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形制(玉雕形状)
1. 玉雕形制
有人说唐代的和田玉器开了玉雕新风,诚然,唐代是一个很大的盛世。
背景: 隋唐五代从公元581--960年,共380年。从玉器看,隋朝和五代分别是前奏和余波。唐代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且与印度、古波斯等国有交往,经济、文化得以广泛交流,并汲取了一些外来营养,多种文学艺术共同发展。
和田玉雕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玉雕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风格新颖。
1.玉器的品种和数量
与汉代相比,礼仪用玉和殉葬用玉大大减少,精品极少见到。官服上的组佩质量远不如汉代,使用显示品级高低的玉带,有明确的用玉制度。但这不是主流,主流是玉雕向装饰品、生活用品及陈设和玩赏品方向变化。
饰玉: 新增玉带、玉飞天。
陈设及实用玉器:新增玉佛像、玉观音、玉人、子母狮、玉笔山等,玉鱼、玉龟、玉器皿、玉梳背等也骤然增多且造型和纹饰新颖。
2. 纹饰及图案脱胎换骨,出现全新的纹饰及图案:
①由卷云纹构成的意云纹、水波纹、莲花纹、卷草纹;
②人物图案:汉人、胡人、西亚人、骑士、文武侍、乐技人等;
③动物图案:鹿、鹭鸶、雁、孔雀、鹤等;
④植物图案:莲花、牡丹花、金相花等。图案趋于写实。
3. 造型及工艺
●造型及图案多写实,题材广泛;
●器表用大量阴刻线表现细部特征;
●有强烈的雕塑感。
总之,唐代玉雕艺术活泼、开朗、饱满、奔放。所出现的新玉器形制和纹饰图案,是宋、元、明、清各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础。虽然唐代玉器不多,但专家认为唐代玉雕在中国玉文化史上是重要的一页。
2. 玉雕形状
学习玉雕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功才能打好基础。以下是一些学习玉雕前建议练习的基本功:
1. 刀法技巧:熟练掌握使用玉雕刀工具的技巧,包括刀的握法、刀锋的运用、力度的掌握等。刀法的熟练程度对于玉雕作品的质量和效果非常重要。
2. 雕刻基本形状: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开始,例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逐渐熟悉雕刻这些基本形状的技巧和手法。这将有助于您熟悉玉料的特性和掌握基本的雕刻技巧。
3. 素描和造型:学会进行素描和造型练习,这将帮助您提升对物体形态、比例和结构的观察和理解能力。通过练习素描和造型,您可以更好地将想象中的形象转化为实际的雕刻作品。
4. 色彩理论:虽然玉雕以其白色和绿色为主要特征,但了解和掌握色彩理论对于玉雕作品的设计和装饰仍然是有益的。学习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搭配,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视觉效果。
5. 材料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的玉石,包括颜色、硬度、质地等方面的特性。对于玉石的了解有助于您选择适合的材料,以及在雕刻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除了以上基本功,还需要持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技艺。学习玉雕需要耐心和毅力,不断锻炼和探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
3. 玉雕造型及其寓意
玉雕树叶寓意是《金枝玉叶》,象征富贵。
4. 玉石雕形是什么意思
玉上雕刻两只猴子寓意:辈辈封侯,图案为大小两只猴子,小猴子趴在大猴子背上,取“背”与“辈”同音,意思与“代代封侯”同。
5. 玉雕样式
是瑰丽多姿、纹理独特、造型优美。原因是岫岩早期的玉雕工艺经验丰富,在玉石选材和加工上非常讲究,玉雕师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岫岩玉雕工艺。岫岩玉雕的样式多样,创意新颖,又注重技巧,将岫岩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手工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观赏性。岫岩玉雕是我国玉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造型之美被广泛赞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岫岩玉雕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富有亲和力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 玉雕的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已有一套加工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砣、冲砣、磨砣、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
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属性。
1、选料
选料
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 做到物尽其美。
玉石品种多,变化
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这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判断,从而确定做什么产品。
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
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检查工艺,以挖脏遮绺、量料施工,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
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玉雕师,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用精确,巧妙用料,使作品效果突出。
审料
