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圆雕玉器(秦朝玉雕)
1. 秦代圆雕玉器
?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 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纵目人神像 三星堆出土 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 西周 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5.莲鹤方壶 东周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莲鹤方壶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采用了分铸法、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复杂的技法,工艺精湛,很多技法已经失传,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和模仿。
6.越王勾践剑 春秋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与湖北省博物馆。
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1983年又在相距一公里远的另一处楚墓中,出土吴王夫差矛,其上铭文与此剑如出一辙:“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如今也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7.曾侯乙编钟 战国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钟架呈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2500千克,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音节,形成“一钟双音”的现象,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在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罕见。它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8.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代 最大的青铜器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国宝特级文物。
9.长信宫灯 西汉 中华第一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10.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 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2. 秦朝玉雕
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现并运用玉石制作工具和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中国的国石、玉文化的代表。玉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信仰等。玉石的演变过程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其一是不断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其二是人们对于玉石加工技艺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玉雕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玉石除了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品外,还被运用于医学、科技和工程等领域,其价值和意义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升华。
3. 秦代玉雕阴刻线图片
印章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一枚枚印章不仅仅代表着古人的喜好,也代表了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痕迹。每一枚印章都带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以简单、易懂的文字让广大喜欢收藏中国古印章的爱好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从一枚枚古印中品鉴历史的兴衰。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玺印”称之为“印章”。古时玺印,人人通用,并无等级之分。
1.战国古玺
春秋战国时的印章统称为“古玺”。古玺大多呈原始状态,并无章法加以规定。字形少有修饰,天真自然是古玺的鲜明特征。战国古玺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比较广泛和多样化。
战国古玺分为官玺、私玺、吉语玺和肖形玺等。
官玺:是朝廷的信物,是官员行使权力时的凭证。使用制度非常严格,由国君任命颁发,但如果免职时将予以收回。
私玺:主要是姓名玺印和私人封缄用的玺印。
吉语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吉语玺的出现反映了古人祈福求愿的美好诉求和思想追求。
肖形玺:印面多为阴刻,有鸟兽、龙凤等多种图腾图案,据推测是封缄时所用。
2.先秦印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印章才能称之为“玺”,官印和私印一律称之为“印”。
秦印文字基本采用小篆,总体风格比较沉稳平实。由于秦朝历史短暂,秦印很难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对汉印的发展影响较大,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3.汉朝印章
汉武帝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玺印制度,在中国玺印史上也是卓越成就的时期。汉印不仅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古印文化,而且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古印端庄大气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的古印美学标准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
汉印大致分为官印、私印、吉语印和肖形印等。
官印多以铜为材质,白文印为主,这也是典型的汉风。汉代不同时期的官印也有明显的区别。
私印材质广泛,如金、银、玉、骨等。私印在章法、字体上和官印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官印深沉庄重,而私印相对自由灵活、形式丰富多彩。
