备那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不妨举一篇作品为例: 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 庾信 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
程据上表,空渝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
未有悬机巧蝶,变 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
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
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
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曰? 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
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
我们结合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骈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
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
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程据、王恭)、数字对数字(千金、百结)、颜色对颜色(黄葛、青绫)、地名对地名(天山、广厦)、动物对动物(白龟、黄雀)等等。
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为对仗外,还着意用一些反义词配对,如“恒飞”对“不落”,“暂暖”对“长寒”,等等,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显得充实、有变化,而且也显得更加工整。
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
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①。
另外,初期的骈体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
而后期的骈体文,为了追求形式的齐整,就力求少用或不用散句了。
(二)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字句、七字句,以至更长的句式。
齐梁以后,特别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
一般说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是由对仗来决定的。
(1)四字句和四字句组成为上、下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未有)悬机巧緤,变 奇文”。
(按:对仗句的句首虚词或共有的句子成份②,不算在对仗之内,这里的“未有”二字是不算的。
)(2)六字句和六字句组成上、下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等就是。
(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组成为上、下两个长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报恩,竟知何曰”。
(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组成上、下两个长联相对,所引上文中没有出现这一类的结构,其他骈文中如“前园后圃,从容丘壑之情;左琴右书,萧散烟霞之外”(杨暕《召王贞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等都是。
(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组成上、下两个长联,如所引上文中的“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三)在声韵上,骈体文可以分为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两类,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其他体裁一般是不用韵的。
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
南齐沈约创“回声八病”之说,提倡诗文要“前有浮声,后有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见《南史·陆厥传》,这里所说的“浮声”和“切响”,“轻”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谓的平声和仄声。
但由于当时这种声调说还只是初创,因此用起来并不严格。
到了唐代,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的出现,骈体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曰趋严格了。
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中,平节和仄节相反(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四)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藻饰和用典,本属修辞问题,在散体中也是不排斥的。
但由于骈体文在这两方面都有极端的发展,因此也就构成了它的特点。
所谓用典,《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按即指用典)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这就是说,用典的目的是在于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是正确的。
但骈体文的用典,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的。
骈体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读书渊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以至到了“殆同书钞”的地步。
例如,上面我们所举引的那篇庾信谢启,在不到二十句的文章中,竟于明处、暗处用了八个典故,“程据上表”,用的是晋代太医司马程据向皇帝献雉头裘,而下诏被焚毁的事;“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
至于“千金”、“百结”,乃是分别从《说苑》中“千金之裘”和《晋书》中董威穿“百结衣”的事剪裁融化而来。
如此等等,如果读者没有历史和古书的广博知识,读起骈体文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难于索解了。
以上是从语句、韵律和用词等几个方面讲骈体文的某些特点,至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章中,除韵散之分外,又有骈、散的区分,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独有的现象。
骈体文的构成: 骈体文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期间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
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为‘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骈体文’。
中唐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 所代替,但是,仍然有不少文献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同时,骈体文对唐代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有较大的影响……,而骈体文表达方式又与一般的散文不同,因此,应对它的表达方式即语言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骈偶 : (1)、——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叫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因此,骈偶又叫对仗。
骈体文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古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以今天的语法概念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复句对复句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
