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老陀工(老玉砣工痕迹)
1. 老玉砣工痕迹
1,在放大镜下观察,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比如牛毛沁也是其中的表象。
2,包浆要厚重,看起来柔和,润泽。特别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浆要和玉表包浆浑然一体。伪红山文化玉器无包浆而言,有的只是趁热打过蜡或是用油浸过,这种情况,用火一烧,闻一下便知。老玉新工则在加工处无包浆。
2. 清代玉器坨工痕迹
1、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 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 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 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 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 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2、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 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 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 伪造的。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 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 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 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3、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 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 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 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 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4、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 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 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 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
5、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通常叫“沁色”,如古 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 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
重要一点是: 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 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 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3. 老玉砣工痕迹放大图
据《古玩指南》、《玉纪》、《玉器史话》等书的记述,人工仿沁主要是利用火烤、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达到改变玉器颜色,与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常见的仿沁方法如下:
(1)煨头:将玉器用火烧烤,使玉色变为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古灰古”。凡是煨头,其上必有火烧后形成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2)羊玉:用色泽好的美玉琢制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线缝合,数年后取出,会在玉上呈现血纹理,如同传世古玉,但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不如真者温静。
(3)狗玉:将狗杀死,让狗血瘀结体内,把玉器放入狗腹内,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会生出土花斑纹,—形同古玉,但是破绽也很明显,即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4)梅玉:以质地松软、质量较差的五,制成器物,用浓度高的乌梅水煮;松软处会被子乌梅水淘空,呈现出像水冲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们称这种作伪产品叫梅玉。
(5)风玉: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玉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6)叩锈:此法产生子清乾隆时,具体作法是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然后用热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取出,这时玉已为铁屑腐蚀,出现橘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有土斑,宛然古玉。须详加审视。
