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青龙在天核雕(石雕青龙)

1. 石雕青龙

爨宝子碑

曲靖市有个古迹叫做爨宝子碑,而这个也是为了有着很多汉字文字方面的一些历史痕迹,对此曲靖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曲靖名胜古迹盘点。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在曲靖市第一中学新建碑亭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北的旧石城遗址。碑高1.21米,宽0.61米。碑文从左至右分上下两截书:上截正文,正书,共11行,140余字;下截皆人名,行书,字多简笔或别体,无标题。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碑文叙述大理国主段氏(白族)联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战滇东一些部落后,在石城会盟立誓,并颁赐职赏的史实。

书法行楷大字,敦厚遒劲。对研究大理国史有重要价值。爨宝子碑在曲靖市第一中学新建碑亭内。又称小爨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杨旗田。碑首半圆形,碑身长方形,高1.9米,宽0.71米,厚0.21米,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400字,字迹尚清楚,内容多为谀辞。字体古朴雄劲,反映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被书法家称为“正书古石第一本”。1937年在今址建碑亭保护,1989年扩建。郎目山寺在曲靖市区东12公里郎目山麓。俗称东山寺。现存一寺一庵,即普照寺与云崖庵。普照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前殿、大殿、南北厢房组成,建筑规模宏伟;云崖庵依山而筑,掩隐于苍松古柏之中。

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因碑版大于立于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又俗称“大爨碑”。碑高3.38米,上端宽1.35米,下端宽1.46米,厚0.25米,碑额呈半圆型,高0.88米,额上部浮雕青龙、白虎和朱雀,中央刻碑名,凡6行24字,下部正中有穿径约0.17米,左右各雕日月,日中有踆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直径各0.16米。碑阳正书24行,每行最多45字,正文共904字,漫漶不明20余字。碑阴职官题各三列,上列15行,行6至9字,中行17列,行5至9字,下列16行,行3至7字,共313字,不明9字。加监造和作文者署名的17字,全碑共计1234字。碑阳左边刻清阮元、邱均恩、杨珮三跋及知州张浩建亭字一行。爨龙颜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更接近楷书。康有为评其书法“雄强茂美”,形容其风格“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称之为“第一碑”。阮元称大爨为“滇南第一石”。

三十七部会盟碑

会盟碑,全名为大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现存曲靖一中会盟碑亭内。碑呈长方形,高1.25米,宽0.58米,厚0.16米,文字分刻为上下两截。上截碑文凡11行,文左行;下截职官题名各8行,文右行,全碑文共201字,仅损半字,其余稍有剥蚀,均可辨别。行楷书,近于李邕体。碑额上刻清道光二十九年邑人喻怀信题记,叙述碑出土及移置经过。会盟碑被誉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珠江源

珠江源在曲靖市区东北60公里的马雄山东麓,江源系一溶洞,直径约10米,海拔2158米。河水从洞中汩汩涌出,终年不绝,洞口上部刻“珠江源”三字。珠江源于马雄山是水利部门经长期考察研究的结果。马雄山顶有常绿松林覆盖,水源洞口附近森林茂密,风光秀丽。天生洞在曲靖市西平镇西北5公里。又称仙人洞,距市区18公里。是较早开发的溶洞景区之一。洞叠3层。主洞长600米,洞体幽邃险峻,洞内石芽、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等千姿百态。第二层洞高于主洞18米,钟乳石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第三层洞更高8米,洞中钟乳石柱上下相衔,击之能发出不同音阶,故又有“妙音洞”之称。

翠峰山

翠峰山在曲靖市区西15公里,自南诏、大理起至明清之际,为云南佛教胜地,原有九庵十八院、僧千人的记载。1638年徐霞客入滇,在翠峰山的朝阳庵滞留十一天,并记载了报国寺、太平庵、翠和宫等。现今寺院虽减,但群峰叠翠的自然景观依然如故。

