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哥窑瓷器鉴定全过程?

一、哥窑瓷器鉴定全过程?

古代哥窑瓷器鉴定的全过程有以下这些:

哥窑瓷器鉴定全过程,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哥窑瓷器鉴定全过程,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厚,有的可达4毫米。

哥窑瓷器鉴定全过程,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二、哥窑瓷器特征

哥窑瓷器特征:

1、纹样

哥窑瓷器具有独特的“金丝铁线”纹样,釉面有冰裂纹状或龟子纹状的网状开片。仔细观察哥窑瓷器表面纹样,可见其较为粗疏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在古人眼中,哥窑瓷器上的裂纹以冰裂纹为上品,带有红色裂纹者更佳。

2、气泡

哥窑瓷器由于上面有网状开片的原因,釉层通常比较厚,最厚的釉层甚至与瓷胎的厚度相同,也因此哥窑瓷器的釉内含有一定量的气泡,如珠隐现,拥有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也成为了人们鉴别哥窑瓷器的一种特殊方法。

3、胚体

哥窑瓷器的坯体大多呈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露出了黄褐色的胎色,同时在哥窑瓷器的底足部位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因此哥窑瓷器具有“紫口铁足”的独特风致。

三、哥窑瓷器是怎样烧制的?

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它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它是在哪里烧制的?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还在烧制,并且有新旧之分,新哥窑是元末烧的,而旧哥窑烧制的地点和时间还不清楚,但以后大量的史料证明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县。

然而事实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都发现了一种身带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征与史料中的哥窑特征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哥窑瓷器完全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根据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胎青瓷、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和考究,结果表明,史料里所说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

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究竟在哪里,又成了一个考古学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也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吉州窑的产地江西吉安,因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直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碎器窑。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窑在这里,有人以此来推断窑址在杭州。

四、宋代哥窑产地在哪里 宋代哥窑产地在什么地方

1、哥窑产地在浙江龙泉县。

2、“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3、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五、哥窑和弟窑什么关系

哥窑瓷器和弟窑瓷器的区别在于,哥窑为开片瓷,弟窑不是开片瓷。哥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因为瓷胎膨胀系数比胎釉膨胀系数大,烧成之后的青瓷表面布满像裂痕一样 的纹路,并且纹路各不相同,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本来这些裂痕是一种缺陷,但是因为出现了“金丝铁线”的效果,形成了一种残缺美,于是闻名瓷界 。弟窑是不开片瓷,没有裂痕、纹理者为上品,其出产的粉青釉最为珍贵。弟窑在烧造粉青釉的时候,在往瓷胎上的涂釉料时,涂在一些转折部分的会比较薄,烧造完成 后会形成“出筋”现象。

哥窑弟窑的传说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北宋以前,龙泉窑处于初创时期,北宋起已初具规模,制瓷技艺相当成熟,窑场沿龙泉溪下游两岸逐渐扩展。至南宋和元代,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形成了一个以龙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窑场众多的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龙泉成为我国最大的瓷业中心。明代,龙泉窑规模不减,声誉依然,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供奉皇宫、达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处(处州龙泉)等府烧造”,产品深受各地欢迎,“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菽园杂记》)。正统年间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形制规整,釉厚色青,为国内外收藏家、鉴赏家所青睐。成化、弘治后,产品质量下降,“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上品仅有葱色,余尽油灰色矣,制亦愈下”。清代,龙泉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泛黄或泛灰。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前,被古董商称为“乍浦龙泉”的青器经窑址调查证实为龙泉所产,这也许是龙泉窑最后一批产品了。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之说,人们把哥窑和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经考古调查发现,龙泉青瓷可分两类:一类是文献描述“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的黑胎开片产品,此类产品即出自传统所指的哥窑,与南宋官窑青瓷难分彼此;另一类釉面无纹片,胎白质细,底足及露胎处呈朱红色,俗称“朱砂底”,釉色青翠滋润,宛如翡翠的白胎青釉产品,此类产品即出自传统所指的弟窑,以釉色为梅子青、粉青为极品,豆青次之,其他釉色更次,泛黄、泛灰则为下品。梅子青色如梅子泛青之色,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色如雨过天晴,或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

龙泉青瓷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而且自宋代起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所述,“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明代中晚期,龙泉青瓷质量有所下降,且当时有海禁,但海外各国仍迫切需求,龙泉青瓷仍源源不断运销海外。

龙泉青瓷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大明会典》第194卷载,当时外销青瓷盘每只价为――百五十贯。明代中期,龙泉青瓷传入欧洲,身价与黄金一样贵重,一般人难以问津。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为珍藏瓷器特地建造了一座宫殿。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Celadon),以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美丽的服饰和风韵来形容。记录西方对中国瓷器贸易情况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称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日前,世界各著名的历史博物馆大都有龙泉青瓷陈列专柜,许多收藏家、鉴赏家更是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哥窑弟窑的传说2: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哥窑的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弟窑器以无纹者为贵,粉青釉为最佳。粉青色正是铁还原的标准色。由于釉药下注,往往在转折部分釉药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条白线,即就是所谓的“出筋”;这种出筋,也往往出现在凸雕的花纹上。弟窑还有翠青色,浓淡不一;豆绿色,颜色与汝窑器大致相同,往往不易分辨。

哥窑和弟窑都是我国宋代名窑,哥窑彼誉为宋,窑中的哥窑。产地不在龙泉,为《遵生八笺》等说五大名窑之一。有明一代,有仁宗复陶哥窑之说,哥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又把传世品哥窑器定为宣德朝遂选其典雅者为礼器范式

宋元时期,在今浙江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以龙泉为中心,专烧青瓷的庞大窑系、龙泉窑系。其产品大体可分为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两大类,而哥窑和弟窑其实就是指龙泉窑系的两大品种类别哥窑即黑胎青瓷,以开片为装饰,釉色以灰青、粉青为主;弟窑则属白胎青瓷以粉青、梅子青等釉色为典型。两者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之所以把龙泉青瓷冠以“哥窑”和“弟窑”来区别,这与陶瓷史上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宋代的龙泉,有位制瓷艺人章村根,精于烧造青瓷。他的两个儿子也都继承父亲的技艺,父亲去世后,儿子便分了家,各开窑场,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场称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窑场称为弟窑。老二烧造的青瓷胎薄釉厚,清澈苍翠,名重一时;老大则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名声大噪。皇帝下旨命令老大为皇宫烧造瓷器,老二嫉妒哥哥的成就,便偷偷来到章生一的窑场,趁哥哥不防备,把黏土扔进了釉缸中,不知情的老大用掺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看到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层都裂开了,有大有小有曲有折,布满瓷器的全身,裂纹很自然,变化也很丰富,老大被眼前突然变化的景象惊呆了,愤怒又无奈的他随手将手中满缸的茶水泼向瓷器,谁知裂纹马上变成了茶色线条,这使得瓷器看上去颇具独特的艺术效果,老大灵机一动,又找来墨汁涂在瓷器上,又出现了无数条黑色线条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金丝铁线。

传说故事毕竟不是历史记载,陶瓷工艺学的要求釉与胎的膨胀系数应相同,如有差别就易产生釉裂,正是因为章生二把膨胀系数不同的钻土投入了釉缸中改变了釉料的性质烧成后冷却时釉面收缩比坯体收缩得大,所以出现了釉裂坯的哥窑瓷器。章生一正是利用了开裂自然的纹理涂进颜色,创造了一种新的装饰效果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装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