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玉雕图片(玉器雕的鹦鹉是什么意思)
1. 玉器雕的鹦鹉是什么意思
鹦鹉梅花是一种具有美丽花朵的植物,寓意是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鹦鹉和梅花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鹦鹉代表着聪明、机智和忠诚,而梅花则象征着坚强、纯洁和高贵。
因此,鹦鹉梅花寓意着人们希望拥有智慧、忠诚、坚强、纯洁和高贵的品质,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2. 玉石雕刻鹦鹉的寓意
玉石上雕刻鹦鹉竹子和花图案的寓意是英武向上、吉祥和谐、美满幸福。
在玉雕作品里,竹子寓意着节节高升,花朵寓意着花好月圆、花开富贵,鹦鹉有吉祥鸟的说法,鹦鹉取其谐音“鹦鹉”与“英武”而有英明神武的寓意,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因鹦鹉中都带有鸟字,又有成双成对的寓意,以此象征美满和睦的爱情。
3. 鹦鹉玉牌啥寓意
因鹦鹉长寿,且聪明能言代表好学,自古就是重要的玉雕题材。 明清时玉雕作品寓意喜用谐音,鹦鹉即是“英武”,给玉雕鹦鹉赋予了“文武兼备”的美好寓意。
4. 玉上雕鹦鹉什么寓意
鹦的部首是鸟
鹦字的笔画顺序:竖、横折、撇、点、竖、横折、撇、点、撇点 、撇、横、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
鹦
鸟名,鹦鹉。俗称“鹦哥” [parrot]
雨细花零鹦语切,愁肠千万结。――前蜀·魏承班《谒金门》
又如:鹦哥帻(色彩红似鹦哥嘴的头巾);鹦舌(鹦鹉之舌。比喻伶牙利齿)
鹦哥
[parrot] 若干种热带美洲鹦鹉(属鹦哥属及有关属)之任一种
鹦鹉
[parrot]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
酒器名
空持暖玉擎鹦鹉。――明·何景明《明月篇》
鹦鹉学舌
[repeat mechanically in the
鹦yīng[鹦鹉]鸟名。俗称"鹦哥"。头圆,嘴弯似鹰。羽毛颜色美丽,有红、白、黄、绿等色。舌大而软,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常为爱鸟者饲养。产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里。要保护,禁止猎杀。
5. 鹦鹉玉佩
1.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杜甫《晨雨》
2.水生鱼复浦,云暖麝香山。——杜甫《入宅三首》
3.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王维《戏题辋川别业》
4.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
5.强持文玉佩,求结麝香缡。——元稹《代九九》
6.燕姬彩帐芙蓉色,秦女金炉兰麝香。——沈佺期《古歌》
7.地满簪裾影,花添兰麝香。——钱起《奉陪郭常侍宴浐川山池》
8.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杜甫《山寺》
9.驴屎比麝香,苦哉佛陀耶。——寒山《诗三百三首》
10.总把玉鞭骑御马,绿鬃红额麝香香。——王建《宫词一百首》
11.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王建《宫词一百首》
6. 玉雕 鹦鹉
玉石上雕刻鹦鹉竹子和花图案的寓意是英武向上、吉祥和谐、美满幸福。
在玉雕作品里,竹子寓意着节节高升,花朵寓意着花好月圆、花开富贵,鹦鹉有吉祥鸟的说法,鹦鹉取其谐音“鹦鹉”与“英武”而有英明神武的寓意,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因鹦鹉中都带有鸟字,又有成双成对的寓意,以此象征美满和睦的爱情。
7. 玉器雕的鹦鹉是什么意思啊
一看头。头小,无后脑勺,近嘴处窄的是雌鸟。头大,有后脑勺,近嘴处宽的是雄鸟。
二看眼。眼大有神,眼在嘴上边,两眼离嘴角较近的是雄鸟。眼小无神、发呆,眼和嘴 在一条直线上,两眼离嘴角较远的是雌鸟。
三看眉。眼眉白,宽而长或虽然窄而长,但眉清而秀,两眉线一直延伸头后,眉粗,在后脑勺处相通连为一体的是雄鸟。这是辨别雌雄的主要标志之一。眉粗短不秀,眉色不鲜明,有的眉中间有间断,在后脑勺处不相通连的是雌鸟。
四看腿。雄鸟腿粗壮而长。在草滩上孵出的雄鸟,有的是红腿,更好看。有这种说法:“画眉鸟的眉、百灵鸟的腿。”意思是眉和腿是鉴别画眉鸟和百灵鸟雌雄的主要标志之一。腿细短不粗壮的是雌鸟。看腿时要注意观察其爪、脚、腿是否有断、伤的地方,是否脚成内八字或脚趾伸不平。
