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非遗核雕24孝(二十四孝核雕)

1. 二十四孝核雕

答:你可以用你有限的橄榄核,集中在前面做造形,留两粒在绳尾,这样子就会很好看的。

而且橄榄核手串挂脖子上,也可以使手串变红,半个月就会非常红润,亮光夺目,核壁自外而内显现出深红色泽,条件是要贴肉戴。

这其实是对核雕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抚摩,加之胸前汗水分泌充足,是比较利于手串变红的。

不搓时就戴在脖子上,因为那里汗腺最发达,夏天脖子上带挂橄榄核出色是最快的,实际上脸上的汗和油是橄榄核最爱的。

2. 二十四孝浮雕

是的。

大连金宝山公墓聘请著名易经大师精心选址,一次性投巨资1.5亿元建造的,设计现代纪念堂式建筑,是经营规范化,环境园林化、生态环保化墓园。

墓园规地建设吸收台湾及香港等东南亚先进陵园的优点。突出自然风光、园林园艺、人文景观、将墓园建设与自然融为一体; 9米高造型生动的弥勒佛、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石離、孝经碑、历史流传悠久的二十四孝浮雕交相呼应,以民族文化为底蕴。聚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尽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大连金宝山公墓地理环境优越,位于金柳路上,与西山湖福呼应。可谓“山水流动之处,心灵升华之所”,能使先灵安泰,佛音永驻。

大连金宝山公墓采用的是大连独有的塔葬方式佛家主题墓园,墓园大楼气势庞宏。大堂内供奉西方三圣,地藏王菩萨。殿内装饰金碧辉煌,每一个格位即是一处灵魂的归宿。

3. 二十四孝石雕

遇园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山凹村,是一座“搭积木式的奇迹”。

遇园在形制、结构、工艺、样式等方面遵从原真性,向游客讲述原汁原味的历史文脉。

牌坊、乐坊、亭廊、楼阁、戏台、祠堂……移步易景,漫步遇园中的每个建筑,都感受到历史仿佛从墙壁里静静流淌而出。

在中心水景东侧三进两天井的戏台,全为木结构建筑,并配以大量雕饰,有人物、有花卉,精美细腻、古朴奢雅。中堂前两根直径达60多厘米的红木立柱为鸡翅木,中堂承柱石墩由名石黟县青雕琢而成,且饰有浮雕精美图案。

遇园的中心建筑——曾家大院,随处可见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二十四孝图、三国故事……人物瑞兽花草栩栩如生、构图精美。

遇园,既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和营造工艺,又在当代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和使用价值。

4. 二十四孝砖雕

清水金墓砖雕画面刻一妇人坐于凳上,面前一方桌,桌上碗中盛鱼,左边立一男子,桌后立一年轻妇人。并有墨书题记:“姜诗行孝/口琼府人也”。有的墓只刻一妇人,旁边泉水涌出,鲤鱼从泉中跃出。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日:“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5. 二十四孝木雕浮雕图集

是真的。《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图是包含着中国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

分别是: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6. 二十四孝图石雕

1、南海观音寺

南海观音寺建于公元990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年历史,座北向南,风景极佳,实为灵山胜地。 观音寺是属于宫殿式寺宇,安有上御道与龙雕。观音寺的中轴线上有汉白玉九龙朝阳及莲花浮雕,名为御道(过去皇帝所行的道路称为御道)。寺前放生池占地30余亩,遍植莲花,夏日荷香塔影,柳浪闻莺,使人流连忘返。 这里香火鼎盛,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开库(亦即观音寺庙日)参拜的信徒达数万之众,已成为南海区最大的佛门圣地。

2、大佛山观音寺

大佛山观音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毁于1940年,1998年7月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重新修建。该寺建筑按照岭南古寺院建筑风格修建,将成为杨梅皂幕山旅游风景区又一特色景观。占地1700平方米的大佛山观音寺大雄宝殿是目前亚洲佛教圣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大佛山观音寺建筑按照岭南古寺院建筑风格修建,规划占地约二百五十亩,以种植松科类植物为主,林木葱郁,空气清新,交通方便。