东山寺

东山寺在宣威市区东5公里的东山山麓。据载,寺始建于明初,现存中殿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建筑由照壁、前殿、中殿、钟鼓楼及祖师殿等组成。均单檐悬山顶。照壁前68米处有一牌坊式寺门,再前有瀑布下跌,岩石上建有二阁。可渡关在宣威市区南69公里的可渡村。地处云贵两省交界处。有可渡关城址、古驿道、古炮台等古迹。

可渡关城址

可渡关城址呈椭圆形,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10米,开有南北两关门,夯土城墙,关内有南北向石板铺成的道路一条,宽3米。

古驿道

现存古驿道有北行进入咸宁县么站区站坡村一段,全长10公里,路面宽约2米,全用不规则的石板铺筑,呈“之”字形蜿蜒在山坡上,站途有记载驿道的古碑及马蹄印迹多处。

古炮台

古炮台位于可渡河南岸古道上,用石砌筑,呈方形,炮台边长5.9米、高2.6米。据旧志记载,为明初傅友德南征时所筑。

石堡温泉

石堡温泉在曲靖市区南13公里,又称三宝温泉。背依石宝山,面临南盘江,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明末徐霞客曾沐此泉,赞誉道:“浴罢,觉尘襟荡涤,如在冰壶玉鉴中。”矿泉水温40-57°C,日出水量达2400立方米,无色无味,内含化学元素30余种,对人体具多种健身和医疗作用。

千佛塔

千佛塔在陆良县城真理街大觉寺内。寺、塔均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塔高17.79米,为七级六角形实心砖塔。塔基为方形石砌台座,四面各辟佛龛一个。塔身从下向上逐层收缩,每层六面,均有砖砌成的许多个方形小佛龛,龛内各供陶质佛像一尊。均身披袈裟,盘足坐莲台上,头部冒出佛光。全塔共有佛龛1600余个。塔顶南向两角各立铜铸金鸡一只,刹为石雕葫芦。

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

长期以来,世界人类考古界有一种论断,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是旧石器文明缺失的地带。2001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所联合曲靖市、富源县文物部门成立联合考古调查组,对十八连山的余脉赖石山进行调查,发现了大河旧石器遗址,调查中发掘出大量石器、人类化石和人工铺设地面及用火遗迹,在全世界旧石器遗址发掘中尚属首次,文化层年代经国内权威专业学科单位测定为距今3.5万年至4.4万年之间,这说明中国、亚洲与欧洲一样,拥有高度发达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文明,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之一,且排名榜首。

宣威尖角洞新石器遗址

2003年.曲靖、宣威的文物部门对宣威尖角洞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和采集所得碎陶片6000余件,得石料、石器半成品、加工石器和陶器的砺石、球星、石器成品等近百件。遗址的发现系曲靖区域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新石器洞穴遗址,填补了曲靖地区新石器时代砺石的空白,扩大了云南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为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及其与周边相联系地区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地点。

富源胜境关

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被誉为“入滇第一关”。关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上书“滇南胜境”4个大字,故名胜境关。

会泽古城与会馆

会泽古城始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八年(1730年)进行了改扩建。会泽悠久的文化特色集中反映在遍布县城的上百座会馆寺庙及民居等古建筑群上。在这些古建筑上,其核心建筑就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的“八大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和四川会馆,又以堪称云南古建筑一绝的江西会馆更让人津津乐道。

珠街乡八塔台古墓群

八塔台古墓群位于麒麟区珠街乡董家村,距曲靖十三公里处,地处缓坡地带,由8个相傍而又独立的椭圆形封土堆组成,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八塔台古墓群的发掘,证明了曲靖是云南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八塔台古墓群因墓葬叠压打破关系复杂,考古文化层位清晰,出土器物丰富,跨越时代较长而为全国考古学所罕见,墓葬对研究中国边疆青铜时代文化考古,尤其是滇文化和劳浸靡莫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历史价值。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石雕青龙白虎

