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双跪马(玉雕跪马的寓意)
1. 玉雕跪马的寓意
宋代玉提油瑞兽玉雕中特征:
1、下腹部与臀部之间有较深的股沟,臀部饱满,以显示其肥臀。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丰乳肥臀”之说,这就会折射到圆雕玉器上。
2、尾巴紧贴肥臀,多数情况下,尾巴为绺状或绞丝状。
3、俯卧状。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腿双跪收于腹下,二是双腿前趴。
4、蹄子阴线雕出仿真形状。
2. 玉雕跪人的寓意
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古玉中的玉人形象一直处在发展演变之中,而且历代不衰。玉人的形象雕刻也由简单至复杂,不同历史时期的玉人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紫色百合香与您一起进入古代玉人的世界,品鉴不同时代的玉人形象。
一、玉人概述
古玉中,玉人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玉人不仅可以作为装饰使用,也可以用来驱邪。
制作玉人时,多需要质地细腻的高档玉材,而且颜色要均匀,这样的玉材雕琢出的玉人才更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玉人种类
玉人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神话传说人物、佛像、僧人、历史人物、老者、仕女、儿童、玉羽人等,即有直立的玉人,也有呈跪卧姿态的玉人。
玉羽人是我国古代一种带有双羽的玉人。最早的玉羽人出现在商代,商代的玉羽人上部多带有圆孔。汉代的玉羽人数量为历代之最,因为汉代帝王相信人可以像仙人一样“羽化飞升”,这时的玉羽人多骑乘奔马,手持灵芝。总之,玉人的姿态各异,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三、新石器时代玉人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玉人多以单阴线刻画纹饰,对人物的琢制方面多突出大眼、大嘴和蒜头鼻,虽然五官刻画相对简单,但是仍然体现着古朴之美。
四、商代玉人特征
商代中晚期玉人大量出现,而且多以圆雕形象出现。五官夸张,臣字眼或者一字眼,嘴宽大,宽鼻,眉毛粗重,前额窄小突出。商代玉人主要是圆雕和片状玉人,其中圆雕立体玉人较为少见。
五、西周玉人特征
西周玉人的眼梢长出眼眶,并勾卷,但是做工并不精细。
六、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脸形比较接近西周风格,发型多用细阴刻线表示,但身上的纹饰非常精美。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玉雕舞蹈人佩。
七、汉代玉人特征
汉代玉人多以玉舞人和玉翁仲形象出现。玉舞人始于战国,汉代十分盛行,多作扁平形状,其形象也较为统一,一般是细腰长袖的女舞者,一只袖自头顶甩到身体的另一侧,另一只手横于腰部,袖垂于身体另一侧。玉舞人的雕琢粗细不一,粗糙的只雕外形,不做细致处理。精致的玉舞人服饰会有起伏的衣褶出现。
玉翁仲一般雕琢相对简单,直立状老者形态,两臂合于胸前,头形上方下尖,而且多采用汉八刀雕琢技法。
汉代白玉双舞人
八、唐代玉人特征
唐代玉人多手持乐器,头大而方,高鼻梁,服饰上的衣褶以阴刻的弧线表示。
九、宋代玉人特征
宋代玉人最典型的是玉雕童子形象,多为大脑壳,双髫式发或者桃形发,葱管小鼻,小嘴,八字眉。
十、元代玉人特征
元代玉人的脸部特别之处是猴脸,用粗阔的阴线勾勒五官,脖子呈深凹状。
十一、明代玉人特征
明代玉人形象多为佛、道造像或者寿星。一般是大头、长脸,嘴多用弧线来表示,五官紧凑。
明代玉人以立像为多见,雕琢技术不拘小节,有“粗大明”之说。
十二、清代玉人特征
清代玉人多为圆雕立体形态,薄片玉人较为少见。雕刻的人物多种多样,形象生动逼真。其中玉人的五官紧凑集中,眼睛迥迥有神,颧骨突出,高鼻梁,笑貌面容,衣着多为宽大长袖或者系着肚兜半裸的儿童形象。这一时期的很多玉人,都含有美好的吉祥寓意。
3. 玉雕马图
丰惠古镇的特产主要有腊肉、芫花糕、柿子酱等。1. 丰惠古镇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丰惠古镇成为一个旅游胜地。腊肉、芫花糕、柿子酱等特产都是吸收了当地的传统制作方式和食材结合而成的,因此质量和口感都很好。2. 丰惠古镇区位优势明显,附近的自然景观也很优美,这些都为丰惠古镇的物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使得这些特产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同时,丰惠古镇拥有非常完善的交通网络,即使你不在当地,也很容易就能品尝到这些美食。
