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有什么寓意和说法吗?
新加坡虽然是个蕞尔小岛,但新加坡人搬家频率之高,在世界上或许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城市重建及屋业发展带来居住环境的变化,不但人民普遍上迁居频繁,连岛国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鱼尾狮塑像,最近也宣告乔迁之喜了。
在新加坡河口一个小公园屹立了30年的鱼尾狮塑像,今年4月23日开始搬家。虽然新旧址相距只有120公尺,却得花六天时间、分三阶段才完成搬迁。这尊高8公尺、重达70吨的塑像,搬运工程比预料中繁复许多,得动用数条船、几部起重机和吊撑车,跨桥转位、水陆两忙。几番转折之后,才在4月28日落户于浮尔顿一号的新家。整个过程确是煞费周章、耗时又费劲。
由于鱼尾狮向来被视为国家的标志,它的搬迁,也成为众人眼中一项历史性举动。旅游局通过媒体大事宣传,并欢迎公众到场见证这个历史性时刻。
鱼尾狮“上岸”落脚后,象征性地喷了一注水。这个喷水仪式、包括上岸时间,都是在风水师建议下安排的。鱼尾狮新址将建成一个新公园,定于今年9月15日正式开幕.
鱼尾狮重新安家落户,其所处环境、格局和氛围,显然经过细心策划。和当时在旧址上一样,它同样雄踞新加坡河口,昂首傲视蓝天大海。而目前正值末段兴建工程,定于同期间开幕的滨海剧场中心,带着两个颇具争议性的“大榴连”,届时将与鱼尾狮相呼应,在我们的滨海湾构筑成一幅崭新景观。
鱼尾狮搬迁的第一天,吸引了近千名公众前去“观礼”。他们为什么对这座狮首鱼身的塑像那么关心呢?这种关心又维系着怎样的感情呢?对新加坡整体国民而言,鱼尾狮到底象征着什么?它有什么典故?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还有,这座塑像为什么不放在别的地方,一定得放在新加坡河口?这些问题,似乎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说来奇怪,一座屹立于历史性的地标、已被提升至国家层次、并深具图腾意义的符号,历经30年之久,竟然没有多少人了解它的出典和内涵,到底问题在哪里?
很多人并不知道,鱼尾狮原本只不过是一个商用标志。它是在1964年由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布仑纳设计的,旅游局在1966年把鱼尾狮注册为它的商标,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
鱼尾狮的设计构思出自《马来纪年》中,有关山尼拉乌他玛发现新加坡的传说。11世纪时,这个海岛原称为淡马锡,有一天,旧港王子山尼拉乌他玛乘船巡视,来到这里,上岸时看到一只黑头赤胸的异兽,随从告诉他那是狮子,于是他便把小岛命名为Singapura--狮子城。至于鱼尾狮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我们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当年飘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的祖祖辈辈们。
1972年9月15日,当时担任我国总理的李光耀资政为鱼尾狮塑像主持开幕。他在致词时表示,希望鱼尾狮能成为新加坡的象征,就如艾菲尔塔是巴黎的象征一样。
一言九鼎,随后这数十年里,鱼尾狮成功打造出新加坡的国际形象,这位政治领袖的一句话果然发挥了巨大的效用。随着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发展旅游业,以及旅游局雄心万丈的促销策略,新加坡作为一个旅游胜地的知名度也打响起来,鱼尾狮塑像更成为吸引外来游客拍摄“到此一游”照片的最佳镜头。由于具有显著的表征性,这个原属商用性质的标志,因而从旅游的层次,逐渐扩大,提升至无所不在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甚至最终被图腾化和神圣化起来。
这原本是美事一桩,造型趣味而极富创意的鱼尾狮,全身洁白、双眼含笑毛发丰美、鳞片鲜活。白色水花日夜不停地从狮口喷洒而出,流向河水、奔向大海,为伊丽沙白女皇道一带的景致营造了美好的气氛。
这件艺术作品凝注了多少艺术家的心血结晶,当年,林浪新在新加坡河口一角,日以继夜,就地雕塑。在风吹日晒雨淋下,他全情投入,甚至废寝忘餐。他的八个子女有时还得轮流给他送饭,或一家大小联手帮忙工作。原以创作水牛雕塑著称的林浪新,在布仑纳设计图的基础上,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功不可殁。但他却非常谦虚,对访问他的媒体表示,鱼尾狮对他来说只是一件商品,不是一件出自他创意的艺术品。尽管如此,那并不影响鱼尾狮在众人眼中的魅力。
已经作古的布仑纳和林浪新大概都没预料到,多年以后,却有另一座奇怪的鱼尾狮出现。为了吸引游客,旅游局在1996年,在圣淘沙岛上建造一座高达37公尺的巨型鱼尾狮塑像。旅客爬到狮头顶端,可以作全方位的环视,可以眺望南部岛屿和远处的廖内群岛,还可以从狮口的间隙中拍照留念。
但新的鱼尾狮造型纵然庞大,长相却不可爱,许多人甚至觉得它凶神恶煞,夜里双眼射出的青光更是骇人。而叫人费解的是,旅游局竟然请人杜撰了一段所谓“鱼尾狮传奇”,向旅客介绍鱼尾狮的来源,说什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海上突然冒起一只狮首鱼身的异兽,它双眼发出慑人的光芒,来到这里保护海岛的子民……
这个毫无意义的虚构,曾经引起许多人非议,甚至在国会引发辩论,论者还批评这座庞然大物造型低俗。旅游局为什么要捏造神话,而摒弃本身档案中本已保存的有关鱼尾狮出处的记录呢?
