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镂玉雕图案基础(玉器镂雕工艺研究)

1. 玉器镂雕工艺研究

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勾彻:按设计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阳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

  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的玉器。

  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象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打孔: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当时用竹木、皮革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如玉翁仲)、象鼻眼等。

  底子:铲削后的器面、器壁,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挖膛:琢制玉器内腹部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琮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抛光:分粗光、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的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剪影: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2. 镂雕时用什么在玉器上打孔定位

人把冶金术的发明说成是古代文明到来的一个标志,很多人也认为琢玉技术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标志,两项工艺都起源于史前时代,后人多归功于炎黄二帝那个时代。

玉为美石,习惯上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我国古玉用材主要是软玉。30年代,由于对史前考古的局限,当时把出土的玉统统定为汉代;到了50年代,在长江下 游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后来又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良渚、龙山文化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学者对玉器的出现不得不重新认 识。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早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和小件工 具,后制成礼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型器、锥形器和斧钺等,这些大都是非实用器;实用器有镯、璜、串饰、带钩等。 在大墓中常见钺、琮、壁三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军权神权和财权的显示。因为钺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财富的象征 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玉器,这些足以说明,玉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说明的是:玉器的出现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现与 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仰韶文化的直系远祖裴李岗文化中的一些精致的石器:如横断面成椭圆形的石斧、扁长条弧刃铲、舌形铲或带肩石铲、和弧背锯齿镰可以看出;磨制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砾石。

下面我们不妨从良渚文化出土的情况探讨一下关于玉器加工的各方面问题:

一、关于采矿: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玉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 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据此推断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

二、玉器的设计、开眼: 玉璞运回玉作坊后,玉工必审材度势进行设计,按其大小,形状和玉色制作所需的玉料,这道工 序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开料”等。在没有发现金属工具的上古时代,古人是怎么样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三种:

1、 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见到抛 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采用此法剖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人力、时间、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的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这种耗时、 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试问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肢有那么多的人力供玉器制作消耗吗?

2、 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 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于砣轮的质地在没有金属的前提下,很可能为硬石质。

3. 古玉镂雕工艺

现代新工艺品玉饰镂雕,是利用较先进的高速雕刻设备,打孔后,用直径0.5毫米左右的钻石粉磨头,直接沿纹饰边缘琢磨,持续把纹饰间空白去尽即可。其时效要比古时制作快很多倍,在此传统的拉丝工艺毫无用武之地。  只有真正了解玉器拉丝工艺各时期的应用方法和不同成分工具的使用,才能对古玉佩饰和现代仿古玉佩饰的拉丝工艺有时所辨别。我们逐一剖析,还原本质:  一、古代玉器拉丝工艺。古时人们把打好孔的片状玉饰平放固定在框架上,把搜弓子上金属丝的一端穿入孔内后,绷紧系好。在孔口处放置“解玉砂”浆,然后上下拉动搜弓,并适时增添“解玉砂”浆;拉丝沿纹饰边缘逐步拉割。“解玉砂”随丝线运动,在玉饰孔内处于游离状态,并对其产生研磨;以至把纹饰间需要镂空的地方搜去。镂雕去余料后,玉饰的侧面(即孔内立面),有的会呈现出很规整的拉丝痕,在20倍左右的放大镜下,拉丝痕的表面上是一种磨砂状态。近似我们看到的磨砂玻璃;这主要是“解玉砂”在游离状态下造成的现象。  二、现代玉器拉丝工艺。现代拉丝设备采用电机做动力,半径轮杆运动,拉丝为直径0.4毫米左右的镀钻石粉金属丝,穿入玉饰孔安装固定后,启动设备也作上下运动,使用的拉丝磨损后,可以去除换另一段。拉丝上镀的钻石粉替代了“解玉砂”;“解玉砂”处于游动状态对玉可以研磨,钻石粉是镀在了金属丝上,不能对玉造成研磨;并且钻石粉拉丝会随运转速度的增加,钻石粉粒度会越来越小,进度也逐步放慢。在放大镜下,拉丝痕虽然规整,表面却没有“解玉砂”的磨砂状态。

4. 现在玉器镂空雕刻工艺

我国玉器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且每个时期的玉器风格特点都是不同的,从商代开始到清代中经历了多少个改朝换代,其中玉器历史发展到清朝时达到顶峰,现代的人们往往喜爱古玉,不仅可以欣赏到玉器风格还能从周末品位到历史韵味,那古代玉器各个朝代到底有着怎么的不同呢?

