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玉雕赵子龙(赵子龙雕塑)

1. 赵子龙雕塑

三国演义雕塑位于南岸区长江索道下站旁边的长江公园内。该雕塑群由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四尊英雄雕像组成,栩栩如生地还原了他们的形象和英勇威武的气势。这座雕塑群以精湛的工艺和巧妙的造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留念。

2. 赵子龙艺术馆

正定古城墙

历史上河北省会石家庄真的没有什么存在感,真正有历史沉淀的是石家庄旁边的正定,曾与保定、北京并成为“北方三雄镇”。正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陀、常胜将军赵云的故里。现存的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正定这几年真的是变化如神,街道修建的古香古色,尤其是夜晚的正定灯光璀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特别推荐晚上去。对了,城墙门洞,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有一个乐团在那唱歌,叫“北乐团”。每次去玩的时候都会点两首歌听听,挺解压的。

滹沱河

滹沱河真的是近些年石家庄网红打卡的好去处,依山傍水,确实非常适合全家或者跟朋友一去出行。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可以沿着河边扎个帐篷,整个吊床,吹着凉爽的风,陪孩子在河边嬉水,铺张野餐垫,带上一堆好吃好喝的,还可以钓鱼,享受一天的静好时光,将工作,烦恼都抛到脑后,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我现在周末没地方去了,就带着老婆孩子,后备箱里塞上帐篷、吊床、野餐垫、鱼杆、渔网、一堆吃的等东西一待就是一天,特别舒服。

隆兴寺 

河北博物馆

美术馆

3. 赵子龙佛像

长城,世界上修筑时间最久、工程规模最浩大的古代防御工事,中国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据史料记载,自西周起至清代,曾有超过20个诸侯国与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修筑时间长达2000余年。中国历代长城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的广袤大地上,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数据,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包括墙体、单体建筑、壕堑、关堡等长城遗产43721处。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长城防线上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著名的古关城,它是北京西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固关、倒马关、紫荆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又与山海关、嘉峪关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它,便是居庸关。

在中国众多朝代变迁更替的进程中,居庸关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决定朝代兴衰的关键性作用。雄伟大气的关城建筑,更是华夏大地上不朽的历史瑰宝。

朝代更迭,烽火狼烟

“始和羽骑出重关,风动南熏整旆还。凯奏捷书传朔塞,欢声喜气满人寰。悬崖壁立垣墉固,古峡泉流昼夜间。须识成城惟众志,称雄不独峙群山。”这是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得胜归来途经居庸关时写下的一首《入居庸关》。康熙帝在诗句中表达了众志成城的思想,也描绘出了居庸关壮阔雄伟的气势。

太行山脉绵延千里,其中生有八条断裂谷,古称“太行八径”。居庸关位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所属的沟谷之中。这条约20公里长的沟谷被称为“居庸关关沟”,为“太行八径”之第八径。其间峭壁山岩陡峭,道路狭窄,地形十分险要。关沟是由北部进入京城之捷径。北京古称蓟,因此居庸关古时也曾被称为蓟门关。古人多以居庸为天险,修关建口,是兵家必争之地。

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关于“居庸”之名的由来,有元人记载,世传秦始皇修筑长城之时,将征来的劳力民夫驻于此地,遂取“居庸徒于此”之意,“居庸”由此得名。然而事实上,“居庸”一词最早见于著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篇。其中记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勾注、居庸。”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凭借此处险要的山形地势建立军事攻防要塞,被称为“居庸塞”,因此,“居庸”之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

居庸关建关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1972年,一座东汉古墓发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在这座古墓内的壁画中,描绘了居庸关人员车马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壁画上题“居庸关”三个字。由此可见,居庸关在汉朝时便已建成,且此处的商贸交通十分发达。

在《汉书·地理志》中,亦有“上谷郡居庸有关”的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居庸关开始修筑长城。北齐年间,居庸关成为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隘,兼有军事与贸易双重功能。

在居庸关曾上演过数场关乎王朝兴衰的战事,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雄关险隘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完颜部首领阿骨打(金太祖)因女真人不满辽国的剥削与压迫,向辽发动战争。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下居庸关,南下攻取燕京。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西逃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所擒,辽国灭亡。

金朝后期,成吉思汗为反抗金朝的统治,接连对金发动战事。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进攻居庸关,因金兵坚守关隘蒙古军队久攻不下,成吉思汗遂出兵攻下紫荆关,接着攻下涿、易二州后,由关内反攻夹击,最终攻破居庸关,此举也为最终灭亡金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271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定国号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公元1279年,蒙古军队在崖山海战中灭亡南宋皇统,元朝统一中国。

