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秋季旅游景点?
石经寺
石经寺地处龙泉山泉中段东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镇石经村境内。
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AAAA级景区。距离市区约20公里,有双向八车道的成洛大道连接洛带古镇和成都市区的新华大道。西部客家博物馆位于紧邻洛带古镇的博客小镇,是博客小镇客家文化标志性建筑。
龙泉湖景区
龙泉湖景区位于龙泉山脉中段的茶店镇境内,是成都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景区面积40.38平方公里,湖周水岸线长54公里,距成都市区31公里,蓄水7000万立方米,水面8300亩。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依旁而过,交通极为方便。龙泉湖湖面开阔,东西直渡12公里,南北横游4公里。湖区内有半岛28个、孤岛14个
龙泉花果山
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是成都市市级旅游度假区、四川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十大桃花观赏景区之一。景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其中,花果成景面积113平方公里。"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成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真实写照。有书房村、桃花沟、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百工堰、龙泉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以及川西第一丛林石经寺和洛带古镇等景区。
宝狮湖
水上游乐场所。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宝狮村两山溪水汇合处的小平原上。原名宝狮水库,因两山之间有一巨石形如雄狮,人称宝狮,故名。
明蜀王陵
明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位于成都市区东部的龙泉驿区十陵街道正觉山麓前后。
后蜀宋王赵廷隐墓
2010年11月中旬,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一座大型砖室墓,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于11月底开始抢救性发掘,2011年5月发掘结束。据墓志墓主人为后蜀宋王赵廷隐。
大佛寺“天落石刻”
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大佛村大佛寺天落石。天落石众多石刻中,以北周文王碑最为珍贵。因为历代慕名拓印,这块位于天落石下部、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的碑刻与周边所有石刻的色泽有所不同,呈黝黑色。碑通体高2.24米,宽1.25米,碑首是朱鹊和浮雕小佛组成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碑额为楷书阳刻,楷书阴刻的1348字碑文主要叙述了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的生平业绩。
历史名窑――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创始于五代,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元代龙泉窑大量销往海外,瓷窑范围扩大至丽水、永嘉等地;明代仍然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龙泉窑瓷器土细质厚,翠青色,无纹,紫骨铁足。龙泉窑古瓷窑1960年曾加发掘,现已发现300多个窑址,依龙泉山而建,其中以大窑地区最多,大窑龙泉窑古瓷窑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壹陆陆,,38.17..详情(8073)
北宋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代
造型高大,胎体厚重
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 有高足杯龙泉窑 龙泉窑
、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明
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平呈蹄形。龙泉窑青釉执壶 龙泉窑青釉执壶
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釉色
龙泉窑青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迷人釉色上。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的釉色虽然已经不同于以往青瓷深绿、暗绿的釉色,但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个时期的青釉属于石灰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的粘度比较小,容易垂流,因此烧成以后器物的釉层相对较薄,釉色不够莹润。到了南宋时期,窑工们发明了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比较大,不容易垂流,烧成以后釉层较厚,釉色莹润如玉,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色为粉润的青绿色,这里的“粉”并不是粉红的“粉”色,而是指淡淡的粉白色,如半透明的青玉一般,釉面的光泽度较弱些。粉青釉要经过窑火1180℃―1230℃高温还原焰烧成,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使釉色温润柔和淡雅,类冰似玉。
梅子青釉,顾名思义,釉色就如同刚刚熟透的青梅的绿色一般,浓翠莹润。这种釉色是在窑火1250℃―1280℃的高温下,经过较强的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光泽度较强。
粉青和梅子青釉都是在南宋时期烧造成功的龙泉窑典型釉色,色泽一浅一深,在古代青釉瓷中独树一帜,别具风范。
器型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龙泉窑的器型多样,以盘、碗、瓶、罐、炉等日常器物多见;但是,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古代名窑,除了以釉色取胜之外,独特的器型也同样成为它闻名天下的因素之一。上文提到的多管瓶就是龙泉窑的独特器型之一。多管瓶,顾名思义,就是瓶的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管或圆形管而得名;常见的多管瓶为五管瓶,还有六管瓶、八管瓶、十管瓶,更有多至十五管的。多管瓶是龙泉窑独有的器型之一,其他地区和窑口很少见到。
多管瓶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唐、五代时期的多角瓶,这种多管瓶造型奇特,用途也颇让人猜疑。多管瓶的管从上面看是中空的,但是在大多数器物上,这些管与瓶体其实是不连通的,这种器物好像不是日常用器。多管瓶的源头多角瓶,是从三国、两晋时期的谷仓罐演变来的,那么多管瓶应该也与谷仓罐有关。这一点,从浙江地区出土的一件五管瓶上可以得到证实,在这件五管瓶的瓶盖上有几行墨书题记“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这一墨书题记,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多管瓶就是谷仓罐。这种五管瓶常常与盘口瓶和执壶同出于当地的墓葬中,而且成为了一种常见器物组合,应该代表了某种意义,这也是当地葬俗的一种具体体现。
龙泉窑的发展很久远,下期说龙泉窑的鉴别年代和真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