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雍正朝瓷器的特征(雍正朝瓷器特点)

一、雍正瓷器真品特征?

一:釉面

雍正瓷器釉面特征:雍正本朝的瓷器釉质莹润光洁,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的釉面,有的为追求永宣青花的效果,会呈现桔皮纹,且有积釉较厚呈云雾状,称为朦釉也有称唾沫釉。

二:胎体

雍正瓷器胎体特征:雍正瓷器的胎土淘炼精细,胎体坚硬细腻洁白,但没有康熙时的胎紧密。器物底部处理十分讲究,特别是官窑器的圈足部位,抚之有细腻柔润感,呈滚圆的泥鳅背。其工艺要求严格,烧结火候适度,因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胎薄体轻,可和永乐成化白瓷釉媲美。大器胎体均匀一致不显厚重。小件更是轻巧玲珑。仿古代名窑器的胎体,和宋器那种黑灰色颇为相似,称为铁骨大观。仿汝器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称之为铜骨之汝。无款的民窑器,胎体均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

三:纹饰

雍正瓷器纹饰特征:雍正瓷器的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堆塑和镂雕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书笔更加精细轻柔。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多色阶施彩画面细腻富丽构图疏朗,图案简洁清晰明了。

四:造型

雍正瓷器造型特征: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其器型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实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给人以高雅之感觉。

五:款识

雍正瓷器款识特征:雍正款识多且杂有本朝官窑款有民窑款还有仿款,每一类款识又有许多种写法。常见的官窑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三种题款。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楷书款笔法挺拔峻峭,结构方正均匀。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与篆书款皆有。字体明显不如官窑工整,笔力欠佳。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等等。

清朝最盛世的一朝可以可以说是雍正时期,其在瓷器制造在清算是最顶尖的,在历史上更是达到了巅峰水平,其制作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来说是轻巧俊秀精雅圆莹。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且大肆盛行,从而才会取代了前朝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霸主。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的彩绘。雍正一朝的瓷器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以轻巧俊秀典雅精致闻名世界。

二、雍正瓷器气泡的特征?

气泡特征均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观察不到气泡,仅有少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才具有比较明显的气泡特征。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

三、雍正粉红釉瓷器特征?

特征:

1、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2、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3、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4、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5、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

四、雍正珐琅彩瓷器釉面特征?

雍正珐琅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色与釉面

雍正珐琅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

二、造型通缆

雍正珐琅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尊、罐、坛、钵、各式瓶、花觚、笔筒,各式茶壶、茶具、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每件作品都特别富有生气,做到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恰到好处,真可谓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既有继承传统式样,也有借鉴其它工艺品的器型,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等,可谓博采众长。

三、色彩与纹饰特点

雍正珐琅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丰富多变,同一种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色彩周围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釉色秀丽温润。纹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纹居多,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莲花、桃花、玉兰花、九秋、落花流水、过枝花、团花、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鱼、鸟、蝴蝶、蜜蜂、仙鹤、鹿、马等。描绘技巧上,多采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其精美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四、款识特征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宋椠体正宗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突出庄重、典雅、优美的“富贵气象”。

五、雍正鳝鱼黄釉瓷器特征?

中国制瓷史上,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最为辉煌,由于三朝皇帝对瓷器均有浓厚的兴趣,加上当时的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人对御窑厂的苦心督理,使得景德镇烧造瓷器的技艺走向了巅峰。

而雍正一朝,其瓷器的品种与器形创新甚多,生产和制作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雍正瓷器的特点是轻巧俊秀、比例协调,其器型之美,可与以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的瓷器相提并论,在瓷器史上素以“线条美”而著称。

六、雍正胭脂红瓷器特征?

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特征是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

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七、雍正素三彩瓷器特征?

