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刻砚是什么意思(砚台上一般刻什么诗句)

1. 砚台上一般刻什么诗句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元 · 王冕《墨梅》

释义: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2. 砚台刻字有什么讲究吗

砚台首先是文房四宝之一的功能品,能磨墨、短时储存墨汁;頭條萊垍

随着人们不断赋予他文化特征,砚台逐渐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能够展示使用者的身份、兴趣、品格。垍頭條萊

古代砚台尺寸是没有特点要求的,往往根据环境选择不同大小、形状、雕刻、图案的砚台;甚至根据砚台选择不同大小的书案、笔架等;萊垍頭條

3. 写砚台的诗

《谢人墨》萊垍頭條

年代: 唐萊垍頭條

作者: 齐己頭條萊垍

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萊垍頭條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垍頭條萊

年代: 宋垍頭條萊

作者: 陈鉴之萊垍頭條

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萊垍頭條

端砚萊垍頭條

1.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條萊垍頭

2.端砚(duān yà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萊垍頭條

3.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萊垍頭條

4.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萊垍頭條

4. 砚台上一般刻什么诗句呢

1、《题弟侄书堂》頭條萊垍

唐代:杜荀鹤萊垍頭條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萊垍頭條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萊垍頭條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萊垍頭條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萊垍頭條

5. 砚台怎么刻

禅语洗心,戏墨听禅,自然天成,教学相长,度比江河萊垍頭條

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頭條萊垍

淡泊明志、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萊垍頭條

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條萊垍頭

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萊垍頭條

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條萊垍頭

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萊垍頭條

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萊垍頭條

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頭條萊垍

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條萊垍頭

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垍頭條萊

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萊垍頭條

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條萊垍頭

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萊垍頭條

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心逸趣、垍頭條萊

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萊垍頭條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萊垍頭條

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萊垍頭條

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萊垍頭條

6. 适合刻在砚台上的诗

原文萊垍頭條

《碎砚诗》萊垍頭條

(清)张锦芳頭條萊垍

已坠同遗甑,深耕愧寸田。頭條萊垍

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垍頭條萊

正有文章劫,甘辞翰墨缘。萊垍頭條

谁能并投笔,抱璞得天全。萊垍頭條

乾隆中叶文字狱酷烈,作者处在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政治高压之下,他不由自主地通过这样婉曲的方式,正话反说,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不平。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以说,是严峻冷酷的乾隆时代成就了这首杰作。頭條萊垍

砚台已打碎了,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了。“我”过去用这方砚写文章,努力取得成就,对它有不舍之情。得到砚就洗净用来试笔,现在幸好碎掉了,免得与作者同遭厄运。写文章已经成了很危险的事,文人们因不用再写文章而非常高兴