五看嘴。嘴长而粗,啄食有力的是雄鸟。有的是鹰钩嘴或玉嘴(像玉石一样,呈半透明状)就更珍贵。嘴短而细,啄食无力的是雌鸟
六看翅。每个翅膀的飞羽中有6一12枚白色羽毛,这几枚飞羽洁白而又有光泽的是雄鸟。白色飞羽越多越好。每个翅膀的飞羽中的白色羽毛不足6枚,而又无光泽的是雌鸟。
七看黑颈圈。在百灵鸟的前颈下有一道呈半圆形的黑色羽毛,称为“黑颈圈”。黑颈圈长而无光泽、短而窄的是雌鸟。看黑颈圈确定雌雄也是辨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八看口腔。雏鸟饥饿时,边叫边张嘴,这时可以观察到其口腔的颜色和喉咙的大小。口腔发红,喉咙大的是雄鸟。口腔红中发黄,喉咙细小的是雌鸟。
九看雏鸟头缩与挺;将雏鸟攥在手里,用拇指推动雏鸟的头,头往后缩、躯体往手里退的是雌鸟。头往前挺或总是直挺挺的,躯体不往后缩的是雄鸟。
十看雏鸟在窝中的位置。雄鸟在雏鸟期怕冷又怕热,在黑夜,雄鸟钻在窝底借雌雏鸟的体温暖和自己;在中午,巢底闷热,雄鸟又到上面来通风。雄鸟活泼好动,可根据这一规律,在掏取小百灵鸟时辨认雌雄。
8. 鹦鹉玉佩的含义
古代动物的名字太有诗意了,高大上得不得了
1、猫在古代称为“衔蝉”,狸奴,黄庭坚 《从随主簿乞猫》诗:“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不仅富于诗意,还很有画面感。
2、燕子为“玄鸟”,《诗经》里有一首诗,名叫《玄鸟》,诗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意翩跃而至。
3、喜鹊再古代也被成为“九官”。
4、鸽子在古代是传寄书信的工具,俗称“飞奴”。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后,在庆典筵席中又以鸽子入馔。制作的“飞奴”选用乳鸽,经汽锅蒸制而成,原汁原味,鲜香四溢。
5、鹤为“胎仙”,张养浩《寨儿令·夏》曲:“见胎仙,飞下九重天。”,是道教神名。
6、鹅的古代称谓非常诗意儒雅,叫“舒雁”,《仪礼·聘礼》:“出如舒雁。”。
7、蝉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
8、兔子在古代的别称“扑卧”,因其扑卧于地,所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狼在古代的别称“当路君”。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称当路君者,狼也。”
10、羊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八汉时齐人梁文,好道,家有神祠,座上设皂帐。一日,帐中忽有人语,自称“高山君”,大能饮食,治病有验。后神醉,现形为羊,乃袁公路家走失之羊,杀之乃绝。
11、鹦鹉的古代别称是“陇客”,梅尧臣《和刘原甫白鹦鹉》:“雪衣应不妬,陇客幸相饶。”。
12、蝴蝶在古代叫“玉腰奴”,“花贼玉腰奴”,美称美女的腰。
13、蜗牛在古代叫“篆愁君”。因在下雨天时,蜗牛频出,地上便留下了蜗牛的爬行的足迹,酷肖篆书,故人每逢阴雨绵绵之时,蜗牛的足迹便勾起了诗人们的愁绪,因而蜗牛便被冠上“篆愁君”之名。
14、蜜蜂在古代称为“金翼使”。宋 陶穀《清异录·花贼》:“ 温庭筠 尝得一句云:‘蜜官金翼使。’徧示知识,无人可属。
15、蚯蚓,荀子的《劝学》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它以柔弱的身躯生活在土壤中,以垃圾为食,通常会将植物的腐烂茎叶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腹中。其志高远,非一般人所能及。
16、蟾蜍的别名“戚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蟾蜍》﹝释名﹞:“《韩诗》注云:戚施,蟾蜍也。”
17、全蝎又名蝎子、全虫、主簿虫、杜白、渴沙、茯背虫等。
18、鳄鱼古称“忽律”。根据学者考证忽律也读作忽雷,是契丹语鳄鱼的意
9. 玉雕鹦鹉的寓意是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7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葡萄花鸟纹银香囊:1970年出土于何家村窖藏,通体银质镂空,内层球体可自由旋转,通过钩链和活轴与外壁相连,使球囊能够随意转动而香料不会洒出。千余年后仍能灵活转动,令现代人叹服。