此后,因为元代皇帝每到夏季便需由元大都返回上都(蒙古国都和林)避暑,所以元代的居庸关便成了元帝往返两地的必经之地,修建了行宫。居庸关所在峡谷的山路因此被修整,而同时居庸关所在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作为皇家驻跸之地,居庸关内还修建了寺院、花园和皇帝居住的宫室建筑,并在峡谷的南、北口(南口即今北京昌平区南口村,北口即八达岭)修建了两道大门,即居庸关的南北大门。此时,在居庸关已经形成了一处规模极为宏大的建筑群。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了明朝后,蒙古贵族逃回旧地,依然时常发动战争,骚扰明朝边境。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犯,朱元璋拨款修筑长城以增强军事防御力量。

明朝时期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工程量为历代之最。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对长城的修筑和防务的强化从未停止。而居庸关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更是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开国元勋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关城,这也是明代首次修建长城关城。徐达指挥修建的居庸关关城规模十分庞大。据记载,其“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关关城建成后,此地又设置守御千户所,到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改升为卫,其下统领五个千户所,以为京师北面固防。

通过“靖难之役”取得帝位的明成祖朱棣曾长年驻守北方,并数次出入居庸关征战边塞,故其深知居庸关的重要性。明成祖朱棣曾如此评价:“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无北顾忧。”

明代时的居庸关筑有水关,南北关门两处均建有瓮城,关城外山势险要之处筑有烽火台、护城墩等防御体系。居庸关自建关之后,又经历过数次修缮,规模较大的一次在景泰初年,修缮工程在徐达督建的关城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并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工。如今,在居庸关南关楼门额上的“居庸关”石匾上,还可以看到“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题记。景泰年间,居庸关城内设有衙署、庙宇、神机库、粮仓等多种设施建筑。居庸关的军事防御范围更是包括了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南口以及居庸关关城共5道防线。可以说,此时对居庸关城的建设达到了历史顶峰。

到了明朝中期之后,由于后金崛起,明朝的防务重心向东北部的山海关一带转移,居庸关在军事上的地位开始降低。后来,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对于长城的修建,居庸关关城等建筑最终荒废,成为历史遗存。

关城内外,固若金汤

如今的居庸关关城与长城是基于明朝时居庸关的样式,并根据明代的史料记载修复而成的。1982年,居庸关被划入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1992年,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居庸关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工作于1997年基本完成。修复后的居庸关关城为圆周封闭形建筑,主要包含关城楼、瓮城以及城墙(即长城)等建筑。此外,居庸关长城上还筑有敌楼、烽燧、水门、铺房、炮台等28座建筑及设施。居庸关内的关帝庙、关王庙、城隍庙等7座庙宇也得到了修复,昔日的居庸雄关至此重现于世人眼前。

居庸关关城面积60多公顷,两侧为高山,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于中间穿行而过。关城城墙横跨河流而建,河上建有拱形水门,水门上筑有闸楼,闸楼内有水闸,以控制内外水量,洪水季节时打开闸门可泄洪,枯水季节时可储备水源供关城使用。

居庸关关城南北各有一座城楼,城楼为三重檐建筑,地面至顶部约31米,是目前居庸关最高大的单体建筑。高大的关城城楼是指挥作战的中心,立于楼上,四周环境一览无余,有利于勘查敌情。城楼下设有券门通往瓮城。瓮城是居庸关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瓮城呈马蹄形,与关城门相通。瓮城城台为弧形,其上陈列有明代古火炮。瓮城外城墙砌有垛口,内城墙较低矮不设垛口。古代作战时会将敌人诱入瓮城,然后关闭主城阻其深入城内,再关闭瓮城闸门,敌人便被困在瓮城之内。其名为瓮城,便是取了“瓮中捉鳖”之意。

相传,明代大将军徐达北征时“屡有真武灵助之”,于是在居庸关北关城瓮城内建有一座真武庙,“真武”即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记者注),其为中国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也是道家所奉诸神之一的玉京尊神,在道教中其地位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这座真武庙建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并于1997年修缮完成。真武庙坐北朝南,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庙门三间。正殿为歇山式屋顶,配殿和庙门为硬山式屋顶。真武庙为砖木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228.4平方米。庙内供奉有真武大帝,八大元帅,六丁六甲神将(即十二生肖),水、火二神以及青龙、白虎等神将。

在南关城的瓮城之中建有一座关王庙,庙中供奉之神为三国时期的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关羽是“忠义神武”的化身,在民间被称为“关老爷”,并被尊为武圣人。居庸关关王庙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2年),目的是借关公的神威保佑百姓,使恶鬼凶神不敢进入城内。关王庙为砖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为77.5平方米,庙内还塑有张飞、赵云、黄忠等蜀国名将像。

明朝时,长城城墙通常以黄土和碎石夯筑,墙外部以砖包砌,并用石灰浆填充缝隙。墙体外侧高,内侧低。外侧墙被称为垛口墙,内侧墙被称为女墙,女墙又被叫做女儿墙。古代女子位卑,因此称女墙以“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同时其又包含“窥视”之意,被称为“睥睨”。