7. 砚台上刻字

  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砚谱》:“端石有眼者最贵。”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见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或翠绿略带微黄色,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别致者是晕作数重甚至十数重,如果兼有瞳子,看上去活象某种鸟兽的眼睛。石眼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石眼的品类不一,名目众多,名称也繁杂,一般以形定名。常见者有鸲鹆眼、鹦哥眼、凤眼、了哥眼、雀眼、鸡公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石眼又按其生长位置,分高眼、低眼。石眼出现在墨池顶端正中或偏旁者叫高眼,长在其它位置者称低眼。高眼利于艺术加工,便于鉴赏,可以起到点石为金的作用,非常名贵。低眼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石质幼嫩则多眼,嫩则细润发墨,所以砚石贵有石眼。石眼具有高度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实石眼虽然宝贵,但于下发墨并无益处,因此古人并不看重。但世人只重其表,反倒以石眼为最可贵,一只石眼,往往便值天价,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端砚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有述:“……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为世之珍。”前人十分重视对端砚石眼的研究和评述,除上述所提及外,还有宋叶樾的《端溪砚谱》,唐询的《砚录》,清屈大均和吴绳年的《端溪砚志》,计楠的《端溪砚坑考》,何传瑶的《宝砚堂砚辨》,陈龄的《端石拟》等等。有关端砚石眼的诗文和砚铭就更多了,如余甸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活眼端溪砚铭:“不学无术谁能假借,何为结邻消此闲暇;日就月将观而化活眼,晶莹看破天下。”又张叔未端溪砚铭:“碧眼黄瞳烂中央,勘书无()群擅长。”总之,前人多认为“端砚贵有眼”。  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腻而晶莹,十分名贵。石眼品类名目繁多,为了方便辨别和鉴赏,试从几方面分述:一是从形态上来分辨,一般以其形似而定名,而又多以鸟兽类之眼来定名。二是从神态上来区分。三是从石眼的位置来划分。  (1)鸲鹄眼 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 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 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 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 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 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它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 主要特征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于老坑或坑仔岩。  (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 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 眼的外围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 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于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 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 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 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 《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 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于前也。”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 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关于端砚石眼的形成,前人也曾作过探讨和研究,他们认为砚石中有青脉者,必有眼,前人的说法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同时又是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但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不一定准确。随着科学的发展,矿石地质学的勃兴,于是端石眼形成的论述逐渐成熟。最早见于日本著名学者坂东贯三在其所著的《中国古砚与文艺》(胡一臧译)一书:“石眼之质为石连虫,而其本体杂有辉缘岩,石连虫开似蛆虫或如蚯蚓状,此虫体为石灰质,冲去石灰质而于其中渗入辉绿岩以凝洁成之物也。”浙江有一位对端砚颇有研究的刘雪樵先生,曾写过《略谈端石眼》一文,则认为:“至于1961年有人初步判断端石是一种泥质变质岩……其中‘眼’便是彩泥形成的‘结核’……。此说较符合实际,但是板东说石眼是像蛆虫或蚯蚓的石连虫变成,现在我们不管梨看,石眼毫无一点像蛆虫或蚯蚓形状的化石痕迹,如能说他是虫变?……至于端石的‘眼’对实用上是否还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刘文对端石眼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其对石眼形成的观点有一定的根据。我们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石眼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得到地质部门的支持,实地勘察和研究大量资料,并先后将100多颗不同的石眼(包括各坑洞的)切片化验,证实了端砚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的结核体。  石眼产于砚石这类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与铁质有着密切关系。常分布于小侵蚀面上,条纹状构造、小型斜交层理发育的砚石内。形态成球形、椭圆形、卵形、扁豆形。按内部结构可分实心和空心结核以及单体和复体结核等类型。按其开头及各种结核与围岩的关系,表明这些结核均是在成岩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大 体成岩早期阶段形成以黄铁矿为核心的结核,可能是交代早已埋藏的钙质或生物碎片而成的结核,其特点是与围岩的接触界线呈过渡关系,其成分除铁质外,其他与基质相似。(如老坑所见)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核,夹于紫色铁质条带内,成椭圆状或球形。这种结核,表面呈青灰色、黄绿色,如坑仔岩、麻子坑、蕉园坑等所见。而在缺少铁质成分的砚石中,有一些球形结核是空心的,称之“死眼”;是由粘土矿物为核心,吸附很薄一层青绿色的氢氧化铁包成壳,这种结核可能是成岩作用后期完成的,因此,端砚石眼这种含铁质结核体,是沉积埋藏之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不断聚集铁质成份,形成晕圈数重乃至十数重的花纹,是端砚石中极其名贵而又稀有的石品。萊垍頭條

8. 砚台上一般刻什么字

七律 酬张枚大兄惠赠澄泥砚條萊垍頭

  君惠赠自情长,从此珍藏砚一方。條萊垍頭

  润泽澄泥濡紫笔,论交潘陆尽华章。萊垍頭條

  幸哉来日茶烹雪,误却初春锥处囊。萊垍頭條

  歌凤接舆知世运,北窗高卧任炎凉。頭條萊垍

  黄庭坚诗题澄泥砚條萊垍頭

  北宋时,大书法家黄庭坚与名人何书铭有隙。唐宋盛行墓志,何生前写好铭文,想让黄庭坚在其死后为其撰书,病危时嘱咐其子,把其珍藏多年的一块铜雀台瓦送给黄庭坚,待黄收下后再明其意。因三国时曹操建造铜雀台的瓦是用澄泥制作的,后人用来做砚不伤笔、不渗水、易发墨。至北宋传世甚少,当时文人雅士对此钟情有加。何书铭死后,其子遵父遗言而行,黄庭坚看到铜雀台瓦后,视若拱璧,欣然为何书铭写了墓志。后来黄庭坚把此瓦制成砚台,并为其作铭镌刻于砚背,其铭曰:萊垍頭條

  邺城宫殿已荒凉,萊垍頭條

  依旧山川半夕阳,垍頭條萊

  古瓦凿成今日砚,萊垍頭條

  待教人世写兴旺。萊垍頭條

  清乾隆御铭题刻诗文,山水,浮雕福寿龙纹澄泥砚.砚身前端所刻文字内容为萊垍頭條

  清乾隆御铭臣董诰萊垍頭條

  幽人得天趣,條萊垍頭

  竹室在山间,萊垍頭條

  永怀当盛世,垍頭條萊

  所乐在人和.頭條萊垍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萊垍頭條

  作者:苏辙 朝代:宋頭條萊垍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斑。萊垍頭條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頭條萊垍

  【作者:苏轼】垍頭條萊

  【年代:宋朝\代】萊垍頭條

  【诗文】:條萊垍頭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萊垍頭條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條萊垍頭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垍頭條萊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