(2)、——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虽然,骈体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特别是齐梁以后的骈体文,句式不对仗的很少。
(3)、——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对位置,原则上要求词性相对,形容词一般是异字相对等。
(4)、——古人没有现有的词类概念,讲究的是虚对虚、实对实,而实词和虚词内部则常有变通之处,用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凡作主语、宾语的,一律可以看作是名词;凡作定语的,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看作一类;凡作谓语的,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看作一类;凡作状语的,一般都可看成是副词;虚词内部,连词和介词可以相对等。
(5)、——骈体文不但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
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把事物分成很多‘事类’,要求用相同的‘事类’的词语相对。
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等……。
(6)、——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的第一段),后期的骈体文曰益讲究对仗工整,力求避免同字对,更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散句,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较典型的例子。
但到了后来,过分的追求对仗工整,往往会造成思想内容的束缚,使文章呆板而不通畅,或者以词害义等。
四六句: (1)、——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四六’问题,骈偶是就句式相对而言,‘四六’则是就对句的字数说的。
(2)、——‘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2——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
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
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等。
(3)、——‘四六’相对的句式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为多,四字和六字成为一联,隔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宋代才兴起,齐梁以来,逐渐增多。
《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慢,或变之于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唐代以后,‘四六’的格式才定型下来,前期的骈体文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种格式,后期的骈体文,则以三、四种对仗为常见。
4——、平仄: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是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再影响到后来的词、曲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要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唐代以前的骈体文,是不讲平仄的,唐代以后,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的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也要平仄相对,节奏点的要求更严格……等,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
用典: (1)、——写文章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
(2)、——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且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裁剪融化,裁剪是裁取合乎对仗所需的古事古语,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语加以改易,使之适合对仗的词语需要和文中的本意相适合,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在有意识的用典,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因此,在阅读时,需要考察有无出典,才能真正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等。
(3)、——在骈体文中,还有关于‘藻饰’的问题,所谓‘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六朝不少骈体文仅颜色一类的词就往往占了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所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等。
6. 玉雕参考文献举例
玉器米字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玉器米字纹最早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米字纹在后来的商代和西周时期也非常流行,成为玉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米字纹的出现年代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玉器遗物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推断和确认。
7. 玉雕论文题目
即墨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3月,坐落于即墨市立法街29号。全馆占地18亩,内有以即墨县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即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积淀下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现博物馆藏有各种历史文物、善本书及书画等18000余件。从原始社会的石质工具,到近代精致器皿;从封建帝王的诏令墨迹,到社会名流的艺文著述,在此都可赏览。
该馆重视馆藏研究,鼓励研究人员撰写论文。曾经撰写《青岛风物》、《琴岛瑰宝》、《青岛名胜古迹》、《青岛胜迹集粹》《蓝田诗选》的工作曾编写了(即墨风物含博物馆简介),出版清代《即墨县志》,曾在《考古》、《中国文物报》、《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青岛文化史料》等报刊上发表各种文章50余篇。
展览与藏品
清珊瑚釉莲花大插瓶
口径16,底径13,腹径16.5,高37(单位:厘米)。
喇叭口,圆肩,微鼓腹,平底,白底红花,珊瑚釉花卉图案,圈足上面有一圈绿釉环纹,瓶颈上有对称“寿”字,腹部有葫芦等图案。
诸国侯印--西汉诸国侯印龟纽章
尺寸: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2.1厘米.重量96克。
金印呈龟型纽,扁正方体.印面凿刻白文篆书,阳文印文为"诸国侯印",四字端正清晰可辨.印文布局严谨,似为急就之作.龟纽背部隆起,龟首向前探出,四肢外伸呈站立状,龟尾内收.龟甲饰六角纹,甲缘饰一周圆圈纹,四肢均饰鱼子纹.
清玉双鸭
尺寸:长18厘米,高10厘米。
大鸭口衔桃枝,小鸭口衔稻枝,大鸭回首视小鸭,在水上嬉戏,底有水波纹,有多处惊纹,大鸭嘴、身、小波纹上均有惊纹,为浅翠色.
春秋双夔龙纹玉璜
尺寸:长11.6厘米,宽2.1厘米,厚0.6厘米。
玉璜呈青白质,反正两面纹饰相同,左右纹饰呈对称分布。采用阴线加浅浮雕的手法刻成,中区阴刻勾云纹,两头分别浅浮雕刻有一夔首做张口状,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刻划自然。保存状况良好。
汉代玉雕舞女
1958年冬在棠邑城遗址出土了汉代玉雕舞女4个。玉雕舞女,身高4.5公分,各呈舞姿。舞女皆着低领、束腰、长袖宽摆裙。其中,3人舞姿相同,左袖上搭头顶,右袖飘搭左前;一人舞姿有别,左袖上搭头顶,右袖直飘前下,似为领舞者。舞女均以白色玉石雕琢而成,造型简洁生动、明快逼真,刀刻淋漓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