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兽玉雕图片大全(兽首玉雕)

1. 兽玉雕图片大全

  古代玉狮,唐,长6厘米,宽4.5厘米,高1.5厘米。清宫旧藏。  狮白玉制,略有绺裂。狮圆雕卧式披发,发呈多绺的螺旋状,环眼,阔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带有螺旋纹,尾自身后上冲,亦带有螺旋纹。  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与此兽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证此作品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们了解唐代玉兽造型中肘部饰螺旋纹的状况。

2. 兽首玉雕

有很多

1、镶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 旟(yu)鼎

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通高77,口径56.5厘米。

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3. 玉雕兽头挂件图片大全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2、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单。

3、清明上河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4、“大禹治水”大玉山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

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国之瑰宝。

5、越王勾践剑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就算是两千多年后的现在都无法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剑,中国古人的智慧超出常人想象。

6、曾侯乙编钟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7、马踏飞燕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8、镶金兽首玛瑙杯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以上全部列入禁止出国名单。

4. 玉雕兽面图片大全 设计

1、清 茄皮紫桃形倒流壶

2、宋 酱釉倒流壶

3、鸳鸯转香壶

4、清乾隆 紫檀仿青铜尊

5、唐 青铜酒壶尊 (六件)

6、晚清 镶玉嵌宝龙纹银酒壶

7、明 青白玉牛首觥

8、清 掐丝珐琅牛头觥

9、民国 粉水晶盘螭龙觥

10、清 青白玉雕兽面纹觥

11、汉代 青白玉螭纹卮

12、清初 白玉仿青铜器龙凤纹卮

13、汉代 彩绘人物图羊钮卮

5. 玉雕兽面设计图

明代的雕工和清代雕工基本上的区别就是线条以及兽面的五官!可以说清代的雕工比明代的雕工细、精、线条比较流畅!

明代的雕工还不是特别的好,清代随着扬州、苏州以及北京工的兴起,同时北京工还是有明代工的传承线条比较粗,扬州以及苏州的工是最好的,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要说的比较详细的话那就太多了!

6. 兽头玉雕

烛龙,别名烛九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之神 ,据《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也称烛九阴,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红色,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吸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又能呼风唤雨,不喝水不进食,不睡觉也不休息。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 身长千里, 睁开眼就为白昼, 闭上眼则为夜晚, 吹气为冬天, 呼气为夏天, 能呼风唤雨。

关于神龙的传说篇二:应龙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斩蚩尤、夸父,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应龙,吾人已知乃黄帝神龙,曾以“杀蚩尤与夸父”(大荒东经)立大功者,今乃助禹治水,则亦当为黄帝之任命也。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第 2 页

”“黄龙曳尾”,自即是“应龙画地”也,“玄龟负青泥”者,青泥当即是息壤,即“帝卒命禹布土”之“土”也。

应龙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关于神龙的传说篇三:苍龙

苍龙,有三种含义:龙名、马名、黄道东方七宿总称——青龙。汉族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的

第 3 页

星辰自然崇拜。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关于神龙的传说篇四:青龙

神话中的黑色之龙。

第 4 页

《·贵义》:“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高诱 注:“黑龙,水精也。”

《史记·封禅书》:“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娲皇受命,杀黑龙而定水位;汉祖乘机,斩白蛇而开火运。”

关于神龙的传说篇五:云龙

第 5 页

云雾缠绕的龙。

汉王充《论衡·乱龙》:“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 五代齐己《春雨》诗:“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前蜀杜光庭《天册巡官何文济为东院生日斋词》:“犹风虎以相须,若云龙而感契。”《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宋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 明张居正《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

第 6 页

雍,济济岳牧,是谓云龙。”

《易· 乾》:“云从龙。”故称。 唐张祜《忆游天台寄道流》诗:“云龙出水风声过,海鹤鸣皋日色清。” 南唐沈汾《续仙传·酆去奢》:“﹝ 安和观 ﹞北五里有卯山……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见云龙、雷公、电姥,神鬼甚众。”当代阿袁(即陈忠远)《讲授张平子<归田赋>後即席感吟一绝》:“何期妙指五弦外,一径云龙泽畔吟!?”