4. 玉雕马摆件
用玉石雕刻的山子题材
个人而言非常喜欢山子,因为是历经千年的传统题材,所以雕刻出来意境非常好。
有山有水有松树,还有人物,自成一景
山子是玉雕摆件工艺中的一种,这种工艺的表现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制作时先从玉料的形状、特征等进行构思,顺其色泽,务使料质、颜色、造型浑然一体,再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法则,在玉石料上或浮雕,或深雕;使山水树木、飞禽、楼台、人物等形象构成远、近景的交替变化,以取得材料、题材、工艺的统一。“山子雕”技艺是扬州玉雕的传统艺。
山子雕多用子玉材料。子料中有的存在石性和绺裂,山子雕造型就在于利用子料光滑的卵状外形,选择保留玉质好的地方,运用传统雕刻技艺表现人物、楼亭山水、花草飞禽,并“集聚”于山坡或崖窟,推凿也可深可浅,由此造就一个比较完整的令人神往的艺术场景。它是雕刻中能使玉料获得最高利用率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山子雕的工艺技术,继承了玉雕中的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并得以发展,如浮雕技术中则将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技艺相结合,在构图设计上运用国画的写意、线描的写实以及建筑透视技巧,使作品层次清楚,章法合理。山子雕刻的鉴赏要点,一是在光源照射下观其作品的层次是否清楚;二是亭台楼阁建筑物是否成一平面线,是否符合透视的一般规律,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三是看作品的细部刻画是否细腻、生动,主题是否突出;四是用料上是否去脏遮绺以及俏色、皮色的合理运用等等。
5. 玉雕马图片大全各种马的寓意
马玉牌:马玉牌寓意马上发财,马上平安,马到成功
马具有忠诚及善良的品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负重奔走,仍无怨无悔。故而,和田玉马寓意坚定可靠、忠贞不渝。
马奋力向飞奔跑,象征着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迈向成功,创造出自己事业上的辉煌成就,所以和田玉马也寓意飞黄腾达、大业有成
6. 玉雕马的寓意是什么
猴子是玉雕比较常见的雕刻题材,猴子聪明伶俐,一直以来倍受国人喜爱。
在玉雕中,猴一般取“候”的谐音,寓意封侯拜相,当大官的意思,与马组合,猴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马上当官)。双猴手拉手,一般是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大带小,预示辈辈传承的意思,寓意就是:子子孙孙,辈辈封侯(猴),代代官运亨通。7. 玉雕跪马的寓意和象征
伴随着古代音乐的发展,舞蹈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春秋战国平易近间歌舞的昌隆一方面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人平易近社会糊口的需要,它吸引着男男女女无冬无夏地舞个不竭。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孔子(公元前484年)为教育学生而编定的“六艺”之一。“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歌可舞。良多诗歌写出了平易近间歌舞的盛况。如《诗经陈风宛丘》描述陈国京城宛丘(此后南淮阳)男女无冬无夏地在宛丘(今淮阳尚存小小丘陵)欢娱歌舞。至此后呐缦平易近间舞仍然流行,出格在祭奠庖羲女娲时在太昊陵前所跳的《挑花篮》舞,闻名遐迩,人称“年夜姬遗风”。而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我国古代宫廷舞的雏形,额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周代特别重视礼乐的作用,官方制定的大舞、小舞均属宫廷舞,乐舞机构大乐司伎达1500多人。