为了促销新加坡,为了吸引更多旅客到访,旅游局编造鱼尾狮神话的用心或许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又怎么肯定外来旅客会喜欢这种与岛国的历史和文化毫不相干的故事?
其实,今天大多数外来旅客文化水平已提高,他们对岛国的历史和人文风貌更感兴趣。虽然说,神话传奇由来就是虚构的,但世界许多国家民族的神话,都曾经过千百年的民间流传,而我们的“鱼尾狮传奇”,却是在短短几个星期内泡制而成,我们不但缺乏耐性等待历史的自然积淀,还将子虚乌有的东西强施与人。
试想,制造如此空洞的神话,将使我们的年轻一代继承多苍白和空洞的遗传?我们何不老老实实交待,鱼尾狮的原初构思,正是结合了《马来纪年》中发现新加坡的历史传说以及我们这海岛国家的地理特征。
事实上,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当初新加坡命名由来的不同传说和不同论证,向大家坦承。Singapura这地名原来有几个意思:一为“狮子城”,二为“狮子?胡说八道”,三为“暂时停泊之岛”。其中第二种说法,是因为新加坡岛上从未出现过狮子,王子看见的动物其实是老虎,是随从一时说错,指虎为狮,从此以讹传讹。但既然狮子为百兽之王,而且威武勇猛,用作国名确是再恰当不过。因此,哪怕这名字的开始是个误解,大家也情愿让这个美丽的误会一只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当我们将有别于“狮子城”正统论述的其他史观呈现出来,只是为历史的探索提供多一个角度、多一种辩证,这不是妄自菲薄,也不关乎爱国不爱国的问题。
狮子城的传说、狮子的寓意,当年对一个新兴的新加坡国来说,自然是有益无害的。建国伊始,政治领袖常常以“刚强勇猛”作为激励民心发奋图强的口号,30多年来在独立求存的道路上,也的确创造了许多奇迹。而鱼尾狮塑像的构成,也时值建国初期,它的造型构思也正好配合国家谋求发展所须要的精神寓意。
可惜的是,鱼尾狮一开始却是以旅游促销为导向,因而欠缺了较深刻的人文意涵。当一个塑像主要供作外来游客拍照留影,而本地人既不明了它的内在意义,也无法从中寻得文化认同的时候,它的身影也越来越孤寂了,即使日夜不断喷水,也汇不成文化长河。同时,正因为这个塑像是以吸引外国旅客为主要目标,所以多年来并未对这城市国家文化性格的形成,起着什么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吊诡的却是,30年来,鱼尾狮却从一个旅游商标渐渐被图腾化、神圣化起来。在图腾化和神圣化之后,一个简单的符号或标志,往往就和人民维系着一种特别神秘的关系。无奈新加坡国民和鱼尾狮图腾之间所存在的,却是一种说不出所以然的、空洞化的关系。
我们或许应该乘着鱼尾狮的搬迁,重新来一次文化上的反思,我们是否还要停留在向外来旅客献媚、以构筑一座城市的境地?鱼尾狮伫立新加坡河口30年,我们是否应该善加发挥我们已拥有的人文资源,在文化认同上多加把劲?
最近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家人到浮尔顿一号的咖啡座喝茶。眼见新鱼尾狮公园兴建工程正进行中,休养中的鱼尾狮也正蓄势待发。30年前,当时的李光耀总理为它主持开幕那天,正是他49岁生日前夕。今年9月15日,新鱼尾狮公园将开幕,这个历史性的仪式是否仍由他亲临主持呢?
今天鱼尾狮新家的格局,比过去的更宽敞。而那河口所在位置,正是新加坡历史的发祥地。我们的先民,曾在这个河口发掘一块刻有类似梵文字符的巨石。十英尺高的奇石出土时已被劈成两半,文字模糊不清。
因为体积太大,英国殖民统治者将它炸裂,一块送去印度请专家研究,另一块则留在新加坡博物院。但百多两百年来,经过许多考古学家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人能解读巨石中刻字的意义。
鱼尾狮驻足在新加坡历史的起步点上,那是多么动人心魄的事啊!但在莱佛士登陆之前,承载着我们历史的“石头记”到底说写什么,竟然还是个谜!这确是很令人困惑。
有人说,新加坡在政治上是个怪胎,如同鱼尾狮是生物学上的怪胎一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不断为岛国的历史寻根,努力不懈,一如我们应该寻找文化认同,塑造富有内涵与素养的国民性格一样,锲而不舍。