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是核雕大师吗(竹雕大师有哪些)
1. 竹雕大师有哪些
清代牙雕分为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派牙雕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当时,朱栻、顾继臣、叶鼎新、陆署明、李裔广、张丙文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此外,许多竹刻名家同时也在造办处牙作当,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如镐、施天璋等。
广东派牙雕则繁复、纤细、精美,其牙雕名家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空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麻、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
牙雕重雕工,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雕刻、镶嵌、劈丝编织等。在工艺流程上,牙雕的制作主要包括凿活、於活和磨活。
2. 中国竹雕大师有哪些人
1、看质地
认为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成长三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路布局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琢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坦,不亚于平坦的木纹。
通常来说,凡竹刻器物上老筋毕现的,都无档次,保藏的价值不大。
别的,现存的明清竹雕著作,外表色泽多浅黄或棕黄、棕红。这种色泽的发生,或者是由于最初染过色,但更重要的是上百年来常被大家赏玩摩挲的原因,就像平常日子中咱们看到的用了几十年的竹椅、竹席所出现的色泽,或棕黄,或棕红,光灿灿的。再细心调查,咱们还会发现,这些竹器上,人体(手、足、躯体)不容易触摸到的部位,例如竹席织造交叠而被掩盖的当地,这些当地的色泽与暴露部位的色泽不一样,它们之间既有色彩的浓淡之分(两者之间还有过渡色),又有“包装”显着与否的差异。
冒充的明清竹雕著作,色彩是新染上去的,显得不自然,“包装”更是紧迫加工上去的,像新抹上去的一层薄蜡,“火气”大。竹雕画面,高低之处的色泽千人一面,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滤色。
2、货比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保藏的实践中,大家通常都不能够带着珍品去觅真货。所以,这只要靠平常多触摸、多看一些名清著作,潜移默化,了然于心头。歌德说的好:“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著作,而是要靠欣赏最佳著作才干培育成的。”只要多看、多触摸博物馆或私家保藏的古代名家竹雕著作,才会真实有所收成。
3、互证
在保藏实践中,有时会偶然遇到一件看上去很不错的古旧竹雕,对方介绍这是明清时期某名家的著作。由于这位名家的传世著作很少见,在无法运用“货比货”的办法时,保藏家们往往采纳互证的办法。这是由于,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拿手竹茎雕,又长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嘉定派的“三朱”、金陵派的濮澄等,都是这样的杰出人材。他们每个人的著作,不管竹雕、牙雕、木雕,都体现出自个共同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认识。因而,看了他的竹雕艺术,一起也根本上了解了他在其他雕琢领域中的艺术体现功力。反过来,懂得他的木雕,牙雕著作。也能够懂得他的竹雕著作,这在详细的鉴赏实践中,就称之为“互证”。保藏爱好者大概把握这种判定办法。
3. 竹雕大师有哪些名人
张楫如(1870-1924),横林镇人,晚清雕刻家。字钰,号西桥,近代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早年在苏州学木版雕刻,得到师传技艺,后客居上海,专为人刻竹。以刻字为主,偶有刻画,技艺很高,尤擅刻阳文字,世人求其作品者众,名声鹊起。所刻各种篆籀文尤精。年五十四而卒。今苏州狮子林还留有他所作的石刻字贴,但其所作竹刻流传极少。
其父在清政府某署任职,性好学,治家严谨,对孩子教育也严。楫如幼时不爱读书,其父见子念书不上进,便叫他停学去苏州一家钱庄当学徒。该钱庄附近有一刻字店。张楫如在工作之余,常去刻字店观看,天长日久,渐渐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雕刻要领,业余经常雕刻。
从此后即辞去钱庄职务,先在苏州开设雕刻店,后迁到上海。他经常与西冷印社名师交流经验,取他人之长,反复琢磨,精心研究,从而在雕刻艺术上有了新的长进。张楫如在微雕方面独具一格,并擅长仿古,当时曾闻名海内外。
曾缩刻钱梅溪摹汉石经于扇骨上,凡四百二十余字,皆刻阳文字,精湛绝伦。又缩刻青铜器的铭文,石鼓文等于竹扇骨,平刀和拳刀并举,操纵自如,精细入神。
