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秋山图(元代秋山玉雕)
1. 元代秋山玉雕
和田玉的种类繁多,笼统的讲,俄料、青海料、韩料等都统称和田玉,但是,质地,品质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好的还是新疆和田出的和田籽料。玉的优略主要看玉质的本身是否细腻,温润。
青玉的矿物含量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和微量铁质。和田玉是地壳中酸性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的裂隙中接触交代形成的。一般青玉矿床都是一色的青玉。青玉中阳起石含量较高,但比较致密、细腻。青玉的颜色种类很多,有淡青、青绿、深青、碧青、灰青、竹叶青、灰白等,主要产地在中国 新疆、青海、辽宁、俄罗斯。
青白玉是以白色为基调,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属于白玉和青玉的过渡品种,在玉雕饰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主要产地在中国 (新疆、青海、辽宁) 、俄罗斯、韩国。
2. 明代秋山玉
春水秋山玉是辽金元时期的玉器造型。玉器造型是春天在水边捕猎大雁,秋天在山林猎杀老虎,所以叫春水秋山玉。
3. 元代秋山玉雕图片
宋代,玉器更加世俗化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辽金是北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其玉器制作虽受中原影响较大,但却具有其突出的民族特色,如“春水”和“秋山”便是来自于契丹、女真族的“春捺钵”及“秋捺钵”。
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两种玉器,之所以说这两款玉器一脉相承,是由于它们的出处和工艺基本相同:
首先,它们都源于辽金皇室;其次,玉器的主题都是飞禽走兽;
其三,大都采用俏雕和镂雕工艺。
4. 元代秋山玉雕特征
中国古代玉器上颜色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种情况。
中国古代的“玉”,是指“石之美者”,包括的材质种类很多,每一种材质都有多种天然形成的的颜色,即自然呈色,如和田玉就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玉色品种;古玉在长期瘗埋于地下的过程中,会受到水土中的酸、碱性物质及地热、地压、潮湿等地理环境的作用,与之相邻接的铁、铜及水土中的各种呈色矿物元素也会逐渐渗入到玉质中,从而使玉器的色泽产生各种变化,呈现出白、褐、红、绿等各种深浅不同、变幻莫测的次生颜色,这些次生颜色就是玉器的自然沁色,是出土古玉的重要特征。
此外,玉器的颜色还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人为方法发生改变,以这种方式产生的次生颜色可以称作人工染色。人工染色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假冒古玉的自然沁色(也有少部分是为了模仿仔玉皮壳的颜色),这是制作伪古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曾经对中国古代伪古玉产生的时间问题做过研究,认为:在宋代,伴随着仿古玉和玉器市场的出现,伪古玉也应运而生了,南宋文人周密的笔记《志雅堂杂抄》和元代人脱脱所撰《宋史》中,都记载了宋人对玉器进行辨伪的情况,不但证明宋代已经出现了伪古玉,而且说明当时人已经具有了辨伪的意识和行为。
由于宋人受金石学以钟表鼎彝器和石碑刻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影响,在鉴赏玉器时偏重于款识的内容、字体及雕工,因此伪古玉制作者也投其所好,在铭文上花大气力。关于宋代的伪古玉是否已经使用人工染色技术来制作假沁色,目前还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但一些后世的文献和染色的玉器实例可做为研究的参考资料。
目前在宋元时期的文献中还未发现有关人工染色技术的记载,关于宋代玉器上人工染色的情况,只是在清嘉道时期的玉器鉴赏家陈性《玉纪》一书“辨伪”一节中,有如下记载:“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陈性为清代人,所记宋代用虹光草汁染色制作老提油伪古玉的事情,可能是听别人的传说,不是十分可靠,但也非常值得重视。
关于宋代的人工染色,除了陈性的“老提油”之说,民国时期还有“宋仿苏烧”之说。目前被认为属于“老提油”或“宋仿苏烧”的玉器具有如下特点:玉质均是上好的和田玉,造型、纹饰多仿战国和汉代,尤以韘形佩和带钩为多,做工细致精湛,磨得非常圆润,通体或局部呈现或深或浅的琥珀色沁,沁色看起来很自然、很“老”,给人总的感觉是很好的古玉,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三代、唐宋时期的真品玉器来看待。
以我们现在的认识能力来看,这类玉器为“伪古玉”,上面的沁色为人工染色,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其制作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认为它们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宋代,即“老提油”或“宋仿苏烧”;二是清代,即乾隆《玉杯记》所说的“琥珀烫”。
