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古代玉雕砣工(古玉的雕工)

1. 古代玉雕砣工

古玉的砣工是指在古代玉器制作过程中,用来平整玉块表面并使其成为平滑、光亮的工具。这个工具在古代玉器制作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工匠将玉块打磨成预定形状,同时还可以使玉块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在玉器制作中砣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最终制作出来的玉器精美细致。此外,砣工也是一个传统玉器制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精湛工艺技术和文化价值。

2. 古玉的雕工

一、是臣字眼:

对商代玉器的臣字眼,人们最为熟悉,了解比较多。这种眼睛雕琢技法实际上是具像的,外面是一个眼框、里面是一个瞳孔。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臣字眼’眼框多以双阴线勾画,瞳孔有圆形的也有的仅为圆形的一部分,在臣字眼雕刻上有砣切的,也有管钻打的,还有压地的。

二、是近似长方形眼:

这种眼睛实际上是‘刻画出’眼框、眼球,不刻画‘瞳孔’;红山、石家河文化中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但未见‘近似长方形’的眼睛。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多件‘近似长方形’眼晴的动物,比较特别,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臣字眼的‘简化’。

三、是重圈眼:

‘动物形玉器’雕刻重圈眼,看上去很有神,其实它既有抽象的一面,也有具象的一面。

有些‘动物眼睛’本来就是圆的,所以这种表现手法‘生命力’也比较旺盛,后世玉器雕刻上也经常用‘重圈眼’。

四、压地起凸圆形眼:

这种眼睛看上去‘立体感’更强,后世玉器中也常用这种雕法。

【压地起凸圆形眼】

可以把这种眼形看作‘重圈眼’的变种,对重圈眼的内圈外侧进行‘压地’就变成了这种眼形。

五、是与穿孔相结合的眼:

商代玉器中有的把‘眼睛和穿孔’合二为一,有的则不是这样,宁可让穿孔破坏了眼睛也依然单独打一个穿孔。

【与穿孔相结合的眼】妇好墓出土的玉虎,眼部为对钻穿孔,侧面看上去也很精神;前段时间宁夏一个玉器群里拍卖的类似玉虎、断代为汉代是错误的。

也许,这件玉虎在雕琢时并没有想着穿孔,其穿孔是后来加工的。

3. 古代玉雕刻

古代用来雕刻玉器的主要工具包括:

1. 石器:古代人们使用石制工具来雕刻玉器,最早期的石器可能是石块、石片等,后来逐渐发展出磨刀、凿子、刀片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工具。

2. 磨刀石:磨刀石是一种用于磨削和打磨的石头,常用来打磨和细化玉器的表面。人们可以通过在磨刀石上来回磨擦玉石表面,以达到平滑、光亮的效果。

3. 凿子:凿子是一种用于雕刻和切削的工具,由金属(如铁)制成。凿子的不同尺寸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用于在玉石上进行雕刻和镂空的工作。

4. 刀片:刀片也是一种用于切削和雕刻的工具,早期的刀片可能是由石头或骨头制成,后来逐渐发展为金属刀片。刀片可以用来切削和雕刻玉石的边缘和细节部分。

这些工具在古代被广泛使用,通过手工操作和技巧,雕刻师们能够创造出精美绝伦的玉器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的材质和制作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

4. 古代玉器雕工详解

1;明代谷钉纹,多以管钻套打,谷钉较大横竖成行,周边有明显的套打痕迹。

2;动物造型的耳内多用锥钻打凹,少见直筒。旋纹细而不均。

3;阴线宽深粗放,边棱锋利,槽地砣痕明显,其过线,岐出现象比比皆是。

4;底子处理不清,不平整,俗称麻底。 从总体上看,明清时代装饰用线以宽而深的阴线为主,截面呈v字型,抛物线状,首尾均出峰。

5. 玉雕坨工

利用砣具带动松散的解玉砂来回摩擦制作玉器的,所以阴刻线内留下的是长短深浅粗细不一的无序线条,砣工底部常呈磨砂状。

现代雕刻玉器是采用高速电动工具带动粘上金刚砂的钻头一遍成型,所以线条内常留下长长的两条平行线,线条边缘锋利,沟底生硬干涩。

6. 古代玉雕工具使用方法图解

古代人类切割玉石用的是解玉沙,也就是磨玉石时候被磨下来的粉末。用一根绳子蘸上水,然后在绳子上边蘸上解玉沙来回的拉,高级一点的就是用金刚石沙。

古人在玉器上钻孔一般都是用芦管或者是竹子,在芦管或者是竹子头上蘸点解玉沙,就那样来回的搓。

而玉石雕刻,最原始的就是用更坚硬的石头作为工具,一点点的磨,一直磨到成型为止。

发展到春秋战国前后,人们就开始用线雕,这个称为:游丝毛雕。

游丝毛雕是用线拉在很小的滚轮上,线凸出,就如同木工用的掉线盒,线从盒子里面经过就会蘸上解玉沙。

再后期就开始用铊,跟现在的磨头类似,但是没现在的磨头做的精巧。

7. 古代玉雕工具

古代刻玉的工具有铁制圆盘-铊、无齿的锯、圆锯、钻、锥、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

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

在古代制玉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雕刻工具叫陀,是指安装在“水凳”横轴上可以旋转使用的各种工具的泛称。

陀的名称是玉雕行业沿用历史的称谓,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陀己无从考证。在古代,陀与码字相同,可以互相替换,很多人用铭字,是否合适有待斟酌。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

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

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

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8. 古代玉器的砣具

一: “线条柔顺”,因砣工制造是用脚工带动皮轮,工具转动速度慢;手工把玉用解玉砂在砣轮下碾琢,线条是一点点构成,所以线条十分柔顺。

二: “线条外形两头尖、中间宽”,因砣具扁轮(砂轮)碾磨而成,就会呈现此特征。 三: “线条边缘无毛碴崩裂”,因砣工制造速度迟缓,而现代电开工具以每秒约万转快速打磨使产生高热和强力震动,线条就会呈现“崩裂、毛碴”现象。不过,目前不少专业仿制师曾经制造一种可调慢速的电开工具,替代砣具制造琢玉,造出的工艺特征仿如砣工琢玉般,线条十分柔顺,玉器也十分精巧,当然也一样值得珍藏。

四: 砣具随不同时期而有所改良,所制造出来的玉器砣工线条在每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如“商西时期”的线条特征为“宽扁型”,认真研讨在其线条沟底还可发现“细密的线痕”,这是其它时期所没有的;如“汉代时期”的线条就有“游丝雕,即若隐若现’跳刀法”的线条;如“明代时期”的线条,通常可发现“出毛头”、“宽窄不一”的现象,号称“粗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