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郑板桥刻砚(郑板桥书画艺术)

1. 郑板桥书画艺术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他说:“画竹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题《竹图》);“不拘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题《竹石图》);“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亢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竹石图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虚心竹有派头叶,傲霜梅无两百枝”,他以自然为师,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笙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郑板桥画得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頭條萊垍

2. 郑板桥书画家

郑板桥 (1693-1765年)清书画家、天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杨州府兴化人。1693年生,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1742年(乾隆七年)任范县知县,兼署朝城县事。1746年调淮县知县,1753年罢官回家,1765年卒,寿73岁。板桥多才多艺,工诗词 ,善书画,时称“郑虔三绝”,尢擅画兰、竹、石,皆独具风格,后世把他和李鳝、金农等聚集扬州"领异标新"的八名画家称之为“杨州八怪”。垍頭條萊

史载,郑板桥“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觖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萊垍頭條

现存在范县的诗作百余首诗,中多表现他对黑暗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也真实地刻划了当地的风俗民情。郑板桥对范县有深厚感情,他离任后,原在衙中的一个小吏去看望他,他在赠诗中写道:“范县民情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岁丰。”萊垍頭條

还表示“罢官后,当移家于范”。萊垍頭條

3. 郑板桥书画艺术馆

郑板桥第九代外孙徐石桥,徐石桥先生,南京博物院书画鉴赏家。1987年徐先生将家传之宝清代郑板桥一门书画作品11件捐献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可贵的艺术价值,且对于研究郑板桥及其家世亦具历史价值。萊垍頭條

4. 郑板桥书画集

郑板桥的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萊垍頭條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頭條萊垍

5. 郑板桥书法艺术

“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 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

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生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死后书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世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

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为:“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

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

篆者吾知其为篆,隶者吾知其为隶,六朝吾知其为六朝,真行草三体,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

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而一以贯之,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直视为一眷属,于先生外,吾见亦罕。”

清何绍基亦题跋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

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

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讥笑郑板桥的书法为“野狐禅”,有失“国色天香”的自然之情。

6. 郑板桥书画艺术风格

郑板桥的诗、书、画艺术被誉为“三绝”。其为诗,直抒胸臆,寄托情怀,不染时弊,诗文立意高远,富有情趣,通俗易懂;其为书,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自树一帜,形成了“隶、楷参半,有时杂以行草,亦间以画法行之”而独具特色的“六分半书”;其为画,师法自然,以兰竹石为主,旁涉梅、松、菊等,兰竹则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著称,此号为三绝。又常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垍頭條萊

7. 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

郑柏桥垍頭條萊

字:浩成;玄名:郑释;号:松风。萊垍頭條

中国郑板桥书画院执行院长萊垍頭條

郑板桥第八代画竹传人萊垍頭條

板桥故里“江苏兴化”郑板桥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垍頭條萊

中国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萊垍頭條

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总顾问頭條萊垍

张瑞龄大师的入室高徒,自幼与其父郑培桥(板桥七代)学画竹石花鸟,深得家传精髓,文学功底深厚,曾在中原古牧野创办《庸南诗社》,故有画就诗成的高深境界。创新思维极强,在古今画竹领域里独樹一帜。萊垍頭條

8. 郑板桥 书画

郑板桥有着刚直不阿的品质,在当初任职县令之初,有一位高官为了能够有好的业绩,而谎报从民间调查得来的情况,郑板桥知道真实的情况,立即就反映了上去,他及时地反映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却也因此使得他在后来的官场生活中处处受到排挤。萊垍頭條

9. 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垍頭條萊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萊垍頭條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垍頭條萊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垍頭條萊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萊垍頭條

家世背景萊垍頭條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頭條萊垍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頭條萊垍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萊垍頭條

早年生活條萊垍頭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頭條萊垍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萊垍頭條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垍頭條萊

中年生活萊垍頭條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條萊垍頭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垍頭條萊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萊垍頭條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條萊垍頭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頭條萊垍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萊垍頭條

晚年生活條萊垍頭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萊垍頭條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