2、杜虎符:1973年被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村民发现。虎符是中国古代调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状,与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后可调动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国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1971年出土于乾县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罕见展现了唐代王宫一座母阙、两座子阙的【三出阙】建筑形象,雕刻花纹、挑檐斗拱均描绘细腻,清晰可辨。
4、镶金兽首玛瑙杯: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唐镶金兽首玛瑙杯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晶莹鲜润。圆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动优美。这件玛瑙杯不但是一件极其珍罕的古玉雕艺术品,也对我们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价值。
5、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6、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
7、皇后玉玺玉印: 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
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玉器鹦鹉图片
《古玉盘玩》
一、什么是古玉?我们通常按古董的年代概念分玉器的古与新。现在很多时候已将民国以前,甚至凡是人力铊制的玉器都称古玉。但从玉石特性和其文化的特性而言,这里一般将汉代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其原因一是:汉以前的玉器,用途多为礼器,即便佩饰玉也常具某种象征性,拥有者决非普通民众。玉器的造形多神秘而抽象,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如龙和螭都不是现实中有的动物,观赏起来却异常生动。故有学者将汉代之前的玉器时代,称之为巫神玉时代。汉以后,玉器逐渐民俗化,造型写实,刀工软弱无力
,神秘感尽失,令人索然无味。二是,玉器有一种特性:会受沁。其沁色或浅或深,或成点成片,深可入骨甚至成皮壳。沁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这从乾隆
皇帝也会下旨,叫工匠给新玉染色便可知一斑。形容沁色的称呼有如:白色有象牙白、雪花白,红色有鹤顶红、人参朵、枣皮壳,黄有梨花黄、秋葵黄,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绿有鹦鹉绿、蕉牙绿等等,不一而足。玉的沁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让人叹为观止。而深入的和多彩的沁色,非入土一两千年以上才会是比较到位的。三是,只有古玉才能经盘玩后脱胎换骨,美伦美奂。于是生坑器到熟坑的把玩品赏过程,便滋味无穷了。因此,古玉爱好者不可不知:几百年前的旧玉器与近时的新玉器在文化上和沁色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无论从玩赏性、文化内涵和品级上,只有汉代以前的玉器才堪称“古玉”。也因此,《古玉盘玩》
便主要专说这般“古玉”了。二、生坑与熟坑古玉的分别生坑古玉是出世后,未清洗甚至还带着泥土的古玉器,基本保持着出世时的原貌。凡清洗过后,经人把玩,或在有人气之处长期摆放过的古玉,便是转入熟坑的。对比熟坑器,盘熟程度分一至九成熟,也可简称半生或半熟。经过常年盘玩后土气全去,不再转色的,通身美妙滋润,状若宝石(即呈蜜蜡状并带宝石光)的为熟坑古玉。未曾入过土的古玉器称传世古,能传一千年的极为罕见。而传世品多只会有些牛毛纹,并不会脱胎,故不在本文的话题内。三、古玉的盘与不盘说盘玩古玉,一般是对爱好者而言。对有主张保持生坑古玉的人,则需要加以开导。古玉盘玩是玉文化和古董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譬如一幅古画或一件古铜器和瓷器,即便再喜欢它,也是不大能拿在手上来把玩搓弄的,更不能指望它会越玩越靓。因此说,盘玩是对古玉的一种再创造,也就自然高出一等。古玉可说是集古董文化全部主要特质的唯一古玩门类,无论从何角度,如年代,品级,观赏性,保存和普及程度.玉还具有实用性,它不但是上古时的工具,现今还能经常拿在手上玩,据说还能治病,能玩又能医当然算是一种实用性。而盘玩又能使古玉发生变化,这就使古玉还带有再创造性,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再者,能否将一块古玉盘出,亦是判别古玉真伪的最后手段之一。