发展的历程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那时的人们是相信鬼神的,因此国家无论大事小情,都要占卜问卦,進行祭祀活动,是故当时的舞蹈多在祭祀和庆功时表演。传说启喜好歌舞,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他曾下令舞《九韶》。虽然舞蹈的内容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了,但或可猜测是与祭祀有关。《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有一则记载,说启去到天帝处,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于是他又制成《九韶》。 到了夏朝末帝夏桀时,其宫殿中竟有女乐三万人,淫乐之声震响全城(《管子·轻重甲》)。其乐舞崇尚奢华,而其本人耽于淫乐,终至国亡。
取代夏朝的殷商与夏一样,尊侍鬼神。凡祭祀等“礼”举行时要伴以歌舞。商人用音乐与神鬼对话,将歌唱给神鬼听。乐舞成为人们進献、侍奉、娱乐神鬼,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有时商王还亲自舞蹈,比如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商王为祭神而表演的舞蹈《羽舞》。
商朝灭亡后,随之建立的西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礼乐制度,标志着中国宫廷舞的正式确立。“礼”指祭祀、朝飨等仪式,“乐”指伴随“礼”進行的乐舞。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根据周代礼乐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所用乐器也不同,等级十分森严。据《周礼·春官》记载:如祭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祭山川,“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祀四望时,要“奏姑洗、歌南吕”,舞《九韶》。享先妣时,要“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享先祖时,要“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来访使臣用小雅《鹿鸣》、《四度》、《皇皇者华》。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在周雅乐中,器乐、舞蹈、歌唱往往分别進行,并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与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弹奏乐器瑟或簧管乐器笙伴奏,器乐即所谓“金奏”,是钟、鼓、磬的合奏。“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单用鼓。当时可以看到“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九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
后来出土的考古文物均有这一时期舞蹈的印证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给舞蹈带来了无限的朝气,使舞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成长阶段。
一 贵族之家的舞蹈练习异常严酷,如湖南长沙出土的舞蹈纹漆奁,图一一女教师,手执教鞭,三女舞伎左二人右一人,广袖长裙正在习舞。年夜服饰上看,该图所纺暌钩的是嚣张国贵族之家。由此可以想见越国西施习舞于土城,三年学容步练习严酷的水平。
二 河南信阳嚣张墓出桶?黪瑟乐舞彩绘图残片,上有长袖舞人和巫舞,若有一位正在呼号的巫女,着广袖衣伸展两臂似欲起舞,另一巫人张弓搭箭正欲射出,由此可以窥知嚣张国巫舞的点滴。
三 四川成都邑郊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渔猎纹壶》,中心部门以立柱支撑,上挂编钟、编磬各四枚,四女伎着紧身衣跪舞,四女伎着斜褶长裙,十二人击磬,二人击鼓。柱外一女伎手持双鼓棰正击建鼓,鼓架下置一小铃状曲柄,名“打发”(合觉得铃),为节乐的曲谱,即战争时“鸣金收军”的“金”。铜壶颈部有“采桑舞图”,正中身段修长的采桑女,正在扬起窄袖起舞,摆布二人抬手击节,热情洋溢。
四 成都与河南汲县两铜壶只有细小的分歧处,可能原均为嚣张文物,后者流入巴地。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铜壶壶盖上,也有一幅“采桑舞图”,舞女们在桑树下有的采桑,有的举袖起舞,服饰舞姿与以上所述铜壶舞姿近似,战国时代南方的舞蹈女伎多渭案顸长裙,颀长袖,是一时风尚。传为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玉雕舞女佩饰,上部用小玉管枚举成T形,下方的玉管之下悬垂一对玉雕舞伎。额发为半月形,两鬓卷曲,长裙,宽心外又套窄袖,斜裙绕襟,腰系宽带,尾部垂下,两舞伎各用摆布手上举互接,如斯起舞,造型对称中显示出活跃美妙。这种战国玉舞人佩饰的呈现,不仅证实它已打破西周仅限于礼制佩玉的轨制,而且就舞姿的新奇别致来看,此时舞蹈已开一代新风,更具有娱乐赏识的审美价值。