修复后的居庸关关城城墙,即居庸关长城,全长4142米。因为长城均依地势而建,所以长城的宽窄、高低不一,居庸关长城最宽处达16.7米,最窄处仅1.2米,西山部分长城比河道部分长城高出约370米。

除城墙外,居庸关长城上还修复有15座敌楼。在古代,这些敌楼都是长城建筑体系中重要的御敌设施。敌楼又称敌台,是骑跨长城城墙而建的方形台式建筑。敌楼高于城墙,一般有二至三层。敌楼有空心和实心之分,实心敌楼为方形,无窗,仅设用于登上台顶的通道。实心敌楼底部以条形石块垒砌,底部以上部分用长方形砖石错缝修砌,由底部向上逐渐收窄,墙体侧面为梯形,上窄下宽。实心敌楼顶部四周修建有垛口,守城士卒可于其上瞭望。空心敌楼建于长城险要位置,同样骑跨长城城墙修建,中空,士兵可以在内储存武器甚至休息居住。空心敌楼四面开设窗口,便于士兵眺望和放哨。

每个空心敌楼都有指挥官,依据所在位置的重要程度,每个敌楼分配到的把守兵力也不尽相同。明代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中记载:“极冲(重要)者,一垛四五人;次冲者,一垛二三人;稍缓者,一垛一人;缓者,二三垛一人。”

长城防线上另一种著名的建筑是烽燧。烽燧又称烽火台,与敌楼不同,烽燧大多建于长城附近的山顶之上,每座相隔约5公里。烽燧以夯土筑成,一般为高约12米、边长约8米的方形建筑。重要位置的烽燧通常外砌有包砖。烽燧上设有垛墙,士卒可通过白天焚烟、夜晚举火的方式传报消息。

遇到敌情时,敌楼内的士兵可由通道登上瞭望台,点燃预先备好的燃烧物,其他烽燧上的守军看到烟火便可迅速进入戒备状态。同时,相关的敌楼和烽燧也会将敌情信息传递到周边其他要塞和关隘,以共同抗敌。

居庸关地势险要,却属“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

居庸关所在关沟两侧峰峦巍峨起伏,山形各异,溪水潺潺。因为春、夏、秋三季植被茂盛,山花树木葱郁,所以居庸关长城又被称为“花木长城”。居庸关山、石、水、涧相融,形成了一幅雄奇俊秀的大美山河图。清乾隆皇帝曾为此地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个字,并立石碑于居庸关城东南山。

云台遗存,文化瑰宝

在居庸关南关城楼北侧,有一件元代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那是一座白色的石制基座,名曰“云台”。筑云台起因于一次元顺帝路过居庸关,目睹此地山川秀丽,深感祖先打下江山之不易,于是元至正二年到至正五年(公元1342年~1345年),元顺帝下旨命丞相阿鲁图于居庸关修建一座过街塔。

过街塔是一种佛教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布施以及歌颂皇室的功德,使得从塔下经过的行人都能受到佛法的洗礼和护佑。建成后的居庸关过街塔共有三层,上层是佛教石塔,中层为石栏和石雕纹,下层是一座修有券洞的石台,当时的过街塔也被称为“西域浮屠”。

元朝末期,石塔损坏严重,故明朝正统年间又在原有石台上修建了一座佛阁,名为“泰安寺”,供奉佛教“华严三圣”像。因为当时这座建筑高大宏伟,如在云端,所以后来人们便称佛阁为“石上阁”,称石台为“白云台”。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佛阁遭遇火灾被毁,只有白云台留存至今,而塔基座“云台”之名也沿用了下来。

云台整体由汉白玉条石砌成,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云台顶部四周建有汉白玉栏柱,栏柱下设吐水龙头。云台下建六角形券洞,门道长17.57米,贯通南北。洞门门面上方雕刻有佛教的法相装饰,其中,浮雕中央为一只大鹏鸟,其人面鸟身,嘴形似鹰喙,头戴以宝相花与金刚杵为装饰的束发冠。此形象为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巨型金翅鸟,名叫迦楼罗,其属于佛教天龙八部(佛教术语,指八种神道怪物)之一。金翅鸟迦楼罗两侧雕有七首蛇护法神名曰那伽(另有说法为龙子)。那伽为童女形象,身着百褶裙,长有龙尾,头后还生着七颗蛇首。因为迦楼罗以蛇族为食,所以其身体与手臂上均缠绕着小蛇,同时,其两只利爪也分别抓着身旁的七首蛇护法神那伽。在那伽下方雕刻的是一种龙首鱼身的长鼻怪兽,其名为摩羯鱼,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鱼,也是古代印度人民尊奉的海洋之神。大藏经《一切经音义》云:“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 摩羯鱼形象的产生也被认为是源于古代先民对于鲸鱼的自然崇拜。