吉语印:两汉时期的吉语印较先秦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化。印章上一面是吉语,一面是姓名或图案。
肖形印:图案印也称为肖形印。肖形印在汉代形式内容更为丰富,传世品也较多。
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十分珍贵而稀少。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仪态大方,古朴典雅。
4.魏晋南北朝印章
魏晋印章无论官印还是私印都继承了汉风,但铸造上不如汉代精美。
南北朝传世印章较少,其中官印尺寸较大,官印也未见铸印。
5.隋唐印章
隋唐时期,朱文印取代了白文印,印面也开始加大,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
蟠条印是唐代官印所特有的风格。蟠条印是以铜线曲折盘绕而成,线条粗细一致,非常有质感。
唐代私印除了姓名印,还有年号印、书画印、诗词印、图书印等,是艺术印章的先驱,也为后世文人所青睐。
6.宋朝印章
宋代宽边九叠文大印是两宋官印的特征。宋官印背面均有年号凿款。
宋代私印的风格和内容都较前朝有了很大变化。既有汉代古韵遗风又有圆朱文先风,还有一些杂印印式。
由于宋代文人对书画的偏爱,而且皇帝重视玺印的艺术性,使得印章从实用之风转向了篆刻艺术之风,也推动了印章艺术的发展。
7.西夏公印
西夏公印特色:
(1)常用西夏文篆刻。
(2)西夏公印独用的圆角形式。
(3)西夏公印笔画粗且使用边框,印面安排较规整。
(4)印文以两字的“首领”印最多。
8.辽印
辽代公印采用汉文和契丹文。其中契丹文又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9.金朝印章
金朝公印做工精良,外观平整光滑,很少有毛刺。金朝公印全用汉文。
10.元朝印章
元朝公印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大类。八思八文公印的特点是背款均为汉字。
11.明朝印章
明代官印总体风格是九叠文、宽边。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12.清朝印章
清代官印特点是满文和汉文均出现在同一枚印章上,左侧为满文,右侧为汉字篆体。
4. 秦代圆雕玉器特征
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车中的零部件制作难度极大,工艺精湛,造型准确、写实,人、马生动、传神。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在青铜器上彩绘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是秦代的创举,它突破了殷周时代在青铜器上铸纹和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纹饰的局限,使青铜器上的纹样更加绚丽多彩。
铜马穿金戴银,金银项圈、金当卢、金银泡等,金银饰件约占零件总数的一半,雍容华贵。在青铜器上通体彩绘,是秦代的创举。以白色为底,以红、紫、蓝、绿、黑等色为辅助,花纹色彩斑斓。虽然历经岁月,乳白的底色大都脱落,但盖内、车门内外、前窗及厢外等地方的纹饰依然清晰。
秦铜车马无论设计还是铸造、加工、连接、装配等环节,都不亚于现代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在铸造方面,使用了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在连接方面,采用了套接、铆接、焊接、扣结、子母口对接、合铰链接、链环链接等;在模拟塑形表现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磋磨、冲凿,以及涂色、彩绘等手段[3]。
5. 秦代玉器雕工
秦帝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500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玉器文化也颇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秦朝的祭祀。以玉事天地、诸神、先祖是玉最原始的作用,东周时代礼乐废弛,新兴阶级不断打破旧有秩序,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使原始神话遭到理性的排斥,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祭祀都要用不同等级、数量的牺牲和玉器,所谓“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封禅书》对雍四畤的祭品记述甚详:春夏用骍,秋冬用駠。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
其次是玉石的佩带,以玉为佩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对玉的种种道德比赋,使得佩玉成为“君子”不可或缺之物,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对这种佩玉之风的总结。
从记载看,佩玉雕的人群很广泛,不但有“君子”,还有妇女,如《诗·郑风·有女同车》中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A琚。另外,以玉器作为礼尚往来的赠品在当时也非常流行,史籍与文学作品的有关记述表明,玉器不仅可以用于诸侯之间的交往,贵族间的婚聘,亲戚之间的礼赠,而且王侯将相常以之收买谋臣死士,说客也以之贿赂政要,打通关节。甚至恋人赠玉以传情,夫妻间亦以赠玉示恩爱。秦遗物中亦见一些古玉,有3类,即玉人、玉礼器和玉器皿。
秦朝玉器纹饰上的表现为一般所见的蟠虺纹,称为秦式龙纹,纤细的阴刻线条紧密勾连,没有层次,龙的头、羽、翼区分不明显。
秦朝玉器在器型上,一般墓葬的组合大多为璧、圭、玦、璜和串饰等简单的品类。同时,秦代偏好深色的青玉,应与秦人尚黑的习俗有关,依照传统五行之说,北方属水,代表色为玄,即黑色,色泽青黑的青玉正代表水的颜色,也契合了秦人尚黑的传统。
秦代墓葬中,如陕西省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宝鸡益门村二号墓的玉器遗物并不多,在器型、雕工、纹饰上较简单质朴,反映出秦代玉器工艺发展的不足。
而当时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但却强调人性,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秦代和氏璧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那么秦赵和氏璧之争也可看作是两种玉文化的激烈冲突。卞和冒着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
6. 秦代的玉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无情,两千年前的东西两汉多少帝王将相,王公大臣早已灰飞烟灭,只在史书中留下些或长或短、或详或简的文字。然而,佩于他们腰间的白玉刚卯却保留至今,成了古玉界的珍品、收藏者的宠物。
刚卯流传于西汉,新莽被严禁,东汉又恢复流行,到了魏晋又被终止佩戴。说起来,刚卯好像只与东西两汉有缘。这是什么缘由?这种四方形的护身符在东西两汉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人人佩戴。不同的是,帝王将相、王公大臣戴白玉的,地主商人戴黄金、犀角、象牙的,贫穷的劳苦大众只带桃木的。而今得以流传下来的却只有白玉材质的刚卯,其中又有着怎样的玄机?