二郎神庙的由来:在我国二郎神的信仰由来已久,二郎神是道教正神,二郎庙是道教的寺观,供奉的主神是秦国蜀守李冰的次子李二郎,秦时,面对成都平原的岷江流域的水患,秦蜀守李冰决意治理,次子李二郎积极协助。经过父子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防洪灌溉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后来的四川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二郎死后,百姓视二郎为神,建二郎庙以纪念。后由于受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影响,二郎庙祭奠的也是三只眼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杨戬。

二郎神正殿介绍

建筑构造

整座庙宇坐西朝东,二郎庙的山门,坐落在高台上。山门殿山门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两间,二郎庙匾额悬于檐下。阶前有一对圆雕飞龙华表、一对石狮,分列左右。石雕技法纯熟,技术精-湛。檐廊墙面绘巨幅壁画:门两侧檐廊墙上,绘有两幅门神青龙、白虎的画像。屋顶及墙面用彩色琉璃瓦装饰,花团锦簇,气势宏伟。楹联:“迎客乐游且看香林绝俗,消人烦恼还知道法多情”。

平遥二郎庙

二郎庙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二龙戏珠砖雕影壁,影壁前一块罕见的十二元辰图,中间为太极八卦图,周围十二位元辰神配以十二属相,仙人、老虎、兔子……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两旁钟鼓楼,左右对峙,高高耸立。土地殿、神马殿建于两翼,土地殿宣示着土地神作为本地主管对二郎神的认可与推崇。神马殿中供奉的神马,原为岷江中兴风作浪的龙神,被二郎神收服化为坐骑,彰显着二郎神的神武和业绩。此为第一进院落。

穿过钟鼓楼下的小门,进入面积最大的第二进院落,对面即是二郎庙正殿,坐落于高高的月台之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主建筑。琉璃殿顶,石刻护栏,精美绝伦,檐下匾额“灵佑苍生”,楹联为“圣德英名垂万古,威灵昭感镇千秋”。

月台上一尊船形铁香炉香烟缭绕,院落正中安置一尊鼎形天地炉和一对铁旗杆。正殿对面为娱神的戏台,楹联为“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时”。横披为“篆正乾坤”。列宿殿、元辰殿拱卫左右,高低有别,错落有致。

经过正殿两旁的月洞门,是第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玉皇殿居中而建,玉皇殿檐下匾额“道统诸天”,楹联“击金钟群仙聚会,敲玉鼓万神来朝”。阶前一尊船形铁香炉和一对石灯笼。与玉皇殿相对的二郎神正殿后门檐下匾额“神功辉日”,两侧墙壁上大书“万法归宗”四个大字。院落中安置鼎形天地炉,北为元君殿,南为东岳殿,玉皇殿两旁建三星、财神两座耳殿,处处显示着至高无上、庄严肃穆的气势。

历史沿革

平遥古城二郞庙创建于清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二郎庙被平遥县第七小学占用。为了弘扬祖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平遥县政协委员、县旅游协会副会长侯宝福出资数百万元,对二郞庙进行了全面修缮。2008年5月2日,平遥古城二郎庙修缮一新对游客开放。

文化活动

201712月22号下午,古城管委会组织召开 “平遥古城保护讲坛”第二十九讲!管委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景区管理公司、居民代表、景点代表等共计120余人参加了由十三、十四届平遥县政协委员、十五届平遥县政协常委、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平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平遥县文学协会理事郝新喜老师授课主题为《玄门遗风》的“平遥古城保护讲坛”第二十九讲的学习。

郝新喜老师从道教文化、道家思想、道教历史、清虚观、二郎庙等方面进行了讲述。道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融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与灵魂。平遥的道教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是平遥古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遥二郎庙秉承在爱国爱教的基础上,以研究和探索中国道教文化、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中心,致力于沟通道教界和学术界的联系,增进道谊,交流教务。

3. 石雕青龙图片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晚浦归帆、意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城周长1272米,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块石垒砌,现存东门城墙一段,长49米,残高5米,厚1.7-2.2米,城门宽2.2米,残高2.65米。