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居庸关内外在数百年的岁月中都是一片行人如织、车水马龙的盛景。站在由120块巨石铺成的云台券洞石道上,会产生一种穿越感,仿佛古时那些商贾马队、士兵将领、僧侣和百姓依然穿行其间。时间如白驹过隙,云台下曾经的喧闹不在,唯有云台门洞内那些见证了历史的精美浮雕还在讲述着这里往日的繁华。

云台券洞内石壁的东西两端,刻有佛教四大天王的坐姿浮雕像,每尊雕像高2.75米、宽3.65米。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怀抱琵琶,能护持国土,保护众生;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手握宝剑,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手缠赤龙,能以净天眼观察世界万物;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手执宝伞,以福德之名闻于四方。这四位天王均是佛教天龙八部天众中的天神,他们居于须弥山,分别守护着四大部洲(四大部洲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记者注)。

四大天王浮雕像生动立体,他们神情刚毅,威猛魁梧,不怒自威。每位天王左右两侧分别侍立着神将和鬼卒,脚下还踩着已被降服的鬼怪妖魔,天王威严的气势和力量感油然而生。四大天王身着战袍和铠甲,其上纹饰华丽繁复,飘带舞动,动感十足。在四大天王造像之间,是分别以梵文、藏文、维吾尔文、八思巴文、西夏文和汉文共6种文字刻写的《陀罗尼经咒》,和除梵文外其他5种文字刻写的《建塔功德记》,其中以6种古文字雕刻的文字浮雕在中国尚为首次发现。

券洞内的两个石壁侧面,共雕刻着十尊佛坐像,这十尊佛像便是十方诸佛。根据《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的描述,十方佛分别为东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方无忧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北方华德佛、东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广众德佛、下方明德佛。十方佛均身披袈裟,面容慈祥,结跏趺(一种坐法,双脚互交,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记者注)稳坐于莲花须弥座之上,并有四种手结印:说法印、转法轮印、触地印、与愿印。十方佛又各有无数化身佛,因此每尊大佛像周围都刻有百余尊小佛像,云台门洞内石壁上共刻有佛像1060尊。

考古学家宿白撰写的《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中的内容显示,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云台进行修葺,并于券洞两侧补刻佛像。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完工。因此,据此内容可推断出,围绕在大佛像四周雕刻的千余小佛像,是在明朝正统年间增刻上去的。

在券洞的顶部雕刻的是五位佛的曼荼罗图案。曼荼罗在梵文中意译为“坛场”“坛城”,是密教中的修持能量的中心。曼荼罗花又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相传佛祖传法时便是手拈曼荼罗花。券洞顶部的五铺曼荼罗佛像分别为阿閦佛(又名不动如来)、普明大日如来、金刚手菩萨、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和释迦牟尼佛。券洞顶部残存的颜料表明云台券洞内石刻雕像在完工时应装饰有色彩。

根据居庸关长城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云台上的浮雕造像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雕刻艺术风貌。从雕刻的题材和内容的组合到每种造像的艺术造型都与同时期的藏传佛教雕刻艺术风格相同。

然而与此同时,云台上的佛像雕刻也融入了部分汉地的雕刻手法与传统审美。券洞内的四大天王像便是受到汉文化影响较多的造像,其中天王头戴的花冠与汉地佛教的毗卢冠非常相似,同为中部高、两侧低的造型,冠正中还嵌有佛像,并不是藏传佛教的风格。除此之外,浮雕造像中对于鬼卒形象的表现也符合汉地的雕刻传统。四大天王身边的鬼卒瘦骨嶙峋,样貌丑陋,其生动写实的形象完全是按照中原文化理念塑造的,与藏传佛教中的风格大相径庭。同时,四大天王和鬼卒的服饰也均属于汉地样式,而天王面露威严却并没有狰狞可怖的感觉,这也是受汉地文化制约所导致的。

云台浮雕中的佛造像也同样受到了汉地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如,佛像面部均较为方正宽平,眉眼平直,明显缺乏藏传佛教中挑眉尖脸的形像特征。佛像上表现出的立体写实式衣褶,也与藏传佛教造像惯用的刻画手法差异明显。

云台浮雕造像中的这些汉藏艺术风格相融的现象,表明了元代是藏式造像艺术逐渐汉化的过渡时期。然而虽然在浮雕造像中出现了明显的汉化元素,但不可否认,在云台石刻浮雕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仍占主流地位。因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云台石雕造像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赵子龙神像

关帝庙帝相旁边两位是张飞和赵云张飞和赵云是刘备麾下的两位重要将领,也是蜀汉五虎上将中的成员,关羽的义兄弟据说这三人一生都以义字为重,关羽死后,关帝庙和关帝庙旁边的庙宇就成为了他们三人的神像陈列处关帝庙和神像已经成为了游客前去拜祭的历史文化景点,也是粉丝热议的历史人物