五 无独有偶,在北方的匈奴,则流行石佩饰,内蒙古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西沟畔战国墓出土的匈奴石佩件五件,其中四、六两舞伎,头戴冠,长袖绕身腰间系带,两腿一前一后,前屈后跪,是极为珍贵鲜为人知的匈奴舞姿。北中国还有山西长治出土的陶舞俑,为男人独舞,似模拟鸟飞动作,八人伴奏,伴唱,舞人头左上方梳偏髻。
六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线欢愉舞图,树下一击鼓而舞的女伎,女伎着斜长裙,服饰舞姿颇似嚣张舞,年夜中可以看出战国时南北乐舞交流的遗迹。
书中也多有记载关于这一时期的舞蹈
《左传》记叙了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看雅舞时的感慨。当他看见跳《象箫》、《南龠》舞,说:“美哉,犹有憾!”看见跳《大武》舞,说:“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当他看见跳《韶濩》舞时,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看见跳《大夏》舞,说:“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看见跳《韶箾》舞,他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从中可见,季札评价甚高的《韶箾》舞,是因为“德”到达了极点,其宽厚仁大,没有什么乐舞可以超过它。
《楚辞》曰:“二八齐容起郑舞,袵若交竿抚案下。”又曰:“翾飞兮翠曾,(曾,舞也。言舞工巧似翠鸟之举。)展诗兮会舞。”
《拾遗记》云:“燕昭王即位,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一名提嫫。体轻气馥,或行无踪影,或积年不饥,昭王处以丹绡华幄,饮以瓀珉之膏,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台,乃召二人徘徊翔舞,殆不自支,王以缨缕拂之,其舞一名萦尘,言其体轻,与尘相乱。次曰集羽,言其宛转若羽毛之从风末,曲曰旋怀,言其支体缠蔓若入怀袖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主要在以下场合表演:
一是用于祭祀。《周礼·地官》记载:“舞师的任务包括:教习兵舞,在祭祀山川时带领人们舞蹈;教习帗舞,在祭祀社稷时带领人们舞蹈;教习羽舞,在祭祀四方之时带领人们舞蹈;教习皇舞,在大旱祈雨时带领人们舞蹈。”“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
二是用于巫礼。《周礼·地官》记载:“司巫掌管群巫,如果国内发生大旱,则带领群巫跳舞求雨。此外,在祭祀百物之神时,跳兵舞、帗舞。
三是用于驱疫。
四是用于教育。《周礼?地官》记载:“乐师掌管国学之政,来教育贵族子弟学习小舞(指年幼时学习的舞蹈)。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通过学习乐舞,使这些贵族子弟可以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音律和谐,舞蹈应节,就可以用来祭祀天神、人鬼、地祗,这样邦国和睦,万民和谐,宾客安抚,远人臣服,万物兴盛。
五是用于宴享。当时表演的舞蹈有弓矢舞等。
西周时的宫廷舞在殷商乐舞的基础上,在“以德配天”的观念下,将宫廷舞向礼仪性上发展,而弱化了它的娱乐功能。舞蹈主体是雅乐舞,其特征就是肃穆、崇高。比如,周天子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祭祀时,当天子登坛祷告时,舞队献上《云门》和《咸池》,舞者疾徐适度、進退有序、雍容有加,凸显庄重神圣、中庸宁静的特点。
8. 石雕跪羊寓意
复活节岛石雕创作作者可能是印第安人
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南部,在智利本土的西边,离智利海岸3700公里,面积只有100多平方公里,呈三角形。它是一个火山岛,岛上有许多死火山。19世纪80年代末,这个岛正式归属智利。如今岛上的居民大部分为混血种人,土著居民仅占30%左右岛上的土著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将复活节岛称为“太皮托·澳大希努阿”,意思是“地球的肚脐”。1922年,荷兰航海家雅各布罗杰文来到此岛,这一天正好是耶苏复活节的第一天,复活节岛因此得名。