关于神龙的传说篇六:螭龙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

第 7 页

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中的壁虎。

关于神龙的传说篇七:蟠龙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

第 8 页

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7. 玉雕兽纹图案

1.清明上河图

作者: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现在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宝贝,但要看到它并不容易。

2、四羊坊尊

阳方尊是国家博物馆的珍品之一,是殷商时期的礼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乡宁县,是中国十大青铜文物之一,四羊方尊被历史学家称为“终极青铜典范”。

3.后妈武丁

后穆武鼎,原名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为商代皇陵。商朝皇帝祭母铸二鼎,现藏西藏国家博物馆,可以随便参观。

4.雪景和寒林图

作者:范宽在宋代,画家的山水往往都是用心中的意象来描绘的,为了心中的山谷。据古书记载,范宽“心胸宽广,善饮酒……”。道教崇尚自然,具有辩证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崇尚道与自然,万事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5、金玉衣服

1968年7月12日,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出土中山陵王静金玉服。现在,它们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6.敬晋侯之鸟。

侯鸟尊于90年代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114号墓坑,为山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7.匈奴王冠

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中出土。它是战国时期的鹰冠金冠饰品,是匈奴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稀世珍宝,也是至今所见的“胡关”。造型独特,制作成熟。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艺术的结晶,堪称匈奴的艺术瑰宝。

8.东平汉墓壁画

2007年10月12日晚,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出土。这件珍贵的文物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成为社会公认的“十大镇馆之宝”。

9.清理并干燥狄龙皇帝线周围的旋转瓶。

90年代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烧制,南京博物院珍藏之一,十大镇馆之宝。

10.萧何在月下追韩信梅瓶。

1950年,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穆盈墓出土。元青花的“小和”紧随《韩信·月下》屠美瓶的发现,为我国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艺、绘画、烧制、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11.王羲之上虞帖

作者:王羲之

上虞帖写于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

12.富春山居图

作者:黄创作于元代1350年。

13.云纹青铜大镫

1978年,福建南坪、建瓯小桥公社杨泽大队黄克山出土,是福建省博物馆的珍品。

14.战国楚大鼎

1933年安徽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15、商兽纹鹿耳四足青铜。

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兴安大洋洲,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商业消化器!

16.春秋莲鹤方壶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巩峥墓出土。莲花花瓣中央竖立着一只清新淡雅的白鹤(仙鹤),展翅一脚。

17.越王勾践剑

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王山楚墓一号墓出土,湖北江陵楚贵族墓出土越王勾践。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经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妻。所以这把剑很可能是他娶女儿的时候作为礼物来到楚国的,后来楚王送给了某个贵族,所以就成了这个楚国贵族的陪葬品。另一种意见是分赃,即309年至306年前,楚国出兵全国时,楚军缴获此剑,带回楚国,最后成为陪葬品。

18.曾侯乙敲钟。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雄伟、最巨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

19.平纹纱衣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西汉纱衣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服装,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致轻巧。在中国古代丝织、服装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湖南省博物馆曾经委托一家研究所仿制素纱服装,最后织成了一件重49.5g的仿真素纱服装,这一过程耗时13年。

20.金代铜坐龙

1965年,在黑龙江阿城的程楠城墙附近出土了铜佐龙。中国龙采用人的五官作为造型是非常罕见的。人鼻和龙身的结合并不会让观者感到不协调。人鼻比传统龙型中的猪鼻更生动,使人想起“真龙天子”和“君权神授”,也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神秘。

21.青花云龙图案高足碗

1975年,吉林省博物馆在全省文物普查中,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耀里毛都公社南哈拉图达大队收藏了高足碗。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22.瑞和地图

作者:赵霁,北宋宋徽宗人

瑞和图是最经典的超现实表现手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从画面角度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最典型的作品之一,比西方超现实主义早了几百年。

23、云龙人物图案转心象牙球

精美绝伦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4、金猴王砚

何鹏洲聘请当时肇庆黄冈著名制砚世家郭氏的后裔郭大师,根据这三块端石的特点,打造了一方三分砚。每一面都有形似动物的图案形象,一面形似猴子,是猴王砚;一边是起重机;另一个像一头斜躺的牛。

25.路祥铜鼓

1976年在广西贵县(今贵港)萝卜湾一号墓出土,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之宝。

26、宋柏青琉璃花嘴凤头壶

这只花嘴凤头壶的造型受到了唐代波斯金银器的影响,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

27.古兰经

2002年6月10日,宁夏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宁夏博物馆考古人员考证后发现,宁夏博物馆收藏的一本《古兰经》是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

28.镀金铜牛

1977年,宁夏银川贺兰山西夏陵出土西夏鎏金铜牛。据了解,由于蒙古军队彻底灭西夏,西夏陵墓几乎被毁或被盗。考古学家在西夏陵发现了空空177号墓。一个年轻的工人突然踢到了一个硬物,是这只青铜牛的角。后来,这头牛被称为“被踢出去的国宝”。