通常的情况下,在盘的初期数月,真古玉就逐渐出现原本所没有的少量的宝石光,时间越长光会越多,玉质感也越强,玉的沁色会出现变化,这是任何假古玉所无法具有的特征。因此,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保持生坑是需要理由的。明显可以好玩的东西却不去玩,是很难令人相信其人属于爱古玉之人的。个别研究玉器的“专家”,有说自己从不收玉也不玩玉。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是工作性质不允许,如是搞考古的或是他的工作是上面分派的,而并非是真的因爱好才去研究玉器,他们工作时接触的东西也是包真的。如此,这类不盘玩玉的专家对古玉的认识程度,至少是对古玉深层次的变化上和倡导方法上,是有点欠缺的。也因此:考古的专家并不一定就是认玉和玩玉的专家。这当然无需大惊小怪,自清代乾隆
年后,玩古玉大概就没此前时髦了。清朝遗老刘大同
写的<古玉辨>当纯属避世之作,从清末至大陆解放以前,在乱世中有心思玩古玉的人应该已经没几个的,以后又一路是搞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
,又有谁敢玩这玩意。可以准确的说,盘玩古玉这事,在大陆至少是中断了三、五十年,因此真懂玩的人极少,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我们有幸再玩起这老祖宗的好东西,完全是拜当今太平盛世百业兴旺所赐啊。生坑器若是经过清洗整理后,为便于观赏而长时间接触人气后会逐渐熟化,而失去生坑的原本面目。要保持生坑器最好是:不加清洗还要用玻璃罩起来。哪何种情形下才需要保持生坑古玉器呢?1、凡科学考古出土而具有标准器性质的,和其它具有研究价值的。考古挖掘出来的古玉器,多数可以是所有传世玉器断代的标准器。通常的情况下,对任何传世古玉的判断,无论从型制、做工、用料及沁色上都需要尽量参照标准器。标准器一般只会为国家单位所有,不大可能让个人拿去随便玩的,也就不大存在盘玩的问题。一块古玉出世时,一旦无科学记录的离开了原地,即成为来历不明的传世品。而这里说的“古玉”,大致上也就是指的这类器物。除了少数有传承记录的外,这类古玉器尤其是史前的,几乎完全失去了研究价值,反正不会有哪个学者糊涂到会用来历不明的器物去发学术报告的。即便有的做了某类鉴定出来,也肯定不会有哪个部门能要它去做标准器的,而百姓们拿来玩自可是乐在其中了。当然,这类器物的价值远不能与标准器相比的,大概是万不及一.但目前古玉市场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比较严格而精确的鉴定标准,而这种标准是有可能的建立的。专家们在顾着系统和宏观上的研究时,应同时注重建立微观的辨认体系,如历代碾砣的手工特征(可以是10-50-100倍放大的观察)就可以作出明显的区分。甚至盘玩过程中会出现的特别规律也可作为鉴定条件。其实仅仅挑一些标准器出来做盘玩,并将变化公诸于众,都会对倡导大众如何辨玉玩玉有极好帮助作用.2、以为生坑器容易卖钱的。想多卖钱当然不错,但见过熟坑古玉的人都明白:那价值比生的要高得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能将一件古玉玩上几年,别人再出十倍的价钱你也未必会肯出让。爱玉与从商是两码事,若是爱玉,真切的去玩赏它,既赏心悦目又能体会“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才见人生乐趣。光想着它是否好卖的只是商人或是造假者了。3、多了没空玩或专留给后人去玩的。四、生坑古玉的选购(续见其它页面)四、生坑古玉的选购一般地说,辨别熟坑古玉比生坑古玉要容易,而辨别生坑古玉却要在先,这当然是玩古玉的基础。古玉的鉴别通常是从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浆上综合判断。如有任何不自然处或是做假的痕迹,即需格外小心。观看唐代以来的玉器,主要在于辨别是否为和田玉的制品,及玉质的品级和做工,凡手工铊制的和田青白玉
类的玉器,多有收藏的价值。和田玉的辨别这里就不加多说。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会有好的做工,换句话说,做工好的玉质也一定会不错,这尤以乾隆
年间的为甚。而其带的色是沁色或为真为染或为原皮,则需作出区别。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为“真玉”,以商代妇好
墓出土的和田玉器
为标志,玉文化算是进入了真玉时代。已确定的和田玉器
,大约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的遗址。玉文化约有万年之久,距妇好