镇海卫古城遗址: 镇海卫城遗址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始建,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面海,周长2881米,城墙用河卵石和条石混合垒砌,有女墙,开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拱形,用条石叠砌,南门、北门宽2.45米-2.6米,东门、西门宽1.7-1.8米。南门有有“瓮城”。东门下有宽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现地面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段。城墙残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有明天启二年(1622)始建的石构“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建城隍庙和嘉靖初年建东岳庙,东门水门右侧的古地洞等古建筑;以及义学碑、昭毅将军碑、梳妆楼、七星井、椰树井、象乳泉等古迹。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萃贤坊: 萃贤坊 [龙海市海澄镇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吴元,正德年间(1506-1521)林浩、张浩、陈英,本朝高宽竺等五位本县进士而立。四柱三间仿木构石坊,宽4米,高约7米,四坡顶,正脊微弧,鱼尾吻。正楼柱头用“丁”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坊顶。坊上的石雕构件已佚。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及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础,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青石浮雕盘龙陛石,四周环围白石雕刻,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等图案,雕刻工艺极为精细。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浯屿天妃宫: 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尾浯屿岛西部。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辛丑(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丑(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三间,有四殿。一殿有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丁丑守岛抗倭将领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二殿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平讨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殿前天井两侧壁上饰青龙、白虎。三殿祀手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三宝佛。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1661年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4. 石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而有双翼,头生两角,始见于周代铜器上.具有祛禳除恶的功能。这对青铜辟邪发掘于六朝某一个贵族士子的墓穴中,汉人认为。人死后地中之凶煞厉鬼方良(罔两)妨碍灵魂升仙,因而在墓穴死者旁摆放辟邪。二、早期有翼神兽的出土地点集中于黄河流域,即与西域相通的甘、陕、晋、冀四省。三、中国的有翼神兽受外来影响,又与中国古代艺术主题长期共存,二者互动相渗。战国以来,形成了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成的“四灵”,后添入麒麟,称“五灵”,天禄、辟邪不在其中。综上所述,天禄、辟邪在中国的祥瑞神兽之中,地位很微妙。它由来自西域的狮子演变成为.和p纪念性艺术,享供于宫观、祠庙、陵墓,不仅深刻影响了诸多动物的“翼化”,同时改变了龙和狮子的形象。二者的形象,在两千年间,一直经历着改造。先秦狞厉怪异,汉代简拙硕大,唐宋静穆柔和。六朝处于雕刻史的转型期,天禄、辟邪的工艺,由简拙趋于深雄、圆熟,充满了一种欲上九天的奔放气势和无拘无束的动感。欲上九天、无拘无束,且有一点玄臆化,是六朝士子文人的典型气质。这对青铜辟邪,身如虎豹,头似龙狮,额生双角,怒目圆睁,口大张,舌长齿利,下颌一绺长须,肋生双翼,翼上刻有羽毛状的阴线,身上布满鳞纹,腰部后缩,四腿弯曲,虽静扰动,势极獠戾,臀部高耸,长尾翘旋。与六朝石雕相较,这对青铜辟邪,望似威猛,细观若王羲之的字,姿态灵逸、神采飞扬,一派天真之中,暗蕴一股绝云气、负青天、扶摇九万里的潜劲。这对辟邪,是六朝某一个贵族士子坐席上的压镇,它在那个严禁立碑的年代,随主人一起入圹。千年之后,它又带着六朝人的逸气、精灵,重回人间。

5. 石雕青龙柱的讲解

青龙台碑记始建于汉章帝刘炟元年(公元75年),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东风乡大孟庄行政村于氏祖阁境内,占地9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有僧侣100多人,铜钟一座,重1200多斤、高1.5米、直径2尺、已不知去向。

青龙台介绍:

始建于汉章帝刘炟元年(公元75年),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东风乡大孟庄行政村于氏祖阁境内,占地9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有僧侣100多人,铜钟一座,重1200多斤、高1.5米、直径2尺、已不知去向。现有一棵国家三级保护稀有树种——白果树,树高30多米、树胸5.8米、枝繁叶茂,清朝乾隆皇帝曾为此树题诗曰:“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荪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据考证、公元前(571—471)年是老子的炼丹台、高15米、是一座古代大砖构筑、由2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古建筑。也有传说、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率军平乱、皇后阴丽华伴驾从征、路过高台生下汉明帝、故称青龙台。青龙台由此而得名。

冬去春来、历经沧桑、霜侵日曝、风雨剥蚀,青龙台有增无减,至今每年都在以10厘米左右的高度在递增。庙宇多次顷圯,又多次修葺,唐朝(618—907)年由袁成刚、李春峰复修、尉迟恭监修。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14年)由山庄卞玉林重新修建,两次修葺后初具规模雕梁刻柱、壁画惊异、各屋神像、列坐井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适逢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四方乡邻扶老携幼、会至于此,供宗庙神灵之祀、以翼安康乐业、后毁于战火。

青龙台遗址 大庙烧香。两千年来青龙台的先贤传说,秀丽的天然风貌,雄伟精巧的庙宇建筑,文化艺术的精品浑然一体,合成一颗艺术奇葩,在中原文化的百花园中烁烁升华,自然与政治风雨的多重洗涤与折磨,它都不甘沉沦,不甘枯萎的生存着。

为弘扬民族文化,挖掘古庙历史根源,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980年由于氏子孙于朝贤初建,2000年由于连生、于文秀、于学中等组织筹建。

6. 石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雕像

从有人类文明记载开始就有了雕塑艺术。总的来讲古代雕塑的表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皇权、宗教和民间。而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雕塑风格,这些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们从原始人的洞窟里可以看到很多壁画雕塑,人们将自己对空间的恐惧也表现在了雕塑上,因为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风雨雷电、地震洪荒有着出于本能的惧怕。因为对空间怀有恐惧,因此原始人们需要结伴同行来对付猛兽和突如其来的天灾,于是就需要繁衍后代壮大族群。因此,原始人对生殖的崇拜也表现在了原始艺术上,在雕塑和壁画中原始人们会展现他们的生殖欲望。人们对于原始宗教的崇拜也在原始艺术中有所展现。

除了原始雕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诡谲神秘意味的雕塑,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雕塑,这些雕塑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说青铜文化的兴起,是奴隶城邦的雕塑艺术在原始美术上的继承和发展。

在商朝时期,统治阶级更加尊神重鬼,很多雕塑造型以及纹饰图案都营造出恐怖神秘的样式,以达到让人们惧怕、敬畏的统治目的。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堆青铜雕像注重装饰装能,浮雕感较强,注重抽象思维。

秦俑的出现替代了活人陪葬制度,解救了很多奴隶。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统治国家之后,即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从而使雕塑艺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写实性,造型逼真、面貌各异,对人物表情的拿捏、细节装饰的刻画都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可谓形神兼备。秦始皇兵马俑采用陶土烧制,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这繁复的工艺流程充分表明秦代手工业的发达。我们看秦始皇陵兵马俑,队列整齐,阵容庞大,从中能窥见当时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国力。所以,我们现在古代雕塑的价值并不只是停留在艺术欣赏上,雕塑背后的历史能带给观众更多的东西。

汉代的石雕艺术凝练质朴,大巧若拙,有着很强的写意精神。汉俑舒展奔放、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当时的社会。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纪念碑性雕塑的瑰宝,石刻雕塑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具有汉文化的典型性,意象宏大深沉。“在造型方面神态万千,或动或静,或跃或息,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无不蕴含着饱满的生命气息。”正如鲁迅先生说:“惟汉人石刻气息深沉雄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文化的精神风貌造就了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从出土的汉俑来看,它们展现了农耕社会的犁地、做饭等场景,说明地下的陶俑世界是地上世界的反映。当时的匠人们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但是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是富有的。他们为帝王将相的墓刻燃烧着自己,创造了载歌载舞的形象,创造了另一个极乐世界。