(7)提油:用提出之法上色,称为提油。提油诸法之中,以砂提为上,其色渗透玉理,灰煮不逮与其色极为相似。但是在天阳时色泽较鲜;不晴朗时颜色反而浑浊,真色则不然。
(8)老提油:据说此法甚古。北宋宣和政和年间,有人用甘肃深山中所产的一种红光草,•取其汁加入砂少许,腌于新琢成的玉器纹理之间,用新鲜竹枝燃火烧烤,使红色入于玉器肤里;其红似鸡血。鉴定名家也往往不察,用重金购买。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与金相近,时间长了会受其克制、黑滞干枯,易被误认为是水银沁。
(10)造黄土锈法:把王器涂上胶水,埋入黄土泥中,产生的黄土锈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黄土锈。
(11)造血沁法:用猪血和黄土混合成泥,放入大缸内,将玉器埋入其中,时间较长后,玉器上会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12)造黑斑法:有两三种办法可造出黑斑。一是用水煮热架在铁篦之上,随烧随抹蜡油,不久就会出现黑斑,另一种做法是将玉料按古式作成,然后用旧棉花泡湿,将包好用柴火微微烧烤,待棉花干后再用水,当黑色入骨不浮在上面,又不发白,黑斑就做成了。
(13)使旧似新、混新为旧之法:玉有看起来像新玉,实际上是旧王者,因为作伪者无法使新玉变似旧玉,所以将旧玉烫上蜡,使与新玉无别,以便混凝土新为旧。
古玉虽然受沁;可古玉皮壳的光泽、润色都样。人工作色用烧、煮、化学腐蚀等手段,作成之后,皮壳上会留下黯然受损的作色部位,或颜色只是浮在表面,仔细端详也就会明白分辨。玉器的造假方法是秘而不宣的,以上各种方法是否能造出乱真古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里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些识假的方法。
和田玉的着色工艺将要着色的玉石材装入预先配好的着色液容器内,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石材进行洗涤干燥,—再将石材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温度一定的时间,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石腊或其他表面活性剂处理石材表面。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改变着色液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含量及工艺控制条件等因素,对色调加以调节,使灰白色或浅色玉石着色或红色、褐色、黄色、褐红色、黄褐色等色彩。色彩的着色深度取决于材料性质。
几种颜色容易搞混,识别的办法是:
(1)边玉:看上去既像玉又像石,有不同的颜色,色泽分布也好像受沁的古玉、老化的美玉。这种玉实际上是玉矿的边沿和岩石交界之处的边玉(边石),色泽与古玉受沁是不同的。在原生状态时岩石变质交代过程不彻底,或外来矿物加入融熔之后形成的,其颜色的位置、发散、边界与器物表面的关系和沁色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状况也存在于风化时天熊次生色渲染的玉中。
(2)皮色:皮色的形成与边玉不同,它是玉石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次生色,其颜色有黑、红、黄、栗色等。不少玉工在制作玉器艺术品时,有的故意将皮色留下作为“俏色”,也有的留下一些皮色以示是正宗籽料(籽料优于山料,山料不带皮色)。正因为皮色是风化外皮的遗留物,在仔细观赏中可以看到,它的色泽是由外向里的,而且在皮壳上留下了风化玉质的疏松状态,其致密、光泽、油头、水头都不及玉本体,往往有麻面,不光洁。
(3)作色:人工作色属玉的人为次生色,也是对玉的一种艺术加工,同时也被制假者利用造假作古。人工作色始于宋代,明以前人工作色的行话叫做“老提油”,明以后叫“新提油”。也许人们从俏色中体会到,玉雕艺术品带上颜色会更美,从而想到人工作色。提油作色与沁色是不同的,虽然作色也是从皮壳开始,沿绺裂、玉质薄弱处渗入玉肌,但它的颜色呆板、层次不清。古玉沁色是在干百年中生成的,它的延伸、发散、浸染十分自然舒展。而作色是短期行为,它们不可能完全相像。出土的老提油,不少在皮壳处的颜色已经褪色、脱落,成为斑状,反而不如伸入玉肌内的颜色重,这种现象真正的沁色绝对没有。
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鉴定主要从颜色、外形和硬度等特征着手,主要表现在颜色浓艳、不自然,色调单一,“浮”于表皮。沿裂隙或棱线分布富集;边缘过渡明显,界限分明;表皮漂白和褪色,可见酸蚀痕、磨砂及抛光痕迹;紫外荧光下,染色和田玉的边部具有荧光反应,强蓝白色荧光;使用查尔斯滤色镜观察等。对于老的一些染色方法,如核桃皮、有机染料等,目前可以用仪器进行鉴定。对于近些年来新出的使用铁盐等染色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鉴定,主要还是凭个人经验。
染色和田王的感官鉴定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多观察、多实践、多积累、多总结,这样在鉴定中才能得心应手。
鉴别
从感官上鉴别:1.光泽,和田玉光泽多为油脂或蜡状光泽,给人有如凝脂般的感觉,非常有质感;2.结构,和田玉颗粒细小,结构缜密,多为纤维交织的毡状、绒状结构,部分玉料较好的玉石,甚至于观察不到玉内的结构;3.透明度,和田玉多在半透明至不透明之间,多为微透明,在宝石和玉石之中算是比较差了,但是从另一方面说透明度不高,玉石更显浑厚稳重,因此透明度的鉴别需要结合其它因素考虑。
具体更细致的辨别方法:
