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摄影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三者之间,谁的难度最大?

这个问题核心在于“难度”二字,这个难度可以分两个层面理解,创作的难度和欣赏的难度。

光从创作周期来讲,摄影周期最短,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拍摄几天的作品不多见,当然,不说前期的布景和后期制作。但雕塑和绘画的周期都比较长,短的几小时几天,长则数年,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历经数百年的开凿,可谓旷世杰作!

再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摄影作品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三种艺术体系里,摄影对被描绘对象的还原度最高,艺术家的思想可以最直观的表达,其次就是雕塑,没办法太抽象,表现自由就是自由女神雕像,表现宗教就是女神维纳斯,表现力量就是大卫,雕塑也是直观的呈现艺术家的情感。唯独绘画,作品当中除了眼镜直接看到的东西,还有一点就是意境,区区几尺见方的意境里,可能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况味:对未来的惆怅、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憧憬、对生命的敬畏…………,这些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体会的……,这是人生!

因此,谈创作,摄影最简单,雕塑最难;谈欣赏,绘画最难!

我觉得雕刻的难度大。摄影和绘画都是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但是雕刻就不同了……雕刻需要全方位的立体概念。

讲真,你让一个拍得很不错的摄影爱好者绘画,也许还能画得像,但若是给他一把刻刀……估计他伤不着自己就不错了!

就立体感观而言,雕刻的难度最高。

按照普通人的要求,拍得像不难,拍不像才奇怪;但是画得像就不容易,因为绘画是从无到有;雕得像,就更难了,因为得全方位的“像”,没几年功夫下不来。

不过,你要是雕个四不像,那也就没难度了。

如何评价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像作品画风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像作品画风在西方艺术史上,出现了3位大师级别的雕塑家,他们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17世纪的贝尔尼尼和19世纪法国的奥古斯特·罗丹,他们被后世用以象征欧洲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雕塑最辉煌的展现。

其中,在19世纪时,从新古典主义追求复兴古希腊、古罗马雕刻般线条的艺术形式上看,雕塑无疑是诠释新古典主义精神最好的载体,而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笔下的雕像作品正是崇尚理性的新古典主义画风,

罗丹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他对雕塑艺术的痴迷热爱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经常去意大利欣赏天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包括壁画、油画、雕塑,其中,米开朗基罗笔下的巨幅雕像《大卫》给罗丹带来了很深刻的启迪,

然而,罗丹并不满足以只是心灵视觉上受大师作品的震撼、启迪,他决定进行模仿,然后再加以创新,罗丹创作雕像是用真人脱模铸造,并不是面对模特雕像创作,所以创作出来的雕像形态特征非常精确,

罗丹创作的题材比较广泛,包含了,宗教神话、公众场所的建筑、人体,这些雕像都是写实再现,高度还原真实人物的形态特征,从而也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美感。他笔下的《地狱之门》《加莱义民》《思想者》《吻》《永恒的偶像》这些雕像奠定了他在艺术界的大师地位,

从这些雕像的名称来分析,世人很容易猜想到罗丹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男人,无论是爱情,还是人性、哲学都极具天赋,他是一个将爱情、生命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家,而且是激情洋溢的那种,

罗丹的雕像作品,无论任何题材主题,都富有表现力,给观赏者传达强烈的情绪,有柔情,有沉思,又有庄严。我们都知道,相比较绘画来说,雕像的难度要大的多,

毕竟是在坚硬的石头上呈像,这要靠体力、耐力,一刀一刀的雕刻,不知多少个日夜才能将一块冰冷无情的石头雕刻成形象逼真有生命情感的雕像,因为难度大,雕塑家更容易陷入瓶颈期,

罗丹也不例外,他曾一度感到焦虑迷茫抑郁,因为自己无法创作出让自己让众人满意的作品,于是挫败感日益增强,但是心态经过调整,又不放弃,于是突破瓶颈,又创作出令世人满意的作品。

若要评论罗丹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奥古斯特·罗丹是雕塑界中的哲学大师,富有深刻哲学思想理念的雕塑家,其雕像作品有深奥的哲学寓意。还有就是,罗丹的雕像,影响了“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笔下“后印象主义”油画的结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