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开片的瓷器(开片的瓷器是什么窑)

一、开片瓷器?

瓷器开片有很多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瓷器的坯和釉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众所周知一个物体加热时都会膨胀,冷却后都会收缩。所谓热膨胀系数通俗的解释就是加热时膨胀的大小,比如大米的爆米花和玉米的爆米花体积就不一样。

瓷器的坯和釉的组成很相近,都是由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等组成的,只是坯中铝含量较高而釉中硅和助熔剂含量较高,由于氧化铝耐高温所以坯在烧制后能保持不变形就像瓷器的“骨骼”,釉由于铝含量较少加上助熔剂的反应会融化流动覆盖坯体成为瓷器的“皮肉”。

虽然坯和釉的化学组成几乎相同但毕竟比例不一样所以它们受热膨胀后的大小是不同的,由此可知冷却收缩时收缩的大小也不相同。坯和釉在烧制过程中逐渐粘结成一体,在高温下由于釉属于液态所以不会开片,打个比方水是不会开裂的但是冰会,在降温过程中釉逐渐变为固态,降温到800℃左右开始由于坯和釉收缩成度不同形成拉力,釉被拉裂形成开片。

二、瓷器开片声音?

汝瓷已经泡茶的可能会有开片,但是开片的声音可能不宜被我们听到因为一件瓷器的开片声音是很小的,一般我们看很多的小视频会有汝窑开片的声音,像风铃的声但是这种声音都是在汝瓷在开窑的那一瞬间,里面众多的汝窑瓷器一起产生开片,那种声音是很大的,但是单个的一片如此,并且是在泡茶的过程中出现极其微小的开片,是有可能的,但是产生的声音是很小的,几乎听不到。

三、哥窑瓷器开片的特征?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编辑本段]补充介绍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编辑本段]略谈哥窑  文献记载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目前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真实风采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四个要点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哥窑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四、瓷器如何快速开片?

把瓷器先放在烈火中烧个半小时右,然后就取出来用大功率风扇迅速降温,釉面就会开片了。不能用水,否则瓷器会开裂了。

五、开片瓷器怎么养?

用冲泡三遍后茶水内外浇淋,五一十分钟后茶巾擦拭。每日多次。最后擦干,放荫凉通风处即可

六、瓷器多久形成开片?

瓷器20-100年形成开片,主要原因是瓷器的胎和釉的热胀冷缩比例不一样。

不是所有的瓷器都会开片,形成开片的原因也有很多。主要原因是瓷器的胎和釉的热胀冷缩比例不一样,就造成了开片现象,一般质地疏松的瓷器也容易出现开片。汝窑瓷器因为烧制工艺特殊也会出现开片。

七、汝窑瓷器如何开片?

汝窑用茶汤滋养茶杯,用时间浇制开片。

汝窑瓷体呈灰白色,色调不同,与烧香相似,故俗称“香灰体”,这是鉴别汝窑瓷器的关键。汝瓷胎质优良,泥中含有微量铜,遇光可见红色,轮胎灰带黄色,俗称“香灰胎”。

八、瓷器快速开片方法?

让瓷器出窑以后立马降温冷却就会开片了

九、开片瓷器怎么清洗?

开片的瓷器不能用牙膏洗。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

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开片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现在市面上一般以开大片为准,聚宝龙汝窑的产品对裂纹大小形状都是可以控制的,技术工艺上更胜一筹。杯子可开大片和小片,茶壶开大片。

拓展资料:

汝瓷的养

1、把玩时应将汝瓷内外洗净,避免有油污接触汝瓷。

2、使用时可用养壶笔沾茶汁滋润汝瓷表面,欣赏汝瓷表面蝉翼纹之逐渐形成和变化,长期使用后纹理更具古韵。

3、使用后,应将茶渣清除干净,即用清水冲洗晾干。

4、在未使用时,可静置于干燥、清洁的雅室之内。

十、出土瓷器开片特征?

古瓷开片的特征 开片其实就是瓷器釉面的裂纹。古瓷真品开片的裂纹均发源在釉层下面的胎釉结合处,裂纹由胎面向釉面的开裂呈内宽外窄的尖角状。

也就是说,在胎釉接触处的釉层裂痕宽,而延及到釉表面时裂痕渐渐变窄,有些裂痕会透岀釉面,而有些还未到达釉面裂痕就闭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