对和开玉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绺裂和瑕疵少,可依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等。如玉有性、瑕疵、绺裂,可切下除阳面一端的表皮,进行观察,以确定选用。
2、设计
切料
玉器作品不是定型作品,每件都有变化,设计工作要贯穿玉器制作的始终。设计首先是造型设计,即根据玉料特点设计造型使造型舒适、流畅和受人喜爱为此,必须发挥原材料的特点,造型美相结合,突出料的不同特点。如质地、光泽、颜色、透明度等。质地美,发挥玉的温润特性;
颜色美,注意表现绝
美题材。
造型设计还要从玉材特性出发,保证工艺技术可以制作,如脆性大的料,不可太玲珑剔透,韧性大的料,可作细工工艺。
设计画稿
设计考虑周密后,要在玉料上画绘图形,有粗绘、细绘两道工序。粗绘是制作以前,把造型和纹样绘在玉石上;细绘是作出粗坯后,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在坯上。在制作过程中如出现变化,要随时修改设计。设计者与制作者互相配合,使玉器精益求精。
和阒玉的造型设计,要根据玉质和玉色等精心设计。
有的一块玉料可以设计几件作
品。
有俏色的玉料在造型中巧用俏色,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出胚
3、琢磨
设计完成以后,制作者利用磨玉机和工具、磨粉等,按设计意圆加工成座品。技巧千燮万化,归根到底是琢和磨。
精雕细琢
琢就是利用铡砣、錾砣等,将造型中的余料切除,其手法有铡、摽、掘、划等。磨就是利用冲砣和磨砣等将造型中的余料研磨掉,有冲和轧的不同方法。
在基本造型完成后,为清晰细部,还要进行勾、撤、掖、顶撞等工艺。勾是勾线;撤是顺勾线去除小余料;掖是把勾撤后的底部清理清楚;顶撞是把底纹平整。此外,还有叠挖、翻卷等工艺,把花瓣、衣遗做得飘洒。打孔、镂空、活环琏等工艺一般是琢磨时一起进行的。琢玉是属于艺循范畴的创造性劳动,琢玉人员的水平是关键一环。
中国的琢玉以高超精巧的技艺称誉世界,正如世界许多学者、玉雕师所说那样,玉及其雕琢的特技,是中国人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现在中国的玉雕厂都摊有现代的先进设备和技艺精湛的琢玉艺人,在生座车间进行创造性,玉雕师用他们霞巧的双手,碾出精美的玉器。和田玉的韧性大,在制做作品时,尽可能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形准、规矩、利落、流畅。
细工是细部的精加工技术,难度较大,是精美玉器的一个重要标志。
4、抛光
打磨/抛光
抛光是把玉器表面磨细,使之光滑明亮,具有美感。抛光首先是去粗磨细,即用抛光工具除去表面的糙面,把表面磨得很细;其次是罩亮,即用抛光粉磨亮;再次是清洗,即用溶液把产品上的污垢清洗掉。
和田玉玉器的抛光,要求使玉面平顺,以反映玉的润美。座是玉器的主要装潢,用木、石、金属等制作,其形状、高矮、厚薄和造型雕刻都应以玉器造型为依据使之浑然一体。匣是放置玉器用的,大体反映了玉器的高贵程度有专门的技术要求,以保持中国匣的风格。
成品
总之,一件玉器制成,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琢玉艺人的心血。一件座品,少则一月,多则数年,稍不留意就有损坏的危险,琢玉艺人历经风险,费尽心机。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得可贵。
7. 玉雕造型设计
玉雕猴是以描述猴的智、勇、勤、义特点为主题的玉雕饰品。在我国猴文化中,猴自古就融汇了我国的吉庆元素,在民间广为流传,也饱含着人情味,特别是《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出现后,它那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象征着封侯挂印、长寿健康,传递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随着东西文化的融合,玉雕猴的造型更是结合了双方文化的精髓,既有着我国传统的含蓄内敛的古典韵味,也饱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大胆随性,把猴的机灵、乖巧形象展现得美轮美奂。那种端庄典雅中又透露着几分可爱俏皮的设计,令人生爱。
灵猴自古就是吉祥图腾,聪明智慧间却把猴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盐源五彩玉的温润含蓄渲染下,更把猴形象化,把我们东方文化特有的韵味体现出来。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击和融汇,玉雕猴的设计也注入了潮流元素,造型百变,风格出窍。所以玉雕猴既可以是经典传统的写实古朴形象,配以喜庆的红绳,更具我们传统文化气息;也可以是与时尚的贵金属或钻石等结合,既有着玉石的凝重也有着时尚元素的耀眼;还可以是采用镂空或浮雕手法增加其他吉祥如意元素,雕刻手法的精湛更显猴的灵动;甚至玉雕猴可以自制成一整套玉雕饰品,吊坠、手链、戒指、胸针等,整体给人一种活力和清新感。
8. 玉雕工艺的制作流程
1、去糙,将玉雕的半成品的表面打磨得更细腻平整,这是抛光前的一些简单的准备。
2、用特制的抛光粉进行抛光。抛光所用的一般使用红粉子(氧化铁粉)、绿粉(氧化铬粉)和天然钻石微粉。抛光剂用适量的水和油汁调好,涂在柔软的材料——毛毡、皮革、棉布、木材、葫芦壳制成的砣轮上,再在玉器表面上作较慢速的摩擦,转动一段时间,就可以获得光滑洁润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玉器表面。
3.抛光后用清水洗净。
4,过蜡,就是将石蜡擦在烤热的玉件上,冷却后用布擦拭表面,使玉件表面有晶莹的亮度。
9. 玉雕制作技法
玉雕的工艺区别较多,分类也不一样。一种按8种雕刻技法,分别是:线雕、薄意雕、圆雕、浮雕、内雕、凹雕、俏色雕、镂空雕。
另一种分类技法,常见有阴刻、阳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金银丝镶嵌,俏色雕,镂空雕,梳毛工艺,链雕等。
另外一种分类按地域分的四大流派,即分为苏工、河南工、揭阳工、瑞丽工,也有分北派、南派、海派、扬派之分等等。
10. 玉雕器型
五玉: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五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六瑞: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五瑞:①古代五种圭璧,形制不同,等级各异,诸侯执之。《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