刚卯上的文字非篆、非隶、非楷,也不是甲骨与钟鼎,如同天书,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让我们拨开迷雾,努力解读这小小玉挂件所携带的远古时候的文化信息——
汉代最好的护身符
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金戈铁马的楚汉之争,终于翻开了刘姓汉王朝新的一页。腥风血雨过后必有瘟疫流行。在饱受了战争的蹂躏之后,白骨遍野已是司空见惯,人们深深地感到生命无常。此时,不知是谁第一个在腰间挂起了刻字的四方形的挂件,此后迅速流行开来。
“正月刚卯,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瘴,莫我敢当。 ”这是深深刻在挂件上的字样。 “正月刚卯”,是指“刘”的繁体字是卯金刀的组合。卯者刘也,有着明显的强刘、强国之意,所以这有灵气的护身符要在正月的第一个卯日琢制完成。 “灵殳四方”,是殳书秦代八书之一,一种刻在兵器上的文字。卯金刀的金刀就是兵器,用殳书刻护身咒语,含义深刻。人们认为,铿锵的语句、特殊的文字、第一个卯日,这样的护身符应当很有灵气。
7. 秦代玉器纹饰
先秦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以人物肖像绘画为主,主要是为了维护礼教而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贵族日常的享乐,工艺性的绘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壁画领域,殷墟小屯发现的残留的壁画非常具有装饰性,西周出现过重大历史题材的壁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壁画的创作特别的流行,祠堂、贵族的府第都会用壁画作为装饰。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战国的帛画,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非常重要,一副是《人物龙凤帛画》,描绘了一位贵族妇女,细腰长裙,合掌祈祷,在龙和凤的接应下飞向天国的场景,另一幅是《人物御龙帛画》,描绘了一位贵族中年男子,驾着船形的巨龙飞向天国的景象。这两副作品的用途都是丧葬礼仪中的旌幡,画面的主角应该都是墓室的主人,从这两件出土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战国的肖像画有以下的特点:人物都是站立着的侧面,华丽的衣冠服饰,显示着墓主的身份,线条流利,色彩平涂、渲染,画面整体比较庄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现了具有情节性的漆画作品,1978年,在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许多重要的漆器艺术,这里出土的器物上会有28星宿,青龙白虎,和一些神话故事。出土的这一时期的艺术还有一件会有人物车马出行场面的器物,这个时候的作品已经开始出现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在构图方面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到了一起。
8. 秦代圆雕玉器图片
特点为:大、多、精、美
第一个特点是“大”。“大”分两点,首先是指秦俑军阵场面大。三座俑坑共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这样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雕塑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其次是指陶俑陶马个体高大。秦人是尚武的民族,提倡“勇于公战”,有军功者显荣,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加上民族固有的习俗,就形成了秦人崇尚高大的审美观。体型高大,孔武多力,是秦人追求的理想形象。比真人还要高大的秦俑,正是秦人审美观念的真实体现。
