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不论是中国的绘画还是外国的绘画,对于这些艺术,品评第一个标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思想。一切艺术所想要表达的,肯定是思想性的问题。其次就是表现力了。思想再高,画出来的东西和涂鸦没什么两样那也白搭。通俗点说,就是先看你表达的是什么,再看你画的好不好。
秦兵马俑士兵俑为什么是绿脸
其实每个秦俑都有彩绘,但出土前就因为地下环境等因素,导致大部分秦俑色彩已经脱落,仅存残迹。加上出土时环境由湿润变为干燥,失水严重,秦俑第一层的生漆层卷曲干裂脱落,上面覆盖的彩绘层也随之脱落。
生漆层的保护与修复遗址是兵马俑彩绘保护的重大课题。“真彩秦俑”展览展出了包括绿面跪射俑、彩色腰带的军吏俑等37件(组)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这是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的一次展示。在现场可以看到多尊彩绘秦俑,绿面跪射俑脸上淡淡的绿色非常清晰,还有的跪射俑有粉红的脸及朱红的甲带……。
也就是说,兵马俑士兵俑的脸部颜色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的是粉红的。这是根据原来的色彩恢复的。
汉代的霍去病墓石雕和秦岭兵马俑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秦俑的艺术特色 它不但是个丰富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也是一个雕塑艺术宝库。数以千计的高大兵马俑群,其规模的宏伟和气势的磅礴,在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罕见;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又具有经久的感人魅力。显示了七国古代雕塑艺术至秦代已达到了成熟的发展阶段,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奇峰。它具有中国民族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越才能,其成就如下: 第一,秦俑的写实作风。大、多、真。它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显示了秦俑作者对生活洞察的深邃和写实技艺的卓越。秦俑的写实风格,具体来说就是模拟实物。它模拟军阵的编列,创造了由左、中、右三军和一个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体系这样宏大的构图。俑坑出土的各类武士俑,其身材的高矮、胖瘦,以及面型、须发的样式等,在刻划上都十分严格认真。秦国的军队主要来源于关中地区的秦人,同时也包括其他地区人的成份,这是历史的真实。秦俑的服饰、甲衣等,从腰间系的革带和带钩、头上束发用的发带,以及发髻、发辫,腿部扎的行滕、胫缴,以及靴、履等细节,刻划得都是一丝不苟。追求逼肖实物成为塑造俑的指导思想,是它在艺术表现的一个突出特征,同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的意志是分不开的。秦俑的写实风格和当时时代风格是具有一致性的。除秦俑这个巨型群塑外,还发现秦代的一切塑雕艺术品,都以宏伟、巨大为突出特征。 第二,秦俑的形象塑造。秦俑具有肖像雕塑的特征。在形象的塑造上,却又不是自然主义的摹拟真人实物。它是经过提炼概括后的艺术形象。例如对人物的塑造,手法洗炼,不作繁琐的雕饰仅求其形似。它所注重的是精炼地表现大貌。为了使形象生动、传神都作了必要的艺术夸张和重点刻划。秦俑的造型,不仅能比较成功把握整体,而且也注意到细节刻划。在技法上是把园雕、浮雕、线刻有机地结合。大的立体形象用堆、塑的方法作成园雕,以表现形象的体、量、形,至于塑像上的装饰、细节、细部则用堆、捏、贴等方法作成浮雕效果;立体形象的细部,特别是面部则往往用刻、画的线来表现,这对于表现细部和细节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秦俑的神态刻划。秦俑比较突出的成就,是它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多种人物典型。为了表现不同身份,不仅从服饰上着力,而且更从神态、气度上加以刻划,对不同的人,又都有不同的表现重点。 第四,秦俑的彩绘。我们看到的陶俑,陶马都呈青灰色,这是陶质的颜色,已非原色,原来秦俑全部经过彩绘的。敷色的方法,是先涂一层明胶作底,然后彩绘、涂染。大部分部位是涂一层色,面、手、足等部位多为二层色。秦俑着色的特点一是色调明快、绚丽。二是连用强烈的对比色。如红色上衣,下配绿色或粉紫或粉蓝色下衣;绿 衣,下配红色或粉紫色裤;赭黑色甲片配着白色或朱红色甲钉、朱红色甲带。这就更显得色彩鲜明,使军队的阵容威武而雄壮。绘彩一般平涂,彩色上显不出浓淡、阴阳的变化,但一号坑陶马上有涂枣红色、深绿色区别。可见连用颜色来表明暗、凹凸层次变化的问题,它是晕染法的先驱。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 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 8米,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 短口鱼、长口鱼、獭、 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现存石刻有马踏匈奴、 石人、卧马、跃马、卧牛、伏虎、卧象、蟾、蛙、野猪、怪兽食羊、野人搏熊及二件鱼等共16件,散置于封土上,以象征祁连山的自然环境。马踏匈奴高, 表现肃立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持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象征性地歌颂霍去病的战功。这一构思成为这组石刻的主题。其余石刻,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各种动物在活动中的不同神态,如跃马(突然跃起的动作,卧马即将起立的瞬间, 卧牛卧象)的安详,卧虎的警觉等。另一部分石刻,如怪兽食羊、野人搏熊,等则象征祁连山上出没的神异动物,从而烘托了将士远征的艰辛。石刻采用巨石雕凿,并施以浮雕与线刻的手法。一部分则是利用天然石块的自然形态稍事加工,突出表现动物形体的主要特征,富于生命力。风格古朴稚拙,气魄深沉雄大,为汉代大型石刻的优秀代表作。石刻群中,有两件分别刻有“左司空”官署与“平原乐陵□伯□造”的题铭,说明为当时官罕工匠所雕造。参考资料:《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