所刻各种篆籀文尤精慈禧60寿辰,李鸿章从广西购得漆制果盒16只作寿礼,要在果盒上刻书画,以增美观。团漆簿难雕,无人接受。后托盛宣怀到上海访张楫如。
张以锋税的刻刀,在漆盒上徐徐雕刻,字有正、草、隶、篆。画有山水、人物、花卉、禽兽。都是古色古香,精妙绝伦,功底扎实。这种雕刻艺术及构思已非一般雕刻家所能及。张楫如刻印,必择夜阑人静,在灯下操作。他的字虽细于秋毫,但都以大刀雕刻。当时上海雕刻同行亦有佼佼者,但都只能刻阴文,惟独张揖如能刻阳文。
张楫如曾赠于胞弟南田扇骨一把,其扇骨像纸烟大小,其骨上全部刻上阳文“兰亭序”,后面刻着“毗陵张楫如五十有四,金石书画作品之印”,竹骨旁又刻“葡萄地”边式。“兰亭序”是取“武兰亭石刻本”。不失原寸石精妙,且对三碑上损蚀处仿于原碑,形神皆然。
光绪十二年(1886),苏州织造府为宫里刻元代王秋涧著《承华事略》一书,禁闭了许多刻版名手,张楫如也在其中,几个月后书刻成,才将众人放归。
张楫如为人耿介,受此辱,发誓不再刻版,在桃花坞租了一间小屋,莳花弄草,刻竹镌木。邻居画家费念慈见他善刻,就请他刻藏书画的木匣盖和陈设古彝器的几格。他仔细阅读了费念慈收藏的书画,聆听对《六法》的讲解。在费家,他结识了当时一些著名书画家,虚心向他们求教,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几年下来,他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大师的角色转换。
二十世纪初,上海取代苏州,成为商业文化中心,众多艺术家移居上海发展,张楫如亦在其中。他一到上海,作品就受到藏家青睐,名声传到北京,直系一政客附庸风雅,也想请他刻一把,又恐自己声名狼藉,吃闭门羹,只得辗转相托,最后由书法家胡则丰出面,以1600银元代价请他。
张楫如见是书法名家相求,自然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历时数月,终于在9寸半16方扇骨上将七百多字的《滕王阁序》刻成阳文16行。字小如粟,却显名家风范。
张楫如成年累月伏案镌刻,染有肺疾,这一扇骨刻成,人竟扑倒在案几上不再起来。享年仅55岁。
张楫如的竹扇骨精细、雅致、无人能及,他还刻有少量的笔筒、臂搁,但每一件都是精品。他还留下一本微刻印谱,约有40方,所刻印章,大如黄豆,有40多字,小为米粒,刻4-5字。
4. 竹雕大师有哪些名字
竹雕鉴定方法及特征
1、质地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竹雕工艺品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2、款式
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3、刀工
竹雕鉴定方法,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4、风格
一般说,明代的竹雕工艺品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色泽
一般来说,竹雕工艺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遭到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很易看出。同时伪作之品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色。
6、特征
在竹雕工艺品中,知道一些工艺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从清代开始的;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传世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康熙年间嘉定派曾用一种特殊的粘土制成竹雕中动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于辨析竹雕作品的时代。
7、真品
要平时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工艺品,和在平时交易的竹雕作品进行比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亏。
8、互证
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何种材料,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后了解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力,)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两件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对照,了解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伪。
5. 当代名家竹雕大师介绍
中国当代最顶尖艺术雕刻大师秋人是目前国内核雕竹雕的宗师级人物,他的作品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梦幻似境。请您欣赏秋人竹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