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石砚刻龙带盖(刻有龙的砚台)
1. 刻有龙的砚台
肇庆城隍庙位于肇庆市七星岩水月宫。肇庆城隍庙记碑在肇庆城隍庙,抗日战争中移至龙顶岗,1962年移至七星岩南华亭,现收回今址。明弘治七年(1494年)刻。碑名《肇庆城隍庙记》,陈献章撰并书,碑高1.5米、宽0.9米、厚0.15米,端砚石质,晕首,行楷,“茅龙”字体,自右至左竖写14行。碑左下角缺一大块,原文共371字,现见328字。萊垍頭條
2. 刻有龙纹的老砚台
七律 酬张枚大兄惠赠澄泥砚 君惠赠自情长,从此珍藏砚一方。 润泽澄泥濡紫笔,论交潘陆尽华章。 幸哉来日茶烹雪,误却初春锥处囊。 歌凤接舆知世运,北窗高卧任炎凉。 黄庭坚诗题澄泥砚 北宋时,大书法家黄庭坚与名人何书铭有隙。唐宋盛行墓志,何生前写好铭文,想让黄庭坚在其死后为其撰书,病危时嘱咐其子,把其珍藏多年的一块铜雀台瓦送给黄庭坚,待黄收下后再明其意。因三国时曹操建造铜雀台的瓦是用澄泥制作的,后人用来做砚不伤笔、不渗水、易发墨。至北宋传世甚少,当时文人雅士对此钟情有加。何书铭死后,其子遵父遗言而行,黄庭坚看到铜雀台瓦后,视若拱璧,欣然为何书铭写了墓志。后来黄庭坚把此瓦制成砚台,并为其作铭镌刻于砚背,其铭曰: 邺城宫殿已荒凉, 依旧山川半夕阳, 古瓦凿成今日砚, 待教人世写兴旺。 清乾隆御铭题刻诗文,山水,浮雕福寿龙纹澄泥砚.砚身前端所刻文字内容为 清乾隆御铭臣董诰 幽人得天趣, 竹室在山间, 永怀当盛世, 所乐在人和.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 作者:苏辙 朝代:宋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斑。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代】 【诗文】: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
3. 刻有龙的砚台图片
三爪龙青铜器,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萊垍頭條
隋唐,足多为三趾。青铜器制造一般在春秋战国时期较多,你可以重点确认一下是否为商周时期的。頭條萊垍
到明代就已经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但民间所用仍然有三爪的。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龙的图案。萊垍頭條
4. 刻有龙的砚台叫什么
意思是: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條萊垍頭
出自《唐才子传.李白传》。萊垍頭條
节选:萊垍頭條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條萊垍頭
译文:頭條萊垍
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條萊垍頭
5. 刻龙的砚台值多少钱
此砚台为正宗紫端石料,雕刻五条龙,砚台两侧各有两条龙,砚盖上雕刻了一条龙,纯手工雕刻,雕工精致,非常漂亮,砚体厚重,使用摆放俱佳萊垍頭條
6. 砚台上刻字
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砚谱》:“端石有眼者最贵。”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见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或翠绿略带微黄色,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别致者是晕作数重甚至十数重,如果兼有瞳子,看上去活象某种鸟兽的眼睛。石眼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石眼的品类不一,名目众多,名称也繁杂,一般以形定名。常见者有鸲鹆眼、鹦哥眼、凤眼、了哥眼、雀眼、鸡公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石眼又按其生长位置,分高眼、低眼。石眼出现在墨池顶端正中或偏旁者叫高眼,长在其它位置者称低眼。高眼利于艺术加工,便于鉴赏,可以起到点石为金的作用,非常名贵。低眼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石质幼嫩则多眼,嫩则细润发墨,所以砚石贵有石眼。石眼具有高度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实石眼虽然宝贵,但于下发墨并无益处,因此古人并不看重。但世人只重其表,反倒以石眼为最可贵,一只石眼,往往便值天价,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端砚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有述:“……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为世之珍。”前人十分重视对端砚石眼的研究和评述,除上述所提及外,还有宋叶樾的《端溪砚谱》,唐询的《砚录》,清屈大均和吴绳年的《端溪砚志》,计楠的《端溪砚坑考》,何传瑶的《宝砚堂砚辨》,陈龄的《端石拟》等等。