1.商代玉器,其玉器雕刻风格在于穿孔以及雕刻的线条,玉器雕刻的纹路多是呈直线的,流畅利落,阴纹比较多,阳纹少,而玉器雕刻穿孔也是非常有特点的,是呈外大里小状,类似喇叭花的形状,就是作为的“马蹄眼”。

2.周代玉器,在雕刻玉器的风格方面与商代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雕刻的纹路线条多为弯曲的,但整体雕刻工艺精致,琢玉的技法以及造型不断发生了改变。

3.春秋战国玉器,玉器发展到春秋战国,雕刻工艺更为成熟,雕刻的图案层次错落,非常的讲究,且玉沙开始被使用,技法要比商周时期更加的精湛。

4.汉代玉器,其玉器雕刻风格是比较有名的“汉八刀”,刀法虽然非常简洁但苍劲有力,小件玉器的琢工非常的精细,而大件的则比较粗糙。

5.唐代玉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对外贸易往来频繁,且该时代的女性地位有非常大的提高,故玉器雕刻多偏美感,出现了花卉、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飞天的图案,尤其是狮兽的雕琢是非常精细的。

6.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玉器非常的细腻,雕刻的器形也一般多为小件,而大型玉器比较少,由于该时代的书法、绘画尤为繁盛,故玉雕雕刻风格多比较注重形似以及神态的契合。

7.明代玉器,最为具有明代玉器风格的是三层透雕,也就是现在的镂空雕,玉器雕刻体力感非常的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雕刻刀法粗矿而有力。

8.清代玉器,清代玉器多注重原料的品质以及雕刻非常精致,通过巧雕、镂空雕、半浮雕等多种雕琢技法展现形象逼真的玉器风格,令玉雕作品更具立体感。

5. 玉石镂雕

这个要根据石头的具体大小,形态以及完整度,结合其自身的种水,色泽特点综合考虑。

如果比较纯净,干净,完整,可以设计成简单的题材,比如无事牌,平安扣之类,甚至无需雕刻,直接打磨,抛光就可以。

如果本身完整度不够,还有很多裂纹,棉,或者其他杂质,瑕疵,那就需要根据瑕疵的状况,设计雕刻,主要是用设计的题材,规避和修饰瑕疵,比如山水题材,镂空题材等等。

还要结合玉石本身的价值,如果是价值不高的石头,就没必要投入太复杂,太贵的工费了。

6. 玉器镂空雕工艺

中国古代已有一套加工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砣、冲砣、磨砣、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

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属性。

1、选料

选料

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 做到物尽其美。

玉石品种多,变化

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这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判断,从而确定做什么产品。

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

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检查工艺,以挖脏遮绺、量料施工,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

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玉雕师,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用精确,巧妙用料,使作品效果突出。

审料

对和开玉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绺裂和瑕疵少,可依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等。如玉有性、瑕疵、绺裂,可切下除阳面一端的表皮,进行观察,以确定选用。

2、设计

切料

玉器作品不是定型作品,每件都有变化,设计工作要贯穿玉器制作的始终。设计首先是造型设计,即根据玉料特点设计造型使造型舒适、流畅和受人喜爱为此,必须发挥原材料的特点,造型美相结合,突出料的不同特点。如质地、光泽、颜色、透明度等。质地美,发挥玉的温润特性;

颜色美,注意表现绝

美题材。

造型设计还要从玉材特性出发,保证工艺技术可以制作,如脆性大的料,不可太玲珑剔透,韧性大的料,可作细工工艺。

设计画稿

设计考虑周密后,要在玉料上画绘图形,有粗绘、细绘两道工序。粗绘是制作以前,把造型和纹样绘在玉石上;细绘是作出粗坯后,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在坯上。在制作过程中如出现变化,要随时修改设计。设计者与制作者互相配合,使玉器精益求精。

