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海东青玉雕(辽金海东青玉雕馆藏)
1. 辽金海东青玉雕馆藏
玛瑙臂鞲、刺锥都是用于狩猎寻常用玉。大雁、天鹅是游禽候鸟,学名矛隼的海东青是一种猎鹰,经过驯化之后可以替人捕猎野兔、野鸡以及各种禽类,其中也包括大雁、天鹅。海东青琢下大雁落回臂鞲上,主人会用刺锥撬雁脑喂食以奖赏。
辽金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多民族、多政权长期共存并行的历史阶段,因此从历史学的角度讲,宋、辽、西夏、大理、金都是中国宋代史的一部分。
2. 辽代 玉雕 海东青天鹅
璧
璧面几何纹较稀疏,去地隐起的谷纹,颗粒较大而饱满,龙螭纹多作浮雕状,常常饰两螭均匀对称的分布于器面,体态扭曲,肩臀部位略高,其额头较宽,五官集中与头部下方,背脊饰一条阴线,有的还在阴线两侧饰数对(组)短小细线,而在小腿处也带有密集的小阴线以示腿毛。碾磨细致,光泽柔润。此外,也有一些镂空花鸟等图纹的玉璧,工艺也很精美。
印
扁方体,印钮常见有圆雕的龙、虎、狮等。其中龙钮多镂空成躬背爬伏状,龙头呈长方形,毛发向后飘拂,前肢处常见一缕带状火焰纹装饰。狮钮为蹲坐状,昂头挺胸。虎钮较写实,圆头,小耳深挖,身上饰长条斑纹,印面多见阳文押记符号。
带銙
元代玉带銙出土不多,但传世品种常有发现。造型多呈方、长方或带半圆环及三角形。一般器体较厚重,跨面边框较宽,平素或内凹,有的则琢饰颗粒饱满的连珠纹。銙面采用去地浮雕的技法琢饰出龙螭、花鸟、动物、龟鹤及穿蒙古族服装的人物,刀法粗犷有力,画面十分生动。背面钻有穿孔和不规则的凹坑。
带钩
钩首多为龙头,扁平而且较长,阔眉压目,闭口平唇,双角凸起,弯于头后,同时还在颈背部阴刻一缕毛发。钩面腹部鼓凸,光素或浮雕一只紧贴于器表的小螭。蟠螭头部微昂,毛发较长,颈部下凹,有一种缩颈耸肩的感觉。
背部用阴线或两侧附加短阴线的装饰表示脊骨。整个造型,有一种奋力向上的动感。钩钮有圆形、方形、桥形、转花形等,一般形体较大,显得比较厚重。
器钮
元代玉器中,常见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称炉顶(炉盖之钮),有人称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平齐,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碾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环形嵌饰
造型多以一圆或椭圆环为底边,器面透雕有海东青捕天鹅、龙螭穿绕于花草云间,禽鸟飞翔游戏于荷花丛中等图纹。画面高凸,起伏较大。特别是各种动物气势生动,矫健凶猛,而花瓣花叶则斜磨深挖,常呈现出一种微风吹拂、翻卷摆动的形态。线条粗放,刀工刚劲有力,是元代很有特色的一种艺术作品。
神兽
一般为独角兽,其肩生双翅,前肢合抱于胸前,后腿曲卧。头部微昂平视,粗眉大眼,同时眉骨较高,有压眼之感,显得凶猛有神。同时也有管钻眼和梭形眼等。
口紧闭或微张,牙齿常以钻孔来表示。胸部隆起,身体浑圆,似模仿唐代动物之肥壮形式。双翼多呈宽带飘拂状,还有的双翼跃出背脊向上作弧圆形卷曲,四肢小腿用斜刀区分,显示出一种足爪较大,关节处较细瘦的现象。
一般四足多拳握,精细者,刻出锋利弯曲的爪趾。造型洗练,风格粗犷。元代的玉雕狮子同当时的石雕狮子相似。造型多作蹲坐状。昂首挺胸,前肢直立,后肢曲作。躯体少有装饰,仅头部刻画较为细致。常常是宽眉大眼,张口露齿,虽为坐姿,但精神抖擞,勇气十足。头后的发卷松散随意。显得十分自然可爱。
玉兽
多仿唐代造型。躯体丰满圆润,给人一种肥壮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家畜,如羊、狗、马等,写实性较强,往往整体碾磨细润,但抛光不足。有些作品玉料较差,常出现一些杂色。
玉鱼
鱼的造型,变化较大,多体态肥胖,略呈扁圆形,头大厚唇,眼睛微凸,腮部常见一条曲线装饰,鱼身则刻画有刚劲有力而细密的斜格纹。尾部宽大,多作圆弧形,并饰有阴线或长条锯齿纹。整体造似有一种力量感。
玉人
多蒙古族人物和儿童造型,一般面部先勾画出五官的轮廓,然后再具体刻画。眼多呈梭形,鼻头较宽。身上衣纹线条较粗深,但很有力度。器物表面琢磨光润,镂空处欠缺修整,故显得有些粗糙。
杯
形制不尽相同,有花瓣形,圆形,桃形,多棱形等。耳柄多为圆环或龙首,而常见的花形杯、桃形杯,则多以弯曲缠绕的枝叶为柄。杯体表面装饰也很丰富,不仅有云龙、花鸟,而且还有人物纹。造型、线条准确流畅,具有元代粗放的工艺风格。