素三彩就是以茄紫、黄、绿三色绘成的花纹。古代也有把红色称为荤色,非红色称为素色之说。也可以这样理解,不使用红色是素三彩瓷器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非绝对不变的清规戒律,如藏有一件康熙素三彩绘鹤鹿同春盒,上面的红太阳即用了红彩,因此,在过去古董行中曾有所谓三彩带红,价值连城的说法,可见其稀有程度。此外素三彩中的三字也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其多。素三彩中除常见的紫、黄、绿色外,也有加蓝色、黑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绿套绿,黄套黄于深浅之中,又有多彩之意,亦称之素三彩。

清康熙年间,素三彩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点,派生出许多色地的三彩新品种,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虎皮三彩、墨地三彩、白地三彩等。这些素三彩新品种,以一种彩色釉铺陈为地,其釉色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别具一格。并且运用了雕塑、楼空及锦地开光图案等技法,更加丰富了素三彩的表现力。其中墨地三彩是康熙素三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而白地三彩则是其中成就最显著的精品之一。

博物院藏有一种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就是白地素三彩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件。此碗造型为康熙朝典型器形,釉面平润、洁白、细滑而坚致,碗内光素无纹,碗外釉下暗刻双龙赶珠纹,釉上以黄、绿、紫彩绘牡丹、芍、彩蝶构成龙穿花图案。

素三彩的色泽虽不及五彩艳丽夺目,但由于其施彩工艺标新立异,因而创造了一种素静淡雅的意境

。在清末民初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仿制者也甚众。民国所仿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即是一例。这种赝品颇似真品,须仔细辨别,才能见出真伪。

首先,从器形上,赝品外表乍着极为相似。

撇口

,深腹,留足。但上手后即可发现赝品较大且重于真品。虽是毫厘之差,却失去真品端庄、秀丽之感,反觉笨拙、呆板。这是因为仿制时虽按真品原样制造,但由于原料、成型等技术条件所限,经过高温后而形成的细微差别。

其次,细看真品釉面紧附于胎体上,坚致莹润;而赝品胎釉结合松驰,釉面泛黄且含有杂质,乃是由于时代和工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另外在真品的彩釉上有一层光晕,俗称蛤蜊光

,这种似彩虹般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为具有刺目的浮光而无此光晕。

此外,在施彩工艺上,真品彩色细腻,薄平而匀润,特别是其中湖水绿色,其绿淡嫩如一江泓水;而赝品由于掺入了粉质,其色较深呈灰暗色,其他各色也厚腻不均。而且纹饰画笔板滞无力,线条轮廓粗散,与真品之自然流畅、朴素大方以及画笔老练等美质无法相比。

最后,比较真赝品的款识

,更可一目了然

。真品青花款的色泽,纯净鲜艳,

字体工整秀丽,起落笔顿挫明显有力;而赝品青料色泽灰暗,字体松散,笔力柔弱。这是由于写仿款人谨慎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反而失之局促,

用笔不能生动流畅的缘故。

八、清雍正牡丹纹瓷器特征?

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是清雍正年间的清宫御用瓷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瓶盘口,细长颈,长圆腹,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描绘牡丹纹。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瓶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调,轮廓线条过渡柔和,画面构图疏朗有致,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叶片都描绘精细,质感逼真,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的佳作。

九、雍正王朝瓷器戗金工艺特征?

戗金技巧做法是在推光漆或罩漆完成的漆器上用针或雕刀刻出线条或细点进行纹饰,在刻痕内填金漆,或再贴入金箔、黏敷金粉后轻拍,使金箔、金粉深入凹槽,令刻在漆器上的花纹呈现金色,表现出漆器纹路的立体感,具有快速流畅却又沈稳的美感。

而中国跟日本在戗金技法上的主要差别在于中国的刻法多用针,而日本的刻法类似用毛笔写字有抑扬顿挫,用一把刀表面由粗刻到细;中国却是以粗细不同的针混合使用,所以日本与中国制作戗金时表现出的线条并不一样。

十、雍正孔雀蓝釉瓷器特征?

不管是孔雀蓝还是孔雀蓝青花,它们基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即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以及釉面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大小开片。

1.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

我国使用铜釉较多,利用铜元素在不同状况下呈现发色,如作为高温釉下彩的釉里红、二次高温釉豇豆红以及低温釉翠蓝、翠绿等。铜元素的诸多发色优点也导致它在不同配方、烧制过程以及所施釉层厚薄不同情况下极易影响成品发色,于是也因此出现“翠蓝”中的“孔雀蓝”与“孔雀绿”之分。

2开片

由于孔雀蓝属于二次低温釉(御厂制作情况下),因此具有不少低温釉的共同特征,即容易因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严重者在受到风化、侵蚀时甚至出现釉面局部脱落现象。对比之下,清代康熙官窑制品改进较大,胎与釉面结合比较紧密,但在数倍放大情况下依然能观察到开片现象。

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