和阒玉的造型设计,要根据玉质和玉色等精心设计。

有的一块玉料可以设计几件作

品。

有俏色的玉料在造型中巧用俏色,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出胚

3、琢磨

设计完成以后,制作者利用磨玉机和工具、磨粉等,按设计意圆加工成座品。技巧千燮万化,归根到底是琢和磨。

精雕细琢

琢就是利用铡砣、錾砣等,将造型中的余料切除,其手法有铡、摽、掘、划等。磨就是利用冲砣和磨砣等将造型中的余料研磨掉,有冲和轧的不同方法。

在基本造型完成后,为清晰细部,还要进行勾、撤、掖、顶撞等工艺。勾是勾线;撤是顺勾线去除小余料;掖是把勾撤后的底部清理清楚;顶撞是把底纹平整。此外,还有叠挖、翻卷等工艺,把花瓣、衣遗做得飘洒。打孔、镂空、活环琏等工艺一般是琢磨时一起进行的。琢玉是属于艺循范畴的创造性劳动,琢玉人员的水平是关键一环。

中国的琢玉以高超精巧的技艺称誉世界,正如世界许多学者、玉雕师所说那样,玉及其雕琢的特技,是中国人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现在中国的玉雕厂都摊有现代的先进设备和技艺精湛的琢玉艺人,在生座车间进行创造性,玉雕师用他们霞巧的双手,碾出精美的玉器。和田玉的韧性大,在制做作品时,尽可能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形准、规矩、利落、流畅。

细工是细部的精加工技术,难度较大,是精美玉器的一个重要标志。

4、抛光

打磨/抛光

抛光是把玉器表面磨细,使之光滑明亮,具有美感。抛光首先是去粗磨细,即用抛光工具除去表面的糙面,把表面磨得很细;其次是罩亮,即用抛光粉磨亮;再次是清洗,即用溶液把产品上的污垢清洗掉。

和田玉玉器的抛光,要求使玉面平顺,以反映玉的润美。座是玉器的主要装潢,用木、石、金属等制作,其形状、高矮、厚薄和造型雕刻都应以玉器造型为依据使之浑然一体。匣是放置玉器用的,大体反映了玉器的高贵程度有专门的技术要求,以保持中国匣的风格。

成品

总之,一件玉器制成,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琢玉艺人的心血。一件座品,少则一月,多则数年,稍不留意就有损坏的危险,琢玉艺人历经风险,费尽心机。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得可贵。

7. 玉器镂雕工艺研究现状

特征如下:

1、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2、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3、阴线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用于服饰上使衣袖有飘动感,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4、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称巧雕,玉称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也偶尔有见,宋代这种工艺则被广泛运用

8. 玉雕镂空工艺

镂空的加工方式:

a. 磨制加工(或对磨)。

b. 拉丝加工。

c. 杆式钻具加工。

a. 磨制加工:以磨制方式将片状器物两面磨透,达到装饰效果。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文化期以前的玉器加工上。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中心大墓出土玉凤颈部和身体处的镂空为磨制而成

b. 拉丝加工:在需要镂空的某一个边缘部位,先以桯钻钻孔,然后将弓弦的线绳穿过,再绷直,来回进行拉动,将多余部分去掉。

拉丝工艺可以看出先打孔后拉丝的特点

由于拉丝工具线绳的柔软,导致痕迹会出现不平行、错乱、深浅不一的特征。这类现象,在明清件玉器上较为明显,而在有些玉器上不明显的原因是:拉丝部位经过了细致打磨,拉丝痕已经看不到了。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工痕不平行,深浅不一,光泽细腻

c. 杆式钻具加工:用安装在砣机上的杆状物作为钻具,在需要镂空的部位,沿边缘线钻若干个小孔,将中间部分敲掉,再进行砣磨。

玉匕首残件取三角部位放大,可以明显地看出杆式钻具来回砣磨的痕迹

综合上述,古玉的镂空部位不仅只有拉丝工艺一种方式,杆式钻具的加工方法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坊间“只要镂空部位不见拉丝痕迹,那就不是老玉”的说法也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