的时代相间数千年,其间当然会有不少和田玉的制品,但大量为其它玉材。史前之器,多因确少对照的标准器而不易被确定,玉料相当繁杂,有的料甚至于不知出自何处。因此玩古玉,通常对史前的玉器,并不特别重视其材料。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于6度,收藏价值会高些,因除了水晶玛瑙和一些石英类的外,有玉质感而硬度高过6度的,多为透闪石类,比阳起石类和蛇纹石类的质量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
的多数玉器用料。当然,不论是何种玉料的史前古玉,通过盘玩都会变的很美,但还是以古和田玉为最。古玛瑙和古水晶虽极难盘出光彩,也会在盘后变得十分温润可爱。古玉的做工,商至汉的并不难鉴别,只需上手观察过一些真品就明白:古人的制玉方法,如游丝毛雕的刀法,是无人能仿造出来的,甚至双勾阴线的工整和汉八刀的简练犀利也为后世无人能及,这就如同后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样。如史前的良渚玉器
,用料多为一种青玉,产地不详,比较坚硬,大约在5-6度,常带黄色和白色光点。其上的阴刻线多是一种断续刀法,尤其是曲线,是由短斜细线组合而成的,细线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难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内少则3-4条;多则达6-7条,这种不可思议的极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时的工匠大师也只能望而兴叹。而有无这种手工,便成为辨别良渚玉器
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造假的充其量只会形状貌似而已,就是用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加许多工夫,也不可能完整而逼真的刻划出来。做工上比较难断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需要仔细查看有无任何机器加工的痕迹,但即使看不出机器工的,也不能仅以此作出判断。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与制作时的构思,各个时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平,各种形状制法都有其特征,以此可判别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各时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标准器,这部分的器物资料,近来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汇总。以型制判别古玉,需要对出土的标准器十分熟悉,这是玩玉者较难练的基本功。说较难还因为标准器一般为国家所垄断,普通爱好者光看图看书,不能上手仔细观察,就比一些专家们差了许多硬条件。所以,某些个专家比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扰乱市场的手段,因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状是不难仿造的。造假者为了谋利,一般是成批仿现成的,易于出手,在某类玉器高价时也去造单个的古怪形状。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韵来分辨真假需要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故不可单从外形上判别真假。70-80年代末期,辽西红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状前所未有的玉器。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来的东西。因此,各种与标准器难以对照的;或所谓红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让人相当头疼。少人收时,这类玉器便大量各处流散。对待这类东西的客观态度,还是应该作出区别来。红山遗址的东西,不能说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级别的,其前其后数千年和各地域之间还存在着不少考古空白。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间玉器的型制还是有相当的模糊.