3、佛山仁寿寺

仁寿寺是佛山清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现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路5号与佛山祖庙相隔仅数百米,是佛山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纵堂大和尚在观音堂铺佛山涌边创建。历经三百五十五年,期间顺治年间的国师——玉琳通琇禅师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门。至道光年间,因仁寿寺僧粮久乏,法运式微,广州华林寺住持仁机(祗园)大和尚受佛山官绅的邀请,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寿寺。至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完毕。

4、佛教宝林寺

宝林寺观音堂背山临水,湖光捐翠,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三百一十平方米。布局紧凑,所见雅致精美,匠心独运。殿前庭园,点缀片片紫竹,连片成林,此外,四合回廊中有"二十四孝"、"观音三十二应身"石雕图,生动传神;殿内正中纯金观音(高1.68米,重37.3公斤),法相庄严,善财、龙女随侍左右,再两傍供奉"观音十八相"。下院观音堂,与宝林寺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太平山上的晨钟暮鼓,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善信游人。

5、佛教奎福寺

奎福古寺位于顺德区均安镇星槎村福岸龟山嘴原均良公路南侧。始建于南宋乾道(公元1165—1173)年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沧桑,奎福古寺曾几度重修。清代乾隆十四(1749)曾重修, 立有碑记。民国二十年(1931),该寺主持僧僧睿禅发起重修该寺的烟波亭,据清代遗老何惯廷所撰的重修碑:"明年秋,又复重福海烟波亭,以保留一洲名胜"(该碑今仍保存在寺)。

6、佛教慈航净院

“慈航净院”位于陈村镇白岗基,原址有“观音古庙”据建筑师云谓该庙结构属明代建筑物,占地不足100平方,惟四周战地数亩,树木葱茏,有亭翼然,供途人休憩歇足。后因无人管理,渐遭破坏倾颓。1990年有港澳同胞,及各方善信提议,认为“观音古庙”本属陈村镇古迹文物,破坏迨尽,殊为可惜,因倡议在原址兴建“慈航净院”经各方善信,踴跃捐输。于1992年大兴土木,1994年首期工程竣工,初期“观音殿”“三宝佛殿”“千手观音”后期续建“四大天王殿”“地藏王殿”“功德堂”“斋堂”及山门牌坊等等,其中天井园林,六角凉亭,遍植花草树木,布局自然雅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总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云云。

金色庵位于顺德大良街道三株松圣地。原名金色精舍,始建于明朝,先师太师炣从鼎湖山游历而来在此建舍,后曾多次改建。清代重修时,乾隆御赐《大雄宝殿》横额。解放后,释印聪师太主持寺务期间,曾多次修葺,并于 1996 年 7 月重建。扩大建筑面积, 1997 年落成,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阁、斋堂等,建筑面积 1580 平方米 。

8、佛教觉妙净院

觉妙净院始建于1852年(即咸丰二年)。原为李姓祖屋,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之民房。该院原名“胜乐庵”,到解放时听说已经历六任住持,由于60年代因残破而毁坏。后由于1986年至1990年间有港澳华侨及内地善信鼎力集资在原地重建。又由于1997年经上级批准扩建了讲经堂,释家殿堂,观音阁、地藏殿、祖堂、功德堂等。至今建筑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9、佛教雨花寺

雨花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迄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该寺座落小沙浮岗的山麓上,那里原是许多庄地,是旧容奇名胜八景之一“流花古桥”的边缘地带。寺内占地五亩,辟有小园,地虽小而雅致,花木扶疏、清香袭人,游人至此,顿觉俗气全消,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雨花寺建寺至今年内经历了300多年,先后经过数次扩建,重修,重建。