有关端砚石眼的诗文和砚铭就更多了,如余甸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活眼端溪砚铭:“不学无术谁能假借,何为结邻消此闲暇;日就月将观而化活眼,晶莹看破天下。”又张叔未端溪砚铭:“碧眼黄瞳烂中央,勘书无()群擅长。”总之,前人多认为“端砚贵有眼”。 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腻而晶莹,十分名贵。石眼品类名目繁多,为了方便辨别和鉴赏,试从几方面分述:一是从形态上来分辨,一般以其形似而定名,而又多以鸟兽类之眼来定名。二是从神态上来区分。三是从石眼的位置来划分。 (1)鸲鹄眼 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 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 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 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 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 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它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 主要特征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于老坑或坑仔岩。 (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 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 眼的外围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 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于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 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 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 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 《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 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于前也。”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 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关于端砚石眼的形成,前人也曾作过探讨和研究,他们认为砚石中有青脉者,必有眼,前人的说法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同时又是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但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不一定准确。随着科学的发展,矿石地质学的勃兴,于是端石眼形成的论述逐渐成熟。最早见于日本著名学者坂东贯三在其所著的《中国古砚与文艺》(胡一臧译)一书:“石眼之质为石连虫,而其本体杂有辉缘岩,石连虫开似蛆虫或如蚯蚓状,此虫体为石灰质,冲去石灰质而于其中渗入辉绿岩以凝洁成之物也。”浙江有一位对端砚颇有研究的刘雪樵先生,曾写过《略谈端石眼》一文,则认为:“至于1961年有人初步判断端石是一种泥质变质岩……其中‘眼’便是彩泥形成的‘结核’……。此说较符合实际,但是板东说石眼是像蛆虫或蚯蚓的石连虫变成,现在我们不管梨看,石眼毫无一点像蛆虫或蚯蚓形状的化石痕迹,如能说他是虫变?……至于端石的‘眼’对实用上是否还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刘文对端石眼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其对石眼形成的观点有一定的根据。我们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石眼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得到地质部门的支持,实地勘察和研究大量资料,并先后将100多颗不同的石眼(包括各坑洞的)切片化验,证实了端砚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的结核体。 石眼产于砚石这类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与铁质有着密切关系。常分布于小侵蚀面上,条纹状构造、小型斜交层理发育的砚石内。形态成球形、椭圆形、卵形、扁豆形。按内部结构可分实心和空心结核以及单体和复体结核等类型。