即便是商代的东西,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好也不过是妇好墓的,而更高规格的东西,如历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们所未知的。红山文化的古人治玉,已不但能很好的做阴刻线和减地阳起,也能做大开片和圆雕.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让人不可思议,而这时期距商中期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因此,有谁能断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纹饰会雕在哪类形状的玉器上呢?又谁能断言古人在这时期中不会有大量的创作呢?应注意到一个的现象是,国内在92年后兴起了建筑热,这是不同于前人建设方法的;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许多还是在人类长期居住过的城乡之地进行。可以无疑义的说,会有相当数量的散乱的文物随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应占了其中多数。这个数量当然无法统计,但以国土之大开工地点之多,数以万计至数十万计应不会是夸大之词。这种现象的发生碰巧与红山器物初入市场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 一类难以被确认的东西,过数万件的在古董市场流动,再加上大量的假货搅入,引起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就连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都难以幸免。面对这般情形,大众对古玉的认知的基础本来就很弱,专家们也几乎束手无策,有以全部敬而远之加以否定的,有以与标准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场一落千丈。其实某类古董有数十万件并不算个很大的数目,十万件对十亿人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对来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将其分类分级就不难解决,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灾难。分类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场定位,如正式出土的为A类,有传承记录的为B类,与标准器相近的为C类,与标准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征的为D类,甚至有一般鉴定过的也可列作E类,各类还可细分各级等等。古玉具有与其它类型的古董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凭我们中国人的才智,这点小事应该不是太难的。目前,从各处市场不难低价购到真古玉。但既然从型制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难以把握,只有常规手段的一般玩家,对生坑古玉该将如何鉴别呢?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较,下硬功夫之外。这里的建议是,可以从造假者难以或无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综合应用的办法有:1、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畅无蹦裂,刻线中和收尾处应有许多极细的铊蹍痕迹。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刻划较多的器物,造假者难于处处做手脚。玩家们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国已失传有约半个世纪,这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间断的传承才可能达到,而一旦失传就没可能再恢复,如良渚工,汉工,乾隆工,后世工匠无论怎样炼也是望尘莫及。甚至老玉工歇几年后再后干也绝非易事。我们不需要将机器工看得很厉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个别高仿的也破绽多多。这需要细细观察,对手工与机器工的特点作出判别。真品也会有个别蹦线,这是由于玉有干老鲜嫩之别,玉工技术差些,用砂用力不当或失手时,玉质嫩的就会有蹦。2、沁色包浆极为自然,由外及里.拌有多色的,而色泽鲜嫩或艳丽者,或成皮壳状的.如沁色有如桂花般艳黄,如鹦鹉羽毛般油绿,皮壳真如同枣皮和茄皮者.