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橄榄核雕太深发白(橄榄核雕刻深了露白)

1. 橄榄核雕刻深了露白

不能。橄榄核尖有白其实就是橄榄核的筋线,筋线有白有黄,橄榄核尖油性是十分充足的,盘玩一段时间,一两星期就会变化明显。橄榄核尖通常会有白点,属于正常现象,核尖盘不掉,但长期盘玩后包浆可以遮盖住。千万记住不要受风,不要暴晒、不要沾水、不要过度上油。

2. 橄榄核雕有白点

这个白点叫棉点,它跟水线、玉筋都是属于和田玉青海料的瑕疵,密度比和田玉本身高,一般在雕刻时会处理掉,如果处理不掉,会很大影响玉雕件的价格,你这块料的棉点这么多,估计比较难处理,而且说个题外话,你这块料是不是拍摄问题,看上去不是青海料的样子

3. 橄榄核雕刻的地方发白

。可能是霉菌,也可能是污渍。用拧干的热毛巾把擦一擦,如果是霉菌或非染色性的污渍,很快就能擦掉,然后放到避风避光的地方阴干即可。

如果是有染色性的污渍,已经沁入,那就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4. 橄榄核雕刻缝隙白色东西如何刷干净

盘玩橄榄核时,不光是要用手盘!最主要的是平时要多多用纳米毛刷反复刷!这样才能使其光亮,而且也能使手上的汗液均匀的敷在核上,不至于让其变花!其次也能把橄榄核缝隙里的污垢刷掉!所以盘不到的地方是要用纳米毛刷反复刷的!

5. 橄榄核雕的深了露白了

1.搭建棚架

在葫芦种植前,应先搭设棚架,棚架的大小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栽培的株数来决定,一般每亩种植600棵左右的葫芦。可用2.5米高的石桩,以株行距2.5*3米的距离进行埋设,棚架高2米左右即可,石桩的顶部可用直径2至3厘米的铁丝进行串连,棚顶绑成间隔30厘米左右的井字形状。铁丝不能太细,以免因葫芦的重量过大造成铁丝断裂,使整个植株坠落

2.整地施肥

种植前要对保护地土壤进行深耕细耙,并一次性施足基肥,在冬季的时候,就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具体做法是,沿着石柱挖一条深30—40厘米,宽20—30厘米的沟,尽量将底层的土壤翻到上面来堆放在沟的一侧。先用腐熟的鸡粪,在沟内进行均匀的撒施,每亩地的用量约2500千克左右。撒施完毕后,用沟一侧的土,进行填埋,填埋的时候要把大的土块进行粉碎,然后,再浇一遍水,浇水要浇透,这样就等待来年呀种植葫芦了。

3.种子处理

每年的3月下旬-4月上旬就到了葫芦播种的时候了,在播种之前要先进行种子处理。选择粒大,饱满的来进行种植,葫芦的种子上附有炭疽病等病菌,因此,在种植前先要对其消毒处理。先把杀菌剂用70摄氏度度左右的水进行稀释,一般杀菌剂和水的比例是1比100,用木棍搅拌均匀后,将种子倒入杀菌剂溶液中浸种12~24小时后捞出,再把种子摊放在干净的地方晾干,晾干后的种子就可以种植了。

4.播种

在这里我们以直播的方式为大家进行讲解,在整好的畦面上,以株行距50厘米到60厘米进行种植。一般两穴间距离50厘米左右。一般6到7厘米左右为宜,太浅会造成表层土壤过早的失去水分,导致种子枯死。

播种前,可用手将穴内的土块捏碎,播种时每穴可放2-3颗葫芦种,这里要注意一下,一般种子要小头朝下直立的插在土层中, 最后用手将坑穴填平,要注意的是要用湿润的里土进行覆盖,覆土时,要把大的土块进行粉碎,然后用手抚平。播种完毕后,可以在畦上铺一层塑料薄膜,保温保湿。这样葫芦的播种就完成了。

四、田间管理

葫芦的生长发育周期可以分为:发芽出苗期、幼苗期、伸蔓期、结果膨大期和成熟期。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针对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应该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满足它的生长发育的要求,这也是达到优质高产目的的根本保证。

1、发芽期出苗的管理

从种子萌动到子叶展开,第一片真叶显露的这一时期是葫芦的发芽出苗期。从播种到发芽一般需要7~8天。播种后的5~6天可以出土。

破膜通风:随着葫芦苗一天天的长大,就要对小苗进行破膜通风了,避免湿度过大而造成葫芦幼苗烂根现象发生,方法很简单,用手轻轻的扒开一个小孔,以露出小苗为目的,不伤到小苗就可以了。

2、幼苗期的管理

从第一片真叶显露到第四、五片真叶展开为幼苗期。一般需要20~25天。

浇 水:如果发现墒情干旱,可以对小苗浇一次水,浇水量不宜过大,浇水过大会伤苗烂根。

植株抽蔓前,可用毛竹搭成人字架。架设时,竹竿接触土壤的一端要离幼苗期的葫芦大约5厘米左右,过近的话会伤到幼苗的根部。竹竿的另一端用细铁丝固定在石桩上端的粗铁丝上。

3、伸蔓期的管理

从第五片真叶展开到第一雌花开放为伸蔓期。这时植株从以营养生长为主,向以生殖生长为主转变,根系群基本形成,叶面积增大,达到了开花座果所需要的充分条件。

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就是整枝顺蔓。葫芦蔓顺着竹竿向上引时,葫芦秧难已垂直向上,如果稍一不注意,就容易弯下来。所以一定要及时的引蔓、绑蔓。

引蔓、绑蔓:具体做法是,先把主蔓缠向竹竿后,然后把须像系鞋带一样把它系到竹竿上,这样主蔓就会顺着竹竿向上攀爬了。在引蔓、绑蔓的同时还要随时摘除主蔓上形成的侧芽。

松土 除草:在这个时期,正是高温、多雨的季节。葫芦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园中的杂草生长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且雨水过多会造成土壤的板结,给以后葫芦的结果造成威胁。所以要经常的对葫芦园进行松土、除草的工作。

整蔓:葫芦是以子蔓和孙蔓结果为主。如果放任葫芦的主蔓任意生长,就无法控制。当主蔓长到 2米左右时要进行第一次摘心,摘心是让主蔓抽生出子蔓和孙蔓,结出更多的果实来,要选择主蔓顶端有健壮侧蔓的地方,把主蔓的顶端摘除,摘除的高度可与侧蔓高度一致。这样保留下来的侧蔓就成为子蔓,一般每株留两条子蔓。

当子蔓爬上秧架结果后,再进行第二次摘心,也是和主蔓摘心一样,在子蔓的顶部找一个健壮的侧蔓,然后在这里把子蔓的顶端摘除。一般每条子蔓留2到3条孙蔓,孙蔓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以后就不在整蔓了

6. 橄榄核露白怎么办

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是北宋朝宫庭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唯一传世的哥窑瓷器是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窑,是全世界现存唯一孤品哥窑。

哥窑瓷器特点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瓷器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瓷器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瓷器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瓷器,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瓷器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瓷器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瓷器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瓷器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瓷器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瓷器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瓷器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瓷器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瓷器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瓷器

咸丰在位十一年, 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瓷器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瓷器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