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女士在读过笔者关于宋代伪古玉的观点后,于2010年3月15日给笔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我目前的想法是,可能许多以前的玉器到明晚期才再被染色,包括故宫的黄玉鸭以及荷叶笔洗(荷叶杯)。因为明晚期的收藏风气让卖玉器的将商品加以染色,所以我院藏玉几乎从史前到明代,多被加染,只是染剂与染技还分许多种,高下有别。”
笔者认为,前代的玉器在伪古玉生产的高峰时期——明代晚期被染色,可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还不能因此而排除宋代玉器上已经使用人工染色技术的可能性。
在某些出土的元代玉器上,表面的沁色不是十分自然,具有人工染色的特征。如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玉双螭纹圆角方环,浮雕螭纹的身上有深浅不一的酱色斑块,看起来死板生硬,而且裂纹处的颜色较深并沿裂纹渗入,而下面方环部分的玉质则十分干净,不似自然形成的沁色;同时出土的灰白玉螭纹剑璏玉质如新,局部的褐色铁沁看起来外浮,不自然。
传世的金元时期春水秋山题材玉器上,也可以经常见到人工染色形成俏色玉雕的情况。如果元代已经较多地在玉器上使用了人工染色技术,那么陈性所说的宋代染玉的事也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也就是说,宋代已经出现在玉器上进行人工染色的技术了。
5. 元代秋山玉拍卖价格
《谁家亭子傍溪湾》出自于元代诗人黄公望的古诗《秋山林木图》全诗原文:“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
6. 元代秋山玉雕图片大全
青玉是所有玉中品质最好。
在流传下来的高古玉中,青玉的存世量是最大的。在古代青玉使用上至最高皇权的“皇帝之宝”,下至文房、饰件,应有尽有。宫廷中很多青玉把件籽料及很多器皿都用青玉制作,故宫所藏《大禹治水》、《秋山行旅》等大型国宝级玉雕就是青玉的。
青玉的物质成分跟白玉相近,但硬度最高,韧性最好,玉质细腻温润、玉色深重且纯正一致,整体呈现刚劲之气,加之青玉常见大块者,因而常常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国玺以及大鼎等大型器皿的主要选材。
7. 秋山玉 拍卖记录
元代玉器的玉材主要来自和田及附 近的匪力沙,以白玉为主,质地优良。另 外,还使用岷玉、青金石、绿松石、玛 瑙、水晶等。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 玉的天鹅纹、秋山玉的虎纹。此外,元代 玉器纹饰中,龙纹、涡纹、云纹、鸟纹、 花卉纹等也非常有特点。
8. 秋山玉器
玉山子 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平面图,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图命名。玉山子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这种山林景观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表现和渗透着绘画的章法。金元时代的作品,以山林、雄鹿、柞树、人物为题材,而明代多以山石树木为主要内容。明以前的山石雕琢以钻法为主,往往可见孔状或砣状钻痕。 最早的巨型玉山子是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其实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现藏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 清代玉山雕琢受清初“四王”画风影响很大,山石布局讲究均衡、稳重,层林叠起,意境清淡,因而在雕造时力求古朴庄重,用刀平稳,转折圆润,不同于民间玉器裁花镂叶的装饰作风。 清代的山子盛行于乾隆时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场景。如“秋山行旅”、“南山积翠”、”会昌九老”等。小型的玉山子也较常见,亦是以山水人物、亭台楼阁为题材,雕刻出一幅幅淡雅宁静的山水风景。有的运用巧作手法,利用玉石本身的颜色差别,分别雕出白云、流水、苍松翠竹、古道夕阳等景物,形成高低错落、深浅对比的特殊效果,韵味极强。山石表面以长条棱边,似披麻皴,山石边沿、人物衣褶以及树木轮廓都雕琢得棱角锋锐,类似今天的盆景。 清人喜将玉山子陈设室中,因而雕造的数量众多,其精者多出自乾隆年间。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器用整块玉雕成,重十万余斤,乾隆钦命雕造,前后历十余年才完工。其工程之浩大,气势之宏伟,为世界玉雕史所罕见,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它是中国古代玉器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陈设于北京故宫乐寿堂后间。清宫旧藏的大型玉山很多,民间多见的是小型的。乾隆以后由于大件玉料来源匮乏,山子雕造由此衰败。
9. 秋山玉是什么玉
1、“秋云春水”,正字应是“秋山春水”。是辽金时期的一种玉刻的表现形式,以山林熊鹿等为题材的被称作“秋山玉”;以海东青捉雁为题材的则定名“春水玉”。当两种图案雕刻在一块玉上自然是一正一反,“春水”永不见“秋水”,“秋水”也难见“春水”。
2、“千山暮雪”语出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首词的第一句想必大家都知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此一说想必大家就能体会这句“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感情色彩了吧(笔者认为:表现了失去了另一半自己也不想独活的意境。还望众位自己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