5. 赵子龙雕塑广场在哪里建的

长坂坡位于宜昌当阳市区西南部,古名栎林长坂。

这里原来是一片斜坡高地,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为报诸葛亮火烧新野之仇,亲率精骑5000人马,从襄阳出发,追击刘备到当阳。刘备带领几十个随从仓皇逃走,随军眷属和上十万百姓都被曹军围困。赵子龙为救刘备妻小,单枪匹马与曹军大战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了糜竺和甘夫人,又救出阿斗。从此,赵云获得了盖世英雄的美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坡前立有“长坂雄风”的石碑,以作标志,供人凭吊。1934年,长坂坡始建公园。1979年,又重修了长坂公园。三开大门旁屹立着青石雕琢的雄狮、大象,威武壮观。园内正中矗立着高大的青石古碑,“长坂雄风”4字格外醒目。满园百年老树苍劲挺拔,亭榭建筑古色古香。公园外,兴建了街心花园,中间耸立着高约8米的赵子龙彩陶塑像。据史料记载,长坂公园周围5公里的地方,都属长坂坡古战场遗址。坡东,闹市区内是赵云与曹兵进行巷战处,现有一小节,就叫子龙街;坡西南,有一山岗,今名子龙畈;坡西田园中,还有太子桥和娘娘井的遗迹;坡东北四公里处,建有一座黄瓦红柱六角亭,内立一块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六个大字,相传这是著名的“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三国遗址。

6. 赵子龙铜像

有赵云,但没有魏延。

确切的说,成都武侯祠的刘备殿中的塑像,赵云穿文官服而立于武官之首,下面还有马超、姜维、王平、黄忠以及向宠、马忠和张嶷等。每一尊塑像前面,都立有小石碑,镌其事略。这些塑像都是清初重建庙宇时,由民间艺人塑造的。<br/>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现象,有人说因为当时是满清政府,清朝是重文轻武的,所以赵云就被披上了文臣的服饰。<br/>因为现在的武侯祠是清代重修的,工匠们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把赵云放在第一位。如果从历史上看,他是没这么高的地位和战绩的。

成都武侯祠玩的朋友一定是奔着三国文化去的,隆中对、出师表、刘备墓、诸葛亮北伐、空城计、卧龙妙计安天下,种种《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都是驱动我们去武侯祠寻找答案的动力。当然,还少不了蜀汉著名的“五虎将”。

这里不是给武侯祠打广告,武侯祠也不需要我来打,相反,我还要给它提点儿意见。就是感觉里面的三国氛围还不够浓厚,很多精彩的典故和人物体现得还不够淋漓尽致,总觉得差点儿什么,希望景区会越做越好。

这里说一下武侯祠里面的人物塑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看点。

武侯祠里,名将塑像众多,“五虎将”(关张马黄赵)自然少不了,少了这个,那还叫三国?

此外,还有蜀汉著名的文臣——“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

在武侯祠左右两廊里共有塑像28尊,文臣、武将各14尊。其中,左侧的文臣有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14人;右侧的武将有赵云、孙乾、马超、姜维、黄忠、向宠、傅佥、张南、冯习、“小五虎”(王平、张嶷、张翼、马忠、廖化)14人。关羽、张飞不在其中,有祠堂另外单独配享。

大家看了这个名单,发现少了谁没有?还是个一等一的大将。

没错,就是魏延。

熟悉魏延的人都知道,他是继“五虎将”之后,蜀汉唯一一个能和曹魏“五子良将”(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抗衡的人。然而,这样一个猛将,为何在蜀汉名相诸葛亮的祠堂里找不到“影子”呢?

这就得说到魏延和诸葛亮的恩怨以及修建者的目的了。

魏延和诸葛亮都是属于荆州人士,在刘备的几大集团里面属于中坚派。刘备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在荆州,荆州帮打下了蜀汉坚实的根基,所以后来蜀汉的大权都始终掌握在荆州帮的手里,诸葛亮就是其代表。诸葛亮后来宁愿培养曹魏降将(姜维)都不愿意放权给蜀中将领,就是害怕益州帮(蜀人)坐大。

而魏延,基本上和诸葛亮差不多时间加入刘备阵营,而且,他在战场上的功劳一点儿不比诸葛亮在文治上面的差多少。所以,刘备死后,诸葛亮要压制魏延,还真有点儿费力。

特别是在军事上,魏延的实战经验比诸葛亮要丰富得多,历来诸葛亮都是让魏延独自成军的,魏延也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

