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武术别称?
两晋南北朝武术名词解释: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异常混乱的时代,大量少数民族涌入中原。由于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流频繁,不同地区、风格各异的武术得到互相渗透与吸收。但由于社会局面的混乱,儒教、道教、佛教三教日益合流,玄学盛行,贵族统治阶级迷恋奢侈的生活,试图依靠神灵的力量,达到长生不老,而完全忽视了运动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在此期间,产生了以后以武术显示天下的少林寺。
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两晋南北朝时代战争不断,为了战争挑选士兵的府兵制标准是相当严格的,士兵在武术技巧、速度和耐力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之所以能定出这一标准,说明武艺在群众中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武术的训练中,不但注重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开始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我们称这方面的训练为练功。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练功的内容极为丰富,如练跑、练跳、练力等,使士兵的体能不断提高,有良好的体质作基础,武艺的提高自然不在话下。
武术套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良好的发展。随着攻防技术的不断发展,套路中的动作也不断得以充实,为了便于巩固和练习,武术家们将一些精华动作串连起来,以套路的形式进行演练,以巩固其攻防技术的掌握。
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为了能使套路更好看,人们把一些优美的舞姿和精险的杂技动作揉入武术套路中,使之更加引人入胜。此外,人们对武术的保健作用也有了较深的理解,故而演练武术套路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武术套路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的武术套路中,有了起式、中间趟和收式,套路发展到此时,其基本体系已经确定。
两晋南北朝时代武术的另一特点是妇女习武,这主要是受少数民族妇女习武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对今后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少林武术。
公元 464 年,印度和尚跋陀经西域到中原,北魏皇帝孝文帝于 495 年为他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寺,因寺在少室山下丛林之中,故起名为少林寺,随跋陀一起来的小和尚均有一些武功。有一天跋陀在洛阳看见一个叫慧光的十二岁少年在反踢毽子,一口气踢了五百多个,跋陀很吃惊,就很高兴地收他为徒,起名僧稠。入寺后,他和一些比他大的和尚经常在一起习武练功,有些和尚见他人小力单就经常欺侮他。后来,小僧稠长大了,刻苦习武,功夫不断提高,而且他性情纯朴,喜好读佛经,经过几十年的勤学苦练,僧稠成为一位佛学渊博、武技高强的高僧,成为少林寺武术的创始人之一。
少林寺建立后,寺中僧人大多习武,由会武的僧师教一些简单的动作,每日练习,时间一长,动作一多,就逐渐形成了套路,如罗汉十八势、八段锦、长寿拳等都是少林寺僧最早练习的套路,还有一些器械套路,如僧人手中的僧杖、拐、铲、棍等均成为锻炼和抗敌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