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傅濡诗刻端溪砚(古端溪端砚)

1. 古端溪端砚

       端砚制作石材属于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也可叫端石。

       端石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的端溪一带。质地坚实,细密温润;有青灰、深灰、紫蓝、紫等色;石上天然生成的花纹丰富多采,形成多种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石眼、冰纹、金银线、天青、金星点、石眼等。端石多为制砚之材,成砚称端砚或端溪砚,具有发墨不损毫、呵气可研墨的特点。

2. 端溪紫云砚

中国最贵砚台,当属老坑端砚。老坑端砚的砚料因为过度开采,现在已经封坑了。

唐朝书法家柳公权说过:“非端不砚”,这句话夸端砚高于其他砚台。

端砚特点遇寒不冰,虫蚁不蛀。其他砚台到了冬天就不能磨墨了,其他砚台遇冬则结冰。端砚含磷,遇到冬天也不结冰。

相传唐朝一次考试,突然天降大雪。很多考生的砚台结冰,未能按时交试卷,唯有一名使用端砚的考生,因为端砚不结冰,遇寒不冻,及时完成了试卷。

端砚是砚中珍品,老坑端砚最名贵。以前只有皇家才能使用老坑端砚。其他人只能使用麻子坑。

当然,有人用贵州砚石冒充端砚的。古人一方老坑端砚最难求。

唐朝诗人李贺说:“端溪石工巧入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老坑端砚是端砚极品。老坑端砚磨墨不枯,发墨益毫。

这些年也有其他砚台拍卖出高价,但质量比肩不了老坑端砚。

老坑端砚,砚中珍品。

3. 端溪牌端砚

端砚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水云母石(占60%),化学符号是:Fe2O3,FeO;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

4. 手艺砚出端溪

砚分为瓦砚和石砚两大类。瓦砚因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澄泥和古代名砖瓦两种。

石砚以其产地的不同又分为端砚、歙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花石砚、大沱石砚、沅州石砚、溪石砚、洮石砚、紫金石砚、红丝石砚、角石砚、绿石砚、金星石砚等十余种。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

5. 端砚端溪坑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6. 端溪石砚台

第1名:端砚

  其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市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而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第2名:歙砚

  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第3名:澄泥砚

  山西澄泥砚为陶砚,唐宋时已是贡品。其精于雕琢,泽若美玉,储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

  第4名:洮砚

  洮砚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密,发墨而不损毫,磨面不光,呵气即湿。北方最为贵重。

  第5名:红丝石砚

  山东红丝石砚为鲁砚代表,历史上以其质地嫩润,护毫发墨,色泽华缛,瑰丽多姿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第6名:苴却砚

  四川苴却砚,石质温润如玉名:嫩而不滑。叩之有铮铮金石声,抚之如婴孩肌肤般细腻温润者为上品石,颜色以紫黑澄凝为最佳。

  第7名:贺兰砚

  宁夏贺兰砚采用贺兰石,它天然形成深紫名:绿两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紫底绿彩,雕刻艺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态的贺兰砚。

  第8名:思州石砚

  贵州思州石砚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第9名:松花御砚

  长期以来,吉林省松花御砚一直为宫廷专用,随着清朝覆灭,这一名贵砚石失传。直到1979年生产才得以恢复。

  第10名: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石质细腻,易于发墨,雕刻古朴,为各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现在易水古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潮。

7. 端溪龙皇砚

2020年1月8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肇庆市星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肇庆首个5A级景区,也是广东省第14个5A级景区。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将“星湖旅游景区创5A”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振兴的头号工程,先后投入15.17 亿元对景区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

星湖旅游景区创5A成功,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了肇庆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进一步凸显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

8. 端溪砚产地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开坑采石始于宋代,以多眼为主要特征,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质好,下墨亦快的特点,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集鉴赏、实用、馈赠、收藏于一体。