问题就出现在诸葛亮死了以后,诸葛亮一死,蜀中再也找不到更有威望的人来压制魏延,所以魏延的处境表面很风光,实则很危险。

诸葛亮为了让权力顺利的过渡,不惜抛弃魏延,将大权交给杨仪,而杨仪,趁机向魏延下了黑手,诬陷他谋反,灭三族。

诸葛亮是大家公认的忠臣,自然,被他抛弃的魏延就成了反贼。所以,后来重修武侯祠的清帝们为了彰显“忠君”思想,自然就把魏延排除在外。

可怜为蜀汉兢兢业业奉献的大将竟落得如此下场。

7. 赵子龙石像

1. 赵信暴击装最强的出装是“无尽战刃+破败+破军”组合。2. 这是因为赵信作为一个近战AD刺客,暴击装可以大幅提升他的输出能力。无尽战刃是暴击装的核心装备,提供高额的攻击力和暴击率加成。破败是赵信的核心生存装备,提供生命值、物理攻击和物理穿透,增强他的生存能力和对抗能力。破军是暴击装的加成装备,提供额外的暴击伤害和攻击力加成,使赵信的暴击伤害更加恐怖。3. 此外,赵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延伸出装。例如,如果对手有较多的法术伤害英雄,可以考虑搭配一件魔女斗篷来增加法术抗性。如果对手有较多的控制技能,可以考虑搭配一件不祥征兆来增加生存能力。总之,赵信的出装需要根据对手阵容和游戏进程来进行调整和延伸。

8. 赵子龙木雕像

并不是,他们只是同乡人。

史书赵佗记载赵佗是常山真定人,北周以前真定县城在滹沱河以南西古城一代,后来才迁到今天的正定县城。为缓和当时与南越国的矛盾,汉文帝派人重修了被毁的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赵佗先人墓地,在今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镇赵佗公园内。

赵云也是常山真定人,正定县城建有赵云庙,破四旧时被毁,上世纪90年代重建。赵云的塑像,不管是骑马戎装像还是坐像都是一手放在腰间,表现的是怀揣阿斗,忠心护主的形象。

赵佗与赵云虽不是一家人,但都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他称赞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称赞赵云是:“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浑身是胆”。

9. 赵子龙雕塑简介

赵云没有塑像在武侯祠,可能是因为赵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或者他的军事成就没有达到被塑像纪念的程度。

在三国时期,武侯祠主要是为了纪念蜀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而建立的。虽然赵云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但他在刘备去世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有和刘备、关羽、张飞一起被塑像纪念。此外,赵云在历史上也没有太多的军事成就,因此可能没有被列入武侯祠的纪念对象之中。

另外,武侯祠塑像的材质和数量也是有限的,可能由于赵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够显著,他也没有被列入塑像纪念的名单之中。

10. 赵子龙雕塑图片

说起赵云是哪里人,很多人都会说是现在河北正定人,从网络上搜索赵云,或是正定,都已经将两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比如赵子龙,第一句介绍就是“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而紧邻107国道正定西大门处那个一大牌坊,其上就书写有“常山古郡,子龙故里”字样。

更加令人信服的是正定县城内还有座赵云庙,庙内除了有高9。9米的赵云塑像外,还保存有1952年在正定南门里发现的“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碑”和“饮马槽”(现存正定文保所)。赵云庙之始建年代不详,据清《正定府志》记载,乾隆帝经过正定时看到位于南关的赵云庙残破不堪,即拨款予以修缮,并勒石曰:赵云故里。

  正定常山公园的子龙像  临城有关赵云故里的说法虽然是近几年才开始说起的,但是赵云赵子龙各种各样的传说在临城境内可是流传了1800多年,如“赵云是小白龙下界”,“赵云崆山收复地府马面为坐骑”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而且相传临城县澄底村还有赵云墓。

2003年起,临城开始挖掘整理关于赵云的各种传说;2005年5月,从临城古鲁营村一口枯井中发现“赵云故里碑”。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临城赵云故里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于2009年7月份成功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地举证:正定搬出史料 临城拿出地图  关于赵云是正定人的说法,总部设在正定的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搬出了各种史料作为依据。

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永辰提供的各种资料中,《三国志》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三国志辞典》记载:赵云,字子龙(?—229)三国时蜀大将,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记载:赵云(?—229)三国蜀汉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1992年版《正定县志》‘古代人物篇’记载:赵云(?—229)字子龙,三国蜀将将领,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而且记者还注意到,在1992年版的《正定县志》中还记载有,1958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杨才魁时,曾风趣地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面对正定拿出的种种历史材料,临城也有自己的说法。临城县文体局工会主席,主管文化的副局长牛志峰对记者讲到,“赵子龙是常山人,而常山的范围很大,临城旧时称房子县,也属常山郡境内”。

在一张名为《三国魏常山下去地图》的地图中明确地画出了常山的辖制范围。而且记者也确实在《河北地名文化志·千年古县》找到“西汉置房子县,属恒山郡。三国魏属常山郡,且为郡治。”的记载。在谈到“真定”这个地名时,牛局长以《辞海》和《中国历史大字典》为依据,证明“真定”这个历史地名现在的位置应为“正定南”,而不是现在的正定县。