按其开头及各种结核与围岩的关系,表明这些结核均是在成岩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大 体成岩早期阶段形成以黄铁矿为核心的结核,可能是交代早已埋藏的钙质或生物碎片而成的结核,其特点是与围岩的接触界线呈过渡关系,其成分除铁质外,其他与基质相似。(如老坑所见)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核,夹于紫色铁质条带内,成椭圆状或球形。这种结核,表面呈青灰色、黄绿色,如坑仔岩、麻子坑、蕉园坑等所见。而在缺少铁质成分的砚石中,有一些球形结核是空心的,称之“死眼”;是由粘土矿物为核心,吸附很薄一层青绿色的氢氧化铁包成壳,这种结核可能是成岩作用后期完成的,因此,端砚石眼这种含铁质结核体,是沉积埋藏之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不断聚集铁质成份,形成晕圈数重乃至十数重的花纹,是端砚石中极其名贵而又稀有的石品。萊垍頭條
7. 刻龙凤的砚台
一方砚台。因为砚台多为方形,所以称为一方。中国有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卓尼洮河砚,山西绛县澄泥砚四大名砚。萊垍頭條
一顶凤冠。中国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冠上饰有珍珠,宝石,以及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起源于秦朝。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頭條萊垍
8. 有龙的砚台是宫廷的吗
岭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萊垍頭條
一、信宜铜盉萊垍頭條
垍頭條萊
属西周青铜器。1974年10月,信宜县松香厂基建工地施工时挖出。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垍頭條萊
盉身似鬲,长流有盖。流嘴和盖钮饰以瑞兽头。器身饰有饕餮纹、夔龙纹等。萊垍頭條
此件青铜器收到观众投票数最多。條萊垍頭
二、阳春孔雀石萊垍頭條
頭條萊垍
长80厘米,宽40厘米,连座高53厘米。萊垍頭條
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得名。阳春孔雀石产于广东省阳春市的石菉铜矿。最早开采孔雀石为了炼铜,后来用于工艺品制作及观赏石等。萊垍頭條
三、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萊垍頭條
垍頭條萊
元代瓷器。1957年,出土于海康县(现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元代墓葬。通高3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3.4厘米。萊垍頭條
灰胎,直口、丰肩、鼓腹。口罩以有荷叶形盖。罐身纹饰共六层,三大主体纹饰被三圈细纹隔开。主体纹饰以菊花凤鸟为题。萊垍頭條
四、端石千金猴王砚條萊垍頭
萊垍頭條
清末端砚。1951年,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从广州文物店购得。后转让给广东省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建成时入藏。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頭條萊垍
以端石中最名贵的老坑石雕刻而成。 砚中集合了鱼脑冻、 胭脂火捺、 微尘青花、 玫瑰紫和金线等众多名贵石品。砚堂中的天然鱼脑冻形似猕猴,因而得名。萊垍頭條
五、明德化窑张寿山塑负书罗汉像萊垍頭條
條萊垍頭
高23厘米。这是一尊白色釉罗汉塑像,一笑面罗汉背负四本捆扎的经书。萊垍頭條
张寿山是明代德化窑瓷塑名家,擅塑罗汉像。据说其传世作品,国内仅存两件,另一件为香港私人所藏。萊垍頭條
六、金漆木雕大神龛頭條萊垍
萊垍頭條
民国时期制成。高330厘米,宽231厘米,深145厘米。萊垍頭條
此件神龛为潮汕地区供奉祖先牌位所用。采用雕刻、髹漆、贴金、漆画等多种工艺,是潮州木雕中难得的精品。萊垍頭條
七、南宋鎏金腰带(金项饰)萊垍頭條
垍頭條萊
1987年,打捞于“南海一号”古沉船中。頭條萊垍
长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条鎏金线编织而成,首尾两端有环扣和挂钩。是一件异域器物。萊垍頭條
现在认为这是一条金项链,当初出水时定为金腰带。因为是一件外域器物,还无定论。萊垍頭條
八、元白玉镂雕龙穿牡丹盖钮頭條萊垍
萊垍頭條
高8.4厘米,宽6.8厘米。用新疆和田青白玉立体镂雕而成。萊垍頭條
整体呈圆柱形,通体雕有花卉草木和五爪苍龙,立体感十足。底部有四个小孔,可穿绳附于器物之上。垍頭條萊
九、赵孟行书《陋室铭》卷萊垍頭條
條萊垍頭
纵49厘米、横131厘米,纸本。录书唐刘禹锡《陋室铭》全文。专家鉴定为赵孟早期作品。垍頭條萊
十、广彩人物双耳盖盅萊垍頭條
萊垍頭條
清代瓷器。广彩,全称为“广州织金彩瓷”,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广州地方烧制的一种主要供于欧美国家的瓷器,彩用彩绘、描金等技法,绘以各种繁复的花鸟人物等图案。萊垍頭條
此器表面以人物故事为题,侈口鼓腹,底部内收,器盖硕大,盖钮釉色金黄。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