29.骑在燕子身上

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3年,它被确定为中国的旅游标志。

30.铜镀金观音像

国宝观音镀金像。青海著名的瞿昙寺是明朝皇帝赐的。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31.镶嵌金兽首的玛瑙杯

它于1970年10月在陕西省Xi南郊何家村出土。

兽头玛瑙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精美的唐代玉雕,也是目前发现的最精美的唐代玉器。

32.舞马冠军杯银壶

1970年在陕西省Xi南郊何家村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玄宗做皇帝时,把管理国事、居住的地方搬到了美丽的兴庆宫,兴庆湖边修建的“勤政厅”大楼就是处理政务的地方。在一年一度的钱球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玄宗在“勤政厅”大楼前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据说有一次表演马舞,马给皇帝祝寿鞠躬,皇帝喜出望外,把酒给跳舞的马,马把酒杯含在嘴里,一饮而尽。银壶上的舞马造型,捕捉了杯中饮酒的瞬间,将历史的精彩瞬间流传至今。

3.兵马俑

1974年3月,岭东西阳村村民在抗旱打井时,在秦始皇陵以东三里的下河村和乌拉村之间,发现了一个大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发现了2000多年前秦俑的宝藏。

34.青铜神树

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它是中国宇宙树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巨大实物标本。

35.太阳神鸟金饰

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藏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饰的中心图案很像一个有12道光芒的太阳,外层的四只鸟很像神话中的“负日金太阳”,都与太阳神崇拜有关,所以主要寓意着古蜀时期“太阳、月亮、鸟、象牙”的宗教崇拜。

36.东汉时期的铜车马

东汉铜车马于1975年在贵州兴义东汉墓中出土,现藏贵州博物馆。据专家介绍,黔西南是古代夜郎国的中心,东汉青铜车马的发掘对西汉夜郎文化的追寻,尤其是对探索汉代中原文化与夜郎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37.舞阳石雀

重庆忠县舞阳镇发现乌石雀。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被发掘。舞阳汉阙的发现者是王洪祥,一个普通的煤炭搬运工。

38.牛湖铜案

牛筒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中出土。李家山青铜器是“国宝”,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他们与中原、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有着历史渊源,但在边疆地区也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39.双体陶罐

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40.翡翠白菜

玉白菜原是雍和宫的陈设,雍和宫是清末金妃居住的宫殿。据说玉白菜是她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它象征着新娘的纯洁,而昆虫象征着生育能力;愿新娘多子多孙。

41.东坡食肉石

东坡肉石又称红烧肉石,是一种天然玉石,没有雕琢。它是台北故宫三大殿堂中的珍品之一。

8. 兽玉 rise

3D的。

因为变形金刚7超能勇士崛起是一部科幻电影,3D技术可以提高电影观影的沉浸感和视觉效果。

3D技术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场景的立体感和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

所以影片应该是使用了3D技术制作的。

3D电影技术在电影产业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随着科技的进步,3D技术不断地被改进,可以让观众体验到更加真实的效果。

除了电影制作,3D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游戏、建筑设计等领域,成为现代数字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兽玉有什么用

一、和田玉龙首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里龙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龙在民间则比喻男子,目前已成为华人心目中最尊贵的吉祥物代表,有神武、力量、卓越、掌财的象征。龙也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高贵与威严。

在风水学中,龙属于“四灵”之一,能够生旺制煞、驱邪避凶。龙是喜水的动物,经常翱翔于天空之中,有着强大而神秘的特性,应力而生,象征着力量。所以佩戴龙,可以增强自己的运势,也可做护身健康之用。

二、和田玉虎头

虎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猫科动物,它体量庞大,性情威猛,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之一,同时也被人誉之为“百兽之王”。

由于虎所具有的这种神威,据说在我国古代,祖先们还把它作为了一种护卫神兽,以便祛邪辟灾。雕刻有虎头图案的,一般还有镇邪,祈福保平安的意思。

虎头作为玉雕题材,取的就是老虎的精气神,寓意:人中王者,八面威风!

三、和田玉马首

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马具有忠诚及善良的品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负重奔走乃至牺牲无怨,因此马寓意忠诚、忠贞不渝。

10. 玉雕兽类图案大全

兽面纹即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由于有首无身,所以叫做兽面纹。它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象征着威猛、勇敢、公正。

玉雕中最为常见的兽面纹是饕餮纹。饕餮兽面的特点是大眼、有鼻、双角,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一般没有下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