仿古器
多见瓶、尊类,形制似仿青铜彝器,但略有变化。图纹装饰也揉进了元代的风格特征,可能是一种供玩赏的陈设品。
渎山大玉海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大型玉雕器皿,重达3500公斤,通体呈椭圆形,内空。器外璧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和起伏于海中的各种神兽动物。膛内光素,阴刻乾隆皇帝御制词三首及序,概述了玉海的形状与经历。造型古朴,气势雄伟,反映了元代蒙古族那种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佩饰(玉牌饰)
一般器体较小且厚,有方形,委角形等。器面多以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饰云龟、花草等图案,大多玉质不佳,但琢磨的较细润,光泽柔和,有些玉佩的穿孔,出现在器物两侧,并呈宽阔的长方形,似以穿带之用,或是蹀躞带之佩物。
3. 清代玉雕海东青
海东青
海东青学名鹧应,即肃慎语“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是中华肃慎族系的最高图腾。代表,勇敢、智慧、坚忍、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中华满洲[1] 精神。海东青不单纯是一种真正存在的物种,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图腾崇拜。也可能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巨大鸟类,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很有可能是肃慎地(古东北)大荒之中的九凤。后世海东青形象渐小,是海东青世俗化的结果。又据《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世俗化的海东青可能是隼科矛隼东北亚种的汉语俗称。矛隼是隼科动物,属于隼类最大的猛禽之一,分布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北美洲北部的广大地区,其东北亚种在中国原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
4. 海东青 金雕
1、金雕,属于鹰科,金雕主要生活在北半球,最大的体长超过1米,翼展足有2.3米,而且金雕的飞行速度快,攻击迅猛,是世界三大猛禽之一。
2、鹰雕,世界十大老鹰之一,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体型比较大的猛禽,它翼展在1.8米左右,喜欢生活在森林中。
3、角鹰,世界十大老鹰排名第三位,世界上最大老鹰之一,成年后的角鹰体长有1.8米,体重高达40公斤,拥有非常出色的视力。
4、海东青,又有万鹰之神的美称,是世界上飞的最高和最快的老鹰,同时也是满族最高图腾象征。
5、白头海雕,白头海雕可以说是鹰科中最好看的一种飞禽了,因为它的头顶是白色的,因此而得名,优美雄壮的外形也让白头海雕成为美国的国鸟。
6、虎头海雕,一种生活在海岸和河谷地带的猛禽,虎头海雕的翼展超过了2米,喜欢成群结队的活动。
7、玉带海雕,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全身棕色羽毛,喜欢捕捉鱼类和飞禽,主要生活在亚洲地区,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8、角雕,
大型猛禽之一,也是属于鹰科,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有着非常庞大的身形,翼展更是超过了2米。
9、非洲冕雕,
一种生活在非洲最凶猛的飞禽,翼展1.8-2.5米不等,头上有一撮黑色羽毛因此而得名,非洲冕雕一般生活在非洲草原和森林地区。
10、猛雕,生活在非洲最大的一种鹰科飞禽,拥有出色的狩猎技巧,最长翼展有2.6米。
5. 辽国海东青
众所周知,辽国在古代北方各个国家中绝对算得上是实力比较靠前的,在建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整个国家的实力开始逐步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辽国的统治者抓住了机会,大肆的对外扩张,然而就在外界以为辽国会成为下一个统一北方的民族后,辽国却逐步的走向了衰落,后世的记载中将辽国的衰落归结于海东青,这是一种东北的猛禽。