②指古代五种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时多为朝聘、祭祀之礼玉。
瑞玉:古代五等诸侯所执之五种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故名。《仪礼·觐礼》:"以瑞玉有缫。"注:"瑞玉:"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大圭:古代玉圭之一种。天子所服,长三尺,作用如笏,插于衣带之间,记事备忘。
玠:古玉器名。大圭。一种玉器。《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桓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双植,谓之桓楹以架屋之义,犹言栋梁柱石也。见"命圭"。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 《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信圭:古代玉圭一种。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周礼·春官》载:侯爵执信圭。
躬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顶圆左右两肩亦圆,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义。参见"命圭"。
谷圭: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周礼·春官》:"谷圭以和难。"
介圭:古玉器名。大玉。《诗·大雅·嵩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
日圭:古代玉圭之一种。长五寸。用于祭日,故名。《宋史·礼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玄圭: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同"玄圭"。
琬圭:古代玉圭之一种。上部浑圆,长九寸,古为瑞信之物。《周礼·考工记》:"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
琰圭:玉圭名。上端锐。《周礼·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郑司农(众):"琰圭有锋芒。"
圭璋:亦称"圭璋"。古代礼玉之一种。为一种贵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礼制: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古为瑞信之器。
圭璧:古代祭祀、朝会用玉器。古为瑞信之物。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长五寸。《周礼·考工记》:"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用以测定土地和四时日月。《周礼·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出土玉璧,与《尔雅》所说不符。认为"'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似可放弃不用。大孔的璧环类玉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墓中便已出现,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当是作为手镯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 周南泉《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一文认为"瑗"玉"古籍中有明文规定,且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玉环、瑗上,墨书文字写名,也与《尔雅·释器》一致。今就不心更改定名为宜。"同意《尔雅·释器》一书的解释。
拱璧:古代一种大型玉璧。用于祭祀。因其须双手拱执,故名。大璧径长尺二,天子礼天之器。
谷璧:古代瑞信玉器之一种。为"六瑞"之一,用于朝聘。周制,谷璧为子爵所执。《周礼·春官》载:子执谷璧。
蒲璧:古玉器名。刻有蒲纹的玉璧。
尺璧:古玉器名。直径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贵。《淮南子·原道训》:"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左思《魏都赋》:"明珠兼寸,尺璧有盈。"
瑄:古代一种祭玉。古为瑞信为物。圆形,直径六寸。用于祭祀上天。《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瑄)。"《郊祀志》:"有司奉瑄玉。"
璧羡:古代一种长圆形玉璧。
戚璧:古玉器名。又称"璧戚"。一种异形的璧,它的两侧各有一段弧线切削平直,并有牙齿形突起各一排,刃部磨薄锋利。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有戚璧出土,作为武器类仪仗用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两件出土,刃部分四段。
玉玦: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璜: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也作佩饰。玉璜最早之器,见于浙江姚河姆渡文化。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为此,"璧曰璜"的说法,与"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玉琮:古玉器名。一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用途,古今说法很多。综其说,有礼地、发兵、享后和夫人、敛尸、饰辂辇竿头、古织机上持琮翻交等用。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江苏南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到殷代,玉琮常有出现,但器形比较短矮。汉代,玉琮可能已经不再制造,迄今为止仅在汉墓中发现几件,这几件都是由旧玉改制而成,改制后已不再作为仪礼用的玉器,而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汉以后玉琮不多见。明清两朝时有仿古制品,但已脱离先秦风格。