临城古时属常山郡,且地理位置在正定以南,所以临城才是赵云真正的故乡。  两地态度:正定认准不动摇 临城互惠求分享  正定和临城两县都拿出了对各自有利的证据,证明自己才是赵云赵子龙的故乡,而对于彼此双方,两个县城的态度则有很大不同。  据了解,正定在得知《临城赵云传说》入选省非遗后,就多次向负责省非遗工作的河北省文化厅反映情况,讨要说法,而且在正定县报《正定风采》中数次刊登文章对赵云故里进行追根溯源。

并认为临城将“赵云传说”申请省非遗,是假“传说”之名,行“故里”之实,是对赵云故里标识的曲线抢注。  现在临城在县北环路入市口竖起了“赵云故里河北临城”的宣传牌,将“赵云故里”写进县歌,开始筹建赵云文化园,并出版《关于赵云故里》一书。  对于正定如此强烈的反应,临城方面,牛志峰认为,赵云首先是中国人,而后是常山人,赵云的精神和文化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的。

赵云做为“忠勇仁义”的武德表率,作为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寄托,不能被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赵云这个历史名人是属于整个河北人民的,应该共同分享,同惠共赢。“临城不反对正定对赵云的其他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城方面对赵云故里一事也是态度明确,但似乎更温和一些。

  发展前景:正定赵云故居将开工 临城赵云公园正招商  3月16日上午,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第九次工作会议在正定金河大厦召开,研究会主要成员和正定县的一些老领导在一起经过反复探讨,依据手头的历史资料和证据,对赵云故居遗迹进行了认定。他们认为,赵云的故居遗址就在现在正定县南门里附近,与华塔隔街相望。

作为子龙故里,正定现在已经将赵云故居的修建工作提上日程,目前正在请有关设计人员按照汉代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按照目前的规划,赵云故居的修建工作将于4月26日开工建设,赵云故居将建造成81米长、81米宽的正方形,面积正好为9。9亩,契合了赵云9月9日生日,活到81岁的说法。

除了赵云故居,研究会还考虑在故居周围修建练武场、赵云庙和赵氏祠堂等其他文化建筑,丰富赵云故居的内涵。  在临城县文体局,记者看到了一份《打造赵云文化主题公园招商方案》的文案,按照文案中的设计,将会在3-5年内,在临城县澄底村西,以赵云墓为中心,建设包括赵云故居、赵云故里牌坊、碑亭、塑像、家庙、洗马(饮马)池等建筑,构成占地300亩的赵云文化主题公园,如果后期在修建陵园的话,其总面积将达到800余亩。

  部门说法:“传说”不做依据,“故里”很难界定  就“赵云故里传说”入选省非遗一事,记者采访了我省负责审理入选非物质文化的相关部门。在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该中心负责人首先表明立场,称临城“赵云故里传说”是做为民间文学作品入选省非遗名录的,因此对其省非遗的身份认定仅仅是对临城地区流传的各种与赵云相关的传说的肯定。

该负责人称,传说不是史实,因此并不能做为“赵云故里”的认证依据,临城以此做为其是赵云故里的依据,是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错误理解。  记者同时了解到,由于“故里”这个词的解释是故乡,家乡,目前对于“故里”到底是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还是非物质文化范畴还没有定论。

因此如果正定的赵云庙确实是古代建筑的话,可以对赵云庙申请入选省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同的,如果能整理挖掘出真实可靠的历史物证,证明赵云庙或者赵云故居的存在,也可以向省文物部门进行申请,但目前要想对“赵云故里”进行申请还不行。  常胜将军赵云是我国历史名人,也是河北的一张文化名片,他忠勇仁义的武德典范为世人景仰,在国内外都有着重大影响。

  “天下人虽乡愚妇孺,无不知古有赵子龙将军,亦无不知将军为常山正定人。”这一有关赵云故里的描述千百年来一直未受到质疑,但是随着2005年临城县出土赵云故里碑以及2009年《临城赵云故里传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云的籍贯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2010年初始,正定将建设赵云故居提上日程安排,并已经对故居遗址进行了认证,而临城也干脆撤掉了“传说”的幌子,戳起了“赵云故里 河北临城”的招牌,招商引资开始筹建赵云文化主题公园。于是,关于赵云赵子龙到底是哪里人的争论悄悄拉开了序幕。

11. 赵子龙雕塑作品

在《三国演义》所构建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赵云是一个十分突出,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形象。而在赵云一生的赫赫战功中,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第41回长坂坡单骑救阿斗的故事。

历史上的赵云,确实曾在长坂坡救护过阿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有记载。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怀抱阿斗、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避开强敌,匆匆撤退,以求脱离险境,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如果机械地照此叙写,赵云的英雄气概和高超武艺将难以表现,其艺术形象将大为减色。罗贯中不愿为史料所束缚,他通过巧妙的虚构、生发和渲染,写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使赵云的形象第一次凸现出来。