染色易色靓难,上色易做皮难.3、带气味自然的深厚的葬气和土腥气.未见有假品能有此特征.4、带蝇翅状宝石光.生坑的良渚玉器多带有白或黄色光点,这种光和“苍蝇翅”在一般的生坑器尤其是生坑和田古玉上较为少见,只会在盘玩后才逐步出现.为判别真古玉的有效手段之一.5、有虫噬小坑,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便能看到洞壁带纤维状.这是需千年以上在特殊环境下的虫蚀才会出现的事,并不多见.这种洞采用高科技手段也极难做出.6、带裂痕的其纹有头无尾,纹路多会有塌陷.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裂的挺大,却并不到头完全裂开,裂纹有隙处也会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的.其实,真品的任何表现都是与假仿品有别的. 想要辨别真伪,大量的实践必不可少,再综合运用其它知识,下真工夫方可奏效. 任何仅仅用一种或数种所谓方法和手段,都不足以为最终的依据.在综合判断后,型制有与标准器可比对的当然要好,对于似史前古玉而具真品特征的,亦可先不去理会其型制.以盘玩做最后的辩别,当会物超所值.六、盘玉的方法盘玉就是用手经常去搓摸玉,久而久之古玉就会变得很美。基本的方法是:其一:用水先煮一下。生坑器要清洗干净后,用清水煮30分钟后再盘。100度的沸水对玉性没有影响,可以将古玉的土水气提出一些,但对带有铜沁的不可煮.其二:常搓。盘有急盘慢盘意盘之别. 一件生坑器需20-70年才可能盘出,因而不能性急.想快点盘出,每天可间歇的搓上1-3小时,小件的可常佩戴.以夏天三伏盘的效果最好。其三:忌油。玉是忌任何油脂和化学品的。盘的时候手务必要干净,也不要放在脸或头上搓,当然贴身佩戴是可以的.其四:盘一段时间可用水再煮一下,去掉油污和散出土气。每次煮后盘掉的土色多会泛出,这是正常的也是真古玉的现象,假的则不会。盘玉还有提灰法,有用麦麸之类的甚至加机器搅.不大值得提倡,在纯棉的布上做些搓磨还是可以.一般在盘的初期数月中效果相当显著,其后会变的缓慢,当古玉不泛出土气并不再转色,变的十分润泽美妙,质地如同蜜蜡,通身宝石光时,可为盘出。总之,一件能愈玩愈美的古玉器,就肯定是真的.关于宝石光,这是玉石在被人加工成器物后再埋上千年后产生的奇特现象:原本并不折射出闪光的玉,再被人盘玩后不但滋润美妙,沁色转变,通身还有部分会折射出宝光,使古玉如宝石状,美不可言,而且以古和田玉为最。一般宝石光是通过盘玩才逐步出来的,一件生坑器在开始盘玩后就会出现数点反射的闪光,盘的时间越长闪光就会越多.有称这种光为"苍蝇翅",形容这种光给人的视觉感受,因为很多时这种光非常柔和,有如极薄的丝绒般美妙,而也有的如钻石光而不刺眼.通常反射的为白色光,也会有红、黄等色,甚至有罕见的绿光和金光.有的玉器上会集合几种光,如所谓的"五色玉",盘玩后便可能这样,极具观赏性.难怪旧时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之说. 如此将一件古和田玉器盘玩品赏,也更加明白: 钻翡翠石只可悦目,而美玉可悦心-的说法绝非是虚言了。古玉器可盘出宝石光的现象为明清代的玉器所罕有,这表明与玉器入土的时间长短有关,而一块未曾与人体一起如过土的玉料也是玩不出宝石光的。可见宝石光和沁色转色现象是天然质地的玉料,加工后又长期入土再出世经人盘玩时产生出的特有现象,其本质大概是天地精华与人类之间的一种交流和互动的产物或叫化学反应,极特殊也极为有趣。这种有趣不但是我们盘玩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为辨别古玉真假的万无一失的最后的手段。将这种光称为"宝石光"是比较恰当的.需要分辩清楚的是"玻璃光"与"宝石光"这两种词的区别,有人将玉器表面看上去如同镜面般光亮(尤其是战国-汉代玉器)称做带"玻璃光",而有的将打磨的很光滑的清代玉也这样叫,这当然不错,如在近距离观察玻璃的表面和碎片时,直观感觉就是这般.但玻璃的反射光不会有如钻石或苍蝇翅的感受.这就需要明确:不要将玻璃光与宝石光混同.和田玉器上玻璃光中闪着宝石光时,才见其真美.假仿的古玉,由于材料是新的,又往往用高温和强腐蚀手段,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无法通过盘玩变的更美,也更不可能变得如同宝石状。假玉如盘了,看上去会显得油腻和脏,似隔夜的油炸桧,可能还带来霉运损坏健康。真古玉无论怎样受沁或土蚀砂咬,或经常把玩,都是很干净的。有的石头开出来就有光,如一些花岗石类.而年代一长久,非但是古玉,即便加工过的一些石头也会有光,大概是常沾人气的缘故,如孔庙里的清代石鼓和故宫走廊的汉白玉护栏.但这些器物上的光与古和田玉上出现的美妙宝石光,难以相提并论。有个别石英岩类的假品,本身带有些闪光,不是盘出来的,光色硬而刺眼,分布较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