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之一。新疆地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留存了部分早期的泥塑造像,这是佛教造像艺术进入中国的见证。公元1-2世纪,也就是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经南北两路进入新疆地区,再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尤其敦煌的石刻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它们是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制度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到了宋代,佛教雕塑向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转变,雕塑家们热衷于表现民间生活,像现代的泥、面、糖的彩塑都初始于宋代。而宋代的佛教雕塑、墓刻雕塑以及俑类雕塑的姿势体态、表情服饰等方面,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唐代的佛教雕塑人物圆润慈祥,宋代更加突出人性化;隋唐时期佛教雕塑丰腴华贵、庄严肃穆,而到了宋代则变得更加平和、典雅。

如前文中提到的汉代霍去病墓石刻,大型陵墓石刻始于汉朝,而南朝和唐代的陵墓石刻达到了顶峰,这就是中国古代雕塑风格的重要构成之一的帝陵程式夸张风。南朝时期的辟邪具有诡谲抽象的意味,给人的感觉庞大、富有很强大的张力和冲击力。为了守护帝陵,工匠们神话了人物、动物,让它们的体量和气魄能够镇得住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唐代陵墓时刻早期的时候差异比较大,后来逐渐形成统一的规范,石刻内容主要有华表、飞马、朱雀、石人、碑、石狮等等,线条硬朗,通过体量和数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起到威严震撼的效果。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古代的民间雕塑也是丰富多彩的,雕塑者们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塑造着自己的生活,也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诸于雕塑作品。

7. 石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

从招财属性来说,具有此类属性的作品有石雕大象,石雕貔貅。一般来说石雕大象招的是正财,而石雕貔貅,招的是歪财。正财包括,经营场经营店铺所带来的营业收入。而歪财带来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不会被国家认可,或者说个人认可的一些财富,最常见的就是高利贷,黑社会等等。其他的石雕种类,已经不基本上不具有招财属性。嗯,后人杜撰的一些招财属性给他们,但是实际上,他们这些石雕已经带来不了财富。

从镇宅的功能来说,优先选择的是石雕狮子和石雕麒麟两类石雕作品,狮子是动物界的王者,它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动物界数一数二的,所以说我们也把石雕狮子来象征权力和地位。石雕麒麟更多的是一种守护。这两者不同的用法就是死掉,是指大部分用在有人住的房子里,而石雕麒麟大部分用来放在没有人住或者很少住的房子外面。

从祥瑞这一方面的功能来说,优先选择的是石雕龙凤。不仅如此,石雕龙凤对于姻缘,对于爱情对于自身的一个权力和地位来说,都是有非常大的提升。不过一般龙凤不直接叼在呃外面我们需要配合一些石头柱子,石头底座,花瓶使用。

从平安方面来说,最好摆的神兽是玄武,玄武是用蛇的头和龟的身来做成的,寿命极长,并且蛇的性格,让人觉得这个家庭非常的厉害,有一种无形的威严感,特别适合家庭长寿所选,我家里有老子,年过半百,那么放样一对石雕是非常合适的。

从运势方面来说,最好的摆件是朱雀。朱雀属火,我是中国旺的意思,如果自己的运气不是太好,放一对朱雀摆在门口,将会改变自己的气运和运势

8. 石雕青龙朱雀玄武图片大全

玉剑为玉剑江湖的简称。是一种武器。玉是指仙剑二里面代表佩饰——双鲤玉佩,剑则是指御剑术,仙剑系列游戏里面怎么样也不会少了此剑术,江湖是武侠,仙侠的环境,都是身在江湖,另外还代表了仙剑三代的主题曲《御剑江湖》。玉剑江湖又跟御剑江湖谐音,因此,玉剑江湖便由此而诞生了。石雕四象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