9. 端溪砚台在什么地方

  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砚谱》:“端石有眼者最贵。”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见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或翠绿略带微黄色,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别致者是晕作数重甚至十数重,如果兼有瞳子,看上去活象某种鸟兽的眼睛。石眼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石眼的品类不一,名目众多,名称也繁杂,一般以形定名。常见者有鸲鹆眼、鹦哥眼、凤眼、了哥眼、雀眼、鸡公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石眼又按其生长位置,分高眼、低眼。石眼出现在墨池顶端正中或偏旁者叫高眼,长在其它位置者称低眼。高眼利于艺术加工,便于鉴赏,可以起到点石为金的作用,非常名贵。低眼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石质幼嫩则多眼,嫩则细润发墨,所以砚石贵有石眼。石眼具有高度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实石眼虽然宝贵,但于下发墨并无益处,因此古人并不看重。但世人只重其表,反倒以石眼为最可贵,一只石眼,往往便值天价,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端砚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有述:“……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为世之珍。”前人十分重视对端砚石眼的研究和评述,除上述所提及外,还有宋叶樾的《端溪砚谱》,唐询的《砚录》,清屈大均和吴绳年的《端溪砚志》,计楠的《端溪砚坑考》,何传瑶的《宝砚堂砚辨》,陈龄的《端石拟》等等。有关端砚石眼的诗文和砚铭就更多了,如余甸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活眼端溪砚铭:“不学无术谁能假借,何为结邻消此闲暇;日就月将观而化活眼,晶莹看破天下。”又张叔未端溪砚铭:“碧眼黄瞳烂中央,勘书无()群擅长。”总之,前人多认为“端砚贵有眼”。  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腻而晶莹,十分名贵。石眼品类名目繁多,为了方便辨别和鉴赏,试从几方面分述:一是从形态上来分辨,一般以其形似而定名,而又多以鸟兽类之眼来定名。二是从神态上来区分。三是从石眼的位置来划分。  (1)鸲鹄眼 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 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 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 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 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 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它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 主要特征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于老坑或坑仔岩。  (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 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 眼的外围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 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于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 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 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 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 《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 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于前也。”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 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关于端砚石眼的形成,前人也曾作过探讨和研究,他们认为砚石中有青脉者,必有眼,前人的说法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同时又是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但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不一定准确。随着科学的发展,矿石地质学的勃兴,于是端石眼形成的论述逐渐成熟。最早见于日本著名学者坂东贯三在其所著的《中国古砚与文艺》(胡一臧译)一书:“石眼之质为石连虫,而其本体杂有辉缘岩,石连虫开似蛆虫或如蚯蚓状,此虫体为石灰质,冲去石灰质而于其中渗入辉绿岩以凝洁成之物也。”浙江有一位对端砚颇有研究的刘雪樵先生,曾写过《略谈端石眼》一文,则认为:“至于1961年有人初步判断端石是一种泥质变质岩……其中‘眼’便是彩泥形成的‘结核’……。此说较符合实际,但是板东说石眼是像蛆虫或蚯蚓的石连虫变成,现在我们不管梨看,石眼毫无一点像蛆虫或蚯蚓形状的化石痕迹,如能说他是虫变?……至于端石的‘眼’对实用上是否还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刘文对端石眼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其对石眼形成的观点有一定的根据。我们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石眼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得到地质部门的支持,实地勘察和研究大量资料,并先后将100多颗不同的石眼(包括各坑洞的)切片化验,证实了端砚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的结核体。  石眼产于砚石这类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与铁质有着密切关系。常分布于小侵蚀面上,条纹状构造、小型斜交层理发育的砚石内。形态成球形、椭圆形、卵形、扁豆形。按内部结构可分实心和空心结核以及单体和复体结核等类型。按其开头及各种结核与围岩的关系,表明这些结核均是在成岩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大 体成岩早期阶段形成以黄铁矿为核心的结核,可能是交代早已埋藏的钙质或生物碎片而成的结核,其特点是与围岩的接触界线呈过渡关系,其成分除铁质外,其他与基质相似。(如老坑所见)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核,夹于紫色铁质条带内,成椭圆状或球形。这种结核,表面呈青灰色、黄绿色,如坑仔岩、麻子坑、蕉园坑等所见。而在缺少铁质成分的砚石中,有一些球形结核是空心的,称之“死眼”;是由粘土矿物为核心,吸附很薄一层青绿色的氢氧化铁包成壳,这种结核可能是成岩作用后期完成的,因此,端砚石眼这种含铁质结核体,是沉积埋藏之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不断聚集铁质成份,形成晕圈数重乃至十数重的花纹,是端砚石中极其名贵而又稀有的石品。

10. 端溪砚台 百度百科

一看石色,古今有差别

古代流传至今的端砚大多被风化了,只需拿一块绒布蘸水在砚池上轻轻擦拭,再抹去积年的墨锈后查看砚石的石色,端砚石至今为止主要颜色有三种:

一种是紫石,主要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等地开采的,相对来说比较常见

一种是绿端石,最早是在北宋时期露天开采出来的,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还有的带橙黄、胭脂色。最好的绿端石是翠绿色,细嫩润滑,没有瑕疵,较为名贵的品种,颜色容易跟吉林的松花石、甘肃的洮河石混淆。

一种是白端石,砚石呈乳白色,触感细腻油润,因砚石脆且硬度高,雕刻难度极大。从宋代末期开采,因为地处自然保护区到60年代禁采,自然是物以稀为贵。传说古代还有人用过红端石砚和黑端石砚,并没有实据。

二看石眼,“无眼不成端”

“无眼不成端”是自古以来端砚的评判标准之一,在198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砚地质调查报告》中提到端石“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结构体,在成岩早期掺和进去,被矿物质或黏土包裹,最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外壳,譬如紫端、绿端。其中最为名贵稀有的当属超过十圈同心圆包裹而成的鸲鹆眼,以下罗列几种名贵端砚常见的石眼供参考:

鸲鹆眼,类似八哥鸟眼,呈翠绿色,夹杂黄、碧之色;

鹦哥眼,翠绿色为上等品,中间有黄黑相间的瞳孔状晕染;

鸡翁眼,如同公鸡眼般大小,眼晕黄绿相间,中间有黑点;

此外还有的像麻雀的眼睛,似大象的眼睛,如象牙般乳白色的石眼尤为名贵。

三看石品花纹,独一无二

端砚之上的石品纹理特殊,堪称独一无二,这在其他类型的砚石上是不会出现的,如果你见到一方砚台上面没有天然纹理,那大概不会是端砚。

名贵端砚上的石品花纹常见有晕块状的诸如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青花、火捺等。鱼脑冻的色泽白中有黄略带青色,也有白中带灰的,使用时发墨好,出墨快,是难得的珍品;蕉叶白形如蕉叶伸展,娇嫩的白色中略带青黄,如凝脂般细润;端砚石中色青微带苍灰色便是天青;遇水显露出蓝色的微小斑点则是青花的显著特色;至于火捺,顾名思义类似火烙下的痕迹,或者被熨斗烫焦的紫红色带黑纹理。

此外还有线纹状的,诸如金线、银线、冰纹、彩带纹、玉带状;有斑点状的,诸如翡翠、古斑、雀斑状、金星点、银星点;有石瑕疵类的,诸如虫蛀、黄龙、黄膘、朱砂钉、五彩钉、凤涎、石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