每个石雕人都以各种不同的形态表示着各自的情感:高傲、愤怒快乐、忧郁、自在。这些石雕人大都面向大海,注视着万倾波涛,好像海岛的卫土一样;又像对海洋有什么期待之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复活节岛上,面对这么多神奇的石雕人,人们不禁要问:它们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用意何在,又如何雕刻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一直在研究探索。有人认为这些巨人的石人像是印第安人的遗物,因为复活节岛上的住房,与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等国的住房极为相似,而这些国家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
几千年前,在这里的印第安人曾有过像玛雅人、印加人那样的高度文明,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在岛的南部腊诺考一带,有的石头上刻有象形文字,不过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辨认,不解其意。在这里还出现过等级社会,在发掘的石雕人像中,有一个石雕人与众不同,它既没有直立的躯干,也没有长垂的手臂,而是一副屈膝坐跪的样子。不仅如此,他们还拥有系统的天文知识和讲究的宗教建筑。后来,不知什么缘故,这一切都统统神秘地消失了,仅留下这些作为历史见证的石雕人。
还有人认为,复活节岛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篇》中描述的亚特兰提斯大陆的一部分。詹姆斯·乔治·瓦特在《消失的大陆》一书中这样写道:约在12000年前,由于突然爆发的大地震,南太平洋上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大陆,与6700多万居民一起沉入了海底,当时属于古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了这场灾祸,没有沉到海里去。石雕像作为古大陆的遗物却保留于世。
更有人认为,当时岛上的居民很少,又不懂得使用铁器,连最简单的工具都不会使用,他们借用玄武岩扁铲不可能雕刻出这些身高十米、重达几十吨的石雕人。从雕刻地到海边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他们又是怎样搬运这些巨石呢?所有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断言,岛上的奇迹是宇宙人所创。该岛曾是宇宙人的一个基地。为了揭开复活节岛上巨大石雕人像的秘密,1955年挪威考古学家索尔·海尔达来岛首先考察。随后,世界各国考古学家也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调查研究。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复活节岛上神奇的石雕人之谜,一定会得到科学的解释。
9. 玉跪人的寓意
夏商文化期五彩玉跪人为圆雕,高6.3cm,宽3.3cm,厚2cm,重62.7克,河磨玉质,雕刻工艺高超,整体线条流畅优美,保存完好无损,沁色五彩斑斓深入肌理,表层有一层极薄的氧化皮壳,身局部留有玉质开窗的开门特征,呈跪拜姿,臀部压坐在腿部上,背部挺立,低头,双手端放在膝盖上,脑后盘辫,头部上鼻子、嘴巴和下巴等头部所有五官都有做了艺术上的夸张夸大,有面具脸谱的特征,大圆眼,使得玉跪人的面部表情非常肃穆,有不怒而威的威严、庄重沉稳的风度。
席地跪坐是古人当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供奉祖先、祭祀神灵及招待宾客的标准教养礼仪。在当时玉人身份一般都很高贵,而呈现跪姿礼仪姿势的玉人,制作数量很少,目前出土的和传世的玉跪人极少,也在间接地证明这一点。此玉跪人相信与祭祀活动有某种关联,甚至或许就是正在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跪拜或是其象征。
玉跪人头发向上盘绕成发髻,并朝前髻起,发式比较特殊,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是非常注重冠饰、发式的,他们用不同的冠饰或发式来美化自己,甚或用来表示自己的高贵身份,通过梳理各种不同的发式来追求美、表现美。我们从玉跪人高高束起的发式,就可以初步断定这件玉跪人的人物身份,是当时贵族或王族等统治阶层的成员,有着高贵的非同一般的社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