10、佛教紫云阁

顺德紫云阁初建于唐开元年间,是顺德地区的两大佛教瑰宝之一,与顺德宝林寺齐名。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自明、清两代后不断扩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于一寺的格局。地方民俗“观音开库”便是此寺的一大传统庙会,同时也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观音开库”圣地。

7. 二十四孝雕刻图片

玄天岭文化公园将玄天岭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在台阶的扶手上蹲坐着一个个代表祥瑞的小石狮子。

一路向上走去,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这里的台阶正好是108个。据了解,“108”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意义,道教中信仰108位星宿神,道教中认为人的一生有108种烦恼。

进了真武殿有一处龟蛇雕像,一位道士向记者介绍称:“它代表着玄武,龟蛇不分离,是神兽。”

在大殿两侧,驮着石碑的神兽叫作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是龙的第六子,似龟有齿,喜欢负重。

盘绕在石碑之上的叫作负屃([fù][xì]),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龙生的第八个儿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大殿门口有一处亭子,上面悬挂着游客用来祈福的卡片。

置身于玄天岭文化公园内,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油然而生。

据了解,玄天岭文化公园按照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用于排水的管道也修建成龙头模样。

在围墙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

大殿门前有十根盘龙石柱,显得威严大气。

8. 二十四孝砖雕图片

旬邑唐家大院以财富远近闻名。

唐家一世祖唐应弼,山西洪洞人,因躲避明末兵难流落到旬邑,城东有一处高地较为平坦,前方有一沟壑,遂定居于此,人口繁衍生息,是为唐家村。

唐应弼虽务劳为生,但识文断字,能看阴阳、风水,好助人为乐,当地人呼之为“先生”。

唐应弼膝下有三子,老大务劳,老二唐文耀经商,老三短寿。唐家大院的主人是唐文耀这一支。老大一支人旺财不旺,唐文耀这一支是财旺人不旺。所以现在唐家村人口以老大一支居多。

到唐应弼四世孙唐景忠时,他以农为本,以商兴家,经营水烟生意,在全国13省设立商号、分店,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

清乾隆年间,唐景忠财产已经超过百万两银子。乾隆60年,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唐景忠受邀参加并被恩赐七品官。从此,唐家开始结交官府,上通帝王、下结官吏,生意更是如日中天。

据资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唐家人口约有60余人,然后服侍的仆人丫鬟就多达165人,家里还有66辆鹦鸽轿。唐家人出门都离不开马轿,前面还有鸣锣开道,好不威风!

有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后,唐家做了两件事。其一,大修府邸。从道光五年开始修建唐家府邸到同治七年完工历时43年,共建大院87座,房屋2700余间。工匠人数最多时达到了3200多名,足见其场面宏大奢华,各种砖雕、石雕精美绝伦。

其二,子孙通过科举和捐科获取功名。从嘉庆到光绪一百多年里,唐家子孙考取和捐得的功名、官衔者多达36人。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六世孙唐廷铨,官至三品盐运使,负责过盐运肥缺。

唐廷铨去世于泾阳自家商号,棺椁运回旬邑之后,其子唐鸿序为他精心修建墓园。墓室为地下小型四合院,墙壁上有精美雕刻“二十四孝图”,石拱形墓道里也有精美雕刻。

停灵三年,直到咸丰三年(1853)四月,唐廷铨的棺椁才下葬。唐鸿序又奉旨为其父修建石牌坊,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花费了18万两银。

1970年,唐廷铨墓被挖掘,地下文物移至唐家大院,尸体被抛至荒郊野外。

民国以后,唐家势力逐渐衰落,兵荒马乱再加上子孙变卖,显赫一时的唐家大院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座两进院落。听村里老人讲,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资源,通过收购的方式把唐家大院买下来。

如今唐家村虽然都姓唐,但唐家大院这一支的真正后裔,都在外地工作,村上已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