6. 辽金海东青啄天鹅图
卧龙湖位于沈阳城西北康平县城西1公里,湖面面积64平方公里,是我国东北地区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据地质部门测算,湖面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白垩纪距今有300万年历史。 卧龙湖明山秀水,景色迷人。湖中鱼虾肥美,菱藕飘香。万亩苇塘栖息着天鹅、丹顶鹤、鱼鹰、野鸭等珍稀鸟类,沿岸滩涂香蒲、秀苇连天。地下有丰富的锶矿泉水,含锶量高达1.83毫克/公升(枯水期),品位之高,全国少有。锶矿泉水预防治疗心血管、脑血管病效果极佳,世所公认。湖畔北有辽金 时期元州故址、南有龙背山汉墓群、东有珍珠山青铜遗址、西有清博旗诚慎亲王那尔苏陵园。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康平这地方,山清水秀,瀑布飞泉,松柏长青,奇花不谢。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彩凤双鸣。这一年,天下大旱,山旱得发焦,地旱得冒烟,就连百丈深的清泉也滴水不见,鸟兽口渴得不断哀鸣。王母娘娘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将头上佩带的一颗聚水珍珠抛向大地以解干旱之灾。当时只见一道闪电,一声巨雷,聚水珍珠落到了康平中部,紧接着天空中聚起了滚滚乌云,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地下泉水喷涌而出。须臾日出云散,聚水成湖,万物 复苏,湖中烟霞熏蒸,珠光闪现。 当时,一条横行霸道的沙龙看到聚水宝珠从天而降,贪心骤起,于是就卷着滚滚黄沙从西扑来,一头扎进湖水里上下翻滚寻找聚水珍珠,直搅得湖中浪花冲天,涛声滚滚。玉帝震怒,立即派青龙下界护宝。青龙勇猛异常,沙龙被打得遍体鳞伤,落荒而逃,慌乱之中被青龙一爪拦腰折断,落在离湖岸15公里的地方。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沙龙变成了现在的金沙滩,据说那连绵不断的沙丘,就是当年沙龙身上的鳞片风化而成。至今当地群众还有三伏天踩龙鳞,治关节炎的习俗。 再说沙龙死后,它的八个儿子想报仇,又惧怕青龙的威猛,于是白天变成八只老虎藏在山林中,夜里悄悄地潜在水中偷偷寻找聚水珍珠。青龙再次下界护宝,将八只老虎全部打死在密林中。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八虎山。 经过这两次战斗,青龙总是放心不下,决心永远留在这里守护聚水珍珠。王母娘娘听后很高兴,指派身边聪明、漂亮的荷花仙子下凡陪伴青龙。青龙和荷花仙子日日夜夜守护着聚水珍珠,不知过了多少年,受日月精华,天地灵秀的感染,荷花仙子化作湖中争芳斗艳的荷花,青龙化作了岸边的龙背山。人们为了纪念青龙的献身精神,就把这个湖叫卧龙湖。湖中的小山就是珍珠山,据说聚水珍珠还在山下埋藏着呢!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卧龙湖水能安神明目,治病疗毒却是千真万确。其神奇的疗效在史料中也多有记载。 史料所载,清代康平为蒙古科尔沁部落,属达尔罕王、博王、图宾王的旗地。有一年,瘟疫流行,怪病横生。或五心烦热,虽渴而不思饮;或神昏失语,四肢冷阙;或浑身酸痛,手足萎软,医生束手无策。正当人们惊恐失色之时,只见卧龙湖沿岸数万亩滩地,一夜之间长满了绿缨缨的大白菜。人们用湖水煮白菜,顿觉神清气爽,诸病皆无。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连千里之外的人都赶到卧龙湖来吃湖水煮白菜,其中双目失明的人,用湖水洗脸竟然重见光明。惊讶之余,人们纷纷推测是当年王母娘娘投入湖中的聚水珍珠功力所致。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卧龙湖地下富含高品位的微量元素锶,对人体的健康极为有益。天长日久,极具疗效。岸边有一泉,名锶泉。当地人用泉水制酒,名曰:锶泉酒,清冽甘醇,余味无穷,是人们最喜爱的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