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玉雕佛耳朵(佛像耳朵)

1. 佛像耳朵

1、他的耳朵,小巧而带粉红色,像贝壳一样。

2、两只风干的耳朵帆似地张开,像在兜听天地间所有的秘密。

3、他这对出类拔萃的招风耳,像馄饨片一样又薄又大。

4、圆圆的大脸盘上,两侧长着两只小耳朵,就像小手端个大脸盆似的。

5、他的耳朵大得宛如蒲扇,夏天准能扇风哩!

6、耳朵很大,耳垂也肥,像寺庙里佛像的大耳朵。

7、这个脑袋两旁张着一对大耳朵,似乎吊壶的两个把手。

2. 佛像耳朵图片大全

耳长7米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乐山大佛 介绍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3. 佛像耳朵一大一小

佛教徒的耳垂是正常的,只是佛菩萨的造像上耳垂是大的。

根据我国的面相方面的说法,耳朵大是有福之相,耳垂的的厚和大更是表现了福气的深厚。佛教传到我国已经有近两千了,佛祖的相貌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者说画像者和雕刻者加入了一些主观想象,这是不可避免的。

4. 佛像耳朵有洞吗

乐山大佛耳朵是木头的。

书中对“乐山大佛”有这样一段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也就是说,“乐山大佛”的双耳为纯木制或以木衬之。

5. 佛像耳朵为什么很长

五大:

一,手大。手大一般力气就大,干活就不费劲。手要小了,很多工具抓都抓不住,更别提干活了。

二,脚大。俗话说:“脚大走四方”,脚大了,站的就稳,走的就远,去哪里都方便,讨点生计就不成问题。古代的妇女都裹足,都是小脚,走起路来就费劲,走不稳,也走不远。

三,耳朵大。古人认为耳朵大是一种福相,所以供奉的神像、佛像,耳朵都很大。现代人也发现,耳朵大与人的长寿确实有关系,并且耳朵大的人,往往也比较聪明。

四,膀大。有句成语叫“膀大腰圆”,肩膀又宽又大,也是一种力气的象征,让家人有安全感,能够依靠。尤其是在古代农业社会,男子大多都需要干农活,抗东西,没两膀子力气是不行的。

五,臀大。臀大的人,底盘大,坐姿就比较稳重,让人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三粗,就是双腿粗、腰粗、颈粗。

一,双腿粗。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没有机械化,主要是靠人工,连日常出行,也大多都是靠步行,因为经常锻炼,双腿就容易变粗。当然,现在人不劳动,有的腿也很粗,但那都是肥肉,没有力气。

二,腰粗。腰粗的男人,给人一种靠得住,很稳重的感觉。有的人腰很细,一阵风好像就能给他刮折了,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比较柔弱,不太安全。

三,颈粗。脖子粗,给人的印象也是粗壮、有力、稳重,我们都看过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个细脖子顶着一个大脑袋,看着就让人别扭,感觉一掐就断似的。

6. 佛像耳朵有洞是什么意思

发鬈的秘密

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这里抬头仰望大佛,会有高不可攀的感觉。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才能登上栈道的顶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以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头顶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才数清的。这些螺髻看似和大佛头部浑然一体,实际上是用石块逐个嵌上去的。每一块螺髻的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没有沙浆粘接,只是在螺髻的表面抹了两层灰,看上去好像和大佛的头部是一块石头雕刻的一样。

耳朵的秘密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个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里面掏出了许多破碎物,都是腐朽了的木泥。这说明史书中记载的“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是真实的。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岩石凿就的,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上锤灰装饰而成的。在大佛鼻孔下端也有窟窿,里面露出三截木头,呈品字形,说明大佛隆起的鼻梁也是用木头做的。不过,这在唐代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的,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

身体的秘密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保护大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根本看不出来。大佛的衣领和衣纹褶皱上也有排水沟,而正胸左侧的水沟则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个洞,但没有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被侵蚀和风化,千百年来,对于保护大佛起着重要的作用。

嵌在胸部的千古之谜

1962年对大佛进行维修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个封闭的洞,洞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保护大佛的木阁——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13层木阁保护大佛,以免日晒雨淋,当时称为大佛阁、大像阁。宋代时重修,称为天宁阁。在明末起义中,天宁阁被张献忠的义军焚毁。现在,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桩洞来看,当年确实有过大佛阁。但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这个千古之谜,至今没能解开。

7. 佛像耳朵为什么这么大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

建造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佛像结构:

1、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2、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 *** 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4、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5、胸部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扩展资料: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8. 佛像耳朵画法

这耳轮分明,外圈和内圈很匀称。像是刻刀雕出的艺术品。

耳朵很大,耳垂也肥,像寺庙里佛像的大耳朵。

她有两只突出而且肥大的耳朵,守卫在脑袋的两旁,像两扇屏风似的。

这个脑袋两旁张着一对大耳朵,好像吊壶的两个把手。

他的耳朵很大,就像猪耳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