第二个特点是“多”。“多”是指陶俑陶马数量多,三座俑坑共埋藏陶俑、陶马近8000件,战车140余乘。这种用数以千计的兵马俑组成的模拟军阵,将两千多年前秦军军阵的编列情况再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秦军的叱咤风云,统一中国的伟大业绩,这宏大的构图是秦人信念、力量和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第三个特点是“精”。“精”指的是雕塑技艺和雕塑手法精,每一件陶俑陶马都精雕细刻。俑坑中的陶俑、陶马大到身体结构,小到须发眉毛,都雕刻的一丝不苟。秦代工匠在雕刻技法上,把圆雕、浮雕、线刻有机地结合,对细部做了精细的刻画。如武士俑的铠甲,甲片的叠压关系和编缀方法被表现地清晰明了;跪射俑脚上的鞋子,鞋底所纳针脚疏密有致。在面部细节方面,制作者没有拘泥于刻画毛根出肉的真实,而是借用夸张手法,把一些细节塑造得有角有棱,比如说俑的眉毛和胡须,有的竖起、有的翻卷起来。这种夸张使人并不感到意外和失真,反而有助于人物精神、气质的表现,使其个性十分鲜明,诚挚地、逼真地再现了秦军的形象。
秦俑雕塑的第四个特点是“美”。秦兵马俑形象逼真,是写实艺术风格的经典之作。秦俑高度的写实风格不仅表现为对外貌细节真实感的刻画,亦表现出对人物心灵状态的艺术追求。
9. 秦代圆雕玉器图片大全
非常赞同提问者的说法。战汉时期的玉雕在汲取前人几千年的技法,尤其是釆用了铁制琢玉工具在其形神上有了突破性进步。一改商周时期重神似而轻形似的做法,创作出了神型兼备的不朽之作。战汉时期的玉雕气势张扬富于想象,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极具个性,仿佛具有灵魂象有生命一样生动。不论是圆雕.片雕.浮雕还是镂空雕运用熟练浑然一体,把玉雕史无前例的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这其中尤以为傲的油丝毛雕工更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超技艺成为玉雕史上的绝唱。
顾名思义,游丝指的是细若游丝阴线的细度和深刻,毛雕则指阴线上进出刀无意留下的痕迹,状若毛线上分离出来的毛茬。游丝毛雕这种琢玉的工艺源于战国晚期,至秦汉则发扬光大成为帝王用玉上的特殊符号。(即便是王候佩玉也难见其踪)游丝毛雕的直意为细若游丝,深刻且平直,不折光观之几不可见。多出现在片雕和古代玉印玺上。如配图基本为汉代精美异常的阴线雕,图七秦代的玉牌,常用来勾勒纹饰.服装等。在汉代圆雕上也常用这种手法开脸刻画纹路,使得玉雕丝丝入扣,纤毫毕显,韵味十足。
其实游丝毛雕的神奇不在雕刻上,而是在琢玉的刀具上。我们知道和田玉的硬度在6至6.5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随意拿一块籽料,然后寻找你身边任何锋利的金属工具,尽你全力看能不能在玉石留下丝毫痕迹(一定要放稳,注意安全)。这样我们了解了玉的硬度,那么古人是用什么刀具创造出这种神奇的工艺?游丝毛雕自汉后失传,唐时玉器虽精细但与游丝毛雕已不相关。乾隆时聚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希冀恢复汉工风彩而不可得。时至今日再精的仿品也不敢碰油丝毛雕,可见不是工艺失传而是神刀不见。
历史上最接近游丝毛雕的是明代的陆子冈。据说他雕刻的一枚玉扳指上有城墙城门.三匹马及人物,其精细可见一斑。据传他有一把琢玉神刀称“锟铻刀”,削玉如泥,成就了他一生的大名。可惜他和万历皇帝开玩笑,非要把自已的名字偷偷刻在龙的头上。结果龙颜大怒要了他的性命,锟铻神刀亦不知所踪。陆子冈的玉器成为明清时的最富盛名神品,后世虽多有模仿但不得其精髓,徒有其型罢了。
个人认为战汉时雕刻游丝毛雕不是铊具和铊工,因为即使是现代科技,高新材料依然不能制作如此精细的铊片,更何况是汉代呢。古语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以为锟铻神刀应为宝石之刀,取天然钻石或红蓝宝石(钻石硬度为10红蓝宝石硬度为9)以铜汁将钻石浇铸其中成刻刀状,然后打磨出钻石其尖锋用以雕刻。这些只是个人的揣测和理解,到底如何那只有汉代的玉工才知道。
总之战汉之时的古代匠人以他们卓绝的智慧发明出锟铻神刀,留下了至美的游丝毛雕玉器,成就了战汉古玉在玉文化史上巅峰地位。
10. 秦国玉器
根据历史记载,在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玉玺上刻有两个字:“皇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自己称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威,在玉玺上刻有“皇帝”二字,以象征其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秦始皇的玉玺被视为非常珍贵的文物,体现了他的统治权威和国家权力的象征。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各种因素,秦始皇的玉玺已经失传,目前只能通过文献和史料来了解它的存在和刻字内容。
11. 秦代玉器工艺特征
作者通过写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