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镂空雕折扇与浮雕折扇有什么不同?

镂雕,就是指把一件雕刻材料的内部掏空,留下表面图案花纹,而我们所知道的,拉花扇,其实就是通过钢丝锯在扇片上进行镂雕的技艺。无论是高档的还是普通的,在设计工艺中,都离不开镂雕,这就是镂空扇的一种艺术手法。
浮雕,更多地则是用在扇边上的,扇面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当它闭合的时候,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也就是扇边了,故而,对一把完整的扇子来说,扇边同样不可或缺。

商朝铜器工艺精湛的表现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简答 汉代玉器的主要成就

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
汉代常见的一种玉佩饰——玉舞人,形态逼真,极富动感。汉代玉器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小饰件雕刻善于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寥寥几刀,便意趣横生。玉器多用刀刻成,俗称“汉八刀”。
受黄老之学的影响,汉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表现出对永世长存的追求,所以汉代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玉衣制作的繁琐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发掘的玉衣有二十多套。从发掘的成果来看,玉衣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代玉器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一朵奇葩。楚国是一个巫风炽烈的国度,他们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少有理性浸染,更多地保存了氏族社会的遗习和风尚。他们想象丰富、奇特、怪异,自成一系的地域文化,具有清新脱俗、自由浪漫的风格。汉代统治者大多是楚人,他们一方面怀着崇敬的心理继承中原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使中原文化染上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使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起来。汉代的玉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刻有蒲纹、谷纹的形制规整的玉璧上透雕出优美飞动的龙凤形象,规整严谨之外又有飞扬流动的奇思异想,体现了汉代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精神。汉代玉璧的镂雕、透雕技术则更富有装饰意味,显示出楚文化的浪漫风采,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