一:看玉器的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通常的价格,同等级别的子玉是山料的6--8倍。在市场或网上,更常见以无皮之山料或俄料,充和田子料出售。若以俄料充和田子料件出售,经验少者难以辨之,在市场或网上唯数不少。 真正的羊脂玉,国家没有标准,它是产于冰雪复盖的冰河中。羊脂玉白若羊脂,不但白且绝不反青,其油脂度特高,不是一般色度达到羊脂级的山料或子玉可匹敌的。有些老玩家玩玉几十年也难得一求。羊脂玉取得难度之高加上其稀有度,所以爱玉者常有寻羊脂玉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可以这样说,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精绝之品羊脂玉。
二:分析工艺细品艺术:
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砣工五子登科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是收藏价值锐减的标志,不可贸易集之。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工艺差,艺术低劣,一味摩古者违反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了。所以对玉的收藏除重视玉的材质,还要注重玉的工艺水平,关注玉的艺术性。原因很简单,玉的材质越好,在大自然中的存量越稀少,其加工难度也越大,制造一件良玉就越难成功,价值就越高。 三:尽量选购皮色子玉: 和田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因此习惯上称为皮色子玉。有秋梨、芦花、枣红、黑等等颜色,琢玉艺人以各种皮色冠以玉名,如秋梨皮子、虎皮子、枣皮红、洒金黄、黑皮子等等。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此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利用皮色可以制作俏色玉器,自然成趣,称为得宝。 和田子玉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次生的。自古以来,同等的带皮色的子料价格要比不带皮色的仔料贵得多。自然灿烂的皮色,是和田玉子料特有的特征,也是真货的标志。
4. 怎么看古玉砣工痕迹
古代是利用砣具带动松散的解玉砂来回摩擦制作玉器的,所以阴刻线内留下的是长短深浅粗细不一的无序线条,砣工底部常呈磨砂状。
现代雕刻玉器是采用高速电动工具带动粘上金刚砂的钻头一遍成型,所以线条内常留下长长的两条平行线,线条边缘锋利,沟底生硬干涩。
由于砣具转速较慢,线条边缘极少有崩口现象,电动工具转速高,常在边缘留下拉锁状崩口。
现代新琢磨痕迹线条粗细相当,深浅大致,集束线平行,这是由于钻头固定的金刚砂颗粒造成的。砣痕两端尖中间宽深,槽痕呈U型或者深V型。
古代由于砣具的局限性往往阴刻线都较浅,现代电动工具加工出的阴刻线都较深。由于砣具的特点,砣线必须是走直的,每一个行程之内都必须是直线。阴刻线转弯处的重刀歧出和解玉砂的飞出痕迹,阴刻线相交处收砣端都或多或少带有出线现象。
砣工长线条都是用砣具一节一节拼接而成,痕迹由数道大致相同的短砣痕连接而成,粗细有明显规律变化,断续相连,不甚连贯(连接处常见重刀跳刀或拖刀现象)。而现代仿品长线条为一次成型,中间无拼接痕迹。
5. 老玉坨痕
古玉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玉料、刀痕、形神、纹饰、沁蚀、包浆。既要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心中有数,又须从微观上找到断案的证据。鉴定是严谨的,每个维度都考量后,一真未必真,一假必定假。
一、看玉料
对玉料的把握,是鉴定古玉的一把金钥匙。
新疆和田玉:是如今公认的价值高、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石。自商代以后,王公贵族多选和田玉琢制。西汉和田玉料品种全、质量好,甚至常见黄玉、羊脂玉等。 那时基本只有新疆的和田玉。
而现今我们开采能力提高,而且贸易也十分便捷,所以市场上充斥着更低价格的俄料、韩料等等,它们的成分与新疆和田玉一样主要是透闪石,所以被统一鉴定为和田玉。但是实际上,俄料、韩料的品质远远不如新疆产的和田玉,当然少数俄料、韩料的极品除外,所以行家还是更认可新疆和田玉。如今随着藏家的呼声高涨,国检已经可以出新疆和田玉籽料证书了,但是此证书比较贵,还有诸多限制条件,所以并未广泛流行。
但是我在玉器行业里十多年,市场实践经验算积累了一些,对玉料是有把握的,这是很多从其他途径进来的人暂时难比的。
辽宁岫岩玉:新时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器物多采用此玉。须注意区分岫岩黄玉和和田黄玉。
河南独山玉:也称“南阳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其中,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南阳玉就被采用了。南阳黄山出土的一件南玉铲,就是新石器晚期的。殷墟出土的有刃玉石器中的7件也是南阳玉。但是总的来说,古器中少见此类玉。
地方玉:指各地产的地方玉,一般是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玉器、良渚玉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硬度比和田玉低,颗粒比和田玉粗糙,相对比较透,光泽像玻璃。古器中少见此种玉。
料器:就是玻璃。料器装饰物在战国时就有大量出土。有些老手纹饰都看得不错了,但是却没分出料器和玉,这就是在料上打眼了。
二、刀痕、砣痕
刀痕、砣痕对古玉鉴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痕迹学研究应该要有一些机械常识,例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还要区分电动陀具和手工陀机具的差别,了解陀具的进化过程等。
1、简述陀机具进化
