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沼飞梁名词解释?
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鱼沼飞梁。
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对于晋祠鱼沼飞梁,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仅晋祠“鱼沼飞梁”一座实物遗存,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也曾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鱼沼飞梁是晋祠里的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其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
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
鱼沼飞梁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在方形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桥面中高两侧面低,木斗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而据专家考证,其中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由此可知,这座被人传颂的十字桥北魏时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桥梁充分利用材质在三种环境中的特长,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韧性与塑性,石桥板耐磨、防火,达到了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该桥建构方式精巧独特,鱼沼方池中筑立约30厘米见方的石柱34根支撑,是宋代造型的小八角铁青石柱,石柱础上装饰“复盆式莲瓣”,则具有北魏建筑的风格,其仍为北魏原物。柱上放置大斗,斗上有十字拱相交,柱顶架斗拱与横梁接连,以承接梁、额。梁上承托十字形桥面。
建筑最初为木质桥面,而后改铺方砖,四周围绕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柱础和望柱,多数构件仍为宋朝原物。东端桥头望柱上,北刻“鱼沼”,南刻“飞梁”的字样。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整体上呈现宋代特色,为宋天圣年间原物。
鱼沼飞梁东侧有一对铁狮,亦是宋代作品,铸于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一雄一雌,骨骼强健,造型生动,毛发拉直,威武而独特,算得上是古代铸品佳作。
关于鱼沼飞梁,还有一段故事。在崛(山围)山多福寺创建时,那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于五台山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念其心诚,施与他一锦盒,再三叮嘱,不到崛(山围)山中不得打开。山僧一路艰辛,走到上兰村时,终究耐不住性子,竟偷偷将锦盒开一小缝想看里面究竟装着什么,突然两条小龙从盒中腾空而去,一条就落到上兰村窦大夫遇难处,变成鱼沼。这下苦了崛(山围)山,还是没水。气得山僧将锦盒扔在施工现场,还好,锦盒掉到石缝中,居然变成一个浅浅的水井。时至今日,山僧住持就以这一浅池为生活用水。
鱼沼飞梁在古枝纵横之间掩映成趣,唐诗圣李白《咏晋祠》中有“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的优美诗句来形容此清幽古雅的意境。
此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目前世界上现存实物,仅有太原晋祠的鱼沼飞梁一处,是中国古代十字形桥梁传世之孤例。同时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十字形桥,也是当代立交桥的鼻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具价值。
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上桥梁并不罕见,从涓涓细流到滔滔的大江大河,大都有形形色色的桥梁横架其上。而我国古代的桥梁建造者们,除了科学技术上的设计外,更注重其文化品位。那些古桥之上,或饰以浮雕,或绘制壁画,无不渗透和蕴含着民族文化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这些内容,赋予静止安详的桥以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