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雕的历史(关于核雕的文章)
1. 关于核雕的文章
核雕
艺术历史悠久,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至近代则由诗意化的独立作品形式转变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佛教念珠,再一次改变了核雕清赏雅玩的属性。在当代,核雕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诉求,形成了“南工”和“北工”两个不同的工艺风格。从核雕艺术的生成、发展,到当下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形成中不难发现,核雕艺术形式风格的每一次变化皆源于其观赏主体和功用属性的改变。
一、核雕艺术的生成
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大概没有超过核雕的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课文所致。读过中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背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课文。从课文中人们了解到,中国有一种精微奇巧的雕刻艺术,可以在一颗大“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么多内容。通过这篇课文人们还大体了解到,至少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核雕这一艺术形式。
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核雕生成的具体时间是困难的,难以准确界定其生成的时间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献的角度看,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只录其大概,鲜有说明其原委者。《核舟记》虽然讲了一个生动的核雕故事,但却没有考辩其来历。从实物的角度看,因为果核不易保存,时间久远不是腐烂焚毁就是朽蚀虫蛀,虽然偶尔也能发现古人的核雕,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实物在时间上超过《核舟记》文章中所记载的时代。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进行记录。古代文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布衣”,也自视清高,一般不会与工匠为伍,故不可能做工艺美术方面的实证文录。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不是笔记就是小说,鲜有专题详论,更难得写作研究专著,偶有记述往往道听途说望物生义,其中不乏假托臆断和随意发挥。
2. 关于核雕的诗句
【作品档案】
作品名称:《福禄寿》
作品作者:留大伟
作品尺寸:长23cm/宽30cm/高12cm
创作时间:壬辰年(2012年)
作品用材:青田周村龙蛋石
【石材简况】
龙蛋石俗称岩卵,是青田名石中最为奇特的一种,其外形椭圆,小者如蛋、大者如瓜。表面为紫色硬岩,内里则为青田石中典型的浅黄或浅青冻石,石质纯净,温润细腻,通灵可人。龙蛋石产于周村海拔近千米的龙顶山尖及季山一带,产量稀少,名贵异常。
荣华富且贵,福禄寿而康
明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易经》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并阳,故曰: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魏晋以来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广被文人诗客吟咏,到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历朝历沿袭至今。
古人重阳登高,漫赏菊花、遍插茱萸,亲人一同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今日的重阳节则更多地被定义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之风气。
这一组三件是雕人物作品以青田周村龙蛋石为材,表现的三位老人正是民间文化中福禄寿三星的形象。作者充分利用了龙蛋石内外迥异的独特结构和温润如玉的冻石质地,使得人物形象得以突出。
福禄寿星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吉神,吉祥美好的寓意融入了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福星天官,以赐福为职;禄星文昌,主功名利禄;寿星即南极老人星,为长寿之象征。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八回用三首七言律诗来歌咏福禄寿三星:
福诗曰:
福星光耀世尊前,福纳弥深远更绵。
福德无疆同地久,福缘有庆与天连。
福田广种年年盛,福海洪深岁岁坚。
福满乾坤多福荫,福增无量永周全。
禄诗曰:
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
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
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
禄恩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
寿诗曰:
寿星献彩对如来,寿域光华自此开。
寿果满盘生瑞霭,寿花新采插莲台。
寿诗清雅多奇妙,寿曲调音按美才。
寿命延长同日月,寿如山海更悠哉。
作品中,福禄寿三星鹤发霜髯,并排而立。左边福星面贴小儿,似在逗弄,亦似安抚,神态温煦和蔼、慈祥可亲;禄星居于正中,手捧玉如意,正面而向,神情平和端肃,蔼然有宽厚之风;寿星居右,眉眼低垂、驼身而立,手捧寿桃,笑容盈盈,如向观者微微颔首。
作者将灰褐色石皮处理成人物衣着,使得三位仙君如披一袭褐色长袍。寥寥数条线刻,身形衣褶便传神地呈现了出来,如国画之写意勾勒,摆脱了形之束缚。顶部冻石露出,淡青温润,精雕细刻人物面部特征,亦是全作雕刻精华之所在。近观之,人物须发分明,唇齿清晰,笑容和蔼,意态神韵古朴自然,呈现出一团吉祥和谐之气。
往期回顾
青田石雕养护小贴士
国石心赏|倚槛天香频中酒,罗衣绣带尽当风
投资动态:国石艺术品成为企业家收藏投资新宠
版权声明:
编辑单位: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
出品:东方国石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
部分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3. 关于核雕的文章摘抄
1.这些木头露天堆放,风吹雨淋,已经腐朽了。
2.整个房顶就靠一根大木头支持着。
3.木头也和所有生命的过程一样:要不熊熊燃烧,要不慢慢腐朽。
4.人生像一截木头,或者选择熊熊燃烧,或者选择慢慢腐朽。
5.木头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
6.这木头要劈成碎片作为炉火的引火柴.
7.据悉,这个由皮绳固定、三块木头组成的人工制品正在开罗埃及博物馆中展出。
8.他们正试图用一根又长又粗的大木头,即一棵大树的树干,把大门撞倒。
9.果树木头可作小火燃料,这种木头使熏鱼色味具佳。
10.对很多人来说,用锋利的刨子刨木头的声音和感觉就是木工的真谛。
4. 关于核雕的书
核舟记
[ 明 ]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5. 关于核雕的文章有哪些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然而,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视。只有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著融入生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明天。
升级的消费需求在呼唤工匠精神。消费正在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解决温饱之后,市场面对的是一群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固然喜欢物美价廉,但同时也愿意为新技术和高品质体验“埋单”。近年来,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一些小家电、化妆品等,一方面反映出国内制造业品质的短板,一方面证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发扬工匠精神,善于从细节发现需求,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也在呼唤工匠精神。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在这个充满创业创新机遇的时代,需要一种不投机取巧的拙朴,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
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土壤。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深度结构调整,这为那些在品质、创新上有远大追求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地“补钙”,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