从理论上讲,陀具应该是先于玉器出现的,因为无陀具则无法加工玉器。而玉器加工的精度也随着机器的进化而进展。陀具的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这种转动在古代是手动的,和现在电动机械的速度相差数百倍以上。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铁器。所以,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械的结构精度和种类上。故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唐宋时期,陀机具的结构、精度、种类愈发完善,但没有大的突破。一直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有了明显的进步。
而现代电动陀机具的精度高、转速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削切力强,所以刀痕常显粗大,有崩茬。高仿品会用手工砣具,但不会全用手工,因为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失去了伪造的动力。
2、刀痕鉴别
机械性能的不同,必然导致刀痕特征的不同。掌握刀痕特征,是古玉鉴定的利器。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到了细部,就是手工刀具加工了。玉石的硬度高,不易刻划,而古代的刀具,配合解玉砂,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之大。即便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
汉代开始,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唐以后,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机具的进步,器物表面加工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使经过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若无刀痕,多是现代抛光。钻孔内壁若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我在其他鉴玉宝典中也会逐渐说明。
三、形神
汉之以往,美玉为神灵、帝王专享,规制十分严谨。现今做伪者依照图录仿制,往往不合其规矩,或者不同朝代的特征混乱安立。
古人之精气神也不同于今人,文化背景不同,心态不同,尤其是社会地位和信仰不同。再好的演员也演不出伟人气象,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 红山之大拙、良渚之精妙、商周之气韵、春秋之华丽、战国之力度、两汉臻颠峰。千年之神器,并不是如今一个工匠随便能仿成的。
四、纹饰
对纹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纹饰看起来千变万化且易于仿作,其实结合规制和痕迹学,就不难找出作伪者的破绽,这个值得专门立文讲述。
五、沁蚀
沁蚀,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多呈白色絮状。但要分清玉本身的杂质,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是由内向外发展,外沁是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沁不是古玉必须有的。沁蚀状况与玉质的密度分布及外部环境有关。真沁内沉自然,而仿作的沁是浮的。有时,沁真也未必真,如老玉新工。
某些物质对玉石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稀疏或集中,而非连续片状。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了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很大。
六、包浆
古玉包浆,是种“光气”,是种“其华在光,其精在气”的感受。硬要科学解释,就是氧化膜,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上手有肉涩感,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长期盘玩或药液浸泡可仿包浆。但是有经验者可区分。
6. 老玉工艺
为什么老玉会比新玉便宜呢?
一来是因为有些老玉材质差,以前生产力低下,机械水平没那么发达,开采的玉石也比较粗糙,材质的好坏对玉的价格有着直接影响。
再加上现代玉追求颜色和种水,而以前的玉都是原材料直接加工,不刻意追求现代人喜欢的颜色和种水。
老玉的工艺一般,审美艺术跟不上现代人的眼光。玉石硬度较大,雕刻难度自然也很大,古人用沙子来打磨玉,称作解玉沙。这种方式只能雕刻小件,大件是雕刻不成的。
玉雕刻的花纹、图案都有时代特征,老玉图案往往比较古朴、简单。新玉的雕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老玉的价格就没有新玉贵。
7. 玉器砣工是什么工具
战国玉器的特点之一是砣工有力,极具视觉冲击、有“扎手″的感觉,这点有些看不到;此外,这个石灰沁稍显做作。
个人倾向后仿,参考8. 古玉老砣工图解
第一点: “线条柔顺”,因砣工制造是用脚工带动皮轮,工具转动速度慢;手工把玉用解玉砂在砣轮下碾琢,线条是一点点构成,所以线条十分柔顺。
第二点: “线条外形两头尖、中间宽”,因砣具扁轮(砂轮)碾磨而成,就会呈现此特征。 第三点: “线条边缘无毛碴崩裂”,因砣工制造速度迟缓,而现代电开工具以每秒约万转快速打磨使产生高热和强力震动,线条就会呈现“崩裂、毛碴”现象。不过,目前不少专业仿制师曾经制造一种可调慢速的电开工具,替代砣具制造琢玉,造出的工艺特征仿如砣工琢玉般,线条十分柔顺,玉器也十分精巧,当然也一样值得珍藏。
第四点: 砣具随不同时期而有所改良,所制造出来的玉器砣工线条在每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如“商西时期”的线条特征为“宽扁型”,认真研讨在其线条沟底还可发现“细密的线痕”,这是其它时期所没有的;如“汉代时期”的线条就有“游丝雕,即若隐若现’跳刀法”的线条;如“明代时期”的线条,通常可发现“出毛头”、“宽窄不一”的现象,号称“粗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