璋: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犹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而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纹。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即小璋),施一半纹。发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旁无刃。
瑁:古玉器名。天子所执之玉,用以合诸侯之圭者。因冒于其上,故名"瑁"。通作"冒",又名"冒圭"。
佩玉:古玉器名。也叫"杂佩"。古人以玉比德。佩玉的形制,包括"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珑:古玉器名。古人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制品,其文皆作蟠龙之状,其形如璧。有缺口者,也有无缺口者。
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玉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
玉佩:古代一种佩饰。古人认为佩玉祥瑞,君子必佩玉,故佩玉之风盛行。玉佩多作成扁平状,多圆形,亦有腰圆、菱形等。用透空、线刻、浮雕等手法雕琢。多为贵族佩戴。
环玦: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玦。《汉书o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水苍玉:玉名。古时用为佩玉。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也叫作"水苍"。
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玉钩:古代用玉制作的带钩、账钩。通常多镂刻有纹饰,有的镶以金银。玉带钩,春秋战国已有,汉代玉带钩,时有发现。
玉鹿卢:古代一种玉剑饰。雕琢精致。鹿卢,亦作"辘轳"。
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
玉珥:玉饰的剑鼻,即剑柄与剑身相连处,两旁突出的部分。一说玉制的耳饰。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缕或银缕、铜缕联缀而成。关于玉衣的起源,从考古资料考察,早在东周时就有"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可能是玉衣的雏形。
金缕玉衣:即"玉柙"、"玉匣"。汉时帝、王的殓服。按等级分金缕、银缕、铜缕。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皆有发现。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汉中山靖王刘胜(武帝异母兄)夫妇墓,皆裹玉衣,各由两千余玉片,四角钻有小孔,穿以金丝,连缀而成,故名"金缕玉衣"。每块玉片的形状、大小,都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精细加工。玉衣按部位,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
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造型和纹饰较简单,因其随葬,主要为了起巫术作用。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唅"、"琀",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用来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玉册:亦称"玉策"。古代用玉版制作之册书。古制,帝王以玉册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后妃。
玉牒:①玉牒书。古代帝王进行封禅郊祀典礼,所用文牒以玉雕镂,故名。②古代皇族族谱,用玉片镂刻,名"玉牒"。
玉函:玉制书套。旧题晋王嘉《拾遗记o周灵王》:"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
玉节:古代符节之一种。玉制,作重要凭信之用,故名。
瑞:玉制的信物。若后世的符玺。端玉,古代用为信物。
刚卯:古玉器名。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柱状物玉护符,中有贯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挂在革带上佩用,是护符的一种。刚卯的四面各有八个字,作两行书写。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汉以后又废除不用。
玉玺:帝王之玉印。秦以后,为皇帝专用。
玉螭:玉雕为螭的印鼻。
璧角:古代禘祭用的饰玉的爵。
11. 玉雕造型
1、新石器时代的玉人多以单阴线刻画纹饰,对人物的琢制方面多突出大眼、大嘴和蒜头鼻,虽然五官刻画相对简单,但是仍然体现着古朴之美。
2、商代玉人特征
商代中晚期玉人大量出现,而且多以圆雕形象出现。五官夸张,臣字眼或者一字眼,嘴宽大,宽鼻,眉毛粗重,前额窄小突出。商代玉人主要是圆雕和片状玉人,其中圆雕立体玉人较为少见。
3、西周玉人特征
西周玉人的眼梢长出眼眶,并勾卷,但是做工并不精细。
4、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脸形比较接近西周风格,发型多用细阴刻线表示,但身上的纹饰非常精美。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玉雕舞蹈人佩。
5、汉代玉人特征
汉代玉人多以玉舞人和玉翁仲形象出现。玉舞人始于战国,汉代十分盛行,多作扁平形状,其形象也较为统一,一般是细腰长袖的女舞者,一只袖自头顶甩到身体的另一侧,另一只手横于腰部,袖垂于身体另一侧。玉舞人的雕琢粗细不一,粗糙的只雕外形,不做细致处理。精致的玉舞人服饰会有起伏的衣褶出现。
玉翁仲一般雕琢相对简单,直立状老者形态,两臂合于胸前,头形上方下尖,而且多采用汉八刀雕琢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