首先,作者以富有层次的笔触,为赵云安排了一个大显神威的特殊环境。

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带着三千军马和十余万百姓退避江陵,在当阳县长坂坡被乘胜追来、气势汹汹的曹军赶上。经过一夜混战,刘备人马被冲得七零八落,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以及负责保护家眷的赵云都下落不明。正当刘备凄惶不安之时,面带箭伤的糜芳狼狈而至,指责赵云投降曹操去了。对此,素有识人之明的刘备根本不信,断定赵云决不会背叛,指出:“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而脾气暴躁的张飞却未免轻信,当下便要去找赵云,宣称:“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两种看法的对立,使小说文势一顿,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赵云身上。人们虽然未必同意莽张飞的看法,却不能不关心赵云的命运。

原来,赵云从四更时分就陷入了与曹军的混战之中,杀到天明,却不见了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一向忠心耿耿的赵云心急如火,深感有负刘备重托。尽管他身边“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抱定一个念头,“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赵云在混乱的人群中发现了受伤的简雍,得知“二主母弃了车仗,抱阿斗而走”。便命人护送简雍去见刘备,又一次下定决心:“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第三层,赵云在逃难的百姓中找到了甘夫人,又杀死曹将淳于导,救出了被俘的糜竺,并将二人护送到张飞据守的长坂桥头,然后,他又拨转马头,再去寻找糜夫人和阿斗。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数骑”了。这里,作者对史实作了一点改造,巧妙地将甘夫人与阿斗分开。这一小小的更动,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第四层,赵云在路上杀死为曹操背剑之将夏侯恩,夺得青釭宝剑,终于在一堵土墙下的枯井旁边找到了身受重伤的糜夫人和阿斗,这时,他已是孤身一人了。眼看曹军又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赵云连连催促糜夫人上马,他自己则情愿步行死战;而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为了保住阿斗,毅然投井而死。根据有关史料,糜夫人当卒于长坂之战以前,作品写成她带着阿斗逃难,然后慨然赴死,不仅符合情理,而且为赵云的殊死血战作了最后一层铺垫。

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描写,不仅初步表现了赵云的赤胆忠心和高超武艺,而且使他置身于这样一个典型而合理的环境之中:他匹马单枪,怀抱阿斗,怒视着漫山遍野的曹军;但也正是因为他匹马单枪,没有其他拖累,他才能够在敌军中放开手脚,大砍大杀,纵横驰骋。

接着,作者便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写了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的厮杀场面。你看他;催动战马,挺起长枪,犹如一尊威严的战神,挟雷携电,向着敌军冲过去!曹洪部将晏明来战,不到三回合就被刺死;曹操手下勇将张郃来挡, 也被他奋不顾身的气势所惊退;马延、张凯、焦触、张南四员曹将前堵后追,他横挡竖挑,毫无惧色;更多的曹军一拥而上,他拔出青釭剑,上下翻飞,如同砍爪切菜一般……好一场舍生忘死的激战呵!

罗贯中很少用工笔描绘人物的情态和心理,即使运用浓墨重彩,也只作写意式的勾勒。此时的赵云,经过昨晚以来连续不断的苦战,肯定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口干舌燥,汗湿征袍,他的脸上应该是沾满了灰尘,他的铠甲应该是血迹斑斑,他的身上很可能带着刀剑留下的伤痕……但是,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这些,我们只看到一个英姿飒爽的传奇英雄在一往无前地冲杀!

赵云毕竟是赵云,在刀光剑影的鏖战中,他没有杀红眼睛,没有杀昏头脑。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与敌军同归于尽,而是将阿斗送回刘备的怀抱。因此,他并不盲目恋战,而是看准目标,边打边走。小说以这样准确的描写,表现了赵云的智勇双全,机警缜密,塑造了性格独特的“这一个”。

在激烈的厮杀中,作者又及时插入一处闲笔:“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当他得知是赵云时,脱口称赞道:“真虎将也!”这不仅是用衬托手法,突出了赵云的勇猛,更重要的是引出了曹操“吾当生致之”的念头,于是他立即下令:“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这可为赵云的突围帮了大忙。试想,如果曹军施放乱箭,赵云岂能插翅飞腾?所以,闲笔不闲,而是情节发展之必须,这恰好表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凭着自己的英勇气概和高超武艺,并借助曹操“不许放冷箭”的命令,赵云终于冲出了重重包围。这一仗,“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英雄形象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 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威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

值得指出的是,罗贯中不仅以艺术家的天才,虚构出一个精彩的长坂坡之战的故事,而且按照自己的美学原则,把这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加以净化。人们从这里感受到的,不是战场的恐怖,死亡的可怕,而是对忠诚、勇敢和力量的赞美。于是,这段文字就成为一曲“忠义”英雄的高亢颂歌,给人以崇高的壮美之感。这一点,也是《三国演义》数百年来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